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上火
病症
口腔上火是一种病症,最常见的上火原因是复发性溃疡与肿瘤引起的口腔溃疡。日常多见的复发性溃疡肿瘤引起的口腔溃疡还是比较容易区分的。
主要原因
饮食过精
城市人饮食过精,原来也与口腔溃疡的发生不无关系。拿大米来说,表皮中含有维生素B2、微量元素锌,但大米加工者为了让大米看起来白,吃起来口感好,把大米表层去掉,造成上述营养成分的丢失,吃多了这种大米缺乏这些营养物质,容易口腔溃疡。因此医生提醒人们平时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B2葡萄糖酸锌
免疫有关
对于常见的复发性口腔溃疡,发作起来一般人多用外用药物搞定,由于没有针对病因,即使暂时有效,以后还会反复发作。
复发性口腔溃疡与免疫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有的病人表现为免疫缺陷,有的则表现为自身免疫失调。另外,贫血、偏食、消化不良、腹泻、发热、过度疲劳、工作压力大、月经周期的改变等也是诱发因素。随着一种或多种因素的活跃、交替、重叠,就出现肌体免疫力下降、免疫功能紊乱,也就造成了口腔溃疡的频繁发作。
肿瘤有关
到了夏天不少人都会被口腔溃疡困扰,对于这种常见病,很多人都把它和上火、热气联系起来,殊不知口腔溃疡发病原因很多,也可能是恶性肿瘤的表现。
情绪烦躁
口腔溃疡一年四季都会发生,但在夏天病人特别多见。从中医的角度看,情绪、睡眠、饮食欠佳都是口腔溃疡的好发因素。夏天天气炎热,人情绪容易烦躁激动,进而胃口不好,睡眠也易受到困扰,不是睡不着就是易醒。这些身体的失调容易触发口腔溃疡,因此每到夏天口腔溃疡就集中发作。
专家提醒,不少人有个错觉,认为口腔溃疡是一种炎症性病变,去不去医院看无所谓,吃点消炎药,自然会好。但在众多的口腔溃疡中,有少数不属于复发性口腔溃疡,包括结核性溃疡梅毒性溃疡等,而且是不会自愈的。甚至有些口腔溃疡在一开始就是某种恶性肿瘤舌癌牙龈癌颊黏膜癌的早期表现。这类溃疡如被忽视或用自己的“经验”当作炎症来治疗,就必然延误病情,加速扩散,后果不堪设想。
病情发展
溃疡经久不愈易生癌变。此外,口腔内的经久不愈的溃疡,由于经常受到咀嚼、说话的刺激,日久可能会癌变。即与牙齿接触的那些部位,由于病人不愿拔除残存破损的牙齿,或者假牙制作得不合适,锐利边缘不断刺激,刮破了黏膜产生溃疡。如不去除刺激因素,溃疡不但不会痊愈,只会日益加重。这种经久不愈的溃疡,就是一种癌前病损,极易癌变。
发病人群
白领群体:白领患口腔溃疡是由工作压力大,饮食不健康,作息不规律导致的。烟酒对咽喉有很大的伤害,很多人都习惯吸烟提神,应酬时,烟酒更是不离手。经常加班熬夜,作息不规律,导致免疫力降低,就容易口腔上火。
特殊环境工作人群:在水泥作坊、造纸车间、钢铁厂等地点工作的人群,日常的工作环境充满粉尘、有害气体的微粒,这些微粒会将病菌带进咽喉,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刺激,产生口干眼干咽痛等情况,诱发口腔上火。
更年期女性:吃了刺激性的食物,睡眠不好甚至失眠、疲劳、紧张、水果蔬菜等纤维素摄入不足、便秘等因素都有可能招致更年期女性口腔上火。通常来说,口腔上火女性比男性高发,特别是进入更年期的女性,由于激素水平改变,导致口腔黏膜“变薄”而极易上火而诱发溃疡。据统计,90%的更年期女性出现过口腔溃疡的潜在症状,但由于程度较轻,她们往往忽视预防,导致病情加重。
防治原则
精神调整
平时应注意保持乐观情绪,经常到空气新鲜的地方去散步,吐故纳新,使肺气不受燥邪的侵害。
饮食调养
