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的首批
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区域面积194平方公里,是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区、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安徽)
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核心区、首批
国家双创示范基地、
科大硅谷核心区,是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支点和合肥建设“
大湖名城 创新高地”的主要载体。
园区概况
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是1991年经
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区域面积194平方公里,辖7个街道级社区服务中心和小庙托管区,是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安徽“
科大硅谷”核心区和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合肥片区核心区,在全国178家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连续九年位居前十。2023年,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71.7亿元、增长5%。
高新区秉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立区宗旨,探索出“科学-技术-创新-产业”的内生发展之路,2018年被科技部火炬中心纳入国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序列,已形成了“中国声谷 量子中心”园区品牌。
高新区是原始创新策源地。拥有国家量子实验室、国家深空探测实验室,集聚新型研发机构26个、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58个。引育以中科院、清华大学、北理工等高校院所为背景的科技成果转化企业超110家,重点推进科大赋权试点项目落地,实现科大赋权试点项目80%、“鲲鹏计划”项目近90%落户。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258件,位居全国高新区前五。2024年6月,科大讯飞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阳光电源、金星智控获二等奖。2020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考察安徽省创新馆时,合肥高新区参展企业248户,占比59%;园区参展成果971件,占全部展出成果的73%。
高新区是新兴产业引领区。构建以新一代人工智能、光伏新能源、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为引领的新兴产业体系,获批建设中国首家人工智能领域产业基地“中国声谷”,集聚企业超1500家,被工信部认定为智能语音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光伏产业规模近10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链企业400多家,科技服务业企业300多家。获批建设智能语音、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网络信息和安全等4个省级重大战新产业基地。量子信息获全国首批“未来产业科技园试点”,目前产业链企业60余家;空天信息产业企业近120家。
高新区是创新创业示范区。聚集企业8.2万家,培育国家高企3008家、“四上企业”1100余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4家、境内外上市企业33家、独角兽企业5家、百亿以上企业12家。拥有国家级孵化载体32个,孵化面积6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6000余家。建立了天使投资、创新贷、助保贷、股权投资、青创资金等全周期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聚集基金200余支、规模超2700亿元。自贸试验区6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37项成果在全省复制推广。
高新区是生态和谐宜居区。坐拥“一山两湖”自然资源,建设中西部首家“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园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33.36 平方米。集聚中嘉国际学校、中科大附中高新中学、离子医学中心、安医高新院区、安贞医院等高端教育医疗资源,建设合肥国际人才城、欧美同学会长三角海创中心等开放平台,实施领航企业家培养工程,建立全国高新区首家企业家大学。全区从业人员55.2万人,本科以上近50%,拥有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5900余人、全市第一。
合肥高新区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以及省市各项决策部署,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矢志创新驱动,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夯实社会民生,奋力建成世界领先科技园区。
历史沿革
1990年10月,合肥科技工业园奠基
1991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鹏视察合肥科技工业园,并题写“合肥科技工业园”园名
1991年3月,国务院批准合肥科技工业园等27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92年7月,国家科委同意将“合肥科技工业园”更名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93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视察合肥高新区
1995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视察合肥高新区
199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鹏视察合肥高新区
1996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视察合肥高新区
1996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视察合肥高新区
1997年9月,被国务院批准成为首批 “中国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科技工业园区”
1998年9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视察合肥高新区,并题写了“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区名
1999年6月,被科技部批准成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区域试点高新区
