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庸大学是一所私立公益性大学。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夕,该校学生总数达700余人,是东北少有的几所
高等学府之一。“九·一八事变”后学校被
日军改建为飞机场。
创始人
冯庸(1901-1981)是
奉系军阀冯德麟长子。冯庸与张学良同年(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出生,两人曾结拜兄弟。冯庸毕业于北京中央陆军第二
讲武堂,被张学良任命为
东北空军司令。1926年,冯德麟去世后,冯庸续父职担任军职。九一八事变后他加入
中华民国空军,军衔累至中将。他拿出冯家几乎全部家产创办冯庸大学。
冯庸先生于1922年到1925年在原
东北军航空处张学良将军的直接领导下,出任东北
空军少将司令。1923年4月16日由东北
宁武先生介绍经孙中山先生回电同意冯庸加入中国国民党。冯庸先生以
大冶铁工厂为基础,成立大冶
工业专科学校。又于1927年辞去原东北战车总队少将队长一职,捐出巨额资金和丰厚家产,毁家
兴学,立志教育救国,献身
教育事业。1927年8月8日,冯庸将大冶专科学校正式改为冯庸大学,自任校长,明确提出办学三纲:孝悌忠义,工业救国,受教育机会均等。校址在
沈阳市艳粉屯,即
滑翔小区。冯庸先生在办“冯大”期间曾举办过奉(辽)、吉、黑三省联合运动会,并于1930年率东北三省健儿参加在杭州召开的第三届
全国运动会。这时全国舆论都称赞其毁家兴学之精神,许多青年莫不仰望其洁行与风采。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起,
冯庸先生为鼓励青年、激扬士气,又重组“冯大义勇军”赴沪参战。1932年到1937年“冯大”迁校进关后,又在原北平
陆军大学校址复校继续办学,直到1937年“七·七”事变止,全部解散停办。
发展历程
冯庸是
奉系军阀冯德麟的长子。冯庸毕业于北京中央陆军第二讲武堂,被张学良任命为
东北军空军司令。1926年,冯德麟去世后,冯庸拿出冯家几乎全部家产,着手创办冯庸大学。当时冯庸认为,中国内忧外患的主要原因是工业落后。“工业兴国,先育人材”,这是他创办冯庸大学的本意。
1927年8月8日,冯庸大学成立。时年26岁的冯庸担任校长兼训练总监,其校址位于铁西汪家
河子村,即
铁西区滑翔小区一带。冯庸大学是一所私立公益性大学,主体建筑为忠楼、仁楼、中庸楼,三座楼用廊道连接,分设
大学部、中学部、相当于初中的小学部。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夕,该校扩充为工学院、法学院、教育学院,学生总数达700余人。当时,冯庸大学是东北少有的几所
高等学府之一,他办学义举名扬于
东北三省,成为显赫一时的传奇人物。
据
冯庸外甥张文琦老人介绍说,冯庸的办学宗旨是“造成新中国的青年”,即培养具有新思想、传统的卫国与建国能力新青年。冯庸
教育思想有三:一是“
八德八正”,“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正”即正行、
正业、正思、正言、正视、正听、正德、正容。二是“
教育机会均等”。三是“工业救国”。当时,面对
日本侵略者推行
奴化教育的严峻现实,冯庸提出“八德八正”,就是要以
中华民族的
传统美德武装青年思想和精神,从而抵制日本侵略者的奴化教育。
冯庸规定,除课堂上应讲授的课程外,人人都要受军事训练,每日实行强迫运动一小时,即便是严冬积雪,学生也要坐卧雪地反复苦练,以增强学生体魄,培养其吃苦耐劳精神。当时,
沈阳人都把冯庸大学与东大营、北大营两个军营相提并论,称其为“西大营”。
“九·一八”事变后,冯庸大学正常秩序遭到
严重破坏。1931年9月21日,日本
关东军冲进冯庸大学,将校长冯庸带走软禁,并将教室、宿舍的箱柜洗劫一空。当晚,冯庸大学大部分师生有组织地在马三家子火车站乘车撤到北平。张学良特将北平
西直门崇元观五号的前
陆军大学校舍,用来收容这些师生。日军占领冯庸大学后,将其改建成飞机修理试飞机场(即后来的滑翔机场)。
冯庸被日军扣押后,先是软禁在沈阳
大和旅馆,劝降不成,又将他劫持到日本
东京。后冯庸在一名日本朋友的帮助下逃离虎口,从上海绕道回到北平,继续主持冯庸大学校务。1931年11月1日,冯庸大学抗日
义勇军誓师成立。
1933年9月,冯庸决定将冯庸大学并入东北大学。冯庸和许多爱国师生继续参加
抗日活动。
办学散财
冯庸是
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为做大事而散尽家财的奇人”。他坚信发展工业可以救国,而发展工业基础在于教育,“
教育救国”成为冯庸的理想,为此他变卖家产,创办冯庸大学,其不但为
东北地区第一所私立大学,也是中国第一所西式大学。
由于
