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心理学
心理学分支学科
劳动心理学是心理学一个分支,其特点是结合劳动过程,研究劳动者的心理反映、心理活动及心理规律。它以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研究成果为理论基础,结合劳动过程和劳动组织的实际,围绕劳动者的需要、动机、行为,劳动者的个体心理素质,劳动者群体心理现象,劳动者心理保健及安全生产等内容,讨论劳动管理中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问题。
发展历程
劳动心理学是在20世纪初形成的,其前身是劳动技术学。采用劳动心理学这一名称的多为苏联、东欧国家和中国,研究者主要关注人的劳动活动自身的纪律,更着眼于提高生产效率。西方的工业心理学家在开展类似的劳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时,往往从工效学或人机工程学的角度进行,并注意它们与管理心理学的联系,一般较少采用劳动心理学的名称;而苏联的劳动心理学研究主要涉及生产力问题,与管理心理学没有直接联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等国为了提高军事人员的选拔效率,在新兵入伍中大量采用了心理测验方法。此外,英国根据军工生产的需要,组织有关专家就工作时间、倒班生产和防止疲劳等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战争结束后,各国建立了更多的有关劳动心理学的研究机构,开展了有效地利用人力、改进劳动条件、训练新工人的研究工作。在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成立了中央劳动研究所,就探索人的生物特性与心理特性的相互关系,解决了一些有关组织劳动活动的方式和培训方法、手段的标准化问题,此后,还就影响劳动活动形成的各种条件展开了较系统的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的因素在现代化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增长,其主要特点是:劳动者的体力负荷明显下降,心理负荷显著增加。这样,劳动心理学家对动作与时间研究普遍持批评态度。他们认为现代技工应具备更高水平的判断能力,新技术革命使得工业企业出现了许多新的劳动类型和技术手段,因此有关操作员活动的心理分析、职业选择和职工培训等领域出现不少新的研究课题。劳动心理学研究中一些有关活动的类型和条件的传统课题逐渐丧失其必要性,某些描述人机系统功能的心理观象、心理过程的数学模型也显得论据不足,而采用传统的生理、心理指标作为评价问题解决的参数已不能满足现代生产的要求,这就需要研究在自动化系统中人的活动类型的设计问题。总之,适应现代科技进步要求而选择新的研究课题和方法、手段是劳动心理学发展的新趋势。
新中国成立之前,工业十分落后,加之各种社会条件的限制,心理学家只是在职业选择、工业安全、职业训练工作疲劳工作效率与方法上介绍国外的劳动心理学成果,除了在机械业纺织业进行了有关改善工作环境的实地调查外,没有开展其他的劳动心理学的研究。
到了20世纪50年代,根据国家工业化的要求,劳动心理学家先后进行了总结先进的生产经验、操作合理化炼钢工火焰判断、纺织工培训和技术发明中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规律等方面的研究。60年代,劳动心理学家与其他心理学工作者就各种信息的接收规律进行了研究。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为适应科教现代化的需要,不少学者先后进行了提高毛纺产品质量、降低心理负荷、操作能力测验、飞行员选拔的研究,还对自动化、半自动化系统生产线的操作员进行了技术培训的心理模拟教学研究,以探讨培养现代技工技术能力的新途径。
研究内容
劳动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动作与时间研究,操作设计和劳动环境的合理化,产品质量,疲劳与工作安排,安全、事故与劳动保护,各种职业活动的特点及其对劳动者心理品质的要求,职业指导和人员选拔,技术培训,工作紧张和劳动群体、劳动态度问题等。早期的劳动心理学研究是在工效学领域进行的。当时主要研究人在生产或操作中合理地、适度地劳动和用力的规律,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弗兰克·吉尔布雷斯等人的动作与时间研究。此后,欧洲一些生理学家研究了劳动者的肌肉工作和疲劳问题。
职业发展
职业定向根据一定职业活动的需要、某种职业对人提出的要求和人顺利完成这一活动所应具有的素质而进行。其目的在于保证根据各种职业的特点最适宜地分配人员。实现这一保证,首先进行职业宣传和职业教育,以形成职业知识,这些知识都是有根据地选择职业,加强动机和自我培训的方法以及发展职业的重要素质所必需的;其次是进行职业指导,它要求预先进行心理(而且通常是医学)考查,随之对职业选择加以指导。
职业选择的目的是确定人对教学和以后职业活动的适应性。通过考察、研究档案座谈、监视行动、竞试等,获得各种心理的和其它(医学的、社会的)指数,根据对这些指数的评定进行职业选择。最为常见的是从心理指数出发来评定注意、思维记忆、随意反应、智能恐惧情感的稳定性、有目的性、纪律性、诚实、不孤僻、思想上的坚强信念原则性等指数。
经过职业活动教学的职业选择(考虑到教学后顺利工作程度的预测)后,首先应当推荐具有该职业活动所必需的高水平的个体心理素质的人。其次,凡为该活动明显禁忌或者原来的培训水平低,以至不能指望在指定时间内获得教学成功的人,一律不应接收。在教学过程中明确职业选择的结果(用排除那些对职业适应性作出错误结论人的方法)。职业培训是使人适应于技术的极重要因素之一。首先是职业教学,以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和技术熟练程度。教学最初主要在训练范围内进行,而且训练的初级阶段可能只发展职业的重要素质(注意、动作的速度)。作为统一系统的成分的人和技术的协调一致,就是必须解决分配人和机器(自动机)的职能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查明,什么职能更适宜于人,什么职能应当由自动装置执行。因而,无论人的劳动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或者各种技术系统自动化策略,实质上都取决于职能的分配。分配人和自动机的职能,通常是根据优越条件的原则来进行。
品质表现
1、注意广度:注意广度又称注意范围,是注意品质之一。注意广度指在一定时间(同一时间,有限时间)里把握对象的数量与位置。注意广度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1)被知觉对象的特点。(2)主体对自己提出的任务。
2、劳动者的注意分配:注意分配也是注意的品质之一,指劳动者在注意的总方向不变的情况下,能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要很好实现注意分配,一般需要三个条件:熟练的活动程度;对象之间有一定联系;能主从地分配注意。
3、劳动者的注意转移:注意转移也是注意品质之一,指认知活动有意识地,有计划地转移注意对象,如工作中出现故障时的设法排除。注意转移不同于注意分散(即分心),前者是有目的地,主动地调整,而后者是无目的地,被动地进行。影响注意转移快慢和难易的主要因素有:转移前的对象(活动)吸引注意的强度;引起转移的事物(活动)的特点。