2000年3月,被国家科技部和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认定为国家第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
2003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视察合肥高新区
2004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吴官正视察合肥高新区
2004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视察合肥高新区
2004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视察合肥高新区
2004年11月,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示范区起步建设
2005年4月,合肥高新区管委会与荣事达中美合资公司举行签约仪式,荣事达中美合资公司冰洗产业工业园正式落户合肥高新区
2005年10月,合肥高新区与肥西县签署协议,合作开发柏堰科技园
2005年,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006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视察合肥高新区
2006年2月,美的荣事达合资公司冰洗三期工程奠基
2006年9月,蜀山区南岗镇部分区域委托高新区代管移交仪式在南岗镇举行
2006年10月,格力电器(合肥)有限公司项目在柏堰科技园开工
2006年12月,柬埔寨国王诺罗敦·西哈莫尼来高新区参观科大讯飞公司
2007年8月,高新区与蜀山区签署协议,合作开发南岗科技园
2007年10月,高新区管委会和德国大陆集团签定协议,大陆集团在华第一家工厂落户合肥高新区,项目拟投资1.5亿欧元
2007年11月,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成为“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
2008年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视察高新区中电集团第三十八研究所,鼓励科研人员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争取更大成绩
2008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亲临高新区,亲切慰问和看望了奋战在抗击雪灾一线的干部群众
2008年8月,被科技部、中国保监会批准成为“国家科技保险创新试点园区”
2008年12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成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称号
2009年1月,省政府正式批复设立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示范区,并原则同意示范区总体规划
2009年1月,高新区再次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009年5月,高新区与肥西县在市政务中心隆重举行扩大合作开发柏堰科技园协议签字仪式
2009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视察高新区
2010年6月,被科技部批准创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
2010年9月,合肥高新区在全省首家获批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2010年10月,长安汽车合肥基地开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约30亿元
2010年12月,高新区与蜀山区举行南岗科技园(二期)合作签字仪式。二期合作面积约7.8平方公里,东至合淮阜高速,南至响洪甸路、西至小庙镇、北至方兴大道和侯桥路
2010年12月,高新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业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举行,项目26个,总投资106.9亿元,重点项目有美的中央空调生产基地项目、格力中央空调项目等
2010年12月,合肥高新区跻身全国首批13个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
2011年1月,合肥国家智能语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揭牌仪式在合肥高新区科大讯飞公司举行
2011年4月,合肥创新平台(一期)落成典礼暨5个研究院揭牌仪式举行
2011年6月,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综合评价中连续跃升至第12位
2011年8月,荣获“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称号
2011年10月,首个日资重大项目——日本精工合肥恩斯克有限公司项目开建
2011年12月,高新区提前一年实现千亿目标,全口径工业总产值达1015亿元,成为全省首个产值超千亿元的高新区
2012年2月,获批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军民结合)
2012年5月,跻身首批16家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2012年7月,被授予“国家高新区建设20年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12年10月,合肥市与中科大在高新区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揭牌
2012年10月,高新区创新产业园二期项目举行开工仪式
2013年1月,全国第八家、中部地区首家网上路演中心——中国(安徽)路演中心在高新区正式启用
2013年1月,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在高新区正式启用
2013年4月,日本精工株式会社中国内陆最大工厂——合肥恩斯克(NSK)有限公司正式建成投产
2013年5月,高新区巢湖工业园举行揭牌仪式
2013年8月,国家住建部第二批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发布,合肥高新区成为合肥市惟一入选智慧城市试点的市(区、县)
2013年8月,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开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建设的通知》,高新区入选全国首批18个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区名单
2013年11月,通威太阳能(合肥)有限公司投产仪式在高新区举行
2014年4月,高新区管委会与上海证券交易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14年5月,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合肥先导试验网开通仪式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举行
2014年6月,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启动仪式在高新区举行
2014年7月,长安自主品牌轿车合肥基地正式投产,首款产品奔奔mini成功下线
