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大学
中国福建省公办高校
华侨大学(HUAQIAO UNIVERSITY,简称“华大(HQU)”),校本部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在泉州市厦门市分别设有校区,学校是中央统战部直属高校,是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设立的中央部属高校、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是最早面向海外招收华侨及留学生的中国内地高校之一,在校境外学生最多的中国内地高校之一。
历史沿革
创建初始
新中国建立初期,海外华侨华人尤其是华侨青年掀起了回国建设新中国的浪潮,加之东南亚地区排华,迫使大量华侨青年回国。考虑到归国华侨青年需要学习文化和科学技术,时任中侨委主任廖承志向国家建议,创办一所以招收归国华侨学生为主的华侨大学。得到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和中央各部委的赞同和鼎力支持。1960年,华侨大学应时应运而生。
1960年,华侨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招收学生,暂借福建师范学院上课。
1961年8月17日,中侨委、教育部联合向国务院正式呈报《创办华侨大学方案》,并于11月1日得到国务院正式批准。学校选址于福建省泉州市,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侨事务委员会领导,首任校长由中侨委主任廖承志兼任,学制5年(医学系医疗专业为6年)。
1961年秋,增设数学系应用数学专业和化学系化学专业,借集美华侨补习学校上课。校舍陆续建成后,迁回泉州。
1962~1965年,先后增设政治系政治教育专业、物理系物理专业、热带作物系热带作物栽培专业、医学系医疗专业、土木建筑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及农田水利专业、化工系无机物工学专业和基本有机合成专业、外语系印尼语专业、英语专业和日语专业。
1963年,华侨集资兴建陈嘉庚纪念堂,1983年落成。纪念堂矗立在校园中心,成为学校的主建筑。
至1965年秋,连同设在北京的艺术系,全校共有11个系15个专业,在校学生2300多人,教师480多人,干部职工340多人。至1966年夏,该校共毕业两届学生228人。华侨大学90%以上的学生来自东南亚等17个国家和地区,以印尼华侨青年为多数。华侨学生热爱祖国,学习勤奋,外语基础较好,文体活动开展活跃。
1966年,华侨大学已建成校舍9万平方米,购置图书30多万册,期刊1.4万多册,其中外文书刊2万多册,建成理、工、医、农等几十个实验室及外语视听教室,还设有印刷厂、自来水厂、小学、幼儿园及其他福利设施。
文革停办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停课,1969年底,被迫停办。多数教师、干部下放劳动,图书、仪器设备被分给其他单位。土建系并入福州大学,外语系并入厦门大学,医学系并入福建医科大学,三系教职员工、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也分别由三校对口选用,校舍分配给福建医科大学使用,校产、家具损失殆尽。
复办华大
1977年底,全国侨务工作会议预备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建议设立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由外交部代管。在这次会上,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提出要复办华侨大学和暨南大学。
1978年4月,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和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报告,决定复办华侨大学。学校复办之初,国家要求华侨大学“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办成一所以工科为主、理工结合的工科大学,学制暂定四年。以招收海外华侨及港澳同胞和台湾青年学生为主,同时也招收部分内地的学生(归侨、侨眷子女为主)。时任福建省委第一书记项南指示:“全国只有华大、暨大是面向海外招生的大学,办好华侨大学不仅是泉州市、晋江专区的事,也是福建的事”“泉州是国家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没有大学怎么行,要千方百计复办好华侨大学,把她当作掌上明珠那样关心爱护办好”。
1978年10月,华侨大学举行复办开学典礼,首批数学、化学、土木三个系181名学生按时入学,圆满实现中央“当年复办当年开学”的托付。
复办后的华侨大学,设有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化工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数学物理等7个系。并开办专修班和夜大学。复办不久,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的领导下学校开始筹备设立华侨大学董事会,1980年元月,华侨大学董事会正式成立并召开第一届一次会议。华侨大学第一届董事会确定由45名董事组成,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侨联主席庄希泉担任董事长。
砥砺前行
1980年开始,华侨大学对招收华侨、港澳台学生,采取单独命题,提前考试和录取的办法。华侨大学是国家学位委员会授权可以授予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的首批高等学校之一。
1981年底,国家学位委员会正式授予华侨大学硕士学位授予权。从次年起,土木建筑机械工程电子工程数学四个系,陆续招收建筑结构、精密机械,应用电子、基础数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1983年,华侨大学被中国政府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扶植)大学,作为“教育战线的重点项目”进行投资。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办好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的意见》,学校将办学宗旨调整为“面向海外港澳,面向经济特区”,由理工结合的工科大学逐步转向,办成具有特色的、适应海外及特区需要的综合性大学,并大幅度地调整专业设置。
