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文(英语:palindrome),
修辞格的一种。刻意追求
字序的往复回绕,使同一语句或篇章既可顺读,又可倒读。
回文的界定
所谓回文,古代也常写作
迴文,回纹。
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给回文辞格下的定义:回文“是极求
词序有回环往复之趣的一种措辞法。”这一定义是得到修辞学界认可的。
有关回文的分类,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中谈到两大类:
第一类只是“词序随从内容的特点略作适当的往复回环。”这一类“出现得颇早,单单《老子》一部书里,便有不少的例。”这一类的例有“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唐·
上官仪),“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等。
第二类是“后来有人好奇,定要做到词序完全可以不拘,无论顺读、倒读,都可成文,这便成了一种希奇的文体。这种希奇的文体,总名叫做回文体。”这一类的例举有
苏伯玉妻《
盘中诗》、晋
苏蕙《
璇玑图》和
王安石回文诗《
碧芜》等。
《
修辞学发凡》虽未明确指出回文分两类,但以上论述和举例,显然包括这两类。第一类,的确如《发凡》所言,早在先秦便已出现。第二类是后来魏晋时期才兴起的。
第一类,我们称为广义回文,即“
回环”。它的特点,《
辞海》也指出:“运用词序回环往复的语句,表现两种事物或情理的相互关系。”具体地说即“相同或相似而排列次序不同的
词语、
短语等前后相接,前句的尾部成为后句的首部,后句的尾部成为前句的首部。回环的格式是abba。”
第二类,我们称之为狭义回文,即陈望道所说的“回文体”。
这两类虽有所不同,但陈望道之所以把它们都归入回文修辞格,可能就因为它们的共同点是讲究“词序有回环往复之趣的一种措辞法”吧。
有的修辞学家也将回文修辞格分为两类,如沈谦《修辞学》便是,此书指出:“回文就其形式结构而言,可分作两类:一、严式回文:如
苏东坡《菩萨蛮》的‘离别惜残枝,枝残惜别离’,上句依序倒读,即为下句,甚至整首诗、整段文字都可以依序倒读。二、宽式回文:如‘时代考验青年,青年创造时代’,前一句的结尾,用作后一句的开头,后一句的结尾又重复前一句的开头,中间字句略有弹性。”
沈氏所说“严式回文”即是我们所说的狭义回文,即“回文体”;沈氏所说“宽式回文”,乃我们所说广义回文,即“
回环”。“回文体”与“
回环”就“讲究词序有回环往复之趣”方面,确有宽泛与严格的区别,所以称作“严式回文”与“宽式回文”也是可以的。
回文的起源
广义的回文,即回环,先秦时期已经诞生。这已得到修辞学界的公认。
狭义的回文,即回文体,起始于何时,古代曾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梁代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回文所兴,则道原为始。”认为回文修辞手法的运用以道原为最早,但“道原”是谁?是何朝代人?均不详。
梅庆生《文心雕龙·音注本》载:“宋有贺道庆作四言回文诗一首,计十二句,四十八言,从尾至首,读亦成韵。而道原无可考,恐‘原'为‘庆’字之误。”
李详《黄注補正》不同意此说,理由是“道庆之前,回文作者已众。”
赵翼《
陔余丛考》认为:“勰所谓道原或即道庆之讹也。”并认为“回文诗世皆以为始于苏蕙。”而刘勰所以说始于道庆,大约因为“当时南北朝分裂,蕙所作尚未传播江南,而道庆在南朝实创此体,故以为首耳。”
唐代
皮日休《杂体诗并序》:“晋
傅咸有回文反复诗二首云,反复其文者,以示忧心展转也。‘悠悠远迈独茕茕’是也。由是反复兴焉。晋
温峤有回文虚言诗云:‘宁神静泊,损有崇亡’。由是回文兴焉。”以为回文始于晋代傅咸、温峤。
宋代
