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文化
从外族来的文化
外来文化是指正在进入一个民族内部,并与其社会发生作用的别族文化。
定义
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相对,外来文化作用于本地文化的过程既是文化入侵的过程,同时也是同化和改造的过程。无论外来文化形态如何,其对本地文化均会具有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形态
其形态存在于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各方面。如外国书籍,外国电影,外国科研成果,外国教育体系方法,外国风俗习惯等等
态度
社会的变迁影响我们对外来文化的态度。社会的需要与社会的心态决定我们怎样去看待外来文化,研究外来文化。文化是人类的财产。人类的交往,就提供了不同文化间的接触与交流的机会。因此文化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在文化的接触中,人们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状况而产生的心理,以及自己社会的各种需要决定如何去对待外来文化。
自己的文化受到冲击,更严重的是受到别人的轻视,可能出现三种态度:
第一种
第一种态度,是更爱自己的文化。中国近代史上出现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更是和面对外来文化的压力有关。民族国家处于衰败时期,以自己的文化认同为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民族,并将外来文化和国家存亡联系起来,导致封闭排外。或者认为外来文化的任何优点,都是自己的文化里早已具备的,梁启超所说的:“清季承学之士,喜言西学为中国所固有。” 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而出现的产物。
第二种
第二种态度,是崇拜外来文化,认为自己一切都不如人,这是过分崇洋。不少人尽管不同意或者嘲笑“假洋鬼子”,但内心却难免多少认为自己不如人。尤其在鸦片战争以后的一大段日子里,中国接受西方文化之后,中华民族多少都存在这种心理。这充分表现在各种社会行为,学术行为,文化行为,和语言行为上。在中英双语社会里,社会语言学者研究语码转换或语码混用,都发现华人用中文时杂用英语的现象,非常普遍,而说英语时杂用中文的,却非常少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是一时找不到适当的词语之外,也和把说“英语”认为是受高深教育、代表高社会阶梯有关。
在这种心理的压力下,主张各个领域里全盘西化,但对于传统的价值根源却也有人不能完全放弃,因此出现了民族主义情绪与文化自卑感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特征。但“抛弃黄土文化,接受蓝色文化”的崇洋现象,却是这个特征里的主导,最为主要的倾向。
第三种
第三种态度,是以自己的文化为本,客观地审视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里有益于自己的成分。充分地吸收外来文化不仅不会使自己原有的文化传统中断,而且会大大促进自身文化传统更快更健康地发展.外国文化不是洪水猛兽,外国的文化性格也产生了无数个对人类文明有着重大贡献的人物。没有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也就不可能充分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当今文化的发展,必定是全球意识民族意识的结合。这种态度,通常只有在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建立以后,才有可能出现。当民族国家处于兴盛时期,文化认同不仅强烈,而且也易于接受外来文化,从外来文化中吸收有益于自己发展的东西。这个时期的文化态度通常比较开放,宽容。
这是一个日趋多元的时代,各种价值观、各种文化形态以及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在改变着我们,不论是中国新生代,还是那些提议不能让新生代姓“西”的人们。随之而来的,这样的现实格局也必将影响着我们的文化性格。我们不再像一百年的中国人那样闭关自守,妄自尊大,我们开始具有了睁眼看世界的能力,我们变得开放而包容,积极而正是一个文化多元时代应有的文化性格,也正是绝不同于以往那种文化性格之所在。
传统文化当然是不能丢弃的,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却必然决定于,它能否与现代文化、现代文明相互交融。什么是中国人的生存智慧以及为人处世的道理?但我总以为,面对一个日益开放的大世界,我们恰恰需要丢弃的是传统文化中以封闭、内敛以及小富即安为特质的民族性格
我们面对的真正问题,不是如何一古脑地回到传统文化中去,这本身就忽视了文化应有的发展性。因此我们要面对的,是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意识相融合,培养一种真正具有这个时代的特征的文化性格。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它的与时俱进性,无此,难以代表最先近的生产力。因此文化本身就喻含了一种“化”的能力,化干戈为玉帛,化腐朽为神奇,化人为我,化外为内,化西为中。所以对于焦虑于姓“西”现象的人而言,换言之,对于中国未来文化性格的养成而言,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在一种开放、包容的胸襟之下,建立一种“化”的机制,这种“化”,是一种拿来,但更有一种扬弃。如果没有这一点,一味复古,我想既不可能阻挡外来文化的进入,也不利于现代文化意识的生长。
我们曾经争论过多年有关姓资姓社的问题,但这种争论终于历史性地统一到发展上来;我们又开始争论起了姓中与姓西的问题,在我看来,这样的一种争论同样需要统一到发展上去。 21世纪,中华民族重新建立自己的信心,有人认为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而21世纪就是中国的世纪。民族自信心的重建,使中华民族有可能重新审视外来文化,更客观的对待、研究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以自己的文化为本,有信心地、客观、包容地审视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有益于自己的成分. 如果不能汲取外来的、有益的文化以充实自己,并不断地扬弃本民族文化中不利于自己发展的东西,将阻碍自己的发展。只有以自己的文化为基础,不断地融合汲取外来文化中先进的因素,才有助于自己文化的发展。
发展
第一
文化交流是人类历史的伴侣,社会发展的车轮。一位美国的社会学家说得好,“上到航天飞机,下到北京街头的糖葫芦,无一不包括在文化之内。”换句话说,文化交流也就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产品的总合交换。它的历史作用,就是极大地推动了各文化的沟通与融合,从而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显然这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利大于弊的。
第二