1983年后,增设建筑系、中国文化系、外语系、旅游系和艺术系等。
1984年9月,经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批准,华侨大学正式成立了工商管理系,这是院系调整后中国高校中最早以“工商管理”命名的科系。
1985年,华侨大学成立法律系,1993年,取得经济法学硕士学位授权点,是福建省首个获得经济法学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
1994年,获得福建省首个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学位授权点,同年,该学科被确定为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
1996年7月,学校通过全国建筑学专业评估,准许授予建筑学学士学位,当时国内仅有14所高校通过此评估。学校同时成为教育部最早批准成立的全国八所旅游高等院校之一,成为中国旅游名校T10联盟成员之一。
1997年,为适应海外华文教育迅速发展的需要,国务院侨办将集美华侨学生补习学校成建制并入华侨大学,并在此基础上成立华文学院。
快速发展
2000年,华侨大学成为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首批批准的华文教育基地。2001年,华侨大学成为教育部批准的“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重点院校”。
2002年11月,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与厦门市政府签订共建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协议。2004年1月3日,厦门校区一期568亩土地铁丝网围栏开工。11月7日,占地面积2000亩的厦门校区工程正式动工,华侨大学厦门校区综合教学楼、郑年锦图书馆、王源兴国际会议中心等三项工程举行了奠基典礼。
2006年10月,厦门校区一期主体建设工程宣告竣工,并于10月16日举办正式启用仪式和校区开学典礼。
2010年7月1日,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泉州市政府签署第四轮共建华侨大学协议。2011年1月22日,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与厦门市政府签署共建华侨大学协议。2月25日,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与福建省政府签署第四轮共建华侨大学协议。
2016年3月11日,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与福建省政府签署新一轮(第五轮)共建华侨大学协议,将华侨大学纳入福建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列。今后五年,国侨办至少安排8亿元人民币、福建安排4亿元人民币,支持华侨大学建设发展。同日,国务院侨办还和厦门市签署共建华侨大学协议,今后五年内,国务院侨办每年安排不少于3000万元专项经费,厦门市每年安排15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建设。
2016年3月18日,华侨大学与合作的17所香港院校签署框架协议,成为首个试点招收香港副学位毕业生就读衔接本科学位课程的内地大学,开创内地与香港高等教育对接的先河。
2017年3月,教育部批准华侨大学设立临床医学本科专业。4月21日,华侨大学举行医学院揭牌仪式。
2017年5月,学校正式获批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资格院校。
2018年3月,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入选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福建省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2019年3月,华侨大学获批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预科教育试点院校。
2019年8月19日,中央统战部、教育部、福建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共同建设华侨大学的意见》,决定共同建设华侨大学,助力学校发挥侨校特色与优势,擦亮侨校金字招牌,推动高水平大学的建设。
2019年11月1日,学校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共建的“中国产业经济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步入新时期
2021年9月,福建省发布了《关于印发福建省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支持华侨大学建设生命科学医学学科群,推动建设一流医学院。同月,入选第二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
2021年11月17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立项名单,华侨大学此次共有3个项目活动立项,立项数全省第三。
2022年9月,华侨大学成为福建省高校基础医学学科联盟成员。
2022年12月,成为5所福建省“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之一(5所入选高校为: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
2023年2月15日,教育部、科技部公布了2023年度“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名单,华侨大学申报的“脆性材料产品智能制造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获批立项。
