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仙花属(学名:Impatiens L.)是双子叶植物纲、凤仙花科的一属植物。一年生或多年生
草本,稀附生或亚灌木,茎下部节上常生根。单叶,螺旋状排列,对生或轮生,羽状脉,边缘具圆齿或锯齿,花两性,雄蕊先熟,两侧对称,花瓣状,通常呈舟状,漏斗状或囊状,基部渐狭或急收缩成具蜜腺的距;距短或细长,直,内弯或拳卷,顶端肿胀,稀无距;花瓣分离,背面花瓣离生,雄蕊与花瓣互生,花丝短,扁平,子房上位,花柱极短或无花柱,果实为假浆果或多少肉质,种子从开裂的裂爿中弹出,无胚乳,种皮光滑或具小瘤状突起。
植物学史
众所周知,风仙花属在植物分类学上是十分困难的一个类群。此属植物茎通常肉质,多汁,采集的标 本不易压干和保存,
花被片质地很薄且透明,非常娇嫩,标本压干后,花的各部分往往折叠而粘连在一起,难以分离、复原;然而,花被片的形状、大小,
花药尖或钝等在分类上,对种的鉴定和描述又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因此,为了正确鉴定和描述每一个种,首先必须从标本上摘取下花,将其浸泡在水中,并且在容器中借助解剖镜或放大进行解剖,使花的各部分彼此分离,恢复原状,才能观察清晰。这样做不但耗费大量时间,而且也不一定能保证成功。J. D. Hooker(1908)在他的论著中,曾经指出:“采用
腊叶标本从事分类学研究的人都知道,对植物分类学者来说,再没有什么困难能超过对凤仙花属植物分析、比较和描述了……”。因此,研究该属时,在野外观察并做详尽记录,或者在采集标本时,从所采的植物中多采集一些新鲜的花立即将其解剖分离,并且将花的各个部分分别压放在贴于柔软的纸片上,加以编号,或者用酒精泡制花标本,加以保存,以备将来研究时之用。同时,对花的颜色和排列式样做详尽记录,及时绘制草图和拍照提供研究、鉴定和描述之参考。
花的形态特征乃是区别种间差异和分类的主要依据。然而,不同的学者用以对该属花的各部分描述的形态术语各有不同。J. D. Hooker (1908-1911) 在其有关论著中对花的描述采用 Sepalum(
萼片)、Vexillum(旗瓣)、Alae(
翼瓣)、Lobus basalis 和 Lotus distalis(基部裂片和上部裂片)以及 Labellum(
唇瓣)等作为花部分描述的术语。与此相反,Hemsley 与 C. Grey-Wilson 等人则把 Sepala lateralia 称为侧生萼片,将 Labellum称为下萼片(Lower sepal)以示萼片的来源。为了便于掌握和使用,在本志中仍然沿用了 J. D. Hooker 对该属所采用的形态术语作为描述。
关于该属的分类系统,Hooker 与 Thomson(1859)首先按照叶的排列,花序上具有花的数目以及花序排列等性状提出了凤仙花属分类总览,在属下划分为7个组,但由于所列的性状出现交叉,一些种类难以划分。随后,J. D. Hooker(1872)依据果实的形态将该属划分为2个系(即系1:蒴果纺锤状,短,中部肿胀,两端收缩;系2:蒴果伸长,线形或棒状),同时又按照叶的排列,花序式样以及花各部形状和种子等特征,在系下又划分为13类,但他对上述的分类并不感到满意。O. Warburg 和 K. Reithe(1895)在《植物科志》中则依据该属叶基生与茎生这个性状,把该属分为2个亚属,在亚属下又按照叶排列,花序上具有花的数目以及花的长度与距长度之比例等性状划分 为14个组。此后,C. Grey-Wilson(1980)在其《非洲凤仙花属植物》专著中,为了便于应用与检索,他将非洲产的种类分为6个类群。尽管如此,前人对该属分类研究还没有提出一个比较合理的自然分类系统。因此,本志主要是参考 J. D. Hooker(1908)的专著《巴黎国家历史博物馆植物标本室中的凤仙花属植物》,对国产的种类进行整理与分类。
形态特征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稀亚灌木。茎肉质,多汁。
