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下设二级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成立于2007年6月,其最早历史可追溯到1951年创建的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94年华东师范大学建立人文学院,2001年又设置法政学院,经2007年华东师范大学第14次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学校调整人文学院和法政学院的各个系所组建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同时撤销了人文学院、法政学院建制。2009年,其中的社会学系发展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2016年2月在原法律系基础上成立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因此,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下设: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政治学系。
机构设置
华东师范大学院系设置显示,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下设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政治学系。
中国语言文学系
系情概述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创建于1951年,是蜚声海内外的中国语言文学学术研究重镇和人才培养基地,是华东师范大学最早建立的系科之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积累,使中文系已经发展成为学界公认的知名院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现有1个一级学科,1个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7个博士点,7个硕士点及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博士点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典文献学。7个硕士点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另外,设有艺术硕士广播电视专业“媒体与创意写作”方向。
办学历史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声誉离不开一大批著名前辈学者的开拓之功。20世纪50年代初高校调整后,许杰徐震堮施蛰存徐中玉钱谷融王元化程俊英周子美李毓珍、万云骏、史存直林祥楣等知名学者均曾执教于此,一时云蒸霞蔚。新中国成立后,钱谷融教授关于“文学是人学”的命题曾引发全国大讨论,徐中玉教授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为该学科的现代拓进作出了重要贡献,王元化教授的一系列学术思想著作更是开一代风气,影响深远,海内同钦。改革开放以来,中文系几代学人各领风骚,以敏锐、稳健、扎实的参与姿态与实绩,始终走在中文学科前沿。在文学理论与批评、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等各个研究领域,出版了大量有影响的学术专著,在学术界赢得了巨大声誉。
1995年,中文系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全国首批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007年,中文系入选教育部第一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年,中文系入选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和汉语言文字学两个学科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2017年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位列“A”类一流学科。2018年,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成为全国首家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第三级认证的打样专业,2019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入选教育部首批“强基计划”。2020年,“元化班”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教育部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专业设置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现有1个一级学科,1个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7个博士点,7个硕士点及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博士点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典文献学。7个硕士点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另外,设有艺术硕士广播电视专业“媒体与创意写作”方向。
人才培养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一贯重视人才培养,在本科教学和研究生培养方面都有不俗的成绩。本科生“导师制”和“国学专书系列讲读”等制度和课程已成为教学精品,深受学生欢迎。中文系将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2019年入选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领航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注重课程建设,以一流专业建设、一流课程建设和新文科建设为契机,强化线下课程、线上课程、混合式课程和虚拟仿真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课程的专业性和研究性,取得了多项成绩:中文系拥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项——开拓·创新·推广:大学语文建设三十年(2014年),另有多门课程获批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网络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等。研究生培养方面,中文系于2019年入选上海市一流研究生引领计划,通过建设一级学科学位基础课程,推行必读书目考试制度和自送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制度,改革培养环节,全面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从2017年开始,中文系在博士生招生环节实行统考与申请考核制相结合的方式,2019年开始全面实行申请考核制度。为适应国家文化战略发展需要,中文系于2018年成立了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招收、培养媒体与创意写作方向(MFA)的专业硕士;此外,通过举办全国博士生论坛、暑期学校,鼓励境外访学交流、鼓励开展师生读书会,拓展学术交流的渠道,营造活跃而自由的学习氛围,研究生培养成绩颇为突出,共获全国百篇博士优秀论文奖4篇,提名奖3篇,获上海市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奖26篇。
师资力量
截止2020年12月,中文系共有在职教职工109人,先后有9人入选国家级重要人才项目,并拥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7人、上海市教学名师1人、上海市领军人才2人等一大批学术人才。
学术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有1个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国首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有上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4个国家一级学会——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和中国茅盾研究会挂靠本系,4家学会均获得民政部2017年度全国性社会组织评估3A等级,其中2家入选2020年教育部主管重点联系社团,这些学会的会长、秘书长大多由本系教授担任。中文系参与建设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还有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和“中国现当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此外,中文系下属的研究机构还包括:中国现代文学资料研究中心、王元化研究中心、先秦诸子研究中心、中国江南文学文献研究中心、中国文艺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中心、外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中心、身体美学中心、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等。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文史专业委员会也挂靠在中文系。