多喝水、粥、豆浆,多吃百合、萝卜、蜂蜜等润肺食物;也可经常饮用菊茶,其次,像荸荠香蕉枇杷等也是良好的润燥之物。同时适当服用一些对身体无损伤的保健品滋养,如鸭肉,中医学认为鸭肉性寒,除可大补虚劳、滋阴养胃外,还可消毒热、利小便、退疮疖,这是多数温热性肉禽类所少见的。此外,偏凉的肉类还有甲鱼黑鱼、蛙肉、螃蟹等,不要过多食用温热的食物或药物,如羊肉狗肉、人参、鹿茸等,否则极易加重秋燥
加强锻炼
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清晨、傍晚经常性参加一些体育健身活动,如长走、慢跑等活动项目能够调节身心健康。秋天经常参加健身活动,不仅可以调心养肺,提高内脏器官的功能,而且还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免疫功能。秋季昼夜温差变化比较大,运动能给身体以良性的刺激,使人的体温调节机制不断地处于紧张状态,有助于提高人对环境变化适应能力,提高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从而更容易适应进入冬季后的气候变化。
食疗食谱
怎么消除口腔上火
就食物而言,“苦”味食品是“火”的天敌。苦味食物之所以苦是因为其中含有生物碱尿素类等苦味物质,中医研究发现,这些苦味物质有解热祛暑、消除疲劳的作用。最佳的苦味食物首推苦瓜,不管是凉拌、炒还是煲汤,只要能把苦瓜做得熟且不失“青色”,都能达到“去火”的目的。除了苦瓜,还有其他苦味食物也有不错的“去火”功效,如杏仁、苦菜、苦丁茶、芹菜、芥兰等,同样能清热解暑
除了多吃苦味食物,夏季蔬果多,还要多吃甘甜爽口的新鲜水果和鲜嫩蔬菜。专家指出,甘蓝菜、花椰菜西瓜山楂苹果葡萄等富含矿物质,特别是钙、镁、硅的含量高,有宁神、降火的功效,因此在夏季应多吃和常吃这些食品。
表现症状: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失眠、舌红。
食疗法:猪肝1付,菊花30克(用纱布包好),共煮至肝熟,吃肝喝汤。
表现症状: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轻微咳嗽、饮食量少、便秘、腹胀、舌红、少苔;实火表现为上腹不适、口干口苦、大便干硬。
食疗法:石膏粉30克,粳米绿豆各适量,先用水煎煮石膏,然后过滤去渣,取其清液,再加入粳米、绿豆煮粥食之。
水果中的苹果,梨,有很好的清热降火的功能;猕猴桃富含维生素对上火引起的溃疡有帮助。
蔬菜中的萝卜也有排毒降火的功能。
最好,每天喝点绿豆汤,有清火排毒的功效。
如果还得不到改善的话可以吃点维生素。
不要吃花生、橘子等水果,不要吃过多的辣椒、还有晚上睡觉不要用电褥子,这些都很容易上火。
去火食物
黄瓜
黄瓜不仅爽口、清热、解暑,还能增进食欲。因为其中所含的葡萄糖甙、果糖等不参与通常的糖代谢
需要提醒的是,由脾胃虚寒导致的胃痛慢性腹泻患者最好少吃黄瓜,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期也最好不要食用。
西红柿一年四季都可见,营养也很丰富,它同样也是清热解毒的好帮手,用中医的话来说,西红柿的作用就是平肝“去火”。
海带
海带不仅有助于清除体内的积热,还可以对付因出汗过多出现的体力透支。海带中含有的多种营养物质具有辅助降低血压、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
海带既可凉拌,又可煲汤食用。但患有甲亢的病人不要吃海带,孕妇、乳母也不宜吃过多海带。
春燥”的起因是秋天里的空气干燥、湿度低,但是如果你身上出现了上火的迹象,那就说明你的新鲜水果和蔬菜摄入量还是不足哦!
