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水库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部
温榆河支流东沙河上,水库紧邻
明十三陵地区,因而得名。水库建于1958年,距北京城区约40千米,是一座防洪、发电、灌溉、养鱼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
历史沿革
建造渊源
十三陵地区是一个盆地,周围群山环抱,整个流域面积为223平方千米,每遇夏季暴雨,山洪暴发,直泄东山口,从
东沙河一直泄入
温榆河。两岸村舍、农田经常被毁,人身财产,蒙受严重的灾害,洪水过后,又变成一望无际的卵石沙滩,无水缺水,一片干枯。
据《
昌平文史资料》载,在1954年4月,
周恩来到十三陵地区视察时就指示说:“北京名胜古迹甚多,风景优美,但有山无水是美中不足,尤其是十三陵这个名胜古迹,是外宾必游之处,有山无水是一大遗憾。若能修个水库,有个大的水面,那就更美了。”同年夏天,水利部副部长
李葆华向北京市有关领导传达了总理的指示,从此就开始了十三陵水库的设想和修建规划。当时这项工程原定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由国家投资一千九百万元建设。
1957年农村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普遍高涨。9月25日,《
人民日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今冬明春大规模地开展兴修水利积肥运动的决定》激励民众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据时任昌平区委副书记郭汉文回忆:当时昌平区委认真讨论了中央决定,并根据群众呼声,提出了修建十三陵水库的计划。
1957年12月26日,北京市设计院提出十三陵水库的设计方案。水库设计工作以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院为主体,邀请水电部北京勘探设计院、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文所、水工所及
清华大学水利系、
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系、北京市地质地形勘测处和北京地质水文大队等单位参加,实行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
1958年1月4日,北京市委批准了方案,并决定成立了以市委农村工作部部长为主要领导职务的十三陵水库修建总指挥部。由赵凡任总指挥,张俊士、贺翼张担任副总指挥。
1958年1月15日,初步完成了工地上的用电任务,连通了工地指挥部与六、七里外的电源。
修建过程
1958年1月21日,十三陵水库修建工程破土动工;上午10时,在昌平区蟒山与汉包山之间的天地山脚下召开了修建十三陵水库开工典礼。最初,参加建设的人员有昌平民工8000余人和义务劳动大军约2000人,他们自带行李、粮食和炊具,从四面八方来到工地。当时正逢天寒地冻,又缺乏施工经验,加之施工机械少,虽然人们劳动热情高涨,但施工进度缓慢。
1958年2月16日,清理坝基工作基本结束,已经开始筑填坝身。
1958年3月29日下午,周恩来到十三陵水库工地视察,听取关于工程进展情况的汇报,并向指挥部负责同志转告毛泽东的话:“改良工具是技术革命的萌芽,推荐用安徽车子推土的办法,比肩挑好。”
为赶在汛期到来之前完成筑坝任务,1958年4月,水利电力部和北京市委决定再次增加施工力量,动员全市工、农、商、学、兵各行各业参加义务劳动,施工劳动力增至5万人。4月28日国务院副总理
贺龙、聂荣臻和北京军区司令员杨成武亲自到工地视察后提出,动员驻京部队和院校力量支持水库建设。
1958年5月8日,北京市委批准水库党委由市委直接领导,指挥部按部队形式组织,从此施工人数猛增至10万。
1958年5月上旬,为了争取时间,加快黏土的运输,经过解放军二支队党委讨论,提出“苦战三昼夜,修好零九线”的计划。零九线是从长陵园
黏土料场通到大坝东端的一条轻便铁路线,全长5100米。计划于5月11日清晨开始实施,经过全支队官兵三天三夜的苦战,终于在5月14日清晨建成,当天下午二时全线通车。
1958年5月25日下午,
毛泽东、
刘少奇、
周恩来、
朱德等中央领导人,准备到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义务劳动。水库指挥部宣传处处长张赛英在水库总指挥、北京军区司令员
杨成武将军的介绍下,请毛泽东等中央领导题词,毛泽东挥毫写下了“十三陵水库”,刘少奇题写了“劳动万岁”,周恩来题写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朱德题写了“移山造海,众志成城”。在工地上,毛泽东奋力挥嵌,一嵌一嵌地把土装进筐里。刘少奇参加了砸夯,周恩来拉车运土,朱德挑担。70多岁的朱德已是第二次到十三陵水库工地。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水库工地劳动,极大地鼓舞了10万建设大军,当日上坝
