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宗族的族谱,从出土的
甲骨文、
金文、碑文等中国早期文字,及史类文献对家谱起源的考证,吴姓家谱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
起源
吴姓人物早在
炎帝、
黄帝时就已存在。炎帝之臣有一叫
吴权的,他的后代是中国乐曲的发明者。那个因为勇敢剽悍,善于狩猎而以“吴”为称号的原始氏族,在尧舜以前的活动,《
尚书》、《
春秋》、《国语》、《
史记》等经典史书都记载阙如,只有以广博、繁杂著称的宋人
罗泌《路史·国名纪》中,才以吴权的氏族为第一个吴氏族。《
路史》说,吴权是炎帝之臣。可见吴人最初是从属于炎帝、黄帝部族集团的。《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了一个有趣、奇异的故事:吴权的妻子叫
阿女缘妇,她与炎帝的孙子当时为黄帝之臣的逢伯陵通奸怀孕,三年后一胎生3子,分别叫鼓、延、殳。鼓和延传说是钟的发明者,也是乐曲的最早发明创制人。逢伯陵是姜姓和
齐姓等族的始祖。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吴姓历史上记述的远古初祖,他居住在姬水流域(约在今陕西北部),以姬为姓。公刘下传数代到
古公亶父时,中原已进入
殷商时期,这时周人又受到戎、狄的侵扰,在古公(颤-页)后稷父率领下被迫离开豳地继续迁徙。周人一路南迁,他们爬过梁山,渡过漆水、沮水,到达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一带)。
三千多年前,陕西
岐山一带,有一周族部落,首领被称为
周太王(古公亶父),《诗经·宓宫》中有歌颂他的诗句:“后稷之孙,实维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周太王生有长子泰伯,次子
仲雍和小儿子
季历全都非常贤能。其三子季历娶殷商挚、仲氏之女太任为妻,太任和文王之妻太姒在中国古代被公认为贤妇人,为周族的兴盛起过重大作用。太任为周族生下昌,昌即是为周灭商打下雄厚基础的周文王。昌品德高尚,聪明早慧,深受太王宠爱,古公亶父甚至把振兴周族的理想寄托在孙子昌身上,有时当着众人的面情不自禁地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但根据当时传统应传位于长子,太王因此郁郁寡欢。泰伯明白父亲的意思后,就和二弟仲雍一起逃到荒凉的江南,自创基业,建立了
勾吴古国。商朝灭亡后,周朝建立,
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遂改国号为吴。春秋时期,吴国(今江苏无锡一带)被越国所灭,其王族支庶子孙不忘亡国之恨,便以国名“吴”为姓,泰伯也就成为了吴姓的得姓始祖。
秦汉时期是吴氏得姓后第一个发展时期。吴亡国后,吴姓后人流亡到江西
婺源、安徽歙县一带,并有北迁至山东、山西等地者。在秦末汉初,吴姓族人参加起义,因功,多被封王,出现多个名门
望族,如南阳吴氏、
陈留吴氏、河南吴氏等,荣极一时,为吴姓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到
魏晋南北朝时期,吴姓族人得以进一步发展,由于吴姓有女在汉末嫁于吴国君主,成为皇族,生孙权、孙策等人,并在吴亡后,入仕于两晋,屡出名人,知名于世。南朝时,“
延陵季子”之后的吴姓人发展至湖北中部一带,逐渐兴旺,同时形成了著名的武昌
