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
心理学名词
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历程(life-span)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就是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研究内容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一生的心理发展。在这个生命全程的心理发展研究中,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心理发展原理或规律的理论问题,另一则是个体发展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问题。
基本原理
遗传环境心理发展上的作用问题;
心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关系问题。
年龄特征
年龄的划分标准,当前可见到的划分人生阶段依据的典型资料,可归为如下几类:
以生理发展作为划分标准:例如柏曼以内分泌腺作为分期标准,如胸腺时期(幼年时期)、松果腺时期(童年时期)、性腺时期(青年时期)、内分泌的全盛期(成年时期)和内分泌缺乏时期(老年期)。
智力发展作为划分标准:例如皮亚杰以思维发展为基础,他把出生到成熟的心理发展分为:感觉运动阶段(或感觉动作期,0-2岁);前运算阶段(或前运思期,2-7岁);具体运算阶段(或具体运思期,7-12岁);形式运算阶段(或形式运思期12-15岁)。
以个性发展特征为划分标准:例如艾里克森以人格发展为基础,人的心理发展可分为:信任感对怀疑感(0-2岁);自主性对羞怯或疑虑(2-4岁);主动感对内疚(4-7岁);勤奋感对自卑感(7-12岁);同一感对同一混乱感(12-18岁);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岁);繁殖感对停滞感(25-50岁);完善感对失望(老年期)。
以活动特点为划分标准:例如艾里康宁和达维多夫把心理的初步成熟的心理发展分为:直接的情绪性交往活动(0-1岁);操弄实物活动(1-3岁);游戏活动(3-7岁);基木的学习活动(7-11岁);社会有益活动(11-15岁);专业的学习活动(15-18岁)。
以生活事件为划分标准:一般将成人期(18岁以后)以生活事例分为:成人初期(18-35岁),选择职业、建立家庭;成人中期(35-55或60岁)成就事业、养育子女;成人晚期(55或60岁以后)子女长大成人并离开家庭,本人退休等。在上述二个阶段的基础上,又划分为下列亚阶段如成人早期转折(脱离家庭,17-22岁);进入成人世界(22 - 28岁);经历30岁的转折(28-33岁);安顿下来(33-40岁);中年危机(40-45岁);走出危机(45-50岁);经历中年期转折(50-55岁);中年期高峰(55-60岁);成人晚期转折(60-65岁);成人晚期(65岁以后)。
发展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如前所述,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心理发展,而在个体心理发展的研究中,儿童期(包括青少年)又是被研究较多的部分,这个部分构成了儿童心理学的主要内容。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研究则较晚提出。
诞生
科学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的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真正的创始人。1882年普莱尔的《儿童心理》被公认为是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演变
西方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形成、演变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 1882年以前的工作:在19世纪后期之前为准备时期,在近代社会发展、近代自然科学发展、近代教育发展的推动下,经过许多科学家对儿童研究的促进,终于在19世纪后期诞生了科学的儿童心理学。
2. 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研究:这段时期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形成时期,即在欧洲和美国出现一批心理学家,开始用观察和实验方法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普莱尔是最杰出的奠基人,此外,继普莱尔之后,有一些先驱者和开创者,如美国的霍尔、鲍德温、杜威、卡特尔、法国的比奈和德国的施太伦等,都以他们各自的成就,为这门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3.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时期。由于整个心理学的发展,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和著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各种心理学流派,如精神分析、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等,不同观点与不同风格的儿童心理学著作的大量出版,专门的儿童心理学刊物的大量发行,大学里儿童心理学专门课题的开设,各种儿童心理学研究组织的建立和各种儿童心理学家的出现,如瑞士的皮亚杰、美国的格塞尔,奥地利的彪勒夫妇和法国的瓦龙等等,说明儿童心理学已到达比较成熟的阶段。
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演变和发展时期,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理论观点的演变。原先的学派,有的影响逐渐减小了,如霍尔的复演说。施太伦的人格主义学派以及格式塔学派等等;有的虽然还有影响,但已不是旧时的内容,而是以新的姿态出现,如测验研究;尽管争议也很多,在今天的西方仍然是非常流行,量表越来越多,涉及内容范围也越来越广,深入探讨智力与遗传因素使测验研究更为完善;有的流派则公开打着革新的旗帜,这主要是指新精神分析学派和新行为主义学派。二是在其体研究工作上的演变,特别是从70年代前后,许多儿童心理学的课题有所进展、有所创新,不仅深入开展早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而且广泛地探讨个体生命全程的发展。
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的荣格是最早对成人心理进行发展理论研究的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人的发展主要是心灵的发展,观念变化的呆滞意味着人生之惶惑或死亡。荣格对个体全程的发展,特别是对成人期心理发展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形成一定理论是在30年代。他的发展观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提出前半生与后半生分期的观点,他认为生命周期的前半生和后半生期间,人格沿着不同的路线发展,20岁后到40岁是个分界的年限,前半生比后半生的人格要显得更向外展开,致力于外部世界;二是重视“中年危机”。大约40岁,精神开展较多,个人曾经感到永远不变的目标和雄心壮志已经失去其意义。于是,开始感到有压抑、呆滞和紧迫感。中年生命,以精神转变为标志,开始把由掌握外部世界而转入集中到自己的内心。内心促使人们去听从意识,去学习还没有认识的潜力;三是论述老年心理,特别是阐述了临终前的心理。老年人企图理解面临死亡时生命的性质,认为死后的生命,应该是自己生命的继续。
生命全程发展
1. 最早的两部毕生发展心理学著作:美国心理学家何林渥斯最先提出要追求人的心理发展全貌。因不满足于孤立地研究儿童心理,他出版了《发展心理学概论》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生命全程发展心理学著作。与此同时,另一位美国心理学者古迪纳夫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写出了在科学性与系统性超过何林渥斯著作的《发展心理学》,并于1935年出版。