2023年3月11日,华侨大学获批工信部网络与信息安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建设项目。
2023年4月21日,华侨大学、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管委会、集美区人民政府签约共建华侨大学国家语言服务领域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并举行揭牌仪式,华侨大学国家语言服务领域特色服务出口基地是由商务部等7个部委评审认定的首批国家特色服务出口基地之一,是福建省唯一入选的语言服务出口基地,也是全国首批仅有的2个高校语言服务出口基地之一。
2023年12月1日,由华侨大学等共同发起的福建省文化和旅游研究联盟成立。
2024年4月6日,入选首批工信部工业信息安全人才培养专项行动计划实施单位。4月14日,华侨大学港澳台侨学生国情教育基地揭牌成立。
2024年4月17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布《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2022年度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华侨大学共有21项优秀科技成果(含合作6项)获奖,其中,一等奖获奖数量位列全省高校第二。
2024年5月23日,华侨大学与福建省大数据集团有限公司在“人工智能与数据要素产业生态大会”上签署战略合作协议。7月19日,华侨大学国际品牌研究院成立。9月30日,泉州海丝国际传播中心华侨大学协同中心揭牌成立。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设有28个学院,开设68个本科招生专业,学科覆盖医、农、工、法、理、文、哲、经济、管理、艺术、教育等11个专业门类。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12月,华侨大学共拥有1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5个专业学位硕士点,5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40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其中含有10个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30个福建省重点学科(包括1个省高校优势学科创新平台、1个省高校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培养项目、6个省特色重点学科、22个省级重点学科);拥有3个福建省一流学科、4个福建省高峰学科,13个福建省高原学科。华侨大学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4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5‰,环境/生态学与社会科学2个学科居前1%。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共有教职工2964人。在1748名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占57%,具有博士学位者占69%,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64%。入选院士团队、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11人次,入选省级高层次人才693人次,有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等多支高水平团队。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12月,华侨大学拥有3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6个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并有22个专业通过国际及国内专业认证。华侨大学已通过审批19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128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并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虚拟教研室、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省部级以上教学平台100余个。
截至2023年6月,学校在部分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设立“中美121双学位班”、全英文教学专业、“拔尖人才试点班”;探索“名师课堂”引智计划,邀请各专业名师、专家来校做系列讲座;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和专精特新产业学院运行模式,设立“承志创新班”,在物联网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联合培养等。2017年6月,学校与高顿教育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共建会计学(ACCA)以及金融学(CFA)全英文教学专业,将专业培养与国际认证接轨。2017年11月,学校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通过澳洲会计师公会学位认证。至2020年,国际商务(全英文教学)专业毕业生近60%升学世界名校等攻读研究生;《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双学位项目连续6年参加人数及优秀毕业生人数居全国首位;会计学(ACCA)学生首次参加全国ACCA机考通过率100%,金融学(CFA)学生首次参加全球CFA考试通过率81%(全球平均通过率41%),均居于全国前列。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11月,华侨大学海外招生处总数达到148个,遍及五大洲的51个国家和地区;在校境外生生源地从2018年的来自含港澳台地区在内的38个国家和地区,拓展至2023年来自含港澳台地区在内的64个国家和地区。