子是众所周知的降火水果,多吃梨对扑灭你的“火气”可是有帮助的。
萝卜
民间把萝卜称为“小人参”,这可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哦。萝卜不仅营养价值高,还是预防上火的好手。
对已经气郁上火甚至生痰的人来说,萝卜有很好的清热消痰作用。如果要比拼“降火”能力的话,青萝卜是最佳,红皮白心者次之。
大豆
大豆蕴含丰富的蛋白质,在滋阴去火的同时还能为你补充蛋白质、异黄酮低聚糖皂苷磷脂核酸等营养。
蜂蜜
甜甜的蜂蜜也是去火食物!蜂蜜有“清热、解毒、润燥”等功效。
牛奶
牛奶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是优质的“灭火”剂呢!中医认为牛奶性微寒,可以通过滋阴、解热毒来发挥“去火”功效。
而且牛奶中含有多达70%左右的水分,还能补充人体因大量出汗而损失的水分。
绿豆
绿豆性味甘凉,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四季都可以食用,但是绿豆不应煮得太烂,否则会破坏它所含的有机酸和维生素,从而降低清热解毒的功效。
特别是在夏天,人体出汗多,水液损失很大,体内的电解质平衡遭到破坏,用绿豆煮汤来补充是最理想的方法,能够清暑益气、止渴利尿,不仅能补充水分,而且还能及时补充无机盐,对维持水液电解质平衡有着重要意义。
食物助疗
大豆在滋阴、“去火”的同时还能补充被大量消耗的蛋白质。
营养分析
营养成份:蛋白质、异黄酮、低聚糖、皂苷、磷脂、核酸等。
大豆富含植物蛋白,可以增强体质和机体的抗病能力,还有降血压和减肥的功效,并能补充人体所需要的热量,可以治疗便秘,极适宜老年人食用。
1)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大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还有大豆皂甙,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
2)防止血管硬化:黄豆中的卵磷脂可除掉附在血管壁上的胆固醇,防止血管硬化,预防心血管疾病,保护心脏。大豆中的卵磷脂还具有防止肝脏内积存过多脂肪的作用,从而有效地防治因肥胖而引起的脂肪肝
3)通导大便:大豆中含有的可溶性纤维,既可通便,又能降低胆固醇含量;
4)降糖、降脂:大豆中含有一种抑制胰酶的物质,对糖尿病治疗作用。大豆所含的皂甙有明显的降血脂作用,同时,可抑制体重增加;
5)大豆异黄酮是一种结构与雌激素相似,具有雌激素活性的植物性雌激素,能够减轻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症状、延迟女性细胞衰老、使皮肤保持弹性、养颜、减少骨丢失,促进骨生成、降血脂等。
寒性果蔬
冬季上火固然和空气干燥、湿度低有很大关系,而新鲜水果和蔬菜摄入不足,身体水分、维生素和优质脂肪储备下降,都会引起诸多“上火的”反应。
既然是“上火”,那么就需要寒性的蔬菜或水果降火,比如芹菜和梨子。芹菜可以清热解毒,对肝火旺盛皮肤粗糙的人来说很有益处,而且它含有大量粗纤维,可刺激肠胃蠕动。梨子是众所周知的降火水果,其他如苦瓜、番茄、香蕉等,也是降火的好蔬果。
另外,除了选择合适的食物外,还要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注意休息;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也有助于抵抗各类夏季疾病的入侵。
治疗偏方
嘴上起泡,属于中医“上火”范畴,而土豆恰好能够起到消肿解毒、健脾的效果,虽然西医看来它是病毒感染,但更深层次的病因在于维生素,特别是b族维生素的缺乏。土豆含有大量b族维生素成分,所以,用加点蜂蜜配合土豆片贴在起泡处还是很有效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03 18:18
目录
概述
主要原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