郡望。在秦汉时期迁居山东等地的吴姓族人,有一部分迁居四川成都一带,仕蜀后逐渐成为当地名门。至隋唐时期,吴姓先后出现了陈留、
濮阳、渤海三支著名家族,陈留望族起源于迁居山东吴姓一支,东汉末年以后,虽历经战乱,但仍作为当地的大族得以不断发展,并出现了以《贞观政要》的作者吴兢为代表的一批名人。濮阳吴姓为东汉大司马
吴汉之后,历汉魏两晋南北朝,由于始终为皇亲,名人佳人辈出,所以濮阳吴姓盛极一时,地位一直显赫。同时渤海吴姓也由于名人不断而著称于世。到了宋元时期,吴姓族人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北方吴姓大量南迁并在南方大发展的情况,因此北方吴姓渐衰,南方渐旺,并且在此时期,“延陵季子”的后人,咸阳吴姓、绍兴吴姓等一大批族人,逐渐显贵,历代为官,家族不断扩大兴旺,并在以后逐渐分出安徽宁国、浙江嘉兴等望族。到明清及近现代时期,吴姓名人大量涌现,家族分布进一步广泛,人口增多,还出现了除大陆以外,向东南亚及海外广泛迁徙的现象。吴姓分布极广,现以江南一带为多。吴姓人口列全国第十位。
明朝洪武年间江阴侯
吴良因功劳推恩三代。曾祖三七府君赠镇国将军佥大都督府事护军,追封颍上
县子,妣周氏追封颍上县子夫人;祖千一府君赠骠骑将军都
指挥使护军,追封延陵伯,妣刘氏追封延陵伯夫人;考似龙府君赠荣禄大夫同知大都督府事
柱国,追封渤海侯,妣叶氏追封渤海侯夫人;配髙氏封江阴侯夫人;子男二人,长曰髙,神策卫试
指挥使,次曰寿安,女三人在室;公弟桢亦以勋封
靖海侯,追封海国公,先公三年薨。呜乎!古今豪杰之士,际风云之会,攀龙附凤,竭忠勤、树勋烈以名世者多矣。未有如公兄弟,同遇圣朝,同立大勋,同膺高爵,辉映赫奕若斯之盛者也。是宜勒诸贞石,以光前古传后世而垂无穷,岂止照耀泉壤而已哉!二候江阴著姓,巨族也,
季札后裔。
朱元璋赐全谱首谱,江苏奉祀吴氏祖庙。后
吴良病故青州,成为
青州府寿邑吴氏始祖。
迁徙
中国
秦汉之前
古代的
吴国,位置是在现今江苏省无锡县一带,此地也是吴姓发源地。周初,是泰伯的封地。至十九世孙寿梦的时候开始称王,国势也日益强大,国境一直延伸到今浙江省的嘉湖一带。与此同时,吴姓首先向北临近的齐、鲁之间迅速迁徙繁衍。这一带的吴姓,多为
寿梦第四子
季札之后。其后迁入河南、安徽等省境。
吴姓子孙在亡国之前,有过一些零星的外迁活动。如与邻国争霸时,有少数吴姓子孙在战争中被俘,被迫流亡他国,远离家园。公元前537年,吴楚交战,厥由(吴王寿梦的第5子,季札之弟)受命前往敌营犒劳楚师,侦察敌情。一至楚营,便被抓住。楚人本拟杀他祭鼓,厥由大义凛然,严辞斥敌,使楚人折服,结果不辱使命。楚国撤兵,但厥由也被带回楚国。此后,他流亡楚国,娶妻生子。后代以名为姓,形成吴姓的分支——厥由氏。又如夫差的儿子吴姑蔑,在与越人作战中被俘;吴亡前数年,夫差的太子吴友和王孙弥庸也一同被俘,流落到越国。
秦汉时期
吴芮属吴征生这一支,父亲自楚迁居庐山。秦朝时,吴芮以才能出众,当上了番阳(今江西鄱阳东)县令。他为政深得民心,百姓尊为“
番君”。
秦末农民起义时,吴芮纵观天下大势,知秦必亡,遂率领当地越人起兵响应。后转战西北,与
项羽等入关破秦,立下汗马功劳,项羽封他做
衡山王。汉朝一统天下,分封功臣,吴芮被封为长沙王,建都临湘(今湖南长沙市),食邑3千户。自此,吴姓宗族中吴芮一支又自江西迁到湖南。可惜命不长,吴芮做长沙王还不到一年,就于当年6月过早地去世,葬在临湘,谥号为“文王”。(传见班固《后汉书》卷三十四) 《广东通志》说,
吴霸后裔兴旺,
五岭以南,特别是
广东一带的吴氏大部分是吴霸的后代。
魏晋隋唐时期
魏晋至隋唐的七百余年间,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入侵中原,致使
