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reat Mekong Subregion Cooperation,简称GMS)于1992年由
亚洲开发银行发起,涉及流域内的6个国家有
中国、
缅甸、
老挝、
泰国、
柬埔寨和
越南,旨在通过加强各成员国间的经济联系,促进次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概况简介
合作范围涉及交通、电信、能源、旅游、环境、人力资源开发、贸易、投资和农业九个领域,筛选出103个优选合作项目。为扩大
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并吸引多方面的资金,在亚行推动下,由亚行和基他国际金融、投资组织主持,六国参与,先后在曼谷、东京、汉城、
法兰克福、
布鲁塞尔、胡志明市和悉尼等地举行过十多次次区域优选项目投资机会研讨会。
地理态势
大湄公河次区域处于东南亚、南亚和中国大西南的结合部。次区域涉及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内的中国、缅甸、
老挝、泰国、
柬埔寨、越南,面积256.8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2亿,连接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贯穿大湄公河次区域的澜沧江——湄公河是亚洲一条重要的
国际河流,中国境内段称为
澜沧江,中国境外段称为
湄公河。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中国
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自北向南流经中国青海、西藏、云南三省区和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五国,于越南
胡志明市附近注入南中国海,全长4880公里。
大湄公河次区域涵盖了多种气候类型,又兼具多种地理特征,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经济潜能和开发前景巨大。次区域内居住着多个民族,建筑、风情、服饰、宗教习俗各不相同。次区域各国还拥有不少名胜古迹,包括中国的
丽江古城、缅甸的
仰光大金塔、老挝的
琅勃拉邦古都、柬埔寨的
吴哥窟、泰国的大王宫和越南的
下龙湾等。
生物资源
大湄公河次区域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农业资源、水能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人文资源和旅游资源,区位优势特别明显,在资源和市场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充满着巨大的贸易和投资机会,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深入一点看,大湄公河次区域腹地涉及东南亚和南亚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大约拥有20亿人口,是当今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重要的战略物资补给地,有望成为21世纪世界和亚洲新兴的巨大市场。
初步发展
亚洲开发银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项目自1992年起开始实施,经过初期规划、项目选择,现已进入项目实施阶段。亚洲开发银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范围,包括湄公河流域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越南五国和中国云南省,涉及7个合作领域,即:交通、能源、电讯、环境、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以及贸易与投资。该合作机制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是部长级会议,自1992年起每年一次,至今已举行过10次。其二是司局级高官会议和各领域的论坛(交通、能源、电讯)和工作组会议(环境、旅游、贸易与投资),每年分别举行会议,并向部长级会议报告。
亚洲开发银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是湄公河开发三个国际合作机制中起步较早,并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机制。自1992年迄今,亚洲开发银行为湄公河流域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提供贷款34.29亿美元,帮助融资50多亿美元,已经在运输和能源领域完成了9个项目。9年多来,亚洲开发银行还向大湄公河次区域开发项目提供了32个、累计2500万美元的技术援助。亚行除向湄公河开发项目提供技术援助外,还利用自身的影响和担保作用,呼吁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私人投资者为这些备选项目提供融资。湄公河沿岸各国政府也十分重视亚洲开发银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项目。目前亚洲开发银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重点是加强次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有关贸易投资政策等软环境建设。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以项目为主导,比较务实。截止到2007年底,六个成员国在交通、能源、电信、环境、人力资源开发、投资、贸易、旅游、农业等领域实施了180个合作项目,动员资金总额约100亿美元。其中,贷款项目34个,投资近98.7亿美元;技术援助项目146个,赠款金额超过1亿美元。这些项目对次区域各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2001年第10次部长级会议通过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未来10年战略框架》,提出了建设重要交通走廊、电信骨干网、电力联网与投资、贸易、旅游等11大标志性项目。