2014年8月,安徽广电传媒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高新区管委会签署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安广传媒产业集团总部落户高新区
2014年9月,高新区被国家环保部、科技部、商务部三部委联合授予“国家生态工业园区”称号,成为中西部首批、安徽省首个国家生态工业园区
2014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高新区管委会、安徽国购投资集团在肥签署发展合肥机器人产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14年9月,安徽美时影像技术有限公司揭牌,标志着全省首家大型医疗设备研发生产企业落户高新区
2014年11月,高新区获“2013年安徽投资环境十佳开发区”荣誉称号
2016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考察安徽合肥高新区中国科大先研院
2018年4月,高新区被科技部火炬中心纳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序列
2018年5月,高新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获得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彰
2018年6月,高新区2018年百个亿元以上高质量发展项目进行集中签约
2019年6月,高新区在生态环境部、科技部、商务部联合开展的2018年度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复查评估中获评4个“优秀”等级之一
2019年7月,高新区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授予“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
2019年10月,2019合肥网络安全大会举行“中国安全谷”新驻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中国安全谷获省批复支持建设
2019年11月,高新区成功举办2019全球人工智能创芯峰会
2020年初,高新区综合排名在全国169个国家级高新区中跻身第6位,连续六年稳居全国前十
2020年7月,国盾量子登陆科创板,成为中国量子通信领域首家A股上市企业
2020年12月,全省开发区改革创新推进大会召开,高新区在全省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中位列第一
2021年2月,合肥市2021年第二批贯彻“六稳”重大项目暨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二期项目集中开工现场推进会在高新区顺利举行
2021年3月,中国科大实现远距离高损耗自由空间高精度时间频率传递
2021年4月,高新区与蜀山区签订区域托管协议,高新区管辖面积增加51平方公里
2021年4月,高新区获批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
2021年6月,中国化学环保研究院暨中化科学科技公司合肥研发中心在高新区揭牌
2021年3月,安徽智飞龙科马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研发的全国首款重组新冠疫苗获批使用
2021年7月,合肥高新区发布全国首个开发区国际化指数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在长江沿线建设中国(武汉)光谷、中国(合肥)声谷,中国声谷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
2021年8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新校区迎来首批学子
2021年9月,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科技合作分委会第二十五届例会在合肥高新区召开,会议以视频连线方式举行
2021年11月,合肥高新区举行30年发展座谈会暨未来产业发展启动大会
2021年12月,银河航天全球遥感卫星产业基地落户合肥高新区
2022年2月,深空探测实验室揭牌运行
2022年7月,合肥高新区与合肥产投集团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2022年7月 ,合肥软件园揭牌暨首批入驻企业签约仪式在合肥高新区举行
2022年8月,合肥高新区入选全国首批、全省唯一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示范园区
2022年9月,合肥高新区联合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编制的《合肥高新区国际化指数2021》正式对外发布
2022年9月,2022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活动在合肥高新区举办
2022年11月,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获批全国首批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培育单位
2022年11月,科大硅谷首个国家级平台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落地
(参考资料:截至于2024年3月)
双创活动
2019年在推动“双创”政策落地、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
融通创新、扶持“双创”支撑平台、构建“双创”发展生态、打造“双创”升级版等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尝试、成效明显,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
人口
截止2023年11月1日零时,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常住人口为31.9万人。
产业集群
合肥高新区是安徽省最大的
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园区现有各类市场主体超2万家,其中多数为
科技型企业,集聚形成了
智能家电、汽车及
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集群,培育了智能语音、电子信息、
智能制造、公共安全、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集群,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
工业总产值比例超过70%。
2016年,合肥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2.4亿元,增速11.1%。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771亿元(分成后1349.3亿元);完成规上
工业增加值347.2亿元,增速10.2%。
完成
固定资产投资430.9亿元,增速8.8%;其中工业投资260.1亿元,增速16.9%。
实现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8亿元,增速12.5%;完成
进出口总额24.12亿美元,增速2.1%;完成招商引资263亿元,其中,
外商直接投资4.79亿美元,工业招商引资187亿元;完成
公共财政收入28.62亿元,增速15.4%,其中,
地方财政收入16.84亿元,增速20.2%。
