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三年(1664年),自杭爱山迁入的巴勒布水图喀尔喀左翼,附于
土默特左翼旗。
建盟初期,全盟共辖五个旗。即喀喇沁部的左右中三旗和东土默特的左右二旗。以后又进行了调整,以
西拉木伦河为界,河北为“昭乌达盟”;河南为“卓索图盟”。这样,“卓索图盟”又划入了翁牛特和敖汉两个旗。初期,盟长在土默特部,后又移到敖汉贝子府。
大体相当于今天赤峰市
喀喇沁旗、
宁城县和河北省围场县、承德市、
平泉县及辽宁省建平县的一部分。康熙四十年以后,又有变化。康熙四十四年后,该旗所余地区不过赤峰市喀喇沁旗和河北省
平泉、围场二县的一部分以及辽宁省建平县的一小部分。
旗地位于
喀喇沁左旗和喀喇沁右旗中间,西部和北部嵌入喀喇沁右旗(今赤峰市
喀喇沁旗和河北省
平泉县北部),东部和东南部与喀喇沁左旗(今辽宁省
凌源、建昌西部和西北部)相衔接,正南方与热河(今河北省承德)相连。大体相当于今天的赤峰市
宁城县和河北省平泉县、辽宁省
建平县的全部或一部。
上层统治者本与
喀喇沁部同宗,皆为蒙古帝国名将者勒篾后裔。位于卓索图盟东北部,是卓索图盟五旗中唯一的平原地带。地域大体相当于今辽宁省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和通辽市
库伦旗东南部。
清朝初年,朝廷为了制约和笼络蒙古民族,将蒙古地域划分为6盟、49旗。除了少数旗由
满洲八旗领辖外,其他各旗均封遣蒙古札萨克掌管治理。各盟的盟长由清朝皇帝钦命。
1931年版本《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卓索图盟”是内蒙古东四盟之一。唐奚主避暑宫所在,清亦筑避暑山庄于此。后建朝阳、承德2府。盟地曰卓索图,在
吐默特右翼境内。吐默特、
喀喇沁部及喀木喀旗会盟于此。
1935年编、1981年重版《辞海》中述,卓索图是
内蒙古六盟之一,领
喀喇沁、吐默特2部,共6旗,附喀尔多罗
贝勒牧地,
会盟于吐默特右翼境内卓索图地方,因称卓索图盟。全盟紧依长城,辽宁省之
柳条边外,东起朝阳、
丰宁、
凌源、
滦平,西至承德皆是。
经多方考证,“卓索图盟”之名源于蒙古语“召苏勒图”,意为驿站。这是因为古代的朝阳境内,曾设有军事、政事交通驿站,被称为“召苏勒图”。另外,这个地区多为少数民族长期占据,尤其是蒙古民族的
喀喇沁部和
吐默特部等部族久居和繁衍、生息之地。
由于蒙古民族长期过着
游牧生活,或为躲避战乱经常迁徙,他们暂且停歇或留守的地方,亦称为“召苏勒图”,后谐称今名。清初建盟时,盟以地名。“卓索图盟”之名,一直沿用到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时并入
昭乌达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