亚洲开发银行是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出资方,负责筹措各类资金和提供各种技术援助。截止2007年底,亚行共提供项目贷款35亿美元,技术援助1.66亿美元。
决策机构
领导人会议是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最高
决策机构,每三年召开一次,各成员国按照国名字母顺序轮流主办。部长级会议每年举行一次,下设专题论坛和工作组。
历次会议
2002年11月3日,首次领导人会议在柬埔寨首都
金边举行。与会6国领导人总结了过去10年取得的成就和成功经验,确认了未来10年的合作前景及承诺,进一步加强了6国伙伴关系。
朱镕基总理出席会议并作了主旨发言,敦促湄公河各国加强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加快经济增长步伐。会议批准了《次区域发展未来十年战略框架》,使次区域合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会议还发表了联合宣言并决定,今后每3年在成员国轮流举行一次大湄公河次区域领导人会议。会后,有关国家签署了《大湄公河次区域便利运输协定》谅解备忘录、《大湄公河次区域便利运输协定》中方加入书和《大湄公河次区域政府间电力贸易协定》。
2005年7月4日至5日,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在云南昆明举行,会议主题为“加强伙伴关系,实现共同繁荣”。温家宝总理在会议开幕式上发表了讲话。会议通过了《昆明宣言》。与会6国签署了便利客货运输、动物疫病防控、
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和电力贸易等多项合作文件,批准了GMS贸易投资便利化行动框架和
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廊建设等多项合作倡议。会议确立了以“相互尊重、平等协商、注重实效、循序渐进”为主要内容的合作指导原则,次区域合作由此迈上新台阶。
2008年3月30日至31日,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三次领导人会议在老挝
万象举行,六国领导人将围绕“加强联系性、提升竞争力”的主题,就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贸易运输便利化,构建伙伴关系、促进经贸投资,开发人力资源、增强竞争力,可持续的环境管理,次区域合作与发展伙伴关系等六大方面的合作构想交换意见。中国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将在会上全面阐述中国对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及未来发展的主张,提出中方倡议和举措。
2011年12月22日,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四次领导人会议在缅甸内比都举行。会议期间,与会各方就次区域未来十年经济合作通过战略框架,发表了《内比都宣言》。将有力推动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巩固中国同东盟关系。
2013年12月,GMS第19次部长级会议上通过GMS区域投资框架(2012-2022,RIF)。
2014年12月19日至20日,GMS第五次领导人会议在泰国曼谷举行,主题是“致力于实现大湄公河次区域包容、可持续发展”。会议发表领导人宣言,通过2014-2018年区域投资框架执行计划(RIF-IP),为次区域进一步加强互联互通描绘出蓝图。
2018年3月30日至31日,GMS第六次领导人会议在越南河内举行,主题是“立足25周年合作,建设可持续、融合、繁荣的大湄公河次区域”。会议通过《领导人宣言》、《河内行动计划》和《区域投资框架》,总结GMS成立25年来成就和经验,探讨下歩合作方向,展望长期愿景。
2023年12月25日,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第四次领导人会议以视频方式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将与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等湄公河五国领导人共同出席。
2024年4月24日,2024湄公河旅游论坛在丽江举行。大湄公河次区域(GMS)2024年旅游机制性会议主要活动包括第53次GMS旅游工作组会议、第53次办公室董事会会议、2024湄公河旅游论坛GMS旅游合作成果展、丽江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调研以及主题踩线等系列活动。
2024年11月6日至7日,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八次领导人会议在云南昆明举行。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会议,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等湄公河五国领导人及亚洲开发银行行长应邀参加。会议通过《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八次领导人会议宣言》,同意于2027年在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举行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九次领导人会议。