土方量达到5.1万立方米,创下施工以来的日最高纪录。
1958年6月11日,完成了150多万方的土沙填筑,10万多方的坚石开凿,400多米长的输水管道和22米高的进水塔。
1958年6月15日,由
周恩来总理挥旗带队,
李富春副总理,
习仲勋秘书长,
罗瑞卿、
王震、
叶季壮、
史良、
许德珩、
沙千里等部长和
李葆华、潘振亚等60多位副部长和司、局长等300多人入驻十三陵水库工地,与群众们吃住一起,参与劳动。
1958年6月30日,经过160天的修建,十三陵水库竣工。7月1日,举行了落成典礼。
陈毅副总理为水库剪彩,
彭真市长到会讲话。典礼束后,中央领导同志和各部门负责人在十三陵水库修建总指挥部总指挥
罗文坊、政治委员
赵凡陪同下,检阅了建设者的队伍,井且乘车绕水库一周,视察了各项工程。
十三陵水库修建过程中,近40万人参加了
义务劳动。其中解放军驻京部队官兵11.5万人,国家机关干部8.6万人,昌平和其他区县农民2.2万人,中等以上学校师生10.1万人,商业工作者1.4万人,技术工人2400余人,在京的各国驻华外交使节、国际友人及其他人员5万余人。
后续发展
1958年7月15日,为进一步做好水库的美化和管理工作,“十三陵水库管理处”成立,接管所有工作,现隶属于北京市水务局,正处级单位。至此,十三陵水库修建总指挥部宣布撤消。
1962年,北京市政府决定将工程提高到二级,防洪标准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千年一遇洪水校核。
1969年,对坝基进行
防渗处理。利用浇灌地下
混凝土防渗墙的办法,建设防渗工程,设计墙厚0.8米,最大墙深57.5米,墙长554米,截水面积2万多平方米。
1974年,十三陵水库最高蓄水位接近97.2米。
十三陵水库建成后,多数年份水位低,甚至干见底,北京市政府决定建设十三陵水库补水工程。补水工程自1983年开工,1986年完成。该工程可通水4立方米/秒,解决了十三陵水库水位低的状况。
1990年,位于水库右坝前的
九龙游乐园建成并对游客开放,十三陵水库成为北京的一个旅游区。
1991年开始,华北电管局利用十三陵水库作为下池,在库北蟒山顶上修建上池,建设
十三陵抽水蓄能电站。
1992年,为防止位于十三陵水库右坝前的上游古河道渗漏,水库大坝上游2800米处的库尾修建了一道长1300米,均深28米,最深处35.4米的地下防渗墙,阻断了古河道的渗漏通道。
1995年,抽水蓄能电站的第一台机组投入运行,至1997年7月4台机组全部投人运行,总装机容量80万千瓦。
2003年3月,十三陵水库开始了加固工程,主要内容为拦河大坝加固、
溢洪道拆建及金属结构设备安装、输水系统改造、办公楼及自动化系统建设。
2005年6月29日,十三陵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验收完成。
2007年,经重新复核,十三陵水库达到百年一遇洪水设计,两千年一遇洪水校核标准,相应设计洪水位98.04米、校核洪水位101.89米,相应水库总库容7310万立方米。自2007年起,昌平区每年都会在十三陵水库举办长走大会,路线环绕十三陵水库,途经右堤路、蟒山石门、二道坝、十三陵水库大坝返回,全程约13公里。
2017年7月22日,北京市公布
河长制“加强版”,并公示18名北京市市级河长名单:
程红为十三陵水库市级河长。
开闸泄洪
2023年8月3日,北京昌平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发布十三陵水库泄洪风险提示:十三陵水库将于近日开闸泄洪,期间
滨河森林公园、
白浮泉遗址公园、
东沙河河道等行洪河道将会涨水,届时上述区域将实施封闭管理,涉及朝凤北路、朝辛路、管厂路、怀昌路等低洼路段,将于8月3日12点前采取断路措施。
2023年8月4日8时,十三陵水库提闸泄洪。十三陵水库初始下泄流量为10立方米每秒,后续逐级增大至30立方米每秒,待下游东沙河蓄滞洪区蓄满后,下泄流量降至10立方米每秒,待水头安全通过
京密引水渠后,根据现场工况可逐步增加至30立方米每秒,将水库水位降至汛限水位以下。洪水最终将汇入
沙河。8月8日22时,十三陵水库关闭溢洪道闸门,完成本次泄洪,水库水位已降至汛限以下。
2023年8月21日,据
水利部召开的
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防御情况新闻发布会总结,北三河实施联合调度。潮白河上游密云、
怀柔水库累计拦洪1.468亿立方米,降低了潮白河底水,为
北运河洪水西排创造条件。北运河上游十三陵水库充分拦蓄,削峰率达100%,统筹上游和下游、分流与下泄,联合调度北关枢纽和土门楼枢纽,避免了下游
大黄堡洼蓄滞洪区启用,有力保障了沿线的防洪安全。
2024年7月26日15时,十三陵水库将开闸泄水,流量为5立方米每秒。期间白浮泉公园、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东沙河河道等行洪河道将会涨水,届时朝凤北路、朝辛路、管厂路等漫水路区域将实施封闭管理。
