再生产公式
经济学术语
扩大再生产的这个基本关系表明,社会总资本怎样能脱离任何市场需要和有效需求问题而增长。这种可能性可以被扩大适用于固定资本的情况,更为重要的是,也可能引进生产率的增加和资本的有机构成剩余价值率的改变。就这些改变来说,一切主要变数成为时间的函数,使得平衡条件更加严格得多。
马克思的两种再生产关系
在《资本论》第2卷第18至21章中,马克思研究了社会总资本不同部分的再生产,这不仅是价值量的再生产,同时也是物质的再生产;这两种再生产的关系在公式中被加以研究。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1)生产资料的生产;(2)消费资料的生产。结果,社会资本的运动是在它只包括两种资本的假定下被加以分析的。这种必要的抽象使下列一点很明显:既然它们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基础,那么这种再生产公式不足以分析许多单个的资本的相互作用,这种探讨属于竞争理论的更为具体的分析方面。马克思把再生产分为两种类型: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意味着,全部剩余价值资本家非生产地所消费(那就是说,完全被用来购买消费品);扩大再生产意味着积累,全部剩余价值的一定份额被用来购买追加资本,可变的和不变的,以便扩大现有生产规模。
再生产公式的假设
马克思把他对再生产的研究建立在一些假设的基础之上,但并不是所有这些假设都是严格必需的:(1)固定的和同等的资本有机构成(C/V)和剩余价值率(S/V);(2)商品是按它们的价值交换的;(3)固定的生产率;(4)资本家拥有无限的后备劳动力。现在,我们用1和2分别表示生产,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两大生产部类,于是得出C1+V1+S1=W1和C+V2+S2=W2,而C= C1+C2,V= V1+V2,S= S1+S2这些社会总额。
简单再生产的基本条件
按照保?斯威齐的说法(见“参考书目”⑥),在简单再生产中,既然S是被资本家全部消耗掉而不是积累起来,那么,用掉的不变资本应当相当于生产资料部类的产量,而资本家和工人共同的消费量,则应当相当于生活资料部类的产量。这就是说,
C1+C2= C1+V1+S1
V1+ S1+V2 +S2 = C2+V2+S2
消掉第一方程式两边的C1,和第二方程式两边的V2+S2,将要看到,二者简化为下列简单的方程式:
C2= V1+S1
那么,这可以说是简单再生产的基本条件。它扼要地表明,在消费资料部类中用掉的不变资本的价值,应当相当于从事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人和资本家所消费的物品的价值。如果这个条件得到满足,生产规模就会年复一年保持不变(见“参考书目”⑥,第76—77页)。
这个方程式表达了为了社会总资本在相同的规模上再生产必须得到满足的一个条件。
扩大再生产的条件
谈到扩大再生产,情况就较为复杂了,因为我们现在必须把用于资本积累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C+△V)列入两个部类生产的公式。如果我们设想,作为第一个前提,全部剩余价值都转化为资本(最大扩大再生产),那么,每个部类把它自己的剩余价值完全用于积累,也就是说S1 = △C1+△V1 ,S2 = △C2+△V2 ,于是,
C1+V1+ △C1 +△V1=W1
C2+V2+ △C2+△V2=W2
既然两个有机构成C1/V1 和C2/V2被认为固定的,△C1 /△V1和△C2/△V2这两个比值也应当是固定的,所以剩余价值的固定比例将转化为可变资本不变资本。让我们假设这两个比例分别为Kv+KC(显然,Kv+KC=1)。于是,上面两方程式现在成为:
C1+V1+ KcS 1 +KvS1=W1
C2+V2+ KcS 2 +KvS2=W2
投放到市场上交换的新价值量现在是什么呢?既然全部S被积累起来,第一部类应当出售V1和KvS1这些量,而消费C1和KcS 1 这些量(都是生产资料),第二部类则把C2和KcS 2 这些量投放市场,而消费V2和KvS2(都是消费资料)。这样,如果扩大再生产以最大规模进行(即资本家以他们的全部利润投资),表示两大部类的关系的方程式如下:
V1+Kv S 1 = C2 + KcS 2
剩余价值部分积累
我们现在要把以剩余价值全部积累的前提改变一下,让资本家消费他们自己的一部分利润。资本家所消费的剩余价值的比例现在在方程式中有它的地位,所以(Kc+Kv)<1。新的方程式是:
C1+V1+ KcS 1 +KvS1+(1-Kc-Kv)S 1 = W1
C2+V2+ KcS 2 +KvS2+(1-Kc-Kv)S 2 = W2
从上面的方程式中不难导出扩大再生产的基本交换关系:
V1 +KvS1+(1- Kc-Kv)S 1 = C2+ KcS 2,简化为
V1+S1(1-Kc) = C2+ KcS 2
既然承认资本家消费一部分剩余价值,再没有理由假设两大部类有相同的积累比值Kv和Kc。那么我们可以把Kc分为Kc 1和Kc 2 ,把Kv分为Kv1 和Kv2 。这时,基本交换关系成为:V1+S1(1-Kc1)= C2+ Kc2S 2。上面这个方程式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表明了马克思对再生产过程的分析的重大成果;再生产本身不容许任意选择两个积累比值Kc1 和Kc2。这两个比值应当相适应,否则再生产过程会受到阻碍。
再生产公式的意义
(关于固定资本的再生产问题见“参考书目”②)。
马克思再生产公式与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
有一些理论家认为,马克思的再生产公式有些像凯恩斯的有效需求论,因为后者也是建立在把社会产品区分为I(资本货物)和C(消费品)的基础上。但这是掩盖了深刻分歧的纯粹表面的相似。凯恩斯集中注意需求方面,而不研究再生产的条件,两大部类保持平衡的条件,而且他并不考虑消耗掉的不变资本的必要的再生产(按亚当?斯密的传统)。最后,可以看出,无论凯恩斯对国家的分析(国家据有的价值似乎产生于生产过程以外)或他对于由于消费倾向的下降而出现的长期萧条的探讨,同马克思对再生产和积累的分析都是不相容的(不同的观点见“参考书目”⑦,关于对这种态度的批判见“参考书目”①,并参看凯恩斯和马克思条目)。