单叶互生,稀对生或近轮生。无托叶或有时叶柄基部具托叶状腺体。花两性,两侧对称,单花腋生或2-3朵簇生,具总花梗或无总花梗,或多花排成总状花序,伞房状花序或近伞形花序;萼片3或5枚,侧生2枚较小,或有时侧生内面2枚形成线形或披针形、鳞片状的萼片,最下方1枚萼片大,花瓣状,常为漏斗状、囊状、杯状或舟状等,基部延伸成或长或短而中空的距,有时无距,此萼片特称为唇瓣;花瓣5枚,但两侧4枚分别成对合生成2裂的
翼瓣,上方1枚不分裂,离生,背面中肋常有龙骨状或鸡冠状、狭翅状突起,称为旗瓣;雄蕊5枚,花丝短,丝状或稍扁宽,内侧常具鳞片状附属物,在雌蕊上部连合或贴生、环绕子房及柱头,花药内向,缝裂或孔裂;雌蕊由5心皮组成,子房上位,5室,中轴胎座,每室有2至多数倒生胚珠,
花柱短或无,柱头5齿裂。蒴果具5瓣肉质果瓣,成熟时自基部向顶端卷曲弹裂而散出种子。种子圆球形或长圆形至倒卵形,无胚乳,胚直,种皮光滑或有小瘤突。
生长环境
凤仙花属植物对生长环境要求极度严格,通常适于降水量大或湿度大的森林中,林缘、山谷阴处、河岸、溪流和湖边湿洼地生长,它们也是构成林下植被的重要成分之一。
分布范围
凤仙花属是该科中最大的属,约有900余种,分布于旧大陆热带、亚热带山区和非洲,少数种类也产于亚洲和欧洲温带及北美洲。在中国已知的约220余种。主要集中分布于西南部和西北部山区,尤以云南、四川、贵州和西藏的种类最多。其中除了在中国民间广泛栽培供观赏和药用的
凤仙花(指甲花、急性子)以及近年来常见栽培的
苏丹凤仙花(亦称玻璃翠) 和引种栽培的
赞比亚凤仙花外均为野生。
该属植物的地理分布具有极其明显的地域 性和特有现象。在国产的220余种中,只有习见栽培的凤仙花及
苏丹风仙花和少数广布种如华凤仙产于长江以南各省区;
水金凤 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华中各省区,朝鲜、日本和
俄罗斯远东地区;
辐射凤仙花从西藏至云南、四川、贵州有分布及
锐齿凤仙花 产印度至中国西藏、云南、四川等。而绝大多数种类均为中国或某个省区狭域分布的特有种。在四川峨眉山产的14种
风仙花中,就有12个特有种;台湾产的3种全部为特有种,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等地的石灰岩地区这种特有现象更为显著。
栽培技术
大多数凤仙花属植物采用的是混合交配育种(以杂交育种为主)。主要是品种间或品种与原始种之间的杂交。早期的新几内亚凤仙比较单薄瘦长开花也很少但是花色明快、花形也大。通过最初的品种间杂交选育现代新几内亚凤仙的花形非常大分枝性良好而且易栽培。荷兰、美国、日本等已推出了许多矮型、抗性强的新几内亚凤仙系列。
下级分类
主要价值
观赏:凤仙花属植物花形奇特美丽,在中国古籍《
广群芳谱》(清康熙四十年)中,对凤仙花早有形象描述:“桠间开花,头翅尾足具翅,形如凤状,故又有金凤之名。”中国该属植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已知的种类占全世界1/4,为非洲产凤仙花的2倍以上。其中既有单花的,也有花多数排成总状、伞房状或近伞形花序的种类;花的大小、颜色、苞片、
萼片、旗瓣、
翼瓣以及
唇瓣的形状都各异。这些形态上的不同,充分反映并显示出它们的多样性,同时也为中国园艺花卉引种栽培和开发利用提供有观赏价值的新植物资源。
药用:此外,该属不少种类可供药用,据有关中草药植物文献记载,凤仙花、华凤仙、棒凤仙、金凤花、
水金凤、
冷水七、
牯岭凤仙花、
毛凤仙花、
东北凤仙花及
锐齿凤仙花等植物,具有清热解毒、止痛消肿、
祛风除湿,舒筋活血、
消炎散瘀等功效,对
风湿疼痛、
四肢麻木、
月经不调、
风湿性关节炎、
跌打损伤、
恶疮毒痈、蛇蛟伤等有一定疗效。随着全国及地方资源普查的深入开展,有望在该属植物中发现与发掘出更多的新药用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