桑世昌《
回文类聚原序》:“
诗苑云:回文始于窦滔妻,反复皆可成章,旧为二体,今合为一。止两韵者,谓之回文,而举一字皆成读者,谓之反复。”认为回文始于晋
窦滔妻
苏蕙。
《四库全书提要》:“世昌以苏蕙时代在前,故用为记始,其说未确。考《
艺文类聚》载
曹植《镜铭》八字,回环读之,无不成文,实在蕙前,乃不标以为始,是亦少疏。”认为回文始于魏时曹植。
根据以上数家之言,从时间来看,最早当为曹植《镜铭》,但可惜我们找不到这一史料。而傅咸(239一294年)、温峤(288一329年)、
苏蕙(约350年前后在世)三人时间相近,侧当以晋代傅、温、苏三人之回文诗为始。至于晋代
苏伯玉妻的《盘中诗》,虽然不能回读,但其“词序上的经营,也同后来的回文有些相似。”因此陈望道认为“也不妨说是问文的先导”。总起来看,回文体,即狭义回文,当以魏晋为兴起时期,南北朝可视为初步发展时期。
郑子瑜曾提出:“《孟子》的‘尔为尔”、·我为我’才是最早的回文。”孟子这两句话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我们还可以补充其他实例,如《公孙龙子·迹府》“色非形,形非色也”也是回文的例。但这究竟是极少而零星的例。这与回文体兴起于魏晋时期的说法并不矛盾。
回文的发展
回文修辞现象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即已诞生。这时的回文主要是广义的回文,即“
回环”。它的特点是词或词语之间的回环往复,比较宽松,可以增减字词,即“词序随从内容略作适当的往复回环”。运用回环的文体多是散文体,诸子散文与历史散文中均曾出现。所以说,这一时期是回环的诞生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兴起了狭义的回文,即陈望道所说的“词序完全可以不拘,无论顺读、倒读都可以成文”的“回文体”。这种回文修辞手法产生后,便逐步得到发展,多运用于诗体、铭体和图案体中,对此我们称之为回文诗、回文铭和图案回文。这一时期的回文体,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图案回文,一类是回文诗。
唐宋时期是回文体的发展期,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图案回文出现了回文箴、借字体连环回文等;二是回文修辞手法多用于律诗中,于是产生了回文律诗;三是回文修辞手法多出现于词体之中,于是产生了回文词。
明及清据时期是回文体的再发展期。主要表现在五方面:(一)元据时期出现了回文曲;(二)明及清据时期出现了回文赋;(三)回文诗既出现了“六棱品字玦”图案回文,又产生了叠字回文诗、十言辘轳回文诗、就句回文诗等新形式;(四)回文词的发展变化有二:一是通体回文增多;二是回文词倒读后,能引起文体、词调等方面的变化;(五)明及清据时期小说体中出现回文诗,且读法多样化。
现代是回环的发展期。现代与古代最大的不同是:回环(广义回文)有了较大的发展,运用的面也较广,在政论文、诗歌、对联、广告、广播电视等语体中,均有较多的运用。尤其是宽式回环,由于结构较为宽松,又能采取各种变通手法,运用的频率更高,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狭义的回文,由于结构上要求过严,运用的频率比古代大为降低。
总起来看,回文辞格的两大类,其发展变化的轨迹是不同的。广义回文,即回环,自先秦时期诞生后,发展较缓慢,直至现代始有较大的发展。而狭义回文,即回文体,自魏晋时期兴起后,历经唐宋元明清时期,均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直至现代则继承多,变化少,处于缓慢前行状态。
回文的类型
广义回文
回环修辞手法,先秦时已产生,多运用于包括诸子散文与历史散文在内的散文体中,多为揭示事物之间互相对立、互相依存的辩证关系。其结构形式往往是回环于两个