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对再生产公式的贡献
长期以来,许多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参加了这个公式的讨论,其中有卢森堡、希法亭、鲍威尔、列宁、格罗斯曼和罗斯多尔斯基。罗斯多尔斯基准确地概括了全部争论(1980年)。他指出,再生产公式不过是种种单一的资本的具体的相互作用的第一位近似值,其视野只是表明在资本再生产中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然而,罗斯多尔斯基补充了下列未经证实的意见:不可能把生产率、有机构成和剩余价值率的变化列入公式。对研究再生产的两项最重要的贡献来自卢森堡和希法亭。
卢森堡与再生产公式
卢森堡从两方面批评了马克思的公式(见“参考书目”④)。首先,她认为,公式中缺少生产黄金的第三部类,是一个错误,黄金这种产品起货币作用,既非生产资料,也非消费品,而是单纯的流通手段。因此,她提出区分三个部类的新公式,第三部类生产每年流通过程中所消耗的数量的黄金。但是,还存在一种缺憾;必要的交换不能以这种方式进行,因为它们需要现有的全部黄金,而不只是上年度所生产的黄金数量。黄金的生产和消耗构成资本主义生产的所谓faux frais(意外开支),因此,马克思把黄金的生产连同其他金属列入第一部类,被看成货币的黄金对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没有直接的作用。更有意思的是卢森堡的第二点批评──关于有效需求的批评。她指出,在马克思所提供的数字例子中,第二部类的积累速度似乎根据第一部类积累的需要任意变化,而不可能看到使社会剩余价值得以实现的不断增长的需求的根源。在卢森堡看来,这个公式应当显示这种需求的不足;额外的有效需求必须产生于公式之外,也就是说,产生于资本主义制度之外,所以,资本家迫不得已不断地在非资本主义世界寻找新的市场。然而,她也无法解释非资本主义世界对两大部类商品提供的交换价值的来源。把马克思的简单的数字例子概括一下,不难看到,不断增长的需求产生于两大部类本身内部,这是与实践中的再生产过程的平稳发展无关的。
希法亭与再生产公式
希法亭(1910年)曾经企图利用这个公式来解释危机现象(见“参考书目”③)。他论证说,资本再生产的关键是怎样保证两大部类之间的平衡增长,这实际上只有通过价格调整的不断过程来实现。这只可能是暂时的;既然通常有机构成较高的第一部类的投资要多得多,整个过程必然经常发生积累的中断,以便恢复被破坏的平衡状况。希法亭观点中不清楚的地方是,作为资本积累的不同数值的后果,从而必然引起第一和第二部类产品失调的机制。
杨斌林与再生产公式
杨斌林,中国学者。研究再生产公式有了新的发现,即再生产公式是纵横平衡的。纵横平衡的含义是货币回流规律。在此基础上把再生产公式演绎成了再生产平衡表再生产平衡模型。解决了两大部类难以细分的问题,解决了两大部类比例难以计算的问题。使再生产公式通过平衡表和模型进入了实际应用的新时代。
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
社会在生产就其内容来讲,首先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因为任何一次生产过程,都要消耗掉一定的物质资料,这些物质资料既包括生产资料,也包括生活资料。与此同时,任何一次生产过程又会生产出一定的物质资料,它既为下一代生产过程提供物质保证,并且满足人们生活上的需要,从而使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
社会再生产,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同时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这是因为,任何一次生产过程,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离开了一定的生产关系,任何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都无法进行。随着生产过程的不断重复和不断更新,这种生产关系也会不断的得到维持和更新。
由此可见,任何社会再生产都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另一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因此,社会再生产时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在生产的统一。
参考书目
①C.贝特尔海姆:《凯恩斯和马克思著作中的国民收入、储蓄和投资》,1948年英文版。
②J.格洛姆鲍夫斯基:《扩大平衡再生产和固定资本》,1976年英文版。
③鲁道夫?希法亭:《金融资本》(1910),1981年英文版。
④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1913),1951年英文版。
⑤R.罗斯多尔斯基:《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形成》(1968),1977年英文版。
⑥保?斯威齐:《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论》,1942年英文版。
⑦都留重人:《凯恩斯与马克思──总体方法论》(1954),
⑧卫兴华:《政治经济学原理》(2004年版),
⑨载D.霍罗维茨编《马克思与现代经济学》,1968年英文版,
⑩杨斌林,《再生产平衡表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⑾杨斌林,《政治经济学创新与西方经济学批判》,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02 00:52
目录
概述
马克思的两种再生产关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