从文化交流的历史看,向来具有文明的与野蛮的之分,那么对于以野蛮的方式来进行文化的侵略、扩张,我方的立场向来是一方面要坚决地予以抵制,而另一方面要积极地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如何增强?是封闭还是开放?当然要开放,只有开放才能扬利抑弊,只有开放才能使民族文化健康地发展。
第三
从文化交流的自身规律性来看,其中的一点就是外来文化往往是民族文化发展必要条件,没有外来文化,民族文化处于一个封闭的体系当中,就好像茫茫大海里的一叶孤舟,失去了一个参照系,很容易形成一种封闭的文化心理观念,这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第四
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是机遇,我们要充分利用;是挑战,我们要正视现实。外来文化为民族文化提供了契机,带来了大量的外部信息,更提供了一个外部参照系,这就是机遇,当然外来文化可能激起惊涛骇浪,也可能带来民族的阵痛,这就是挑战。可是我们要告诉大家的是,经历过暴风雨洗礼的海燕会更坚强;经历过 海浪冲击的鹅卵石会更美丽,而绎历过外来文化冲击的民族文化会更加灿烂辉煌。
正确看待
如何正确看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正在呈现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生机勃勃的景象,但也不可避免地碰到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这个重要问题。对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持什么样的态度将会影响改革开放的进程和结果。因此,我们必须学会正确看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
中华优秀文化
一部民族文化史,是一部民族成长过程的缩影。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风格、精神的精粹。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不同文化,使各民族呈现出不同的气质、精神、习惯,相互区别,各领风骚。中华优秀的民族文化,曾为世界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过不朽的贡献,使中华民族成为世界各国学习的榜样。在17——18世纪,“中国风”吹遍亚洲和欧洲,亚、欧对中国文化的推崇达到了高潮。一位法国学者这样评价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1800年前,中国给予欧洲的比它从欧洲得到的要多得多。”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是不容否定的。历史是一面镜子,今天的中国是从昨天的中国发展来的。没有昨天,就没有今天;没有昨天辉煌的民族文化,就不会有今天社会主义的繁荣昌盛。否定了昨天的民族文化,就否定了今天的社会现实。这是历史的辩证法
肯定与否定
不分精华和糟粕,全盘否定民族文化,是历史虚无主义。其结果:一方面摧毁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依赖仰仗其他民族,甘做其他民族的附庸;另一方面必然走向全盘西化,把资本主义当成救世良方,主张一概吸收,全盘肯定,照抄照搬。资本主义在几百年发展中,为人类创造了空前的生产力,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文明,同时也创造了优秀的文化成果。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资本主义创造的文化里,优秀文化和腐朽文化鱼目混珠。资本主义腐朽的生活方式,享乐主义人生观,极端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和白金主义的价值观,都是腐蚀民族的灵魂,消蚀民族意志的精神“鸦片”。对待外来文化,我们必须以鲁迅为榜样,学习鲁迅先生的态度:“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拿来,‘拿来’之后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全盘肯定,一概吸收是错误的;全盘否定,一概排斥也是有害的。在民族传统文化中,夹杂着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糟粕,如封建的等级制、家长制一言堂、男尊女卑、腐化堕落、官僚主义等等。这些都是败坏民族风气,沉沦民族精神、意志的文化“垃圾”。全盘肯定就会把文化“垃圾”继承下来,影响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只有吸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民族文化,才能使之发扬光大,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前进的精神动力。与此同时,把外来文化包括资本主义文化杂内,都看成是消极落后的,采取一概排斥,全面否定的态度,会使民族文化停滞,乃至延缓国民经济发展的进程。资本主义文化中有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不吸收这些先进的外来文化,民族文化就不能提高、前进,中华民族就会落后。
文化发展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搞物质文明建设要对外开放,精神文明建设也要对外开放。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在封闭状态下求得发展。先进的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只有用全人类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丰富自己的民族,才能不断发展和前进,立于不败之地。各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文化,各有所长和所短,各有优势和劣势。只有通过交往,在改革中扬长避短,才能发挥优势,克服弱点,自立于民族之林。在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上,要批判地吸收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精华,去除糟粕,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还必须坚持以继承发扬本民族文化精华为主,吸收消化外来文化为辅。首先,要把着眼点放在传统文化这个基点上,它是中华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民族之魂,是自尊自强自立的基础。其次,在此基础上,消化吸收外来文化之精华,使之融于民族文化之中,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这样才能使民族文化生机勃勃,茁壮成长。最后,把外来文化拿来,必须结合本民族文化特点去消化吸收,不能生吞活剥,不顾民族文化之特点。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5 13:10
目录
概述
定义
形态
态度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