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子观
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堰口镇境内的景点
午子观,又称“武子观”,位于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堰口镇堰口社区午子山景区内,是道教全真派道观古建筑群,由“底观、腰观、顶观及500余座灵官庙”组合而成,错落有致的坐落在午子山上,面积1854.5平方米,始建于西汉。
历史沿革
西汉,新建顶观。东汉末年,加以修缮。
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重建翊圣保德真君殿及药王殿、福寿殿等,并植万株白皮松。
明弘治十年(1497年),重建底观之圣水观、玉皇殿、东岳殿及酆都殿,并由底观到顶观铺砌石阶。明正德二年(1507年),重修腰观。明正德七年(1512年),增建顶观寝宫、雷神殿、元帝殿、后寨门和紫金城。
清雍正十一年至清乾隆十年(1733年—1745年),翻修各殿。清光绪元年(1875年),重修娘娘媛阁,增刻13块石碑碣。清宣统年间,加以修缮,并建成42所庙堂,将顶观对面山岩壁上供奉的五百灵官牌位请进庙宇之中。
民国年间,于山道拐角处增修72座小土地庙。
1983年,重修药王殿、朝圣门。
1999年—2000年,修建腰观山门和关帝阁。
2008年,新修财神殿。
2010年,维修古建筑群,修建三门四柱石牌坊一座,院内照壁雕刻九龙图、老子出关图,玉皇大帝造像前的石墙刻录《道德经》全文、八仙神像,地面配置太极八卦图,前山步道云梯至朝圣楼护栏刻录真、草、隶、篆四体百家姓。
2011年,修复顶观。
建筑格局
午子观是道教全真派道观古建筑群,由“底观、腰观、顶观及500余座灵官庙”组合而成,错落有致的坐落在午子山上,现存殿舍共60多间,建筑结构完整,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显著的民族风格。
午子观建筑在选址上颇具讲究,利用地形地势,依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格局,来建造一个个楼观庙宇。其建筑群由北至南依次坐落在午子山山峰之间,泾阳河和小峡河将午子山环绕起来。
午子观顶观建造在午子山山顶之处,远看山势起伏,三观遥相呼应;午子观腰观坐落在山腰处,因地势坡度较大,故腰观的建造规模稍小;午子观底观建造在午子山脚下,底观背靠山,面有河,形成山水环抱之像。午子观除了底观、腰观、顶观三大观外,在午子山的山林间还建造数百座灵官庙等建筑,它们依据山势高低错落在山间,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单体建筑。初时,各建筑自由的散落在丛林之中,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规划将部分零散的建筑逐渐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午子观本身为山林道教建筑,其整体布局较为自由。在道教理念与创造清净的修道前提下,将各类建筑零散的建造在山林之中,通过道路将其连接,将其成为整体。
午子观的院落空间布局中,很大程度上受到统治者的传统思维的影响。午子顶观的空间布局中,中轴线有效的将顶观空间逐渐展开,两旁建筑对称分布。院落布局形式较正式、严肃。
午子观建筑主要以木构架为主体,承载建筑。以砖体为辅,将建筑进行围合。
午子观底观位于午子山山脚处。底观在建造时对风水玄学上做了一番考量:午子观底观前面的临泾阳河与小峡河形成交汇。底观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为单檐歇山,灰瓦红柱。台基于建筑齐平,使得底观建筑较于广场抬高许多。突出了底观建筑的重要性。整个以12根圆柱做主体支撑,三面砖石一面为木质门窗。底观门前为空旷的庙前广场。规则的方形广场与底观建筑形成一条主轴,从低向高逐渐提升。
午子观腰观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更像是承上启下,将山脚处于山顶上的楼观连接在一起,使其成为一个整体。它位于午子山首峰的山腰处。腰观的建筑不与底观相同。建筑看上去更像是寻常民居。腰观由三个单体建筑围合起来形成院落空间。在建筑周边,植被茂密的生长,将腰观很好的“隐藏”其中。三座建筑青瓦灰砖,与外围的朱红色墙体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午子观顶观是以中轴线为主的山林道观。顶观建筑为单檐悬山,灰色的瓦与砖。其建筑布局与腰观相似,都是院墙形成的围合空间。
午子观除了底观、腰观、顶观三大主建筑外,还有许多零散的单体建筑,如:在山势险峻中建造的头道灵官、二道灵官等。这些建筑是根据明清后所遗留的相关文献记载、遗迹等进行建造和修复。这些建筑依次错落在山林主路中,使得午子观建筑群丰富且有层次感。
主要建筑
底观
底观是午子观的一部分,位于午子山山脚处,为仿明清建筑,单檐歇山顶。底观大殿内从左到右依次端坐着财神赵公明比干关公塑像。
腰观
腰观是午子观的一部分,位于午子山山腰处,是由三个单体建筑围合起来形成的院落,规模较小,建筑比较朴素,自然景观较少。腰观主殿为三清殿,供奉的是道教最主要的神明。
顶观
顶观是午子观的一部分,位于午子山山顶,顶观大门名曰:“朝圣门”。顶观正殿为玉皇殿,有真武大帝雷公祖师坐式铜像各一尊,为明代所铸。顶观左侧为娘娘殿,顶观右侧为药王殿。顶观前殿有明嘉靖十二年铁铸武神像一尊,背面铭文刻有“午子山汉朝敕建”等文字。顶观后殿正中供观音菩萨,右为文昌帝君,左为太上老君。顶观城墙紧固、雄秀,叫“紫金城”,又称“铁城”,城围面积千余平方米。明代建顶观后寨门楼,称“南天门”。
斗姆阁
斗姆阁(原关帝阁)是午子观的一部分,位于午子山中部,为两层楼阁式建筑,为供奉道教斗姆神而建。
头道灵官