截至2023年10月,学校举办的“外国政府官员中文学习班”持续18年,被纳入国家“区域亚洲合作专项资金”项目,累计为泰国、老挝、印度尼西亚、柬埔寨、马来西亚、越南等10余个国家培养汉语人才1300多名,学员成为所在国各部门的专业骨干及中外交流的使者。2014年开始,学校与安哥拉总统基金会共同举办“安哥拉政府青年科技人才班”,后被纳入“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2020年提升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青年科技人才班,学员国别拓展至马来西亚、老挝、柬埔寨等。学校承办的“一带一路”贸易畅通高级研修班,自2017年起已办6期,共有来自五大洲48个国家和地区的350余名政府官员、商界精英、专家学者在中国、华大学习。2023年9月,学校首次承担商务部援外培训任务——“发展中国家国际化人才研修班”和“纳米比亚人力资源发展研修班”,来自斐济、格林纳达、伊拉克、约旦、基里巴斯、巴拿马、南非、苏里南、突尼斯、乌干达、赞比亚等11个国家的40名政府官员和25名纳米比亚政府官员,先后在华侨大学研修学习。
2012-2022年,学校与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23个境外高校、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共计签署协议198份,探索与“金砖+”各国的高校建立联系,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提供智力支持。学校已有《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双学位项目、英国名校硕士预备项目(MPP)及“3+1”、“1+3”、“4+1”、“4+2”、“1+1+1”、“2+1”、“2+1+1”等本科硕士博士国际交流项目,与美、欧、日及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地区、中国澳门地区等国家和地区的100余所高校签订交换生联合培养等项目。其中,“中美121双学位班”是华侨大学与美方合作大学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自2010年实施项目以来,至2022年9月,共计380名学生参加121项目赴美攻读双学位,其中272人顺利毕业,计划继续出国深造的学生均被世界名校研究生录取,主要院校包括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英国布里斯托大学英国华威大学英国杜伦大学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美国波士顿大学等。学校致力于建设特色鲜明的全英文国际课程体系,已开设“经济管理国际课程”、“分子药物学国际课程”、“中华文化通识课程”等全英文国际课程,全面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多学科、双向的境内外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积极参与并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鼓励专家学者、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品牌性国际会议,如“中泰战略研讨会”“海外华人研究与文献收藏机构国际会议”“IEEE图像、视觉和计算国际学术会议”“化学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工程与转化医学国际研讨会”等,加强中外学术交流、人文交流,促进科研进步和民心相通。十年来举办国际会议138场,邀请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名境外专家参会。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现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虚拟教研室、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平台100余个。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并在《自然》《中国社会科学》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024年4月,学校首次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性能制造技术与重大装备”重点专项“超声-激光原位复合超精密切削理论与技术”项目正式启动。自然科学方面:2012-2022年9月,累计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65项;承担各级各类纵向科技项目223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582项,资助金额总计2.5亿元;累计发表SCI论文(含参与)6842篇,其中,在Nature及子刊上发表研究成果10篇;2022年,学校的14项成果获2021年度厦门市科技进步奖,获奖数量和质量均居厦门高校之首。人文社科方面:2012-2021年11月,承担各级各类纵向项目2596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206项(含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重大项目4项),资助金额总计13203.47万元;获得省部级以上获奖成果共计119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立项数已连续十年位列全国百强、福建省前三。