2. 系统开展对成人期的研究:从1957年起,美国《心理学年鉴》就开始用“发展心理学”为章名,代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
研究方法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主要有观察法谈话法、临床法、问卷法心理测验实验法(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以下分别论述之:
观察法
观察是指有目的、有意识且长时期的一种知觉活动。在科学研究中,运用观察可以获得要认识事物的事实材料。因此,观察成为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观察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某一事物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观察,从而揭示这种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方法。由于观察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各种不同的观察法。从观察时间上可以分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长期观察是在比较长的时期(一般可以长到几个星期、几个月或若干年)内连续进行的有一系统的观察。很多心理学家对儿童心理发展所作的日记或传记的记录和分析,就属于这种观察法。
谈话法
谈话法(或访谈法)是通过谈话来了解被试心理发展的一种方法,因为言语是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的重要的外部表现之一。谈话法在发展心理学中运用得比较普遍,皮亚杰的临床法,实际上也属于谈话法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谈话法,即谈话加实验法。谈话法的核心问题是根据主试与被试的交谈,进而从中收集资料、分析结果、做出结论。
临床法
皮亚杰的临床法(或诊断法),其实质是谈话法,采用的是自然主义的观察、测验和精神病学的临床法的合并运用。不过,皮亚杰对临床法也不断进行改进。最初只是单纯的口头交谈;随后是口头交谈为主,辅以摆弄或操作实物;最后修订了的临床法是以操弄实物为主,辅以口头问题。把操弄实物、谈话和直接观察结合起来。
问卷法
问卷法在心理学研究中是一个相当古老的研究方法。所谓问卷法就是把所要研究的主题分为详细的纲目、拟成简明易答的问题,印刷成册,分寄给各地有关人员请求尽力据实答复,或与学校的考试、测验、竞赛结合起来,让学生尽力完成,然后根据收回的答案,经过统计处理或文字总结,以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问卷形式的分类较复杂,一般地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按问题分类,一是按问卷对象分类。问题形式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根据问卷对象分类,问卷可以分为个体问卷、团体问卷和邮寄问卷。
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是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和“度”的重要工具。它孕育于英国,起始于法国,兴盛于美国,扩展于全世界。心理测验是测量人的智力、能力倾向或人格特征与个别差异的工具。它是由能够引起并测量典型性行为的一些题目构成,这些测验题目是用以测量的准尺,叫做量表(scale)。即心理测验只是一个行为样组,依据这个行为样组来推论个别差异。它和一般的考试不同,它的每一道试题都要符合标准化的要求,其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因此,它是比较客观的。心理测验的种类心理测验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加以分类。按测验的功能分类,有能力测验、学绩测验、个性(人格)测验。按测验方式分类,有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按测验材料分类,有文字测验、非文字测验;按测验目的分类,有描述性测验、诊断性测验、预示性测验;按测验的要求分类,有最高行为测验、典型行为测验;按测验的应用分类,有教育测验、职业测验、临床测验;被试的年龄特征分类,有婴幼儿测验、成人测验和老年人测验。
实验室实验
所谓实验室实验,是指在特别创设的条件下进行的实验,有时要利用专门的仪器和设备。研究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过程发展特点所采用的方法常是实验室实验。而且在社会化发展的研究中,实验方法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欢迎。受欢迎的原因是与其特点有关。1.实验室实验的主要特点就是研究均采用实验室实验方法研究各种心理过程发展的特点及其各种心理现象,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实验室实验能够精密地控制实验条件,使研究者获得所需要解决问题的答案。2.发展心理学实验仪器:实验仪器的使用对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有极大的帮助。随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地借助于现代化的实验仪器和技术装备,如录音、录像、电子计算机、现代化儿童青少年观察室、实验室等,这对于深入研究人的心理发展是有帮助的,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系统和录像系统。这些仪器的采用,使得实验研究现代化,大大提高了发展心理学实验研究的水平。
自然实验
所谓自然实验是指在被试日常生活活动(游戏、学习、劳功)的自然情况下,引起或改变影响他的某些条件来研究其心理特征的变化。许多研究,比如社会化发展的许多研究都只能在自然的情境中进行,而不是在特别创设的实验室中进行,否则就会使研究的问题失真。自然实验一经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使用,便受到了研究者的欢迎。特别是近些年来,心理学研究兴起的“生态学运动”的趋势,更使自然实验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发展心理学研究中越来越多地采用自然实验方法。
主要理论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精神科、神经科医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心理发展阶段说:
口唇期(0~1.5岁);
肛门期(1.5~3岁);
前生殖器期(3~6岁);
潜伏期(6~11岁);
青春期(11或13岁开始)。
艾里克森
艾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第一阶段婴儿期(从0-2岁)
第二阶段儿童早期(2--4岁)
第三阶段学前期或游戏期(从4岁到7岁左右)
第四阶段学龄期(7--12岁)
第五阶段青年期(12--18岁)
第六阶段成年早期(18--25岁)
第七阶段成年中期(约至50岁)
第八阶段老年期(成年晚期)
华生的发展观
华生认为心理学不是研究意识的科学,而应该以人和动物的行为为研究对象,行为的基本要素是刺激与反应,行为公式是:S—R。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必须废除内省法,而采用观察法、实验法。
(1)否认遗传的作用
(2)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华生从S—R公式出发,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
A、构造上的差异及幼年时期训练上的差异就足以说明后来行为上的差异。
儿童一出生,在构造上是有所不同的,但它们仅仅是简单反应而已,而较复杂的行为完全来自环境,尤其是早期训练。
B、华生提出了教育万能论
C、华生的学习理论
他认为条件反射是学习的基础。学习的决定条件是外部刺激。外部刺激是可控制的,所以不管多么复杂的行为,都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得。这条规律完全适合于行为主义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所以华生十分重视学习。华生的学习观点为其教育万能论提供了论证。
