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
出自《尔雅·释地》的汉语词汇
四海,出自《尔雅·释地》的汉语词汇,原文: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
释义
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
出处
基本解释
1. 指全国各地
四海为家。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三国志·诸葛亮传》
朝云浮四海,日暮归故山。——三国 魏·应玚《别诗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指世界各地
放之四海而皆准。
3. 豪放、豁达
老牛说:“真是大手笔,四海得很。”
4. 指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详细解释
《书·益稷》:“予决九川,距四海。” 孔 传:“距,至也。决九州名川通之至海。”
孟子·告子下》:“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
淮南子·俶真训》:“神经於骊山、太行而不能难,入於四海、九江而不能濡。”
晋 葛洪《抱朴子·明本》:“所谓抱萤烛於环堵之内者,不见天光之焜烂;侣鮋鰕於迹水之中者,不识四海之浩汗。”
犹言天下,多将五湖四海联系一起,喻指全国各地。
《书·大禹谟》:“文命敷於四海,祗承于帝。”
《史记·高祖本纪》:“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王侯。”
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五人墓碑记》:“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赤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李绅《古风》之一:“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东周列国志》第一百零八回:“尉缭佐陛下定四海,功最大,亦望裂土分封,如周之太公周公。”
李渔《玉搔头·拈要》:“谁想四海虽宽,少西施而多嫫母六宫虚设,有粉黛而无姿容。”
指全世界各处。
如:放之四海而皆准。原为泛指之词,九州之外即为“四海”,又因古代人以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故称中国为“海内”,外国为“海外”,“四海”则指天下
指四邻各族居住的地域。
《史记·五帝本纪》:“南抚交阯北发;西,戎、 析枝、 渠廋、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四海之内,咸戴帝之功。”
《史记·大宛列传》:“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且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徧於四海。
喻指人气派大,性情豪爽、交游很广泛。
《金瓶梅词话》第七回:“你老人家不知,如今知府、知县相公也都来往,好不四海。”
《文明小史》第十八回:“这位四海兄,是浦东丝厂里的总帐房,最爱朋友,为人极其四海。”
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三:“治安主任 盛清明很四海地招呼邓秀梅 。”
神祇名。
《史记·封禅书》:“而雍有日、月、参、辰、南北斗、荧惑、太白、岁星、填星、辰星、二十八宿、风伯雨师、四海、九臣、十四臣、诸布、诸严、诸逑之属,百有馀庙。”
中医学认为人有髓海、血海、气海和水谷之海,这四者与天下的“四海”相应。
见《灵枢经·海论》。
中国的边缘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中医学名词
中医认为四海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海”是江河之水归聚之处。经络学说认为十二经脉内流行的气血像大地上的水流一样,如百川归海,故《灵枢·海论》指出:“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
四海的部位与气街的部位类似,髓海位于头部,气海位于胸部,水谷之海位于上腹部,血海位于下腹部,各部之间相互联系。
四海主持全身的气血、津液,其中脑部髓海为元神之府,是神气的本源,脏腑经络活动的主宰;胸部为气海,宗气所聚之处,贯心脉而行呼吸;胃为水谷之海,是营气卫气的化源之地,即气血生化之源冲脉十二经之海,起于胞宫,伴足少阴经上行,为十二经之根本,三焦原气之所出,乃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又称“血海”。
四海理论进一步明确了经气的组成和来源。四海病变,主要分为有余、不足两大类,临床上可据此辨证施治。
四海的部位与气街的划分有相似之处。《灵枢·海论》篇以胃、冲脉、膻中、脑四个部位,分别称为水谷之海、血海、气海、髓海,并指出了四海各有输注的腧穴。《灵枢·海论》篇说:“ 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盖,下在风府”。其中柱骨之上下,是指颈项部;髓海之输上在于盖,是指头顶的百会穴。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5 16:41
目录
概述
释义
出处
基本解释
详细解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