家庭出身和社会影响所致,冯庸很早就从戎,历升官阶,但他志不在此。他与社会民众颇多接触,深感民众生活艰苦。当直奉爆发第一次战争时,身在其中的
冯庸对内战殃民有深深的痛惜之心。
冯庸曾这样剖析自己的心态:“我个人19岁的时候就出去做事,在军队里服务,彼时抱着一种直线的思想,打算做一个爱国的军人,把从前军阀官僚的恶习气,统统打倒。不过到了民国十一年(1922年)战争的时候,我受了一个很大的打击,就是有许多生死相依的青年同学,都因为战争而牺牲了,他们的壮志不但没有做到半点,而且早早就把性命丧掉,实在可惜
之至。我因为受了这种重大的打击,知道战争的确是残酷的,也实在是以乱亡国家的,所以我就改了一种方针。”
在冯庸看来,偌大一个中国,内忧外患频仍,国势渐趋衰微,主要原因是工业落后,要想改造这个混乱的社会,就得发展
民族工业,培养大量的
工业人才,走工业救国、教育救国的道路。1926年,其父
冯德麟病故后,
冯庸退出军界(仍保留军衔),准备兴办学校。
冯德麟作为
奉系军阀早期将领,20多年间,累积了庞大的家产。冯庸召集欠债的人,当众焚烧债券;又召集典押土地的人,当众归还
地契,销毁借据;再召集家人宣布,将冯家全部财产310万
银元捐作冯庸大学的校产。当时人们对冯庸的义举赞不绝口,有诗赞其“翩翩浊世佳公子”。
1927年春,冯庸大学破土动工,“昼夜加工,经之营之”,仅用四个多月的时间,即建成一座布局独特,有教室、办公室、宿舍达200余间的大学校园。
一所新型的私立大学——冯庸大学在东北拔地而起,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共招学生五班,预定数计180余人,10月1日行校舍落成礼,10月10日正式开学,自此以后,黄底蓝星,灿烂光辉的冯庸大学
校旗,飘扬在中国的东北三省”。
冯庸大学校长
冯庸在贯彻民国
教育方针的同时,以强烈的
爱国主义精神和独特的视角,创立了“冯庸教育主义”,即“
三纲”、“
八德”、“八正”、“教养”、“
始基”。“八德”则是冯庸教育主义的主要内容。“八德”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种
道德观念。“八正”是“八德”的补充,是实践“
八德”的方法。冯庸大学办学方针是贯彻爱国主义的精神,以培养新人、改造社会为基本出发点,加强道德教育、
实业教育、
军事教育和体育,并使它们结合起来。在进行这些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实用、实战,着眼于培养道德纯正、体魄健康、有武勇精神、懂军事、会技术的新青年,从而达到爱国、救国的目的。在冯庸大学墙上写上了办学宗旨“造成新中华的青年”,极力主张把爱国主义、民族自立贯穿于
教育实践中。冯庸大学的精神核心,是以传统的
中国文化为根基,贯彻爱国主义精神,关心国家的前途,关心青年人的前途。
随着冯庸大学名气日盛,所遵循的
冯庸教育主义锋芒直指日本
帝国主义,引起日军强烈不满,将之视为眼中钉、肉中刺。1931年9月19日清晨6点30分,沈阳城沦陷,整个城市顿时陷入空前的劫难中。21日下午4点,冯庸大学和东北大学及东北大学工厂,均被日军占领,日本兵在学校内进行全面搜查,捣毁了校舍、实习工厂、办公设施等,将教室、宿舍的箱柜洗劫一空。日本兵还蛮横地强令学生们当天全部离校,不准再上课。
9月22日上午11时,日军将冯庸大学校长
冯庸逮捕监禁。
关东军司令
本庄繁威迫被关押的冯庸出任东北领袖,组织
满洲独立,并正式提出两项条件:一是永远脱离
国民政府,宣布
独立国;二是承认日本在满蒙一切已得权利。本庄繁还承诺,在
军力上由日方充分帮助,财政由满铁株式会社接济,让冯庸替代张学良主持东北政局。冯庸大义凛然,断然拒绝:“因此若杀我,我亦死得光明磊落”,“死耳,誓不为
卖国贼”。日本人认为冯庸还有利用价值,所以暂时未对冯庸下毒手。冯庸通过来探望他的老师给学校传递了一张纸条:“冯大师生速到北平。”学生们开始准备前往北平。
很多人开始为解救冯庸积极地活动。最后在冯庸大学日籍教授冈部平太帮助下,10月3日日军释放了
冯庸。几经磨难,28日,冯庸回到北平主持流亡中的冯庸大学校务,筹备冯庸大学复校工作。1932年10月1日,冯庸大学师生在北平西直门崇元观五号的前
陆军大学校舍复校,张学良参加了
开学典礼。
1933年6月,冯家私产基本耗尽,冯庸大学再也没有恢复学校的力量了。经张学良同意,冯庸将学校并入东北大学。此事在《国立东北大学廿四周年纪念册》有如下记载:“1933年6月,冯庸大学结束,并入该校,所占原陆军大学校址,由军委会拨该校校舍。”冯庸大学绝大部分学生各奔东西。他们有的报考了
燕京大学、
清华大学,少数学生转到
浙江大学和
河南大学。还有的回东北加入中共地下组织继续抗日,有的青年投考军校,报效国家。
冯庸大学从建立到解散,共有三批毕业生。作为东北的第一所私立大学的冯庸大学,历时六年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