经济走廊
经济走廊将以次区域“三纵两横”交通通道建设为基础,建设成产业、贸易和基础设施为一体的、经济较快发展的“三纵两横”经济带。“三纵”为南北走向,“两横”为东西走向。
三纵
1. 云南昆明——
云南大理——云南
德宏——缅甸
曼德勒——
缅甸仰光;
2. 云南昆明——云南
西双版纳——老挝——泰国曼谷;
3. 云南昆明——
云南红河——越南河内——越南
海防。
两横
1. 缅甸
毛淡棉——泰国
彭世洛——老挝
沙湾拿吉——
越南岘港;
2. 缅甸仰光——泰国曼谷——柬埔寨金边——越南胡志明市。
建设次区域经济走廊,对于加强我国与东南亚、南亚的经济技术合作,进一步发展睦邻互信友好关系,并逐步提高次区域整体经济水平和实力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
开发战略
大经贸战略
大经贸战略就是边贸和大贸、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一起上,努力扩大商品和服务领域的出口规模。次区域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泰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已进入工业化阶段,而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等4国尚属于农业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了次区域消费需求的多样性和消费层次的多元化,既有一般技术含量低的
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需求,也有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高的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需求,所以次区域国家贸易市场广阔,大西南各省区市要加强合作,扩大对次区域国家的产品出口。另外,服务贸易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对外贸易关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服务贸易谈判中,各成员国所提出的服务项目有150多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已超过一般商品贸易。大西南各省区市与次区域各国有着良好的服务贸易合作条件,加强相互之间的服务贸易合作,将会进一步促进双方的对外贸易。
走出去战略
走出去战略就是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在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影响日益增大的世界潮流中,各跨国公司通过其海外机构向各市场生产发送的货物已超过世界出口总量,这意味着在国内生产后再出口的传统方式已不是唯一的方式,甚至已退居其次。因此,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逐步扩大对次区域国家的投资,在出口产品的同时,审时度势,通过技术输出、合资等,在次区域国家建厂,建立海外的生产体系、销售网络和融资渠道,以便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掌握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动权,不断增强我们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这方面云南省在次区域国家已有成功的典范。中国成套设备进出口云南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 200万美元,于1998年以BOT方式在缅甸建成了年产30万根水泥轨枕的工厂,带动了成套设备和原材料的出口,每年可创汇数百万美元,使产品由地产销变成产地销,节省了运输费用,提高了竞争能力。
发展特色经济战略
发展特色经济战略就是合作开发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建立新的发展观,改变过去有什么资源就开发什么产品的传统发展模式,转变为发展本区域内有比较优势、有特色的产业。本区域内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综合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源丰富而且有市场的产品和产业,如老挝的钾盐和老、缅的木材,有丰富的资源且产品又是我国急需的。云南澜沧江水电资源的开发,开发条件好,在次区域国家有市场且送电距离又短。二是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大西南地区是连接我国与东南亚、南亚的大通道,所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船舶修造、客货运输等,尽管投资大,回收周期长,但是是最具发展前景的领域之一,投资者肯定会得到丰厚的回报。三是国际社会对本区域关注的项目。如境外毒品替代种植。20世纪90年代以来,云南做了大量工作,受到了联合国禁毒署的重视和赞扬,并表示要在项目和资金方面加强与云南的合作,开展大规模的替代种植。该领域的合作不仅具有重大社会效益,可以减轻毒品危害,而且也会产生重大经济效益,中方完全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把境外毒品种植地区发展成为农副产品基地和经济作物基地,发展特色农业。四是能够形成共振点的产业。这样的产业能够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容易建立起多边合作关系。这方面的产业如旅游。本区域范围内,无论是次区域国家还是西南六省区市七方,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并独自特色,旅游业的合作前景广阔。