句子或
分句间。
这时的回环,大致可分为严式与宽式两类。
严式回环一般是:上句的结尾,又作下句的开头;下句的结尾,又是上句的开头。回环的两句直接相接,回环的词语没有增减变动。
宽式回环的词语比较宽松,可以有所增减变动,两句中间可以有其他词语相隔。举例如下:
(1)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第81章》)
(3)强者必治,治者必强;富者必治,治者必富;强者必富,富者必强。(《商君书·立本》)
(4)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左传·昭公元年》)
(5)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列子·天瑞篇》)
以上五例均为严式回环。例(1)至例(5)上句的结尾均为下句的开头,下句的结尾,又同于上句的开头。如例(1)上句的结尾“学”为下句的开头,下句的结尾“仕”又同于上句的开头。其他例句亦然。
(1)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周易·系辞下》)
(2)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第58章》)
(3)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礼记·大学》)
(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5)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礼记·大学》)
(6)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孟子·尽心下》)
(7)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孟子·尽心上》)
(8)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老子·第52章》)
以上八例均为宽式回环。
例(1)为“日”与“月”,“寒”与“暑”的回环,表示时序岁月的循环交替,周而复始。其上句末为“来”与下句开头为“月”不相同,下句末为“来”与上句开头为“日”不相同,故为宽式。
例(3)亦同例(1),例(2)为“祸”与“福”的回环,表示二者之间互相对立、互相依存的关系。唯其他词“倚”、“伏”有变化,故为宽式回环。
例(4)至例(7)两个回环句或分句不直接相接,均有其他词语相隔。
例(8)回环词“母”与“子”之外的词语有变动,故均为宽式回环。
狭义回文
魏晋南北朝时期,狭义回文,即回文体开始兴起,并逐渐发展。这一时期的回文体,主要有两类:一是图案回文,包括盘中诗、璇现图、回文铭及其他图案的回文;一类是回文诗,主要有四言、五言、六言回文诗,但以五言为多。
(一)盘中诗
《盘中诗》(选自《回文类聚》卷二,作者晋·苏伯玉妻)
读法:从中间“山”字读起,三字一句。“山”字外第一圈
逆时针方向旋读,第二圈再
顺时针方向,以下以此类推。读成:
山树高,鸟鸣悲。
泉水深,鲤鱼肥。
空仓雀,常苦饥。
吏人妇,会夫稀。
出门望,见白衣。
谓当是,而更非。
还入门,中心悲。
北上堂,西入阶。
急机绞,抒声催。
长叹息,当语谁?
君有行,妾念之。
出有日,还无期。
结巾带,长相思。
君忘妾,未(一作“天”)知之。
妾忘君,罪当治。
妾有行,宜知之。
黄者金,白者玉。
高者山,下者谷。
姓者(一作“为”)苏,字伯玉。
(一有“作”字)人才多,智谋足。
家居长安身在蜀,何惜马蹄归不数?
羊肉千斤酒百斛,令君马肥麦与粟。
今时人,知四(一作“不”)足。
与其书,不能读。
当从中央周四角。
(二)晋·苏蕙《璇玑图》(录自《回文类聚》卷一)
