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忠良(1929年8月14日—2023年1月16日),字仲泊,男,生于江苏武进。我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心理学博士点开创者,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会长。已
公开发表关于教育及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学习心理、
智育心理、
德育心理及改革
教学体制等方面文章40余种,其
科研成果曾十余次获得全国
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全国
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
北京市
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等奖励。其弟子遍布我国心理学界,在
博士生导师心理学界
颇有建树。
1956年7月毕业于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并留校任教。曾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
儿童教育心理研究会理事等职。
冯忠良教授从事教育工作50多年来,在
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学习心理、
智育心理、
德育心理与改革
教学体制等方面完成了60余项
科学研究,创建了以学生学习规律为主体的教育心理学新体系与改革现行
教育体制的结构-定向
教学心理学原理。冯忠良教授认为,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构建学生的能力与品德的
心理结构,而要
加速能力与品德的构建,则必须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进行定向培养。这一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三个
基础理论和五个学习规律。三个基础理论是:教育的
系统论观点与经验传递说,学生学习的接受-构建说,能力与品德的类化经验说;五个学习规律是:
学习动机的激发规律、
知识的掌握规律、技能的形成规律、
行为规范的接受规律、学习的迁移规律。
冯忠良教授的论著深受国内外同行与中小学教师及
教育工作者推崇,其
科研成果曾十多次获奖。其中,获得全国
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2次、全国
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次、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1次、北京市
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次。其
代表性著作有《学习心理学》(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智育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结构-定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上下两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教育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2010第二版)。其中,《学习心理学》和《智育心理学》是我国文革后出版的最早两本心理学学术专著,发行量达百万册。《结构-定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和《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系统阐述了冯忠良教授创立的结构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定向化教学的规律依据,以及据此进行
教学设计和教学改革的
执行原则。该理论是国内心理学界和教育界公认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性理论,具有重大的学术影响,曾获得中国教育学会优秀专著奖(1994)、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4)、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优秀成果二等奖(1995)、全国
师范院校基础教育改革
实验研究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1997)、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9)等各种学术奖项。《教育心理学》则介绍了冯忠良教授创立的教育
心理学体系,它不仅是一部具有
重大影响的学术专著,也是国内影响最大的教育心理学教材之一,曾获得国家图书奖(2002)、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2002)、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2),并于2006年被批准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其中,冯忠良教授的成果曾经3次荣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具体获奖成果名称和时间是:能力的类化经验说(第一届,1990)、《结构-定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第三届,1994)、《教育心理学》(第七届,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