建筑格局
十三陵水库为山区盆地水库,占地面积751公顷,其中陆地面积440公顷,水面311公顷。
①主坝。位于蟒山与汉包山之间,全长627米,呈东北—西南走向,为黏土斜墙式土坝,上游用
花岗石,下游用紫色
安山岩砌护坡。坝前铺盖黏土宽300米,厚1~3米。坝长627米,底宽179米,顶宽7.5米,坝底
高程74米,坝顶高程103米,最大坝高29米。主体工程总用工870万个工日,完成
土石方231万立方米,国家投资1986万元。水库坝顶上修建了古典风格的游廊。大坝外坡上有毛泽东亲笔题写的“十三陵水库”五个大字,用
汉白玉石块镶砌于紫色的安山岩护坡上。
②
溢洪道。原为倒堰式,1964年进行溢洪道扩建工程,改为开散式,1孔。宽14米,长341米,堰顶高程降低,泄洪槽扩宽加深:闸门为弧形,宽14米,高8.15米;配备
启闭机1台,为手、电两用卷扬式,溢流道长341米,最大泄洪量1091立方米/秒。
③输水管道。为直径1米的3根铸铁管,管道长341米,最大输水能力28.5立方米/秒。
④小水电站。水电站安装125千瓦发电机1台。
⑤补水工程。自
延庆区八家村的白河堡南干渠左侧开口引水,凿隧洞穿过军都山脉
燕羽山的西翼分水岭至碓臼石,沿德胜口沟进入
德胜口水库,从水库流出后,顺德胜口沟至
七孔桥入十三陵水库,全长25千米。
周边建设
十三陵水库建设总体规划中,园林绿化建设已有专题设计。1959年在库区种植了松、柏、枫、槐、橡、杨、柳、桑、杏、桃、梨和苹果等70余个树种,共植树1510万株,以
针叶树、
阔叶树、果树为主,植树面积6.7万亩。水库建成后,建起
十三陵林场。1962年起,在水库周围群山绿化造林,由十三陵林场负责管理。1973年起,北京市又拨给绿化专款,对原有林木进行调整、朴植、更新。
水库原来只有一条至昌平的公路,为了交通方便,水库建成后,开通了南北环湖路。北环从东坝头往北,沿水库北岸环行,直达长陵路口,接十三陵公路:南环从西坝头往南,沿水库南岸环行,直接十三陵公路。从水库大坝西接七孔桥,成为一个环行水库的环湖路。现环湖公路成为十三陵地区的旅游公路。
水库淹没区有5个村庄,即东山口、瓜园、裕陵园、工部厂、龙母庄,共有水库移民350户1700余人。国家投资1986万元,库区移民被安置在水库上游新建的两个新村定居,称
南新村、北新村。
库区内有库史陈列馆、水库纪念碑、九龙游乐园等旅游建筑。库史陈列馆位于十三陵大坝东头外侧的墩台上,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展出当年北京广大人民群众修筑十三陵水库的景物资料。水库纪念碑位于东坝头的高台上,面向大坝。纪念碑上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为水库的题字,碑的顶端是花岗石雕成的水库建设者群像。
文化活动
2008年8月下旬,十三陵水库成为
北京奥运会铁人三项专项比赛地点。搭建了临时座位10000个,11件奥运景观雕塑作品布置在铁人三项赛道沿线。
2011年北京铁人三项世界锦标赛在昌平区十三陵水库及周边道路举行。
2023年6月,“环西自行车中国挑战赛·北京昌平”在北京市昌平区开赛,比赛路线途径十三陵水库。
文物保护
2022年12月,十三陵水库入选北京市第二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
价值意义
十三陵水库
兴利库容3336万立方米,
防洪库容5150万立方米,
死库容764万立方米。可控制温榆河山区流域面积1/4,拦蓄上游223平方千米的洪水。
设计洪水为50年一遇,
校核洪水为200年一遇。1962年后将防洪标准提高到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千年一遇洪水校核。经过水库调蓄控制,可配套灌溉面积1.5万亩,年有效灌溉3400亩。
水库建成后,上游洪水全部拦蓄库中,形成较大水面,为发展旅游创造了条件。同时水库作为十三陵抽水蓄能电站的下池,为电站投产发电起到了重要作用。
所获荣誉
2023年1月,十三陵水库入选“人民治水·百年功绩”治水工程项目名单。
衍生文化
发行邮票
1958年10月中国发行了《
十三陵水库》特种邮票一套2枚。其中4分邮票400万枚。8分邮票850万枚。
艺术作品
郭沫若:诗歌《颂十三陵水库》《雄师百万挽狂澜:1958年7月1日——“七一”参加十三陵水库落成典礼书怀》诗歌《西江月——颂十三陵水库》
冰心:散文《十三陵水库工地散记》、散文《十三陵工地上的小王虎》
陈毅:诗歌《雨后重访十三陵水库》《参加十三陵水库完工典礼的颂歌》
臧克家:诗歌《毛主席来到十三陵》、诗歌《十八勇士突击队》
古一舟、
松全森、
周元亮:中国画《十三陵水库落成典礼》
参观信息
沿
京藏高速行驶28.8公里,从白浮泉路出口离开,行驶260进入S216,行驶310进入白浮泉路,行驶1.8公里进入昌盛路,行驶1.4公里进入亢山路。行驶850右转进入府学路,行驶980米,左转进入X037,行驶2.6公里,进入水库北路,行驶470米进入X038,行驶1000米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