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健挺(1909年—1983年11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
开国少将,安徽省
霍山县人。193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9月参加
中国工农红军。建国前曾担任霍山县第七区苏维埃政府少共区委委员兼秘书、下符桥乡少共书记,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第七十五师二二三团第一连政治指导员,陕南游击总司令部独立第二营政委,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第七十四师独立第一团副团长、师政治部主任、师教导团政委、师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科科长,
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四团参谋长、政治处主任、警备第二团政治处主任,
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七〇团副政委兼政治处主任,河南人民抗日军第四支队政治部主任,中共伊洛特委(五地委)书记,河南人民抗日军第五支队兼河南军区伊洛(第五)军分区政委,八路军豫西支队政委,
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二旅政委,
鄂西北军区第二军分区政委兼中共鄂西北第二地委书记,
江淮军区第四军分区副政委,
皖北军区警备第一旅政委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
华东军区警备第十四旅政委,皖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安徽省军区代政治部主任、副政委,
南京军区司令部动员处处长,红二十五军战史编审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福建省军区第二政委、顾问。他还是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09年,刘健挺出生于安徽省
霍山县下符桥镇圣人山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原名刘守斋。父亲刘发仁,母亲吴长英。刘健挺兄弟三个,他排行老二。哥哥刘守矩,曾任东北乡苏维埃政府司务长。弟弟刘守国,曾任红四军独立第九连政治指导员,在一次战斗中牺牲。妹妹刘守英也参加革命,红军长征后留在地方工作,后被疯狂反扑的国民党卖往
英山。刘健挺结发夫人万吉云,随刘健挺一道参加革命,曾任烂泥坳乡苏维埃政府妇女主任,婚后十几年病故,为烈士。刘健挺7岁放牛,11岁后读了两年私塾、两年学堂,后因家境艰难辍学,回家做农活。
土地革命时期
1927年,
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员
舒传贤、
刘淠西等纷纷回到家乡霍山从事革命活动。同年冬,舒传贤成立了以“交换知识,联络感情,砥砺学术,主张公道”为宗旨的学术研究会,开办农民夜校,秘密从事革命活动。刘健挺参加了舒传贤开办的农民夜校学习,觉悟提高很快。
1928年9月,刘健挺由叔父刘永贞、刘介臣介绍加入下符桥秘密农民协会,不久担任下符桥乡农协常委。当年,霍山旱灾严重,收成锐减,地主豪绅又乘机逼租逼债、加税增捐,农民生活苦不堪言。中共霍山特区委、农协发动秋收斗争。刘健挺与东北乡农协主席吴宏观带领300多位农民,拦截了地主储华峰所收的5000多公斤租稻,分给贫苦农民。