学术资源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华侨大学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学报》创刊于1980年,原主管单位为国务院侨务办公室,2003年起主管单位改为福建省教育厅;原刊期为年刊,1982年改为半年刊,1985年改为季刊,2009年改为双月刊,A4开本。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CN 35-1079/N;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0-5013;国内邮发代号:34-41;国外发行代号:NTZ1050。《学报》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ISTIC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又是国内外重要数据库和权威性文摘期刊固定收录的刊源。在历次全国及福建省的科技期刊评比中,《学报》都荣获过大奖。曾获得1995年“ 全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系统优秀学报一等奖”;1997年“ 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奖”;1999年,2008年“ 全国优秀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并于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2008-2012年“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2012年“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由华侨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1983年创刊,现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马克思主义、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学科领域的论文。近年来,在坚持办好传统的特色栏目如华侨华人研究之外,还增加了旅游学研究、华文教育研究、台港文学研究等特色栏目。《学报》在首届(1999年)、第二届(2002年)、第三届(2006年)、第四届(2010年)和第五届(2014年)的全国高等学校社科学报评优活动中蝉联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1999年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1999年12月入选《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全文收录期刊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01年12月在《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评优活动中荣获《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2003年8月被确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核心期刊》,2006年11月荣获首届福建省高校精品学报(福建省教育厅)。2010年荣获“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4年版、2018年版)核心期刊(扩展版);入选《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扩展版)》(2017年版、2019年版、2021年版);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年版、2020年版)。
截至2024年3月,华侨大学图书馆有馆藏779万册,其中,中外文纸质书刊297万册,中外文电子图书482万册,中外数据库95个。图书馆现由泉州校区总馆(含侨总图书馆、捷中资讯大楼、大众图书楼)、厦门校区郑年锦图书馆以及设立在各个学院内的分馆(资料室)构成,总面积5万多平方米,阅览座位7千多个,各分馆、资料室归属总馆统一管理。泉州、厦门两校区图书馆图书实行“通借通还”。厦门校区图书馆总面积3万多平方米,整体设计,分两期建设,命名为“郑年锦图书馆”。
校园文化
学校标识
华侨大学新校徽为红色圆形徽章图形,该标识中心图案取材于中文繁体“华”字意象,构成球状经纬线,演绎成一个旋转的地球,寓意华侨大学“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面向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办学方针和在变化的世界中谋发展的信念;典雅大方的中国红,是吉祥与活力的象征,作为校徽主色调,象征华侨大学将以无与伦比的信心和热情。中心图案与学校的中、英文校名和建校年份以简洁的构图形式构成完整的校徽图案。整个标识既内蕴中国传统艺术虚实相生的特质,又深具当代文化审美简洁大气的优点,图样清新,寓意鲜明,亲和力强,识别性好。
精神文化
“会通中外”:侧重于强调某种治学方法,倡导做学问应具备国际视野,能够融会中外文化而贯通之;
“并育德才”:侧重于阐明办学方针,意指育人必须以品学兼优、德才兼备为原则。
社团文化
截至2024年4月,华侨大学有华侨大学学生会、艺术团、社团联合会等学生组织;还设有书画协会、交谊舞协会、华侨大学支教团、篮球队等社团。学校定期组织各项活动,举办了东南亚泼水节、世界华人华侨篮球赛、龙舟赛等。
华侨大学拥有全国唯一的由中国海外交流协会设立的“文化中国·中华才艺(龙舟)培训基地”。学校龙舟队曾先后获得第二届文化中国全球华人中华才艺(龙舟)大赛冠军、第四届世界大学生龙舟锦标赛第四名,还曾代表中国前往马来西亚槟城参加国际龙舟赛事。近年来,华侨大学已为海外几十个国家培养了数百名龙舟教练,通过龙舟这一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了五湖四海。学校的专业龙舟训练馆已完工,这是全国高校的第一座龙舟馆。
篮球是华侨大学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学校创办初期,以境外生为主的男子篮球代表队在福建省和东南亚地区享有盛誉。