斯金纳
1.儿童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
(1)斯金纳认为,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
斯金纳认为人的大部分行为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只要我们了解强化效应和操纵好强化技术就能控制行为反应,就能随意塑造出一个教育者所期望的儿童
的行为。
(2)强化在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作用。
行为得不到强化就会消退。斯纳金认为儿童所以要做某事,“就是想得到成人的注意”。成人一旦注意到儿童的某一行为,例如对他们行为加以表扬或批评,都是对这一行为的强化。
所以成人对于儿童的不良行为,例如愤怒、无理取闹,可以不予理睬,采取“冷处理”,排除对他的注意。儿童的这种不良行为得不到强化就会消退。
(3)斯金纳强调及时强化
斯金纳强调及时强化,他认为强化不及时是不利于人的行为发展的。教育者要及时强化希望在儿童身上看到的行为。
2.儿童行为的实际控制
(1)育婴箱的作用
(2)行为矫正
(3)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
斯金纳认为不论是美国还是其他国家,学校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管理措施都是令人厌倦的。学生的学习缺乏自主性和趣味性,以至于有些学生厌学、逃学、退学。教师的教学水平有较大差异,班里的学生多老师只能照顾到很少的一部分学生等等,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教育与发展。
维果斯基
1、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理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根据上述思想,维果斯基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这是他对教学与发展关系的最主要的理论。也就是说,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既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也表现在智力发展的速度上。
3、关于学习的最佳期限问题
怎样发挥教学的最大作用,维果斯基强调了“学习的最佳期限”。如果脱离了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看来都是不利的,它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因此,开始某一种教学,必须以成熟与发育为前提,但更重要的是教学必须首先建立在正在开始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
皮亚杰
1、属于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他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
2、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
心理发展的本质: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
适应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适应的途径:同化、顺应
适应的过程:平衡——不平衡——平衡……
3、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1)成熟
成熟: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例如,婴儿期出现的眼手协调,是建构婴儿动作图式的必要条件。然而,若要使这种可能性成为现实,必须通过机能的练习和最低限度的习得经验,才能增强成熟的作用。
(2)物理环境
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是认识的来源。
物理的经验:是指个体作用与物体,获得物体的特性;
逻辑-数理的经验:是指个体理解动作与动作之间相互协调的结果。
在皮亚杰看来,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起着组织或协调作用),而非来源于物体。
(3)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它包括语言和教育的作用,即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学习者的社会经验可能会加速或阻碍其认识图式的发展。
(4)起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平衡过程:调节个体(成熟)与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从而引起认知图式的一种新建构。
皮亚杰把平衡作为认识发展的基本过程。
4、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
(1)图式(schema):为了应付某一特定情境而产生的认知结构
最初的图式来源于先天的遗传,表现为一些简单的反射,如握拳反射、吸吮反射等。图式的变化是通过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两个过程完成的。
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
顺应:就是同化性的结构受到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从吃奶改为吃饭,这就需要改变原来的机体动作,采取新的动作,以适应环境。
(2)平衡与失衡
个体就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如果机体和环境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这种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平衡…… 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也就是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5、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在这个阶段,儿童还没有语言和思维,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来探索周围的世界。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阶段儿童的各种感觉运动行为模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模式。由于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促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或重现外界事物,因此在这一阶段儿童出现了表象思维。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此阶段的儿童开始具有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先后获得了守恒概念。但运算形式和内容仍以具体事物为依据。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上)
又称命题运算阶段,最大特点是儿童思维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开始接近成人的思维水平。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22 10:57
目录
概述
研究内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