1929年,刘健挺还积极参加春荒斗争。刘健挺因斗争勇敢、工作积极,被党组织派往诸佛庵等地发动群众,做农运工作,并任霍山县第七区苏维埃政府少共区委委员兼秘书。11月,在中共六安中心县委领导下,
六霍起义全面爆发。
独山和
西镇暴动后,为支援桃源河暴动,刘健挺与舒家庙、花园畈、大河厂和六安县凤凰台等地农协会员、赤卫队员等500余人,在闻家店、张家冲、横旦岗等地,扒掉30余户大地主家粮食3000余担,分给穷苦群众。
1930年2月1日,刘健挺与霍山东北区赤卫队2300人,配合红三十三师第一次攻克霍山县城。为配合红军攻城,在刘健挺等率领下,扒掉地主刘有勤、黄跃轩的粮食,镇压恶霸刘守义。4月6日,霍山东北乡四五万农民暴动。下符桥乡赤卫队在刘健挺等的率领下,将六安自卫团围困四天。赤卫队打垮了民团的多次进攻,踩掉了青山街的反动局子,一直打到苏家埠东北的马家庵子。
1931年6月,刘健挺经熊宗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任乡支部委员兼少共书记,后在霍山县苏维埃政府内工作。
1932年9月,刘健挺正式参加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第七十五师二二三团,不久任第一连政治指导员。当时,正值反敌四次“围剿”之际,刘健挺所在的二二三团在完成掩护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后,即到达
黄安以南地区,与军部特务营一起留在该地区活动。10月下旬部队在邓家桥歼敌第十三师一个连,10月24日在高桥河予敌第十三师七十三团以很大杀伤,10月26日在宫樊塘打击敌保安第四团和湖北第四区保安队,毙伤敌百余名,10月底在八里湾打击反动民团,毙伤俘敌300余名。之后,刘健挺随二二三团转移至七里坪、檀树岗及
麻城以北地区活动,在七里坪附近歼敌第八十师一部。11月29日,红二十五军重建,独立坚持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刘健挺参加了郭家河、潘家河、杨泗寨等战斗,与红二十五军指战员及根据地人民一道,打破了敌人大规模划区“清剿”,钳制了敌人大量兵力,策应了
中央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由于执行“左”倾冒险主义临时中央的错误指导,致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形势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奉命长征,经过
独树镇战斗、三要司战斗等战斗,胜利入陕。12月5日夜,两千余人的红二十五军在
卢氏县陷入了十倍于己之敌的重兵包围中。战斗中,二二三团政治处主任
陈先瑞中弹负伤。危急关头,吴焕先命令刘健挺、
周世忠共同保护陈先瑞、
刘华清(于独树镇负伤)随军突围。刘健挺和周世忠把陈先瑞扶上战马,刘华清拉着马尾巴,一路向西突围,进入陕南。12月10日,
庾家河战斗后,
中共鄂豫皖省委召开庾家河会议,决定创建
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刘健挺积极参加根据地的创建工作,任陕南游击总司令部独立第二营政治委员,组织和武装群众,成立赤卫军、少先队,扩大红军,参与粉碎敌人对根据地的两次“围剿”。
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主力西征北上。敌陕西省绥靖主任
杨虎城除以部分兵力尾追红二十五军外,集中20多个团的兵力,对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实行划区“清剿”,斗争形势十分严重。9月,鄂豫陕特委成立。10月6日,在
商南碾子坪将各游击师和游击大队合编组成红七十四师(师长陈先瑞),决定以陕南为中心,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刘健挺先后任第七十四师第二营政委(营长