“内外合作”战略
“内外合作”战略指大西南联合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开发,实行全方位开放,不仅是大西南各省区市与次区域国家之间的合作,还要积极与国内其他省区市特别是我国的东部地区,以及次区域外的其他国家、国际组织合作,不搞排他,以项目为依托,开展有多形式、多渠道的双边或多边的合作,以便吸引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扩大合作规模,创造新的贸易投资机会。早在1992年
田纪云副总理在西南五省区七方经济协调会第九次会议上的讲话就指出,东南亚和南亚有10多亿人口,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市场。要进入这个大市场,就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而言,靠一个省、一个地区独自去闯,势单力薄。但大西南地区如果联合起来,形成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利益共享、共同对外的经济格局,就可以形成很大的经济实力,不仅能开拓东南亚及南亚市场,而且还可以进入欧美更广阔的市场。坚持“内外结合”的战略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如云南与上海联合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开发,已成为两省市合作的一项内容。早在1997年1月两省市签署的《上海—云南对口帮扶与经济社会协作“九五”计划纲要》中就提出要“联合推进澜沧江流域开发。上海将积极推动和引导企事业单位参与澜沧江沿岸港口、澜沧江流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设计、工程承包和建设”。1999年12月两省市签署的《上海、云南对口帮扶协作领导小组第三次联席会议纪要》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发挥两地优势,联手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开发”,并决定适当时候联合在昆明举行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开发研讨会,引导上海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参与次区域合作开发。这种合作在“九五”期间已收到了一定成效。上海静安区政府、昆明国际技术合作公司、
上海铁路局三家全股在缅甸仰光成立了“仰光上海国际商场”,1996年6月开业以来,在仰光产生了较大影响,为中国日用百货商品进入缅甸市场创造了条件。1998年,云南省机械进出口公司与上海吴淞船厂合作,与缅甸交通部签订了制造两条近海客轮的定单,价值1 550万美元。第一艘440座客轮已于2000年初交付缅甸使用。该客轮质量好、造型美观、设计合理,受到了缅方的欢迎。
金融平台
综述
目前次区域经济合作主要包括七个领域,即交通、能源、电讯、环境、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贸易与投资。对此,金融业应当加强支持的力度。如搭建金融平台。从次区域国家特别是越、老、缅、柬等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贸易水平的实际出发,积极研究与东盟国家之间使用便捷、互惠互利的资金流动和银行结算新体系,最终形成东盟的多元化、多层次、多功能的现代化电子金融平台。
法律的研究和制定
金融业应积极参与研究和制定次区域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货币兑换方式等,编制出具有可操作性和前瞻性的金融支持规划。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开发是要把这一地区建成一个经济共同体,一个
自由贸易区;是要使这一地区实现投资贸易便利化、经济政策一体化,但这一地区的合作是一个涉及到周边多个国家的合作问题,政策的制定不能由政府单独进行。各国政府只有广泛吸取各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发达国家、国际组织、私人资本支持和参与次区域开发,吸引私人资本(包括中国的民营企业)以各种方式(如BOT、BOOT、BTO等模式)进行建设。金融部门应制定5年、10年甚至更长的对大湄公河次区域支持的总体计划,切实支持大湄公河次区域的经贸合作。制定“金融支持的总体计划”,旨在促进区域内各国之间省、市、区、公司和私营企业在资源互补的情况下,进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组合,使人力、资金和自然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从而促进次区域各国和地区生产力的提高和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现阶段大量的资金来自世界银行、亚行以及日本的海外协力银行等。
企业的影响地位
