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证
中医术语
厥证,中医病名,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急性病证。轻者短时间内即可苏醒,重者一厥不醒,预后不良。引起厥证的病因主要有情志内伤体虚劳倦、亡血失津、饮食不节等,其病理性质主要是气机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厥证常见气、血、痰厥,属危急重症,当及时救治为要,醒神回厥是主要的治疗原则。
病机
厥证的病机主要是气机突然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
情志变动,最易影响气机运行,轻则气郁,重则气逆,逆而不顺则气厥。气盛有余之人,骤遇恼怒惊骇,气机上冲逆乱,清窍壅塞而发为气厥实证;素来元气虚弱之人,陡遇恐吓,清阳不升,神明失养,而发为气厥虚证。气与血阴阳相随,互为资生,互为依存,气血的病变也是互相影响的。素有肝阳偏亢,遇暴怒伤肝,肝阳上亢肝气上逆,血随气升,气血逆乱于上,发为血厥实证;大量失血,血脱则气无以附,气血不能上达清窍,神明失养,昏不知人,则发为血厥虚证。由于情志过极、饮食不节以致气机升降失调运行逆乱,或痰随气升, 阻滞神明,则发为痰厥。
由于体质和病机转化的不同,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别。大凡气盛有余,气逆上冲,血随气逆,或夹痰浊壅滞于上,以致清窍闭塞,不知人事,为厥之实证;气虚不足,清阳不升,气陷于下,或大量出血,气随血脱,血不上达,气血一时不相顺接,以致神明失养,不知人事,为厥之虚证。
病因
往往在发病前有明显的诱发因素,最多见的是情志过极,如暴怒、紧张、恐惧、惊吓等。
临床表现
突然发生一时性昏倒,不知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发作前有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出汗等先期症状。病情轻者,一般在短时内苏醒,但病情重者,则昏厥时间较长,甚至一厥不复而导致死亡。
宋《卫生宝鉴》初步提出内伤杂病与外感病的厥之不同点。朱丹溪认为厥证系神昏与手足冷并见,但以手足冷为主;明代《医学入门》首先明确区分外感发厥与内伤杂病厥证。各型之厥,特点不同,但也有其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是由生理上的关联和病因病机的共性所决定。例如气厥与血厥,因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而互相影响;又如痰厥与气厥由于痰随气动而互相联系。至于情志过极以致气血逆乱而发厥,则与气厥、血厥、痰厥均有密切关系。因此临床上既要注意厥证不同类型的特点,又要把握厥证的共性,全面兼顾,方能提尚疗效。
检查
血压、血糖、脑血流图脑电图、脑干诱发电位心电图、胸部X线摄片颅脑CTMRI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诊断
诊断依据
病证鉴别
治疗
治疗原则
厥证乃危急之候,当及时救治为要,醒神回厥是主要的治疗原则,但具体治疗其虚、实证时又有所不同。《景岳全书》总结明代以前对厥证的认识,提出以虚实论治厥证,切中临床。
实证:开窍、化痰、辟秽而醒神。开窍法是救治急症的独特疗法之一,适用于邪实窍闭之神昏证,以辛香走窜的药物为主,具有通关开窍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开泄痰浊闭阻,温通辟秽化浊,宣窍通利气机而达到苏醒神志的目的。在剂型上应选择丸、散、气雾、含化以及注射之类药物,宜吞服、鼻饲、注射。本法系急救治标之法,苏醒后应按病情辨证治疗。
虚证:益气、回阳、救逆而醒神。适用于元气亏虚、气随血脱、精竭气脱之神昏证。主要是通过补益元气、回阳救逆而提高气的统摄能力。对于失血过急过多者,还应配合止血、输血,以挽其危。由于气血亏虚,故不可妄用辛香开窍之晶。
