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露天竞技场,亦译作罗马大角斗场、罗马竞技场、罗马圆形竞技场、科洛西姆、哥罗塞姆,它的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原名弗莱文
圆形剧场(AmphitheatrumFlavium),是古罗马时期最大的圆形角斗场,建于公元72至82年间由4万名战俘用8年时间建造起来的,现仅存
遗迹。
简介
斗兽场平面式长圆形的,相当于两个古罗马剧场的观众席相对合一。大
直径为188米,小
直径为156米,圆周长527米,围墙高57米,中央的“表演区”长轴86m,短轴54m。罗马斗兽场能容纳的观众大约5万人。观众席大约有60排座位,逐排升起,分为五区。前面一区是荣誉席,最后两区是下层群众的席位,中间是骑士等地位比较高的公民坐的,例如士兵、
作家、
学者和
教师,以及国外的高僧等。顶层还有一个只能站着的
看台,这是给地位最低下的社会成员准备的:
女人,奴隶和穷人。观众们从第一层的80个拱门入口处进入罗马斗兽场,另有160个出口遍布于每一层的各级座位,被称为吐口,观众可以通过它们涌进和涌出,混乱和失控的人群因此能够被快速的疏散(据说这里只需十分钟就可以被清空)。荣誉席比“表演区”高5m多,下层观众席位和骑士席位之间也有6m多的高差,社会上层的安全措施很严密。最上一层观众席背靠着外立面的墙。观众席总的升起坡度接近62℅,观览条件很好。
从外部看,这座罗马斗兽场由一系列3层的环形拱廊组成,最高的第4层是顶阁。在第4层的房檐下面排列着240个中空的突出部分,它们是用来安插木棍以支撑“Velarium”的,Velarium是
露天剧场的遮阳帆布,皇家舰队的水兵们负责把它撑起以帮助观众避暑,避雨和防寒,这样一来大斗兽场便成为一座1世纪的透明园顶竞技场。围墙共分四层,前三层均有柱式装饰,由地面开始依次为
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
科林斯柱式,也就是古代
雅典看到的三种柱式。
建造背景
罗马斗兽场由弗拉维安王朝的三个
皇帝建造,它正式的名字是弗拉维安竞技场。它的建造是这个新王朝的家族为提高自身在公众中的地位而发起的一系列运动的一部分。韦斯帕西恩(公元69—79年)是这个王朝的缔造者,他的出身并不高贵;在
尼禄自杀后的一年中,罗马又经历了三个短命皇帝的失败的统治,韦斯帕西恩随后坐上了皇位。那时尼禄并未被遗忘;他所吞噬的广袤的
土地和其他的奢侈物已经激起民愤。因此,当韦斯帕西恩决定填平那属于尼禄的豪华金色宫殿的人工湖.将其变成公共娱乐场所的时候,几乎没有任何人提出异议。
斗兽场由维斯西巴安(Vespasian)皇帝于公元70年下令修建,是古罗马当时为取悦凯旋而归的
将领士兵和赞美伟大的
古罗马帝国而建造的。其子提图斯于公元80年为其主体揭幕,托米奇安从公元81年起使建筑最终竣工,是古罗马帝国标志性的建筑物之一。斗兽场建在另一个罗马皇帝尼禄的托雷宫花园的人工湖
原址之上——这个宫殿在公元64年发生的罗马大火中被毁。罗马斗兽场,在公元8世纪左右取名“科洛塞”,名称的由来是暗示耸立于他旁边的尼禄的“巨像”。
斗兽场是古罗马举行人兽
表演的地方,参加的角斗士要与一只牲畜搏斗直到一方死亡为止,也有人与人之间的搏斗。根据罗马史学家狄奥·卡西乌斯(DioCassius)的记载,斗兽场建成时罗马人举行了为期100天的庆祝活动,宰杀了9000只
牲畜。 斗兽场这种建筑形态起源于古
希腊时期的剧场,当时的剧场都傍山而建,呈半圆形,观众席就在山坡上层层升起。但是到了古罗马时期,例如埃庇道努剧场(EpidaurosTheater,约公元前330年,设计师:皮力克雷托斯PolykleitostheYounger).人们开始利用拱券
结构将观众席架起来,并将两个半圆形的剧场对接起来,因此形成了所谓的
圆形剧场(amphitheatrum),并且不再需要靠山而建了。而罗马斗兽场就是罗马帝国内规模最大的一个椭圆形角斗场,它
长轴187米,
短轴155米,周长527米,中央为
表演区,长轴86米,短轴54米,地面铺上地板,外面围着层层看台。看台约有60排,分为五个区,最下面前排是贵宾(如元老、长官、祭司等)区,第二层供贵族使用,第三区是给富人使用的,第四区由普通公民使用,最后一区则是给底层