1978年复校以来,华侨大学更加重视男篮高水平队建设,曾多次代表福建省大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篮球比赛。华侨大学男子篮球队征战CUBA的战绩可谓辉煌,勇夺第二、五、七、八、九、十、十三和十五届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总冠军和第四届、十四届亚军,实现“四连冠”,成就“八冠王”。2013年6月13日,在第15届CUBA总决赛中,经过一番激战,华侨大学加时赛以79比74击败北京大学,夺得CUBA第8个总冠军。2015年6月15日,在第17届CUBA总决赛中,华侨大学主场对阵中国民航大学,以82:73战胜对手,夺得本届CUBA总冠军,至此,华大男篮成就了CUBA男篮“九冠王”。
作为一所多元文化融合、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校,华侨大学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举办泼水节活动,已有30余年的历史。活动旨在让境内的学生感受到东南亚国家学生对本国文化的热爱,感受开放、多元、包容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有力促进境内生与境外生的沟通和交流。
校区建设
截至2023年12月,华侨大学共有泉州校区、厦门校区和龙舟池校区共三个校区。
华侨大学泉州校区坐落于福建省泉州市,具体地址为丰泽区城华北路269号。占地面积为91万平方米。
泉州校区主要有教锯楼、文种楼、德润楼、菲华楼、胜骏楼等教学区域,林淑真体育馆、陈影鹤游泳馆、丁氏体操馆等运动建筑;以及承露泉、秋中湖等景观。
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坐落于福建省厦门市,具体地址为集美区集美大道668号。占地面积为1.334平方千米。
厦门校区主要有吕振万教学楼、曾宪梓建筑学院大楼、陈明金大楼、大马华教楼、李招耀大楼等教学区域,陈铭润龙舟馆等运动建筑;以及四端文物馆、鼓浪屿别墅等景观。
华侨大学龙舟池校区坐落于福建省厦门市,具体地址为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嘉庚路8号。占地面积为6万多平方米。
龙舟池校区是华侨大学华文学院所在地,其前身为集美华侨学生补习学校,于1997年并入华侨大学。龙舟池校区具备较先进的教学设施:计算机机房、多媒体数字语音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微格教室等;图书馆藏书及中外文期刊7万余册;此外还有塑胶跑道操场、篮球场、网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等各种体育设施。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陈嘉庚纪念堂
全国侨联为缅怀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爱国爱乡、倾资办学的丰功伟绩,于1962年发起成立了“陈嘉庚纪念堂筹建委员会”,王源兴(陈进强先生之岳父)为主任委员,黄长水(黄光汉先生之父亲)、钟庆发为副主任委员,方方、庄希泉、庄明理、尤扬祖、蚁美厚、王宽诚、费彝民、郭瑞人、蔡钟长等18人为常务委员。1963年4月举行奠基仪式。至1964年9月止,陈嘉庚先生女婿李光前先生出资120万元人民币,其它海外爱国侨胞和港澳同胞共筹资人民币109.6万元、港币4.6万元。此后,王宽诚先生出资100万元人民币。1980年许东亮先生又发起筹集资金147万港元。该工程由上海工业建筑设计院设计,1980年5月开工,1983年10月落成,杨成武叶飞等国家领导人专程来校剪彩。陈嘉庚纪念堂建筑面积7438平方米,设有观众厅、陈嘉庚生平事迹陈列馆、校史馆、会议室、科学报告厅以及迎宾接待室等。
承露泉
华侨大学标志性景观,是一个三层结构的水景雕塑,由华侨大学第五、六届董事会董事吴端景先生之父、泉州东海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家熊先生捐资50万元人民币兴建。2000年11月落成。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彭一刚教授设计,长107米,宽55米,面积5600平方米。该泉分层叠露,分区间叠露,顶部的巨型承露盘将水流从四面八方汇集,由中央圆柱管导入下层,然后从底部40条散水道流向四面八方,既象征学校“聚莘莘学子于五湖四海,育创新英才汇四面八方”,又象征着华侨大学走过了风雨辉煌的四十年。
秋中湖
由菲律宾华侨陈王如琪捐资27万元人民币兴建,以纪念已故华侨大学第一、二届董事会董事,海外爱国学人陈秋中博士在华侨大学复办时,在海外积极策划,团结爱国力量,为华大发展提供诸多卓越建议,使学校建设规模更致完美。秋中湖占地面积25亩,1989年建成。
校门
由福建泉州南安官园旅菲乡贤陈台权、陈台护先生等为纪念先父陈荣渔先生百年诞辰,继承其热心桑梓教育事业遗志而捐资10万美元建造,1995年9月落成。为拱形框架结构,由6座门柱、2幢停车库组成。主门宽18米,全门南北总长48米,拱顶高15米,总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广场面积2108平方米。
林淑真体育馆
2013年由华侨大学董事会董事、校友魏腾雄先生捐资1000万元人民币兴建,以其母亲姓名命名。该馆总建筑面积6075平方米,高22米,可容纳观众3000人。项目于2014年11月奠基,2020年11月于60周年校庆期间正式落成启用。
音乐舞蹈大楼
李碧葱音乐舞蹈大楼,由校友李碧葱女士捐资500万元港币建设。其高七层,建筑面积11535平方米,外形似一架钢琴,用于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学科研。大楼于2008年9月奠基,2010年11月开工建设,2014年11月举行落成典礼。
校友情况
所获荣誉
学校荣誉
排名信息
2020年9月2日,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发布了2021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华侨大学位列中国大陆高校第76位(并列),并连续第五次上榜该世界排名。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1 07:27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