北方战争频繁,南方则相对安定。因而北方士民大量南迁,吴氏宗族也在南迁之列。据唐林宝撰写的《元和姓纂》记载,这期间的吴氏大族主要分布在吴郡、武昌、濮阳、渤海、陈留等地,并呈南兴北衰之势。
自吴允承回迁吴郡奉祀先祖
吴太伯三代之后,历史进入了
三国时期,吴氏家族成为割据江东的孙吴政治的
国戚,孙策、
孙权兄弟的母亲
吴国太便出自吴郡吴氏。
吴姓在中国南北方都得到巨大的发展,并逐渐在许多地方形成当地一大郡望。其中南阳吴氏,为汉初长沙王后裔吴复兴所开基,其后子孙繁衍各地,形成许多吴氏望族分支。但就其繁衍的势力和分布的密集程度而言,在魏晋以后,吴氏北上繁衍明显的缓和了许多,基本上是以中国南方一带为其繁衍的地区,这是与北方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据史料记载,吴氏子孙在江南分支开基的地方主要有今浙江的杭州、杭井、
奉化、温州、
临海、平阳、
临安;江西的兴国、石杭;福建的莆田、福州、漳州、泉州、
汀州;广东的
潮州、
嘉应州、
南雄;广西的梧州、
南思等地,如广东潮州府潮阳县贺陇乡
吴氏著存堂天元世下一支,就是季札后裔在吴国灭亡后,随战乱不断迁徙而来。至唐代,应募垦殖
铜盂,始定居下来。其开基大都在秦汉以后,其中浙江、江西等地在隋唐之前;福建、广东等地在唐以后。
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吴姓已遍布全国。上代的一些吴姓大宗仍保持兴盛局面,季札次子吴征生一支在两宋产生了科举官宦世家吴相家族,濮阳吴氏的一支经辗转迁徙后形成根深叶茂的汝南——太原吴氏,渤海吴氏成员南迁江南后落地生根,在两宋时期形成江南第一望族吴宣家族。沉寂上千年之久的吴姓正宗季札四子吴子玉一支延陵吴氏开始复兴。隐姓达千余年的季札长房后裔洞庭濮氏于南宋初年复姓归宗。这一时期,由于民族关系问题的存在,
宋金长期对峙,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吴氏军事世家甘肃水洛
吴玠、
吴磷家族。以上吴姓望族都很重视世系传承,其历史渊源十分清晰。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吴姓的分布更为广泛,自上古保持世系传承不乱,代有显贵的世家大族几乎绝迹。这时期吴姓望族大都由唐宋时期的单家发展而来,并从地区分布上呈同姓异宗交叉分布,如广东潮州府贺陇吴氏,虽自汉唐后世居本地,因历代的战乱和灾荒,发展极其缓慢,及至明万历后到清乾嘉年间,始繁衍成
吴氏著存堂一族。吴姓的迁徙多是由于战乱、灾荒、
析居、
任官、政府组织移民等诸多原因引起的。例如,明清时期的江西南昌吴氏虽号称诸樊、夫差后裔,但其先祖却是来自安徽歙县的流民,定居南昌后,繁衍成当地大族。江西德兴建节的吴氏则是唐末为避黄巢兵乱而迁来的。江西
弋阳吴氏在五代战乱时,从金陵(今南京)迁来的。湖南益吴氏主要有三支,九都冲吴氏其先祖吴世春、吴永鉴叔侄二人自江西清江来湖南益阳经商,从而定居益阳,后裔繁衍成益阳九都冲吴氏。泉峰吴氏,其先祖在元初游学湖南,而定居益阳,后世繁衍成益阳泉峰吴氏。夹流溪吴氏则是明初从江苏、江阴县迁居湖南益阳夹流溪,据其家谱记载,到清乾隆时,这支吴氏已传了13代。
海外
自公元前473年吴国灭亡两千余年,吴姓子孙不仅在祖国内陆往复迁徙,而且还远播国外。早期吴姓主要迁往邻国越南、日本、朝鲜,后来又陆续迁往南洋诸岛繁衍生息。近代由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国门被打开,中西经济文化的往来加强,一部分吴姓子孙远迁欧美各国。而今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浪潮,吴姓子孙已遍布全球。