肖大喜)、独立第一团副团长、师政治部主任、师教导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科长。红七十四师在同上级失去联系、极端困苦的条件下,转战于鄂豫陕三省边界的24个县境,经历大小战斗上百次,打破了敌人三次围攻,取得了鄂豫陕边界地区游击战争的胜利,有力地配合了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主力红军的长征。
全面抗战时期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刘健挺参加了延安
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习,所在部队编入
晋冀豫军区。8月,陕北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主力各师先后开赴抗日前线。为了巩固
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保卫党中央和后方机关,9月底,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从各师抽出部分兵力,以
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为骨干(不包括七六九团)组成八路军延安总部留守处,12月改编为
八路军留守兵团,
肖劲光任司令员,由中央军委直接领导,其主要任务是保卫边区、保卫党中央。刘健挺曾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四团参谋长、政治处主任、警备第二团政治处主任。由于留守兵团力量薄弱,日军乘机多次对边区发动进攻,妄图同国民党顽固派配合夹击,将我后方战略根据地吃掉。至1939年底,日军对黄河防线进行了23次大小进攻,每次投入兵力少则2000人,多达万余人。我军沿黄河布防部队在主要防御点的兵力,最多时为一个团,敌我兵力悬殊甚大。刘健挺与留守兵团各团一道,紧紧依靠群众,与自卫军相互配合,机动灵活,打击敌人,保卫了边区的安全。与此同时,胜利地剿灭了侵扰边区的48股土匪4000余人,平息了匪患,使陕甘宁边区日臻巩固。此后,刘健挺调任
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七〇团副政治委员(团长
张才千)兼政治处主任。
1944年10月,七七〇团一、二营主力编入河南人民抗日军第四支队,张才千任司令员,刘健挺任政治部主任。
1945年2月,刘健挺随
王树声,
戴季英到达
宜阳赵保镇。河南人民抗日军第五支队兼
河南军区伊洛(第五)军分区成立后,
张剑石任司令员,刘健挺任政委兼中共伊洛特委(五地委)书记,八路军豫西支队政治委员(司令员张剑石)(至8月),是伊洛区主要负责人之一,参加了反“扫荡”反顽和开创
豫西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为伊洛区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
1946年,刘健挺任
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二旅政治委员(旅长张才千)。7月1日,在
中原突围中,王树声司令员等率第一纵队的二、三旅,以及第二纵队十五旅(缺四十五团)为南路(
皮定均率一纵一旅声东击西,掩护主力向西突围后向东突进),万余人冒着酷热伏雨,在
广水和花园镇之间的王家店一线冲破平汉路封锁线,跳出敌人第一道包围圈;11日,在
宜城流水沟、垭口强渡
襄河,使敌人在襄河渡口等地消灭我南路主力的“美梦”成为泡影。南路军胜利突出重围,进入鄂西北武当山区。21日,刘健挺与一纵广大官兵在
谷城石花街狠击堵住去路的敌一八五旅五五三团等部,歼敌300余人,8月中旬,又在