合肥高新区是安徽省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园区现有各类市场主体2万家,其中多数为科技型企业,集聚形成了智能家电、汽车及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集群,培育了智能语音、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公共安全、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超过70%。
智能家电
产业集聚格力、美的、
惠而浦、等企业151家,
白色家电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智能语音、应急产业、
量子通讯、集成电路等领域快速集聚发展,一批龙头企业迅速成长,已具备全国技术
领先优势,其中,智能语音及
人工智能产业依托
科大讯飞、华米科技、
科大智能、
嘻哈学车、
安徽国华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等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声谷”;集成电路快速集聚联发科技、群联电子等企业70余家,打造“芯之城”。
生物医药产业的生物技术药、高端医疗器械生产、研发实力省内第一,
精准医疗全国领先。
光伏
新能源产业以晶澳、通威、3M、阳光电源等知
名企业为引导,成为安徽省最大的光伏产业基地。
依托中科大在量子科学基础研究的国际领先优势,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三大领域推动量子
技术产业化,打造具有世界水平和重要国际影响的量子产业高地。
政治
副主任:王俊生、傅壮
优势条件
区位优势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区位优势突出。北接4E级
新桥国际机场,南临4A级
紫蓬山森林公园,东距
合肥高铁南站约10公里,西至六安市区仅半小时车程。
合淮阜高速、
长江西路高架贯穿而过,地铁2号线和规划中的4号、7号、8号线直通市中心。
基础设施和综合配套完善,“七纵六横”骨干道路体系全面建成,拥有
合肥七中、合肥
加拿大国际学校、
安医附院高新医院、砂之船奥特莱斯等优质配套,坐拥“生态
绿肺”
大蜀山国家森林公园,
柏堰湖、
蜀西湖交相辉映,城区
绿化覆盖率达45%。
产业体系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
现代制造业为基础,以
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导向,以
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以重大项目为抓手,积极构建
现代产业体系。
培育了科大讯飞、科大国盾、
四创电子、华米科技、阳光电源、科大国创、
安科生物等企业,形成了人工智能、
公共安全、新能源、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高端产业集群。
区内
市场主体3万余家,
高新技术企业852家,自主培育上市公司22家。
科教资源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教资源丰富。集聚了中科大高新园区和中科大先研院、中科院创新院等重大协同创新平台,建有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类脑智能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研发平台,建成省级以上技术(工程)研究中心169家,战新产业领军人才127人。
区内建有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
试验区合肥创新平台,建成众创空间37家(国家级12家),
孵化器19家(国家级9家),加速器8家,孵化面积300万平方米。建设
区域性金融中心,集聚基金150余支,总规模超1600亿元,提供天使投资、省青年创业引导资金、创新贷、助保贷、
上市融资等全方位、全周期的
投融资服务。
牢记使命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入
新时代,高新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高新区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守“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立区宗旨,承载国家使命,参与全球竞争,重点实施“
创新驱动,产业引领,开放发展,
产城融合”四大战略,倾力打造合肥国家综合性
科学中心和
产业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激发各类
创新主体活力,聚力营造创新创业生态,把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示范区、
大众创业引领区、产城融合样板区、
开放发展先行区、
中部崛起增长极,朝着世界一流园区的目标阔步前行,到2035年,综合实力进入全球高科技园区前列,成为全球创新创业网络核心枢纽、全球原创科技和产业的重要策源地,成为我国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力量之一,实现“财富高新、和谐高新、美丽高新”的美好愿景。
创新成果
合肥高新区牢记总书记嘱托,抢抓新一轮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充分发挥合肥科教资源集聚的优势,以创新产业为灵魂,聚焦重点,集中发力,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16年,全区
专利申请11519件,增幅达70.58%;
专利授权数3865件,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均居全省各县区第1位,万人有效
发明专利262件,新认定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23家,
同比增长42%,20多项创新成果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新获国家级
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省级科学技术奖励16项。
由中科大
潘建伟团队主研的世界首台
光量子计算机亮相,十个超导
量子比特纠缠首次成功实现。
安徽科大国盾
量子通信公司支撑“墨子号”量子卫星成功发射,入选英国《自然》杂志2016年度国际重大科学事件;世界首条长距离量子通信“
京沪干线”及“量子
科学试验卫星”合肥总控中心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构建了中国天地一体化的广域
量子通信网络雏形。
中科院强磁场科学中心自主研制成功
磁场强度世界第二稳态强磁场装置。
合肥离子医学中心自主研发的超导质子
回旋加速器治疗系统取得关键
技术突破,其射频腔系统、降能器系统和
超导磁体三大核心部件顺利实现国产一体化全覆盖。
合肥芯碁
微电子LDI设备打破高端集成电路装备国外垄断;合肥皖化电机公司 “超(超)临界
电站锅炉启动系统再循环泵”填补国内空白;美亚光电三维
口腔CT实现高端口腔医疗器械零的突破。
科大讯飞智能机器人“晓曼”成为全球首台全程
语音交互的银行服务机器人。
华米科技发布世界上第一款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并支持
生物特征识别的
智能手环——
米动手环7;合肥联睿微电子公司研发的可穿戴超低功耗锂电池保护芯片BX100填补国内空白,功耗功耗仅为市场上
同类产品的1/10。
安徽克洛斯威智能乐器科技有限公司研制出全球首台软硬件一体化互联网
智能钢琴,构建了“
智能硬件+线下
体验馆+音乐教育大数据”为一体的音乐教育生态,颠覆传统钢琴及传统钢琴
教育模式。
阳光电源在全球率先推出1500V组串