日本
日本与
吴国故地隔海相望,国破家亡之后,吴国王室的一些幸存者,到达了日本岛。此后,他们便在这里扎了根。他们给当时落后的日本带来文明的种子,因而不久便建立起威望和地位,成为当地民众的首领。这一批优秀的吴姓族人,在日本备极兴旺。它的一支,演变成
日本皇室。
近世以来,大批吴姓子孙移居日本,成为日本华侨、
华裔的重要一支。如著名
日籍华人围棋大师
吴清源,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越南
越南和中国一衣带水,在民族独立前曾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辖区。吴姓人迁往越南的时代很早,春秋末年越灭吴,大批吴人南迁,加入越人队伍,后来越国灭亡,吴人又随越继续南迁,大约在秦汉时期到达越南地区。秦汉以后,内地吴姓人因做官、经商、从军等原因陆续有人迁居越南。唐中期,渤海吴氏裔孙吴纳任官安州(今越南清化省)刺史,举家迁到越南北部,此记载也见于唐元和年间林宝编撰的《元和姓纂》。
朝鲜
朝鲜与中国东北相邻,自夏商以来就是中国的附属国,吴姓人到达朝鲜地区早在战国时期就开始了。据《后汉书》记载:东汉陈吴氏裔孙吴凤官任乐浪郡(今朝鲜平壤地区)太守,举家迁到朝鲜。此后的历代王朝又有不少吴姓人迁入朝鲜,他们已完全融入朝鲜民族,成为朝鲜吴姓的一部分。吴姓在朝鲜143个姓氏中为20大姓之一。
东南亚
吴姓人移居东南亚一带始自元明时期,那时东南亚叫南洋。菲律宾的吴姓华人家族主要来自福建沿海地区,也有来自广东、台湾地区的吴姓人,但迁移时代较晚。据统计,19世纪末期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大约有五万多华侨华人,其中吴姓人口位居第七。20世纪以来,吴姓人的影响逐渐扩大。1904年成立的马尼拉商会,吴克诚是发起人之一,他是自福建晋江移民到菲律宾的。后来,吴克诚成了当地维护华人权益运动的领袖。
抗日战争时期,菲律宾华人组织了“菲律宾华侨抗敌委员会”,成员中有吴姓人吴道盛等人,其下属抗日游击队福建队的指导者也是吴姓人吴扬。由此可见吴姓人在菲律宾的影响。
移居欧美
当西方列强的大炮轰开中国封闭的大门后,吴氏宗族成员便开始走向欧美。
在当代美国华人社会中,吴姓宗族的发展之快,势力之强,人才之多,又远在他姓之上,令全世界刮目相看。其中,美国华人中的吴姓风云人物有祖籍浙江余杭的
吴家玮,他是第一位华人校长一一
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校长,1984年全美华人协会会长。祖籍浙江
余姚的吴仙标,1984年当选为第一位美国华人副州长——特拉华州副州长。
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位女会长、著名物理学家、科学院院士、美籍华人吴健雄。美国华人任职最高者广东客家籍华人吴达和,任美国
夏威夷州州长,第一位华裔
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电影男配角吴汉。
字辈
渤海吴姓湖南醴陵分支字派为:(已到了“奇”字辈)
廉让开祥远,友恭发庆长,亨嘉逢康泰,运会际明昌。
传家宜忠厚,立品尚端方,自从名永定,勋业振纲常。
继先贵务本,耀祖重安邦,循法显道哲,守信添谊良。
华藻蕴繁士,英才绍宗光,言功建树伟,奇志贤声扬。