中文系主办9种全国性学术刊物——《文艺理论研究》《现代中文学刊》《词学》《中国文字研究》《古代文学理论研究》《诸子学刊》《中国美学研究》《辞书研究》、Journal of Chinese Writing Systems(《中国文字》) ,和1本语文教育刊物——《中文自修》。其中,前七种为国内CSSCI来源期刊与集刊。杂志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在全国高校中文系中居于首位。
合作交流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与境外高校加强合作联系,2019年与德国哥廷根大学共建汉语言文学(世界文学方向)本科双学位项目,为中文学科的国际化培养树立典范。中文系已与德国特里尔大学、德国哥廷根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日本一桥大学、法国巴黎第七大学、捷克布拉格查理大学等知名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办学的国际影响力持续加大。
社会影响
长期以来,中文系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涌现了毕业生“五大群体”:作家群、学者群、出版家群、教育家群和儒商群。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成绩斐然,为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中文系在社会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
历史学系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建立于1951年,是华东师大建校时首批设置的系科之一。当时汇聚了一批享誉学界的著名教授,如:吕思勉吴泽、李平心、戴家祥、林举岱、陈旭麓、王养冲、郭圣铭、夏东元等。在老一辈学者奠立的基础上,经过五十余年的发展,华东师大历史系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学术传统和教学风格,并建立了从本科到博士后、包括继续教育的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其学术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内同类系科中均位于前列,有些研究方向进入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
华东师大历史学系现为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点中含九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暨硕士点: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历史社会学、国际冷战史、海外中国学。还设有历史学科教学论硕士点。历史学本科专业是“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
华东师大历史学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业教师48人,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24人, 副教授18人。经过长期努力、不断积累,形成了中西融合、古今贯通、既发扬传统优势、又具有当代意识和前瞻性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向,20世纪80—90年代,曾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研究、金文研究、中国近代社会变迁、洋务运动史、法国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非洲史等领域取得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成果。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学科队伍的发展和学术研究的深化及拓展,一些新的特色研究方向正在形成并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如:汉唐史、江南地区社会史、思想史和知识分子研究、城市发展与文化研究、国际冷战史、欧美民族和文化史、近现代地区国别史、海外中国学、中国近现代史学史等,形成了新一代研究群体。
华东师大历史学系每年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近年来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哲学学科合作先后承担了“九五”和“十五”211工程项目《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社会文化》、《中国的现代性与人文学术》。在历年科研成果评选中获得多项高等级奖励,如:《非洲通史》获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奖、《金文大字典》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特等奖、《中国历史通论》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法国大革命史——1789-1794》获上海市社科学术贡献奖。
华东师大历史学系在国家文科基地第一轮建设中被教育部评为“优秀基地”。“历史学基地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项目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华东师大历史学系是国内最早培养研究生的单位之一。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招生比例已达到2:1,每年招收的研究生总量超过120人,其中博士生达到30人。在历届毕业研究生中,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和各单位的学术带头人。
华东师大历史学系拥有一定规模并具收藏特色的历史文物陈列室,现已被上海市教委命名为上海市高校特色博物馆——古钱币博物馆,近期将在新校区建设博物馆新馆。
华东师大历史学系编辑出版专业学术刊物《历史教学问题》,该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被列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各学科还编辑出版多种学术集刊,如:《知识分子论丛》、《冷战国际史研究》、《海外中国学评论》等。
华东师大历史学系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近年来举办了多次有重要影响的全国性和国际学术讨论会,一些国内外著名学者应邀前来访问讲学,该系教师也经常前往国内外著名学府和研究机构进行学术访问和合作研究。
哲学系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的前身是原华东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哲学教研室,学术奠基人是当代中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冯契教授。冯契教授毕业于西南联大,师从金岳霖、冯友兰等先生,致力于在实践唯物主义基础上汇通中西哲学,出版《冯契全集》10卷本。他是当代中国为数不多的建立了自己哲学体系的哲学家之一,也是华东师范大学哲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1955年,冯契会同刘佛年(华东师范大学第二任校长)、周抗(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徐怀启(哈佛大学博士、著名基督教史家)、曾乐山(著名中国哲学史家)诸先生组建了哲学教研室。以后,著名伦理学家周原冰教授等先后加盟,逐渐形成一支涵盖诸哲学分支学科的师资队伍。1979年,哲学教研室制定了10年规划,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哲学学科。同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哲学专业,并在全国范围内首批获准设立中国哲学硕士点和马克思主义硕士点。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建立了中国哲学博士点,成为全国第一批建立中国哲学博士点的单位之一。此后,又陆续设立了伦理学、逻辑学、宗教学等硕士点。1985年成立了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研究所,1986年正式成立哲学系。1997年,为了整合学科力量,华东师范大学自然辩证法及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并入哲学系,进一步充实了学科力量。