《璇玑图》纵横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四十一言。纵横反复皆成章句。其读法无人悉通,武则天以后,读者十多家,但只能读出数百首。
宋元间的起宗道人“因彩分图,因图分诗”(《璇玑图诗读法·凡例》),“以意推求,得三四五六七言诗三千七百五十二首,分为七图。”(《璇玑图诗读法·提要》)后来明代康万民撰《璇玑图诗读法》。他经过钻研,“乃于诸图中增读得四千二百六首,合原读共七千九百五十八首。”(《凡例》)
康氏之所以能增读得四千多首,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
一是增图。璇玑图原本合之为一,分之为七。康氏于第三图内增饰一图,共计八图。所增图附于第三图后,称为“附增第三图”。
二是增读。即增加新的读诗法。例如:回文四句内有复韵者,古诗不拘,因此图内复韵诗遗者很多,康氏对此俱予标出。再如康氏所增读的诗中多叶古韵,这也是前人所遗漏的。
(三)回文铭
回文铭是将回文修辞手法运用于铭体之中。所谓铭体,是刻在金石或器皿上的文字。《文心雕龙·铭箴》:“故铭者名也。观器必也正名,审用贵乎盛德。”明代
吴讷《
文章辨体序说》:“铭者名也,名其器物以自警也。”这种文体先素已经产生,汉魏晋时均有铭体,晋代开始出现回文铭。如:
玉连环是
回文诗的一种形式,由八个字首尾连成环形。读法是以任何一字为起端,或左或右,四字一句,均可
叶韵成文。此铭可读为:
酒为礼节,有宜体悦。
酒悦体宜,有节礼为。
为礼节有,宜体悦酒。
为酒悦体,宜有节礼。
礼节有宜,体悦酒为。
礼为酒悦,体宜有节。
节有宜体,悦酒为礼。
节礼为酒,悦体宜有。
有宜体悦,酒为礼节。
有节礼为,酒悦体宜。
宜体悦酒,为礼节有。
宜有节礼,为酒悦体。
体悦酒为,礼节有宜。
体宜有节,礼为酒悦。
悦酒为礼,节有宜体。
悦体宜有,节礼为酒。
此铭(甲)读法共16种,即读为十六首二句体四言铭文,其中八首是另一八首的回文。铭(乙)读法与铭(甲)相同。
(2)《古砚铭》梁武帝
读法与《酒盘铭》相同。
(3)《纱扇铭》梁·简文帝
(四)反复体回文图诗
这是梁代达摩和尚的《真性颂》诗(见于《回文类聚》补遗),共20字。可从任何一字反复诵读,回环往复,能读出五言诗40首,计800字。例如:
缘理空忘照,寂身至净明。
圆始终常妙,极真离性情。
缘情性离真,极妙常终始。
圆明净至身,寂照忘空理。
圆明净至身,寂照忘空理。
缘情性离真,极妙常终始。
圆始终常妙,极真离性情。
缘理空忘照,寂身至净明。
......
(一)四言回文诗
(1)《四言回文诗》晋·傅咸
悠悠远迈,我独茕茕。
(2)《虚言回文诗》晋·温峤
宁神静泊,损有崇亡。
倒读:亡崇有损,泊静神宁。
(3)《四言回文诗》刘宋·贺道庆
阳春艳曲,丽锦夸文。
伤情织怨,长路怀君。
惜别同心,膺填思情。
碧凤香残,金屏露晓。
入梦迢迢,抽词轧轧。
泣寄回波,诗缄去札。
(二)五言回文诗
(4)《春游》南朝宋·贺道庆
枝分柳塞北,叶暗榆关东。
垂条逐絮转,落蕊散花丛。
池莲照晓月,慢锦拂朝风。
低吹杂纶羽,落粉艳妆红。
离情隔远道,难结深闺中。
(5)《五言回文诗》齐·王融
静烟临碧树,残雪背晴楼。
冷天侵极戍,寒月带行舟。
斜蜂绕径曲,耸石带山连。
花余拂戏鸟,树密隐鸣蝉。
枝云见石峰,脉水浸山岸。
池清戏鹄聚,树秋飞叶散。
旱莲生竭镬,嫩菊养秋潾。
满池留浴鹭,分桥上戏人。
烛花临静夜,香气入重帏。
曲度闻歌远,繁弦觉舞迟。
(三)六言回文诗
青山映雪含思,碧草抽烟系情。
屏香梦愁月落,棹兰吟苦风清。
零珠泪和轸促,惨云娥翠杯停。
听君唱我离恨,声悲心悽骨惊。
以上四言、五言、六言诗均可倒读,形成回文。唯例(1)傅咸诗的读法尚可研究。按
皮日休《杂体诗并序》将傅咸此诗视为反复体。桑世昌《回文类聚原序》认为:“举一字皆成读者谓之反复。”据此则此诗读法应非单纯倒读,而应有十四种读法,顺读、倒读可读成十四首诗。皮日休引此诗为:“悠悠远迈独茕茕”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