毕节大方吴姓字派为:威作学国耀,尚善少之芳,世永贤如起,曾元培德昌 。
正安吴姓字派为:世传万古,严汉承宗,太廷忠兴,典型的有正安县市坪乡刀塘苗寨4000余人,全部为苗族吴姓。
都匀市基场乡山西移居部分字辈:顺启富发祥,文龙邦永进,得贤千万宝
成都:金堂,青白江,广汉的云山祠吴氏(源自福建南靖永溪村)家族世系排行:邦国绍文治,明良上世逢;纯修征泽厚,显耀受恩崇;先德昭仁让,贻谋本敬恭;克诚敦孝友,万代永兴隆。
都江堰(灌县)吴家大冬水吴氏家族世系排行:“春仁启碧玉,泗天作俊佳,守太宏先治,肇懋方明昌。金光照江海,鹏征星宇开,福利寿喜旺,荣华富贵祥。”
都江堰大观、街子交界处没头河吴氏一脉世系排行:(九十一世起:)来元应芳升,伯肇永维兴,国家光玉(裕)泽,文士庆庭登。
遂宁市仁里镇楼子沟村吴姓家谱字谱:光明仕尚章,绍启万事昌(不详)
南充市仪陇县新政镇三清村吴姓家谱字辈(源自福建省龙岩州漳州府何家碑):文忠子仕茂,洪发显荣昌,德大增光远,兴安永长祥。截至2018年2月,已传到德字辈了。
潮州府潮阳县
河陇吴氏著存堂(十七世起):......文、克、至、盛、承、先、恢、统......
葫峰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立定扬明圣、家声克振兴、继承荣耀祖、奕世显朝廷、宏开善述作、衍庆展文英、应树鸿伟志、永期更日新、爱国忠良勇、安帮贤豪卿、成名标史册、晋禄正廉清、让德崇先烈、友逊绍纶珍、礼仪相传习、信义乃本根、敦宗举孝道、和睦发祥祯、谦光能受益、修齐典模称、万年怀同绪、亿兆享平升。
普宁市船埔镇种德堂吴氏字辈(当地第七世起排):敦宗正穆,俊秀用章,纪常名鼎,奕季联芳。2001年续排增十六字辈:毓仁贻衍,德让智傅,冠翰崇沛,宏振光华。其中“用”字辈相当于全国吴氏第101代。
商城县一支家谱字派(一百零一世起):闻学传宗,忠孝允从。世承先志,家庆国封。德为仁积,道以义隆。贻谋祖泽,绍业天功。长开佑启,远裕宽宏。迎祥保太,本懋枝荣。芳名百代,光耀大同。显扬辉荫,景际云龙。良善登科第,英才著玉京。圣贤帛统绪,伦纪守和平。克信诗书礼,源寻雅颂声。延陵陪宇宙,渤海满怀瀛。.
●山东省
山东寿光市营里镇吴家营(庄)一支,迁始祖原名吴国兴,因朱元璋名国瑞而易名种和发祥江阴,朱元璋赐名良,赐封江阴侯。自明初迁居青州府传承二十七世。
其各支字辈:
远、思、(部首:日、王、金、木、水、火、土、心、山、辶、 亻、力、纟、言、忄、)尚、龙、之、生、振、天、
象、咸、宏、才、梦、廷、桂、冠、存、圃、长、和、文、
汉、道(导)、传、堂、万、田、云、芳、莲、益、亭、良、
联、国、铭、训、儒、世、徒、智、信、仁、德、坤、震、
艮、离、坎、兑、巽、鼎、殿、先、心、蛟、师、孔、念、
复、建、步、金、胤、于、化、然、邦、忠、玉、元、克、
伯、延、一、景、祥、作、章、清、明、安、三、光、振、
修、典、举、宪、之、兰、守、庭、希、乐、俊、其、中、
烈、凤、泮、士、之、子、际、淑、学、林、阁、丕、全、
九、鸣、春、占、华、绍、京、相、树、全、维、可、行、
东、奎、魁、栋、百、业、孟、为、存、宗、继、先、可、
曰、基、海、生、善、怀、本、殿、永、泰、即、成、法、
江、河、积、卿、敦、义、承、群、崇、顕、印、传、鼎、
新、献、慕、尊、如、领、朝、福、珍、同、峯、锡、琴、
棋、书、廉、让、武
注:自洪武初年吴氏始祖二世开始
阜阳市阜南县中岗镇吴姓家谱字辈:金凤德明广照宪庆霖祥宣帝