头道灵官是午子观的一部分,位于午子山中部,头道灵官内供王灵官,为护法镇山神将。灵官门洞的上方“头道灵官”四字为当代著名高道、原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先生手书。
二道灵官
二道灵官是午子观的一部分,位于午子山中上部,二道灵官即马灵官马胜,道教经堂大门左侧雷神部将,为道教正一雷法中的灵官。
主要展览
午子观现存文物在午子观历史文化展陈馆展出,主要有:腰观石狮、圣旨碑头等共14件。
文化活动
艺文
午子观现存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铁铸神像,铭文载:“午子山汉朝敕建”。
明朝谢崇儒著诗《登午子观》,曰:“缥渺玄宫建翠岭,古今仙客几登临。云山惯识前人面,眺览应同此日心。苍径鹤归明月夜,丹房烟锁碧崖阴。凭虚自觉消尘虑,幽乌相知送好音。”
近代阎多治著诗《咏午子观》,曰:“千山君独秀,巍然碧海中。杜鹃沐朝霞,松涛听晚风。举手摘浮云,蹑足履太空。勿谓攀登苦,奇景在险峰。”
相关人物
据碑、碣、志书记载:此地曾是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姬进香焚轮之处;也曾是戚姬为皇儿如意进香祈福之地。
据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大舜谋士善卷,明代建文帝均来此隐居;道教重要人物张道陵张鲁张三丰来此讲经传教。
午子观顶观院内有古药树一株,相传为药王孙思邈所植。
活动建设
午子观的三月三庙会活动,这是一个具有宗教性质的庙会活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不少道教信徒、民俗爱好者及地方媒体等群众都会来午子观参与庙会活动。午子观的三月三庙会活动从宋朝流传下来,经过发展变化,已成为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午子观的三月三庙会活动主要分成三个部分:
1、西乡地域民俗文化展示
庙会活动伊始,人们会聚集到底观,观看具有浓厚地域性的文化演出。主要由当地的文化组织、单位组织及群众等为主。通过不同形式的表演,向民众展示具有西乡特色的文化。当地的老人们整齐划一的展示道教的太极拳,向人们宣扬修身养性;西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展示,如刘二姐赶会、地围子等,通过文艺演出这一种展现形式,有效的将西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在大众面前,向大家展示当地人们的朴质精神品质及具有特色的文化财富。 此外,还有午子山的茶艺展示,以午子山后山的茶园采摘炼制的清明时的茶叶为主料,在庙会活动中展示午子山茶的品质,向人们宣传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成果。
2、道教祭祀
庙会活动中,祭祀便是正常活动的高潮。在祭祀活动中,主要是由一位高功道长的带领下,道长们手拿各类法器,伴随着道士所弹奏的伴乐下,进行吟唱祭祀。随着高功道长在对神仙进行祭祀结束后,由其领头带着民众一起叩拜神灵,以求平安、顺遂。
3、朝山和参观浏览
祭祀活动之后,根据人们的不同目的及意愿,选择朝山活动或在底观周边参观浏览等。
机构设置
午子观的管理机构为:西乡县午子山文物管理所。
研究价值
午子观建筑群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建筑风格上,将南北方地域的建筑风格融合在一起;在文化方面,午子观的三月三庙会活动从宋朝流传下来,现已成为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午子观这一道教活动场所较为完整的展示出了道教建筑和道教文化。 通过对午子观建筑群与庙会文化活动的相关研究,可以对陕南地区的道教建筑和对当地人们的宗教信仰等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保护措施
1985年4月,午子观被西乡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西乡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8月,午子观被汉中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汉中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9月,午子观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午子观的保护范围总面积12平方千米。东至午子山后山2千米处及午子山山顶,西、南至泾洋河,北至小峡河(堰洋公路);建设控制地带为东至陡坎庙山顶,西南至南山山顶,北至冠朱山山顶。
旅游信息
位置
午子观位于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堰口镇堰口社区午子山景区内。
交通
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内乘坐101路公交,堰口(午子山)站下车,步行前往。
门票
门票价格:(3月1日—11月30日)30元,(12月1日—次年2月底)20元
免票政策:对现役军人(含军队离退休干部)、消防救援人员、公安干警、全国医务工作者、残疾人免票;对65周岁(含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6周岁(含6周岁)以下或身高1.2米(含1.2米)以下的儿童免票。符合以上条件的游客,持本人的有效证进入午子山景区。
参考资料
午子山景区.中共汉中党史官网.
午子山景区.汉中市人民政府官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30 13:57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