辩证要点
症治分类
气厥·实证
症状:由情志异常、精神刺激而发作,突然昏倒,不知人事,或四肢厥冷,呼吸气粗,口噤拳握,舌苔薄白,脉伏或沉弦。
治法:开窍,顺气,解郁。
代表方:通关散五磨饮子加减。
常用中药:皂角、细辛、沉香、乌药、槟榔、枳实、木香、檀香、丁香、藿香
加减:若肝阳偏亢,头晕而痛,面赤躁扰者,可加钩藤、石决明、磁石等平肝潜阳;若兼有痰热,症见喉中痰鸣,痰壅气塞者,可加胆南星贝母、橘红、竹沥涤痰清热;若醒后哭笑无常,睡眠不宁者,可加茯神远志、酸枣仁等安神宁志。
气厥·虚证
症状:发病前有明显的情绪紧张、恐惧、疼痛或站立过久等诱发因素,发作时眩晕昏仆,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汗出肢冷,舌淡,脉沉细微。
治法:补气,回阳,醒神。
代表方: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四味回阳饮。
常用中药:人参、麦冬、五味子、附子、炮姜、甘草。
加减:汗出多者,加黄芪、白术、煅龙骨、煅牡蛎,加强益气功效,更能固涩止汗;心悸不宁者,加远志、柏子仁、酸枣仁等养心安神纳谷不香食欲不振者,加白术、茯苓、陈皮健脾和胃
血厥·实证
症状:多因急躁恼怒而发,突然昏倒,不知人事,牙关紧闭,面赤唇紫,舌黯红,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理气通瘀。
代表方:羚角钩藤汤或通瘀煎加减。
常用中药:羚羊角(或山羊角)、钩藤、当归尾、红花、山楂、乌药、青皮、木香、香附、泽泻。
加减:若急躁易怒,肝热甚者,加菊花、丹皮龙胆草;若兼见阴虚不足,眩晕头痛者,加生地、枸杞、珍珠母。
血厥·虚证
症状:因失血过多而发,突然昏厥,面色苍白,口唇无华,四肢震颤自汗肢冷,目陷口张,呼吸微弱,舌质淡,脉芤或细数无力。
治法:补养气血。
代表方:急用独参汤灌服,继服人参养营汤
常用中药:人参、黄芪、当归、熟地、白芍、五味子、白术、茯苓、远志、甘草、肉桂、生姜、大枣、陈皮。
加减:若自汗肤冷,呼吸微弱者,加附子、干姜温阳;若口干少津者,加麦冬、玉竹、沙参养阴;心悸少寐者,加龙眼肉、酸枣仁养心安神。
痰厥
症状:素有咳喘宿痰,多湿多痰,恼怒或剧烈咳嗽后突然昏厥,喉有痰声,或呕吐涎沫,呼吸气粗,舌苔白腻,脉沉滑。
治法:行气豁痰。
代表方:导痰汤加减。
常用中药:陈皮、枳实、半夏、胆南星、茯苓、苏子、白芥子。
加减:若痰湿化热,口干便秘,舌苔黄腻脉滑数者,加黄芩、栀子、竹茹瓜蒌仁清热降火。
其他疗法
针灸疗法
主穴:水沟、中冲、涌泉、足三里
配穴:虚证配气海关元、百会;实证配合谷、太冲。
操作:主穴用毫针刺,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配穴中气海、关元、百会俱用灸法;合谷、太冲用泻法。
耳针
选神门、肾上腺、心、皮质下,毫针刺,强刺激,每次留针15-30分。
中医加强了对厥证的研究与探索,治疗厥证的药物剂型,已从传统的口服丸、散、片、汤剂型发展为多种剂型,尤其是注射剂型,给药途径也从单一口服发展为多途径的给药,从而提高了中医治疗厥脱证的疗效。回阳救逆的参附注射液,以及益气养阴的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可根据临床情况,于急需时采用。
对于重症患者,应采取中西医结合中成药、针灸等综合应急措施,及时救治。
西医学中多种原因所致之晕厥,如癔症高血压脑病脑血管痉挛低血糖、出血性或心源性休克等,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转归预后
厥证之转归主要有三:
预防
并发症
由于厥证常易并发脱证,故有时也厥脱并称。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11 22:48
目录
概述
病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