阜阳市阜南县中岗镇吴姓历史变迁:先祖泰伯发祥于春秋时吴国(江苏无锡一带),随后迁居山东枣庄,为泰伯十九世孙寿梦第四子季札之后,隋唐时迁居濮阳郡(治所在今河南濮阳西南,开基始祖为广平侯吴汉的裔孙吴遵。)宋元时属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上蔡西南)——太原吴氏,明代属颍州,清代属阜阳县,解放前后属阜南县黄岗,后迁居中岗。初以耕作为生,世代繁衍生息。
吴氏思源堂一支字辈:“国士登来世文章启今时德原泽宜远材高功应奇英伦光前列叙余炳忠夷家庭修法则为政树鸿猷一本乐昌顺封赐记岐周”。
吴氏三让堂一支字辈:“忠厚传家远行亲继泽长衣冠登相位黼黻发荣光”。
吴氏一支字辈:“傅经立大本翼德守朝仪光裕宜师厚承先庆履绥”。
吴氏三在堂一支字辈:乾坤多清淑、钟毓挺英奇、崇仁敦善本、秉义启宏基、荣先绵厚泽、济世应昌期、传之亿万载、统绪昭创垂。
乾派:“宗伯文仲起汝邦大德与祈天锡瑞裔耀裕庆家声秉礼遵和睦怀仁启显荣同期崇克让祖□永为程”;
坤派:“丹桂碧兰香秀连清芝芳英贞荣翟淑婉毓琳琅孟传名训正湛著今仪良宜室贤相助□成家义有方”;
吴氏一支字辈:“传经立大本翼德守朝仪光裕宜师厚承先庆履绥”。
郡望堂号
郡望
吴姓重要的郡望有延陵、渤海、濮阳、
陈留、汝南、长沙、武昌、吴兴等八个吴姓的
郡望。
濮阳郡:晋代时改东郡置国,西晋末改为郡。此支吴氏,其开基始祖为广平侯吴汉的裔孙吴遵。
陈留郡:西汉时置郡。此支吴氏是季札的后裔,为东汉吴恢之族所在。
长沙郡:秦时置郡。此支吴氏系季札之后,其开基始祖为西汉长沙王吴芮。
堂号
堂号除用以上郡望外,重要的还有三让、
让德、种德、世德、仁德、至德、著存、秀聚、忠义等。
“三让”堂号典故出自吴姓远祖太伯和仲雍三辞王位传说。传说
周太王古公亶父年事太高,想传位于孙子昌,但是昌系三子季历之子,很有顾虑,
忧心忡忡。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知道父王的意思之后,便相继向父王表示自己无意作继承人,这为“一让”。接着,他们以上山采药为名,故意出外避让,为昌立为继承人封号提供机会,此为“二让”。周太王逝世时,太伯和仲雍回来奔丧时,三弟季历又以王位相让,他们再次推辞,并远出东南
吴地不再归来,此为“三让”。圣人孔子对“三让”之传说十分赞誉,称“可谓至德也”。
寿梦的第四子,以贤德著称,寿梦想让他继承王位,他坚辞不受,寿梦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他的三个哥哥先后为
吴王延陵 至德堂:孔子对泰伯的谦让精神十分敬佩,感叹道:“
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在孔子看来,泰伯的品德已达到了极高境界,人世间再也找不出什么言语来形容他的美德了。因而泰伯被称为“三让王”,援引孔子的赞语,吴氏的总堂号称为“至德堂”。
著存堂:明清时代,文化处于成熟发展阶段,祠堂成为家族具有凝聚力的象征。为满足报本返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为报祖德而兴建,用祖先的血缘纽带连接族人,加强凝聚力,同时,寄托美好祝愿和对后代之鞭策勉励。
名人
吴起(公元前?~前381年):卫国左氏人(今山东
定陶)。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
吴广(公元前?~208年):字叔;阳夏人(今河南太康)。著名秦朝末期农民起义领袖。
吴芮(公元前241~前201年):江西省余干县人。著名秦汉之际长沙王。
吴汉(公元?~44年):字子颜;南阳郡宛人(今河南南阳)。著名东汉将领,