房县冠木河附近歼敌十六旅一个营。遵照中央军委关于“在长江以北、襄河以西以南广大区域实行机动灵活之作战,各个歼灭敌人,发动民众,建立根据地”的指示,一纵于8月27日与先行突围到鄂西北地区的
江汉军区部队会合于房县
上龛乡,建立了鄂西北区党委和
鄂西北军区,随即在鄂西北战略展开,先后建立五个军分区。
兴山、房县、
保康、宜城为二分区,
杨秀昆任司令员,刘健挺任二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辖一个团,着手创建根据地工作。10月初,鄂西北根据地形势逐渐恶化。敌人乘我立足未稳之际,集结四个师约10万兵力,向鄂西北根据地进行疯狂“清剿”。11月初,我军虽经艰苦作战,但因敌众我寡,各分区相继撤出,损失惨重,减员三分之一。为挽救危局,鄂西北区党委召开紧急会议,将所有部队整编为三个支队,向三个方向打游击,收容失去联络的地方干部和零星武装。
1947年2月4日,区党委和军区召开紧急会议,根据中共中央、中原局的指示,及时正确地作出了新的突围转移与坚持斗争的决策和部署,决定军区三大主力转移到外线作战,以争取战争主动权。由军区参谋长张才千率领军区机关及警卫部队和四团(1200余人),军区副司令员
刘昌毅率领七团(700余人),二军分区司令杨秀昆、政委刘健挺率领五团(800余人),分别转移到外线作战以保存实力。会后,部队各线转移。2月9日,张才千电令杨秀昆、刘健挺率五团向四团靠拢,尔后兵分两路南进,原拟定五团为东路经
当阳直插
沙市以西渡过长江,4团为西路,由宜昌以东南渡长江。2月12日,杨秀昆、刘健挺率五团和江汉部队一部800余人经过三天急行军赶来。这个时候指挥人员犯下了一个大错,鄂西北军区领导顾惜战士们的身体,决定五团休息一天并函告杨秀昆、刘健挺,让张才千先率四团过江。当五团休息一天后赶到江边,侦察发现敌军一个旅已匆匆赶来封锁了沿江一线,渡江已无可能。北、南、西面都是敌人,刘健挺与杨秀昆决定率部东渡襄河,挺进
大洪山和鄂西北地区打游击,沿途遭遇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部队越过礼山县(今
大悟)东大山时,遭到国民党军一个团的伏击,加上保安队,兵力为我方数倍。刘健挺镇定自若,主动提出带一个连加侦察队作掩护,让大部队冲出险境。当刘健挺完成掩护任务率余部冲出敌人火网时,与大部队已经失散,行至
立煌县(今
金寨)
斑竹园镇时,复遭国民党军包围,所剩一个连又被冲散。刘健挺率侦察连40人转战至霍山烂泥坳时,又遭到敌人大部队围击,伤亡很大。刘健挺并没有灰心,找到当地的党组织,安置好伤员,自己化装成商人,沿大别山东走找大部队,经过三个月的长途跋涉到达
临淮关,进入苏北解放区,找到中共津浦路西区党委。刘健挺经组织审查恢复党籍后,被任命为
江淮军区第四军分区副政治委员,筹措
淮海战役的支前工作。
1949年4月20日,
皖北军区成立,归
华东军区建制,刘健挺任
皖北军区警备第一旅政治委员(旅长
黄仁廷)。他率部2000余人,转战于
霍邱、
固始、金寨、霍山等地,参加剿匪反霸斗争,为皖西地区的最后解放作出了贡献。
建国之后
1950年3月4日,根据华东军区命令,皖北军区警备第一旅改为华东军区警备第十四旅,旅长黄仁廷,政委刘健挺。此后,刘健挺曾任皖北军区政治部主任。
1952年4月至1953年11月,刘健挺任
安徽省军区代政治部主任。此后,刘健挺曾任
南京军区司令部动员处处长,安徽省军区副政治委员。他虽身居要职,却经下基层,同指战员、民兵同吃、同住、同劳动。三年困难时期,安徽是重灾区,家乡亲友登门,刘健挺总是让家人节衣缩食,尽可能给予帮助,而他常年吃着南瓜萝卜丝。
1955年9月,刘健挺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60年9月,中央军委成立红二十五军战史编审委员会,着手红二十五军战史资料的征集、编写工作。