逆变器,
逆变效率、功率指标等全球领先,就在当年,公司的
光伏逆变器出货量蝉联全球第一。由阳光电源开发并供应逆变器的
淮南潘集40MW漂浮式
光伏发电项目于2017年4月建成并网,成为全球单体最大的水面漂浮
光伏电站,让昔日的
采煤沉降区变成水上发电站,实现了
产业升级与
生态建设的有力融合。
园区自主培育了多家行业领军企业:
科大讯飞 全球领先的语音及人工智能企业
科大国盾 世界领先的量子通信企业
华米科技 全球第二大智能可穿戴企业
阳光电源 全球最大的逆变器生产商
科教资源
合肥科教资源丰富,拥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大学等各类高校60多所,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
中国电科38所、43所、16所、中国通用技术研究院等各类研究院所50余家,
两院院士80多人。
合肥高新区在核心位置建设占地3000亩的中科大高新校区,建设量子信息
国家实验室、类脑智能
国家工程实验室,设立信息学院、计算机学院、工程学院、
核科学学院、
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若干学院、机构。已经建设运营的中科大先研院、中科院创新院等协同创新平台,共孵化创办企业200余家、
注册资本约14亿元,建设各类研发中心、
联合实验室等平台60多个。
正在建设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超导
核聚变中心、国家量子技术中心、离子医学中心等5
大平台落户高新区。
截至2017年2月,全区拥有“万人计划”4人,省、市“
百人计划”95人,省战新产业领军人才123人,海外留学人员和外国专家1600余人,研发人员占全区从业人员的34%,初步形成了一个科技创新创业型的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企业家群体。
服务体系
全区拥有各类
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等51家,其中众创空间25家(国家级9家),孵化器18家(国家级7家),加速器8家,各类孵化场地面积达26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3000余家。
依托合芜蚌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集聚各类科技服务机构300多家,被科技部批准为全国首批25家
科技服务业试点区域之一。创新
政府购买服务和为企业
服务模式,打造“合创汇”品牌,在线上向
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电子化服务券——用于购买
科技咨询认证、检验检测、法律、财务等中介服务,2016年共发放“合创券”5000万元,惠及企业897家,2017年已完成首批2000万元“合创券”发布工作,
领券企业共379家。
合肥高新区产业体系完善。已集聚形成
智能家电、汽车及配套、
新一代信息技术、光伏新能源、应急、生物医药、
节能环保等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获批建设国家
应急产业示范基地、省智能语音、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集聚发展基地等省级以上新兴产业基地。园区高新技术企业迅速聚集,培育了科大讯飞、四创电子、安科生物、阳光电源、国盾量子等知
名企业,引进了
格力电器、
美的电器、
惠而浦(中国)、大陆轮胎、
长安汽车、晶澳、美国3M、日本NSK、
新华三集团等龙头企业,一大批企业的技术水平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园区企业18000余家,其中
规上企业215家,
外商投资企业400余家,境外
世界500强投资企业20余家。自主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03家,国家及省市
创新型企业285家,上市企业18家,
新三板挂牌企业46家。
构筑全周期、多层次科技融资服务体系。着眼
企业需求,设计覆盖种子期、
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的政府增信类财政
金融产品,如省青年创业引导资金、“创新贷”、“政保贷”、“
税融通”、“转贷资金”等,累计惠及企业700余家,发放贷款16亿元;发起和设立高新科投等20支,总规模372亿元,直接支持
企业成长;同时积极打造“中安创谷”基金
生态圈,吸引省高新投、
德丰杰雷名等近百家
风投、创投机构,累计已集聚基金90余支,管理规模超千亿元。
以人为本,推进
产城融合。引进建设了
合肥七中、中加国际学校、
安医附院高新分院、
省妇幼保健院国际
妇女儿童医院、中科院合肥
肿瘤医院等优质学校和医院,建有
人才公寓、员工公寓、文体中心、砂之船奥特莱斯等生活配套,中海、
保利、绿地、旭辉等品牌名企入驻,建成、在建高品质社区20余个,围绕“一山两湖”规划建设国际化
都市区。
生态环境优良,围绕“一山两湖”建设森林化、花园化、低碳化、国际化“四化”开发园区,
绿化覆盖率达64%,获批中西部首家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园区综合能耗
弹性系数低于
国家标准的9倍、CO2排放年均削减率是国标的7.42倍、
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居全市前列。
所获荣誉
2020年12月4日,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安徽全省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中“胜出”受到安徽省政府表彰。
2021年12月,安徽省政府发布《关于2020年度全省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结果的通报》。其中,考核评价排名居前列的开发区名单中包括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22年4月,入选2021年度安徽省级以上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拟表彰对象公示名单。
2022年8月,被
国家知识产权局拟确定为国家级
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示范园区。
2022年8月,入选赛迪“2022园区
高质量发展百强”,排名第14。
2022年11月,入选首批国家安全
应急产业示范基地(综合类)名单。
2023年7月,入选赛迪“2023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排名第12。
2023年12月,入选为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园区。
发展目标
合肥高新区以原始创新的策源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为目标,践行
五大发展理念,着力打造“财富高新、和谐高新、美丽高新”。力争到“
十三五”末,培育
市场主体3万家以上,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超过3万名,完善并提升中科大先研院在内的协同创新平台10家以上,建设好国家量子技术中心、离子医学中心等创新平台,新 建各类孵化器和创新载体200万平米,高新技术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75%以上,率先建设成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全国自主创新的引领区,建设集科技、产业、人文、山水于一体的现代科技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