企业是次区域发展的主力军,次区域的资源开发离不开企业,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为中国企业加强与次区域各国企业在投资方面的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中国欢迎次区域国家企业来华投资,鼓励中国企业在次区域国家投资设厂,输出管理、技术和资金,通过资源整合,达到次区域各国共同繁荣的目的。在发展边境贸易、互市贸易以及易货贸易中,非国有经济发挥了轻便灵活的优势,扩大了国家间的经济联系。随着更多企业进入东南亚投资办厂的,大湄公河次区域投资贸易必将大幅增长,必将会带动资金、人员、技术、设备的大进大出。但工业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对走出国门还有较多的困难。其中之一就是缺乏资金,急需建立多渠道的出口融资体系。故此,金融业应一如既往地提供更良好的服务支持企业发展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
人力资源和中介服务
建议金融业积极关注次区域合作的人力资源开发和中介服务机构。新增长理论创始人罗默说“一些亚洲国家的增长主要得自于他们从工业经济国家中得到相关的技术知识,并将这些知识用于国内经济,以提高生产率”,可见吸收、利用和创造知识,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之重要。因为这可以培养造血功能,发展高科技,利用后发优势,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经贸合作中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企业家能参加学习的还很少,如果金融业参与建立次区域合作开发企业家及经营者双向培训网络,将大大促进企业为主体的联合参与次区域合作开发机制的形成。
次区域合作的中介服务机构的宗旨是背靠政府、面向市场、服务企业、繁荣经济,充分利用高科技为企业和全社会提供全方位的联合参与次区域合作开发的中介服务。金融业应积极扶持其发展,使其为企业联合参与次区域合作开发提供市场信息、企业信用、项目评估等中介服务,以及在境外联合创办经营各类开发区,发展区域性境外经营的企业集团、综合商社、投融资机械、联合开展边境贸易、引进外资、对外投资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
信息网络建设
金融业可关注次区域合作信息网络的建设。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以电子商务为特征的网络经济的发展,使生产方式、贸易方式及竞争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就要解决信息封闭的问题。据
麦肯锡公司的有关调查数据预测,2003年整个亚洲的电子商务贸易额可达2700亿美元,约占全球电子商务贸易总额的27%,但大部分集中在日本、新加坡、中国台湾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次区域各国在其中所占的份额非常小,因此,首先集中于旅游和物流的次区域信息网络与电子商务建设肯定会得到大力建设。如果大湄公河次区域能够建成大规模数据通讯网络,那么这一地区的
全球化进程将大大加速。
区域贸易合作
金融业应在建立经济特区以促进边境贸易这种大湄公河次区域经贸合作的有效形式中发挥作用。“科技示范区”、“自由贸易区”试点的建设,对加强各国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对次区域的贸易和投资,都是一个促进。因为这些示范园区,贸易程序简化,非关税壁垒减少,能有效地吸引外部和内部的投资。同时,还能吸引一些国际性的贸易组织,在这些特区设点,以促进当地的进出口贸易,推动贸易与投资。一句话,通过试点,同时借助发达国家的技术与资金优势,发展次区域的经济。金融业可否去其中寻找发挥作用的由头。还可从地方入手如从西双版纳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中去寻找金融支持的切入点。
生态环境保护
金融业应积极支持区域创新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使次区域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今天,跳出梯度转移和资源的约束,以创新要素积聚为核心的区域创新理论,即知识是区域发展的要本,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和推进器正在深入人心。大湄公河次区域具有生物多样性与良好环境的优势,在合作开发的过程中,各国都应当重视环境保护和保护生物多样化,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
红河流域、
伊洛瓦底江流域以及
萨尔温江流域等主要流域建立防护林体系,控制水土流失,建立自然保护网络,保护珍稀物种,有效治理环境污染。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基础合作是中国贯彻实施对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外交政策,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是一个重大贡献,这一贡献中理应有金融业。
中国影响