徐海东任编委会主任,刘健挺任编委会委员并担任战史编委会办公室副主任。他与战史征编工作同志一道,组织人员广泛搜集和熟悉战史资料,精心编写初稿,然后将初稿分送分散在各地的红二十五军老同志审改,再将老同志的意见进行归纳和研究。经精编严审,三易其稿,历时近三年,于1965年写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初稿。刘健挺为红二十五军战史的编写工作付出了诸多辛劳。
1964年3月至1978年5月,刘健挺任
福建省军区第二政治委员。
刘健挺还是中共第九、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在“文革”中,刘健挺受到迫害,被打成所谓
五一六分子。“文革”结束后,他仍任勤奋工作,担任福建省军区顾问。离休以后,刘健挺热情传、帮、带,恪守共产党员的职责,深受广大指战员的尊敬和爱戴。
1983年11月15日,刘健挺病逝于福州,享年74岁。
轶事
“韭菜将军”
1933年8月,刘健挺所在的第七十五师二二三团,在
第五次反“围剿”初期由鄂东北向皖西北转移途中,因为与敌人突然遭遇,作战失利,师长
姚家芳和团长李和生等主要领导同志,都被加以“第三党阴谋活动”的罪名遭到残酷杀害,由此而引起的肃清“第三党”的风波,遂在第七十五师二二三团蔓延开来。有不少营连干部受到株连,刘健挺也被押到师政治部执法队受审。说是“接受审查”,却被拷打得遍体鳞伤,先后多次昏死过去,后又以凉水泼醒,继续实行拷问。酷刑折磨,屈打成招,他不得不承认加入了“第三党”。因为牵涉到师长、团长的“第三党阴谋活动”,刘健挺所在连队的党支部,也被宣布解散。第七十五师政委
高敬亭认为刘健挺出身很好,年纪又小,职务也不太高,属于蒙受欺骗、可以悔过自新的“爪牙分子”。随后,刘健挺就被罚去做苦役,到运输队去当挑夫,还抬过担架。过了半年,由于他工作表现出色,便又补充到战斗连队,担任炊事班长。对他来说,能够充当一名伙夫头儿,虽然仍带有一定的惩罚和考验性质,但在政治上的待遇多少又好转了一些,可以跟随连队去冲锋陷阵,英勇战斗,脸面上也感到光彩。虽当上了炊事班长,因刘健挺既非党又非团,各种“保险”系数就多得多了。但他身处逆境而忠贞不二,恰好又在指导员面前露出一手,当众写下了“韭菜”二字,于是便有了“韭菜将军”的故事。1934年3月,红二十五军打下地处鄂豫边界的三里城,各连队都获得了一些大米白面。为了改善伙食,刘健挺和他的炊事员们,立即动手宰杀了一头肥猪,好让全连同志吃上几顿好饭。恰在这时,司务长从市场上购买了两担鲜嫩韭菜,满脸笑容地大声喊道:“刘班长,猪肉宰下了,韭菜也有了,连队的伙食,就看你露一手了!我去找指导员记个帐……”司务长是个文盲,买了韭菜却记不了帐目。因此,连队有些主要伙食帐目,都得找指导员帮助登记结算。指导员的文化知识,比起司务长多少要高出一筹。他二话没说,当即从衣兜里掏出半截铅笔,歪歪扭扭地写下这一笔帐项:“1934年3月21日,在三里城买艽蔡两担……”事也凑巧,刘健挺一看见“艽蔡”二字,却不由嘿嘿一笑,忍不住多了一句嘴,说:“指导员同志,这‘艽蔡’俩字,你都写得不对,错了!”“明明是‘艽蔡’二字,都是草字头,怎么不对?”指导员不禁一愣。于是,刘健挺就写下“韮菜”二字。“韭”字按照那会的繁体字写法,还必须加上个草字头。这一手露出来后,指导员好像发现了什么宝贝似的,愣着一双惊异的眼神,喜出望外地大声笑道:“哈哈,我们的伙夫班长,会写韭菜两字,了不起,真了不起!我是有眼不识金镶玉,把个知识分子给埋没了……”当时,指导员就把这事向营领导作了汇报,说他们连里有个知识分子人才,可以担任文书工作。营领导听了也很高兴,问是大知识分子还是小知识分子,指导员因为还不完全摸底,只说会写韭菜二字,而且写得挺好。其实,刘健挺也算不上什么知识分子,幼时只念过几年书,识得写得几个大字而已,谁知这竟成为他人生征途的一次转机。从此,他“东山再起”,由伙夫头儿当上了文书,因其沾着“韭菜”二字的缘分,有人就喊他韭菜文书”。军长
吴焕先晓得此事以后还对刘健挺勉励一番。过后不久,刘健挺便恢复了党籍,一步步重新走向领导岗位,跨入指挥员的行列。1937年2月,刘健挺和红七十四师参谋长