经过几代人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已经成为我国在哲学教育与人才培养方面的重镇之一,具有学科多、师资强、学术传统深厚的特点。哲学系与哲学研究所实行系所合一的建制,拥有7个教研室:中国哲学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外国哲学教研室、逻辑学教研室、宗教学教研室、伦理学教研室和科学哲学教研室。1998年,中国哲学学科被列入校“211”工程建设项目“世界现代化进程与中国社会文化”。2000年,以中国哲学学科为核心的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被教育部确定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1年,中国哲学入选上海市重点学科。2002年,以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为主的哲学系部分学科被列入“十五”期间“211”工程建设项目“中国的现代性与人文学术”。2007年,取得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7年,中国哲学再次入选上海市重点学科。
在学科建设方面,哲学系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中国哲学、外国哲学、外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拥有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设有8个硕士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科学技术哲学、自然科学史(物理学史)和宗教学;1个本科专业:哲学专业。自1995年起,该系还接受来自韩国、日本、香港等海外留学生攻读博士学位。哲学系在读学生692人,其中博士生31人、硕士生165人、本科生111人,夜大学专科生385人。属于教学研究复合型的哲学系。哲学系共有教职工43人,其中专职教师38人。哲学系现有1人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哲学组成员(高瑞泉),1人为教育部社科委员,1人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杨国荣),2人入选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计划(杨国荣、陈嘉映),6人为华师大终身教授(潘德荣、杨国荣、陈嘉映、高瑞泉、童世骏、冯棉)。此外,还长期聘有美国、挪威等国知名学者为兼职教授,如希尔贝克、罗蒂等。在青年教师中,共有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入选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选,2人入选上海市“曙光学者”计划,1人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在专职教师中,有28人拥有博士学位,其中有9人分获美国、德国、挪威和香港的博士学位。该系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26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10人。
哲学系资料室现有面积约120平方米,主要由图书阅览室和期刊阅览室两大部分组成。创建于1987年,起始资料源来自冯契先生名下的中国哲学史教研室自筹经费购置书籍、政教系划拨相关哲学书籍(含期刊),以及学校图书馆下拨书籍三大块。1999年随着自然辩证法暨自然科学史教研室归并哲学系,给哲学系资料室充实了一大批自然科学史方面的书籍和刊物。
资料室现有藏书近4万册,品种丰富、涵盖面广。除哲学学科必备的大型专业工具书,如《哲学大辞典》、《逻辑大辞典》、《伦理学大辞典》、《宗教大辞典》、《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哲学史词典》(德文版)、《哲学逻辑手册》(英文版)等外,还配备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门类的大型成套资料,诸如《续修四库全书》、《民国丛刊》、《民国丛书》、《二十四史》等,还陆续收集有《朱熹全书》、《船山全书》、《王国维遗书》、《胡适文存》及蔡元培、毛泽东、张岱年、熊十力、汤用彤、张之洞、季羡林、陈旭麓等文(全)集。同时,在“211”建设项目的支持下,添置了大量西文原版书籍,以供广大师生教、研、学之用。
在期刊方面,资料室订阅哲学专业类刊物13种,社会科学类14种,学术理论类14种,各大学报12种,综合类6种,人物研究及文学类各4种,同时订阅人大复印资料18种。资料室藏有过刊3500册,并以每年近160册的速度递增,其中《哲学研究》、《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哲学译丛》,以及人大复印资料的哲学原理、中国哲学史、美学、逻辑学专题刊从创刊号收藏开始,保存完好。这些资料为很好的开展教学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素有重视科研的传统。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中,不仅培养了一支年龄层次较为合理的学术队伍,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风格和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传统深厚,队伍阵容较强,近年来在社会发展理论方面在全国较有影响。中国哲学专业依托冯契教授的“智慧说”哲学体系,以中国近现代哲学和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为主导,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不少成果影响远及海外。外国哲学研究集中在19世纪西方哲学和当代西方哲学,教师队伍学历高、年龄轻、外语能力强、国际联系广,有较强的发展潜力。逻辑学的研究重点是数理逻辑和辩证逻辑,伦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则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西方经济伦理和当代中国道德建设,这两门学科建设起步早、积累厚,在上海同类学科点中居于领先地位。科学技术哲学和自然科学史(物理学史)在全国和上海亦有较高学术声誉。
政治学系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是根据学校的学科建设规划,按照学校B类建制建立的新型教学系。现有教师2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0人,讲师8人,学生600余人。下设政治学与行政学、党史与思想政治史、国际关系与共运史、思想政治教育与公共关系、政治学科教学法5个教研室,政治学与行政学、思想政治教育2个本科专业,6个硕士点专业(政治学理论、国际政治、科社与共运、国际关系、中共党史),1个博士点专业(政治学理论)。现任总支书记方媛、系主任齐卫平教授,总支副书记赵正桥,副主任郝宇青副教授。
政治学系非常注重学术交流。老师、研究生经常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并获得相关奖励。同时,政治学系还积极拓展国外学术访问研究的领域。同美国、日本、加拿大、德国等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学术交流。
政治学系科研氛围浓厚。全系教师已经承担国家、省(市)级研究课题共计50多项,出版专著30余项,发表论文400多篇,其中在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近百余篇,获科研奖励30余项。研究生也积极参加了多项重大课题研究,先后在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并且有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摘录,学生科研能力不断增强。
政治学系学生工作规范有序、丰富多彩。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学生工作分层别类而又相互联系,齐头并进。
学生工作始终注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且积极推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政治学系已经在校外建设有3个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多项工作获得了学校和上海市的奖励。
参考资料
华东师范大学院系设置.华东师范大学.
学院简介.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系情概况.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06 09:40
目录
概述
机构设置
中国语言文学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