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吴隐之(生卒年待考):字处默,吴质六世孙;濮阳鄄城人(今河南濮阳)。著名晋朝清廉重臣。
吴猛(生卒年待考):字世云;濮阳人(今河南濮阳)。著名二十四孝之19(恣蚊饱血)、晋朝道士。
吴兢(公元670~749年):汴州浚仪人(今河南开封)。著名唐朝大臣。著有《吴氏西斋书目》、诗二首等传世。
吴道子(公元680~759年):
画圣。画史尊称
吴生,因唐玄宗赐名道,又名道玄;唐朝时期河南阳翟人(今河南禹州)。
吴元济(公元783~817年):沧州清池人(今河北沧州)。
唐宪宗时叛藩首领。
吴充(公元1021~1080年):字春卿;浦城人。著名宋朝大臣。吴充与其父吴待问(礼部侍郎),兄吴育,世称“吴氏三贤”。
吴潜(公元1195~1262年):字毅夫,号履斋;原籍安徽宁国,随父徙居新市。著名宋朝文学家。
吴与弼(公元1391~1469年):字子博,号康斋;江西崇仁人。著名元末明初学者。著作有《康斋文集》、《日录》等。
吴贞毓(公元1618~1655年):字元声;宜城镇人。著名明朝末年抗清大臣。
吴承恩(公元1500~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山阳人(今江苏淮安市)。著名明朝文学家,名著《西游记》作者。
吴伟业(公元1609~1671年):字骏公,号梅村;江南太仓人。著名明末清初诗人。著有《梅村集》、《梅村家藏稿》、《绥寇纪略》、《春秋地理志》等传世。
吴三桂(公元1612~1678年):字长伯;锦州总兵吴襄之子。著名明末清初将领。
吴文镕(生卒年待考):字甄甫;江苏
仪征人。著名清朝重臣。
吴其濬(公元1789~1847年):字沦斋,别号雩娄农;河南固始人。著名清朝政治家、科学家。著有《
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共二十二卷,收集植物八百三十八种,《植物名实图考》,共三十八卷,记载植物的分布涉及中国的十九个省。
吴敬梓(公元1702~1754年):字敏轩;安徽全椒人。著名清朝文学家。著有《
儒林外史》。
吴八月(公元1728~1796年):又名吴世宁;吉首平陇人。著名清朝苗族起义军领袖。
吴历(公元1632~1718年):原名启历,字渔山,号墨井道人;江苏常熟人。著名清朝画家。
吴昌硕:清代著名的篆刻家、书画家。工诗,善书法,尤精篆刻。
吴大澄(公元1835~1902年):字清卿,号恒轩,又号愙斋;江苏苏州人,后客居上海。著名清朝金石学家、文字学家。
吴沃尧(公元1866~1910年):字小允,又字茧人,后改趼人,因住佛山镇,别署我佛山人;广东南海人。著名清朝末年文学家。著有《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吴汝纶(公元1840~1903年):字挚甫;安徽桐城人。清朝末期散文家、教育家。
吴启万:中华历史文化传承发展联合会主席、世界华人投资联合会主席
吴阶平:九三学社中央前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前副委员长
吴敦义:台湾前南投县县长、前高雄市市长、国民党籍立法委员、国民党秘书长、现任台湾“行政院长”
吴惠良:1961年4月生,湖北武汉人,毕业于武汉大学,当代文化名人,《
汉字字体鉴赏辞典》编委会主任兼主编,感动中国七大艺术封面人物之一,新中国国礼艺术大师,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内实力派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