方升普被调往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深造。临行时,师长陈先瑞仍念念不忘他的“韭菜”头衔,嘱咐他不要满足“韭菜”字的老本,一定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提高军政素质。1983年红二十五军老同志座谈会时,与会者们惊悉刘健挺因病去世的消息,都情不自禁地喃喃而语:“我们的‘韭菜将军’走了。”
凤阳山游击队的“老伙夫”
“中原突围”后,刘健挺寻找党组织时,在
凤阳山腹地的一座破庙里,被游击队的流动哨抓住了。游击队员暗中尾随他多日了,怀疑他是敌人的探子。刘健挺则怀疑抓他的是伪装的土匪或敌人,咀嚼着他们每句话透露出来的信息。互相不明身份,双方僵持着试探着。一名游击队员出于对敌人的仇恨,拿起棍棒要打他,一名队员低低地制止道:“莫乱来,
孙传家司令早有交待,不准虐待俘虏。”游击队员要把他送给孙司令发落。见到孙司令后,刘健挺才开口说了他的所有经历。中原突围时,为掩护主力顺利撤出和皮定均旅东进,他率一个团牵制敌人。皮旅东进后,敌人30万兵力清剿大别山,他的一个团被打散了,警卫员都壮烈牺牲。他单身一人从白色恐怖中闯出来,沿着皮旅的路线东行,一直找到
定远炉桥镇,知道淮南已经失守。刘健挺先是流落在
蚌埠街头,靠出苦力谋生,后来漂泊到
临淮关站,替上下火车的旅客背送货物和行李,挣钱糊口。当刘健挺看到敌人悬赏捉拿孙传家的布告,才知道凤阳山有游击队,便奔凤阳山。整整三十个白天黑夜,凤阳山凡有烟火人迹的地方,刘健挺都前往寻找孙传家的队伍。最终,他被孙传家的队伍当特务给抓起来了。不管怎么来的,刘健挺总算找到了组织,找到了自己的队伍。让孙传家作难的是,非常时期,突然来到的这位旅政委,既无组织介绍,又无身份证明,留在游击队怎么安排呢?让他当领导不行,让他当战士也不合适,发给他枪也有顾虑,无奈只能让他暂且随队而行。随队而行的刘健挺,时刻想起自己的信念与理想,时刻记得自己肩上的责任。当时的孙传家游击队,以班为伙食单位,各自派人采购粮食蔬菜,烧饭的事大家动手干。刘健挺红军时期就干过伙夫,一宿营他就乐呵呵地忙着生火做饭,一开饭就让战士们舍不得放下筷子。饭后,他用空闲时间采摘山里红叶子泡茶,给战士们消除疲劳;用破口袋里装的那些中草药,给脚打泡受轻伤的战士擦洗伤口。谁思想有疙瘩,谁情绪低沉,晚间他就和谁结伴而眠。他掺和着体贴的家常话,轻声慢语地为战士们讲道理、谈思想,帮着解疙瘩。因他待人和气,善解人意,到哪里都和老乡们混得很熟。游击队一进村,老乡们就提着菜,背着粮,来找“老伙夫”。“老伙夫”的称号自然而然的喊开了,连战士们也这样称呼他,他也很乐意。旅政委和炊事员之间,相差多少等级呢?常人会这样寻思,但刘健挺的心里没有这个概念,他一心想的是打倒敌人,迎接解放。岁月在弹雨纷飞中到了1947年底,凤阳山游击队迎来了“老羊头”
杨效椿的队伍。“老羊头”从山东带来了电台,游击队赶紧用电台和华中局联系,了解“老伙夫”的情况。由于
新四军第五师中原突围后,去处分散,情况不明,华中局无法答复。“老伙夫”敦厚老实,肝胆照人,游击队里有口皆碑,但身份不明,难委重任,党组织焦急万分。杨效椿当机立断,派六合工委游击队护送刘健挺重返大别山,寻找皖西党组织。当时皖东皖西都在白色恐怖笼罩之下,刘健挺此行,又是一番千难万险。他和游击队员们穿越数百里刀丛剑树,踏着烽火硝烟寻觅组织,一回回闯过生死关,才找到了皖西区党委书记
彭涛和军区司令员
曾绍山。皖西区党委将此情况迅速报告中原局,中原局电示立即恢复他的党籍。随后,刘健挺随大军四方征战,成为了开国将领。“老伙夫”离开了淮南,但他的故事却留在了凤阳山上。后来的刘健挺虽然位高职显,但本色不变,依然是当年的作风,无微不至地关心下属,从凤阳山上下来的老游击队员们和他相逢,仍亲切地叫他“老伙夫”。提起他,人们多有感慨。艰难岁月需要这样的“老伙夫”,太平盛世同样需要这样的“老伙夫”啊!
所获荣誉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