妇女使用,全部是站席。在观众席上还有用悬索吊挂的天篷,这是用来遮阳的;而且天篷向中间倾斜,便于通风。这些天篷由站在最上层柱廊的水手们像控制风帆那样操控。
建筑特点
斗兽场的看台用三层
混凝土制的筒形拱上,每层80个拱,形成三圈不同高度的环形券廊(即拱券支撑起来的走廊),最上层则是50米高的实墙。看台逐层向后退,形成阶梯式
坡度。每层的80个拱形成了80个开口,最上面两层则有80个窗洞,观众们入场时就按照自己座位的编号,首先找到自己应从哪个底层拱门入场,然后再沿着
楼梯找到自己所在的
区域,最后找到自己的位子。整个斗兽场最多可容纳5万人,却因入场设计周到而不会出现拥堵混乱,这种入场的设计即使是大型体育场依然沿用。 斗兽场表演区地底下隐藏着很多洞口和管道,这里可以储存
道具和牲畜,以及角斗士,表演开始时再将他们吊起到地面上。斗兽场甚至可以利用输水道引水。公元248年在斗兽场就曾这样将水引入表演区,形成一个
湖,表演海战的场面,来庆祝罗马建成1000年。
维护
公元217年斗兽场遭
雷击引起大火,受到部分毁坏,但是很快在238年又修复,继续举行人与兽或人与人之间的搏斗表演,这样的活动一直到公元523年才被完全禁止。公元442年和508年发生的两次强烈
地震对斗兽场结构本身造成了严重的损坏,在中世纪时期该建筑物并没有受到任何保护,因此损坏进一步加剧,后来干脆被用来当作碉堡。15世纪时教廷为了建造
教堂和
枢密院,竟然拆除了斗兽场的部分
石料。1749年罗马教廷以早年有基督徒在此殉难为由才宣布其为圣地,并对其进行保护。约翰·保罗二世教皇生前每年都会在此举行仪式纪念这些殉难的烈士,但是却没有历史证据显示确曾有基督徒在此殉道。
总体风格
位于罗马中心的壮观的斗兽场是古罗马当时为取悦凯旋而归的将领士兵和赞美伟大的
古罗马帝国而建造的。斗兽场的建筑设计并不落后于现代的美学观点,而事实上,大约2000年后,每一个现代化的大型体育场都或多或少的烙上了一些古罗马斗兽场的设计
风格。
斗兽场在建筑史上堪称典范的杰作和奇迹,以庞大、雄伟、
壮观著称于世,1749年罗马教廷以早年有基督徒在此殉难为由宣布其为圣地,并对其进行保护后,斗兽场只剩下大半个骨架,但其雄伟之气魄、磅礴之气势犹存。斗兽场平面呈
椭圆形,占地约2万平方米,外围墙高57米,相当于现代19层
楼房的高度。该建筑为4层结构,外部全由大理石包裹,下面3层分别有80个圆拱,其柱形极具特色,按照多立克式、爱奥尼式和
科林斯式的标准顺序排列,第4层则以小窗和壁柱装饰。场中间为角斗台,长86米,宽63米,仍为椭圆形,相当于一个
足球场那么大。角斗台下是地窖,关押猛兽和角斗士。角斗台周围的看台分为3个区。底层的第一区是皇帝和贵族的座席,第二层为罗马高阶层市民席,第三层则为一般平民席,再往上就是大阳台,一般观众只能在此处站着观看表演了。场内看台共可容纳观众5万多人,底层地面有80个出入口,可确保在15分钟至30分钟内把场内5万观众全部疏散离场。
公元80年斗兽场工程竣工之时,举行了为期100天的庆祝典礼。古罗马统治者组织、驱使5000头猛兽与3000名奴隶、战俘、罪犯上场“表演”、殴斗,这种人与兽、人与人的
血腥大厮杀居然持续了100天,直到这5000头猛兽和3000条人命自相残杀、同归于尽。无怪乎有人说,只要你在角斗台上随便抓一把泥土,放在手中一捏,就可以看到印在掌上的斑斑血迹。当年,古罗马著名的奴隶起义首领斯巴达克就是一名角斗士,他最初率领78个角斗士起义,很快发展到10多万人,在
罗马各地坚持战斗达2年之久。这次奴隶起义给了
罗马奴隶制沉重的打击,马克思曾赞誉斯巴达克是“整个古代史中最辉煌的人物”。
评论
位于拱洞之间,靠在墙壁之上,上下重叠的三种样式的壁柱没有任何使用意义,他们只不过是罗马建筑所特有的装饰要求。
与希腊剧场永远背靠丘陵的建筑相反,科洛塞竞技场建在平坦的场地上,这边是典型的罗马革新。建筑家使用了各种材料:他为基础部分而使用的熔岩砂浆,为要求不那么严格的部分使用凝灰岩,为在重量要求上尽可能轻的拱顶而使用浮石,表现出非凡的技艺。
在湖底沼泽上打6米多的地基,为排水而探索出来的办法同样证明了罗马工程师伟大的技术成就。古罗马竞技场这一建筑奇迹成为了伟大罗马令人肃然起敬的名胜。从文艺复兴起,建筑家们从它的三种样式(多利安式样,
爱奥尼亚式样和
科林斯式样)中汲取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