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仁廉从小性情放荡不羁,身短足长,形似猿猴,胆大包天,青年时从军,作战勇敢,起初隶属于
杨岳斌。
太平天国将领
韦志俊以
池州投降,唐仁廉跟随
彭玉麟前往受降。降军发生兵变,唐仁廉手刃数人,杨岳斌嘉奖其勇猛,令唐仁廉选择降军,建立仁字营。
同治九年(1870),跟随李鸿章援救陕西,平北山土匪。调防畿辅,驻防
青县马厂。
光绪二十年(1894),因
慈禧太后万寿,诏加
尚书衔。
甲午战争爆发,
日本进犯
辽东,以唐仁廉为霆军旧将,召至
北京。唐仁廉奋发,上陈方略,请求招募二十营迎敌,得到批准。等到成军出关,和议已定,于是归回。
唐仁廉少时家境贫寒,生活艰难。曾因头上生了疔子,得不到有效治疗,成为
癞头,村人叫他“唐癞子”或“癞子”。当他功成名就以后,家乡人为尊者讳,把这两个字写成“赖之”,并称其“唐赖之”。
唐仁廉墓位于洪井村竹山园大屋山西面山腰缓坡,面积八十多平方米,墓地坪前面有石旗杆各一副,石旗杆后面有石鼓、石狮、石马、石羊和高一点五米的石人各一对,墓周围用石碑围砌,碑上有龙、凤、鳌、虎、麒麟等珍禽奇兽和三国人物故事等武士浮雕上百幅,亦庄亦谐,各具神态,条流畅,神态逼真,布局精当,意境深远,有较高的艺术水平。还有四十多处刻有墓志铭及名人题写的悼文、挽联。墓葬的各种青石构件采用了圆雕、高浮雕、浅浮雕、线刻等多种雕刻手法,线条流畅、装饰富丽、质感强烈、神态生动引人,极尽雕刻之能事,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水平,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