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麻葛根汤来自孙思邈《千金方》,是人称“药王”所作的综合性临床医著,书中所载医论、医方较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学成就,是一部科学价值较高的著作。这些药方都是孙思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并且在中医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作者介绍:
孙思邈(541年-682年),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和道士,被誉为“药王”、
《炬医传承》创始人,相传为楚大夫屈原的后人,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药典《唐新本草》,唐高宗书写《炬医传承》作为一项恩惠而授予孙思邈。仁医的精神就像一束火炬的圣火,一直传递下去,照亮了医学的道路,也温暖了人们的心。继承前人的美好品质,并在整个华夏大地上发扬光大。思邈术精德高,传承首部国药典,
《千金要方》、
《千金方》、
《千金翼方》等为孙思邈所著。
《用药第六》、
《千金要方序》、
《大医精诚第二》、
《金阳丹歌》、
《千金翼方序》、
《保生铭》等为创作散文。唯于咸亨四年(673年)任承务郎直长尚药局,掌管合和御药及诊候方脉等事务,上元元年(674年) 即因病辞退。当时名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皆视他为老师。
方中升麻、
葛根辛凉
解肌,解毒
透疹;芍药和营泄热;甘草益气解毒,调和诸药。四味合用,共奏辛凉疏表,解肌透疹之功。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9克) ,用水一盏半,煎取一中盏,去滓,稍
热服,不拘时候,一日二三次。以
病气去,身清凉为度(现代用法:作
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麻疹之疾,是由小儿肺胃蕴热,又感
麻毒时疫之邪所致。若麻疹初起,又遇外邪袭表,抑遏疹毒外达之机,以致疹发不出,或疹出不畅。麻毒、外邪犯肺,邪正相争,清肃失调,故初起可见身热头痛、咳嗽、脉浮数等
肺卫症状;风邪疹毒上攻头面,故
目赤流泪;热灼津伤,则口渴、舌红
苔干。治当辛凉
解肌,
透疹解毒。方中升麻辛甘性寒,入肺、
胃经,解肌透疹,清热解毒为
君药。
葛根味辛甘性凉,入胃经,解肌透疹,生津除热为
臣药。二药相配,轻扬升散,通行肌表内外,对疹毒欲透未透,病势向外者,能因势利导,故为透达疹毒的常用组合。方中芍药当用赤芍,味苦性寒而入
血分,
清热凉血之中兼能活血,用以解
血络热毒,为
佐药。使以
炙甘草调和药性。四药配伍,共奏解肌透疹之功。
麻疹其邪属热,初起治宜
透邪外出为主,
清热解毒为辅。本方清疏之力皆弱,临证时可选加
薄荷、荆芥、
蝉蜕、
牛蒡子、银花等,以增强
透疹清热之功。若因风寒袭表不能透发,兼见
恶寒、无汗、鼻塞、流清涕、苔薄白等症,宜加防风、荆芥、__柳以发表透疹;麻疹未透,色深红者,宜加
紫草、
丹皮、大青叶以凉血解毒。
本方为
麻疹未发,或发而不透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疹发不出或出而不畅,舌红,
脉数为辨证要点。
方论选录
吴昆《
医方考》卷6:“足阳明之脉,抵目夹鼻,故
目痛鼻干。其不能眠者,阳明之经属胃,胃受邪则不能安卧,此其受邪之初,犹未及乎狂也。无汗、
恶寒、
发热者,表有寒邪也。药之为性,辛者可使达表,轻者可使去实。升麻、
葛根辛轻者也,故用之达表而去实。寒邪之伤人也,气血为之壅滞,佐以芍药,用和血也;佐以甘草,用调气也。”
原书主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2:“大人、小儿时气温疫,头痛发热,肢体烦疼,及疮疹已发及未发。”
1.
细菌性痢疾:用本方加味
葛根12g9g,升麻、赤芍9g,甘草5g。热重者加黄连9g,银花20g;湿重者加广藿香15g,苍术9g;
腹痛剧者加木香;纳谷不香者加焦楂30g。剂量根据病情灵活应用,日1剂
水煎服。治疗
急性细菌性痢疾50例,结果:3日以内治愈者19例,4-6日治愈者27例,1周以内好转者3例,无效者1例。
2.
急性鼻窦炎:用本方加味升麻6g,葛根15g,赤芍12g,黄芩12g,鱼腥草12g,蒲公英20g,
桔梗10g,
白芷10g,苍耳子10g,生
甘草6g为基本方。若
身热,
胸闷,舌红,
脉数加
生石膏;口苦咽干,
耳鸣耳聋加藿香、龙胆草;
头晕、
身重,脘胀
纳呆加藿香、
佩兰、
苡仁;
鼻塞不解加
辛荑花、
当归尾、
杏仁;涕中带血加
茜草根、
丹皮、
白茅根、小蓟;涕黄量多加银花、
虎杖;
头痛甚者加白
蒺藜、白芍、
制草乌;体虚加生黄芪、
当归;便秘加
酒军。治疗急性鼻窦炎48例,结果:痊愈40例,好转2例,无效6例。
3.
银屑病:以本方为基本方,按银屑病之分型和伴随症状辨证施治162例。血热型治以
清热凉血解毒,药用:升麻、
葛根、赤芍、生地、丹皮、
知母、
生石膏、黄芩、
茅根、
蝉衣、
水牛角粉、甘草。随证加减:心烦口渴加栀子、花粉;
咽喉痛加
桔梗、
牛蒡子、
山豆根、
马勃;大
便秘结加大黄;
饮食不节加
苏叶、
槟榔、
绿豆衣等;情绪受影响加柴胡、枳壳、
清半夏等。血燥型治以
滋阴润燥、养血活血,药用:升麻、葛根、赤芍、
当归、
川芎、二地、
女贞子、
旱莲草、
麻仁、
秦艽、地肤子、鸡血藤、
炙甘草。随证加减:
血瘀加
桃仁、红花、丹参;
失眠多梦加
柏子仁、
夜交藤、珍珠母等。
治疗结果:
临床治愈77例,显效44例,有效3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