4、劳动者的注意稳定性:注意转移也是注意品质之一,指在一定时间里,认知活动把注意保持在一个对象(活动)上。影响劳动者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有:客体的刺激程度;主体的机体状况;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劳动者思维
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概括的反映。
思维的特征
1、间接性借助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2、概括性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取出来加以概括。
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过程。
思维的种类
根据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或思维形式来进行分类,可分为:
1、动作思维,又称实践思维,面临的思维任务具有直观的形式,解决问题的方式赖于实际的动作。
2、形象思维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
3、抽象思维。又称逻辑思维。当面对理论性质的任务。运用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时。这种思维称为逻辑思维。
劳动安全
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对劳动者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应当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法律规定,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有权拒绝执行;对危害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行为,有权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和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对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伤亡事故和劳动者的职业病状况,进行统计、报告和处理。
法规规定,年满十六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工,不得安排从事矿山、井下、有毒有害、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它禁止从事的劳动。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矿山、井下、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它禁止从事的劳动。不得安排女职工在经期从事高处、低温、冷水作业和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
对怀孕七个月以上的女职工,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九十天的产假。不得安排女职工在哺乳未满一周岁的婴儿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哺乳期禁止从事的其它劳动,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
图书
基本信息
书 名: 劳动心理学
作 者:张杉杉
出版时间: 2011年1月1日
ISBN: 9787504587091
开本: 16开
定价: 26.00元
内容简介
《劳动心理学》研究的是在劳动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并致力于将心理学成果和理论应用于劳动实践的学科。作为一门应用心理学,劳动心理学关注人力资源的有效载体——在工作情境下的劳动者,研究劳动者与其他劳动者和劳动环境发生联系的劳动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本教材一方面注重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结合,强化工作能力的培训;另一方面注重心理健康对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突出心理的自我保健。在章节布局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每章都附以开放性的富有时代特色的复习思考题,使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工作环境下所需心理学基本原理和技能;为了便于学生学以致用,每章后都有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条件和需求,在真实的工作问题框架下寻求独特的问题解决途径、手段和方法,促使学生把理解和掌握的理论真正用于劳动实践。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劳动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第一节 劳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劳动心理学的科学发展史概述
第三节 劳动心理学的心理学基础理论
课后思考题
案例分析
第二章 劳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劳动心理学研究方法简述
第二节 劳动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评估指标
第三节 研究方法的使用
课后思考题
案例分析
第一节 自我管理能力概述
第二节 自我管理能力的评估
第三节 自我管理实训
课后思考题
案例分析
第四章 时间管理能力
第一节 时间管理能力概述
第二节 时间管理能力的评估
第三节 时间管理能力实训
课后思考题
案例分析
第五章 沟通能力
第一节 沟通能力概述
第二节 沟通能力的评估
第三节 人际沟通能力实训
课后思考题
案例分析
第六章 决策能力
第一节 决策能力概述
第二节 决策能力的评估
第三节 决策能力实训
课后思考题
案例分析
第七章 健康和物理环境
第一节 心理健康简述
第二节 心理健康辅导的基本方法
第三节 环境应激简述
课后思考题
案例分析
第八章 压力和心理健康
第一节 压力概述
第二节 压力源的评估
第三节 压力实训
课后思考题
案例分析
参考资料
劳动心理学.MBA智库百科.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27 11:42
目录
概述
发展历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