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都是中国的友好邻邦,与中国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中国历来重视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推进与次区域各国的睦邻友好关系。自2005年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以来,中国政府进一步大力推进次区域经济合作,并在各种协调机制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中国在次区域五国积极开展的劳务承包和设计咨询,合同额和营业额逐年上升。中国还以合作或独资等方式参与柬埔寨、泰国、越南的经贸合作区开发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在交通、能源、电信、环境、农业、人力资源开发、旅游、贸易便利化与投资等领域,中国援建了南北经济走廊老挝段、建设了中国南方电网220千伏、110千伏送电通道项目、援建了柬老缅三国境内信息高速公路工程、率先提出并大力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廊项目、艾滋病防控试点项目,并积极落实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旅游发展战略。中国与次区域各国合作不断拓展和深化。
此外,中国还签署了《大湄公河次区域便利货物及人员跨境运输协定》及其附件和议定书;积极参与泛亚铁路合作,组织开展了泛亚铁路境内和境外段调研。利用中国政府对外援助资金,先后完成了柬埔寨和缅甸境内路段的勘探工作;与泛亚铁路东、中、西三个方案相对应的中国境内段项目均已列入了中国的《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铁路“十一五”规划》。
在贸易投资和农业领域,中国制定并已开始正式实施《贸易投资便利化战略行动框架》中国行动计划;2007年4月,中国主办了首届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农业部长会议,而由中国政府牵头组织建设和管理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信息网”也于当月开通运行,为次区域各国农业信息交流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
中国参与情况
中国重视GMS合作,积极参与GMS各层次、各领域项目的规划与实施,为促进GMS各成员国民生和福祉作出了自身贡献。GMS领导人会议每三年举行一次,各成员国按字母顺序轮流主办,目前已举行五届,中国均积极参与。2002年11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出席了在柬埔寨金边举行的GMS第一次领导人会议。2005年7月和2008年3月,时任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分别在中国昆明和老挝万象出席了GMS第二次和第三次领导人会议。2011年12月,时任国务委员
戴秉国代表温家宝总理出席了在缅甸内比都举行的GMS第四次领导人会议。2014年12月19日至20日,
李克强总理出席了在泰国曼谷举行的GMS第五次领导人会议,并在开幕式发表题为《
携手共创睦邻友好包容发展新局面》的重要讲话。2018年3月30日至31日,
王毅国务委员兼外长出席了在越南
河内举行的GMS第六次领导人会议,并发表题为《携手书写次区域发展合作新篇章》的重要讲话。2021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出席以视频方式举行的GMS第七次领导人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2024年8月8日,澜湄合作第十一次高官会以视频方式举行。澜湄合作共同主席国中国高官、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和泰国高官卢吉功主持会议,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高官出席。六方回顾了澜湄合作进展,重点就下步合作方向、澜湄合作第九次外长会筹备等深入交换意见。
区域合作
中泰贸易与投资合作
——中泰贸易
泰国是我国在次区域最主要的贸易与投资伙伴。1998、1999、2000年中泰贸易总额为36.7、42.2、66.2亿美元,年增长幅度为15%和56.9%。
从双边贸易的商品构成看,泰国输往中国的商品主要是大米、天然橡胶和糖等农产品,工业品所占的份额还不大,但是近年来已经崭露头角,其中较重要的有珠宝饰物、服装、化妆品、布匹、金枪鱼罐头、家具、电器等生活消费品,以及人造纤维、化学品等原材料工业品。泰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绝大部分是工业品,其中石油机械设备、钢铁和化学品居主要地位。其它数额较小的工业品和农产品,主要有建材、化肥、石腊、煤炭、棉花、生丝、原皮等。
——中泰投资
泰国是较早到中国投资的国家,现在泰国投资的中小项目,尤其是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正从原先的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而大型项目则大多设在经济发达、交通运输方便、市场容量较大的沿海地区。泰国在中国的投资主要有食品、纺织、服装、塑胶、电力、交通机械等工业项目,饲料、家禽家畜和水产养殖业等农业项目,以及房地产开发等。
规模较大项目的投资者全部都是泰国的跨国公司和大企业集团,绝大多数采用与中方合资、合作的形式,泰方投资比例较高,占50%以上投资比例的企业居多数。大型合资企业的合作年限与泰资所占比例的大小成正比,泰资占不到50%的合作年限较短,一般为10~30年;泰资占50%以上的合作年限较长,一般都在30~50年。
中国在泰国投资的行业主要有二种类型,一种是利用泰国原料的加工业;另一种是泰国薄弱的工业,如化工、机械等制造业。大多以设备、技术和劳务折价投资。中国投资占泰国引进
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不大。
中缅贸易与投资合作
——中缅贸易
中缅经贸合作取得长足发展,合作领域从原来单纯的贸易和经援扩展到工程承包、投资和多边合作。双边贸易额逐年递增。中国对缅主要出口成套设备和机电产品、纺织品、摩托车配件和化工产品等,从缅主要进口原木、锯材、农产品和矿产品等。为扩大从缅甸的进口,中国先后两次宣布单方面向缅甸共计220个对华出口产品提供特惠关税待遇。
中国为缅第一大贸易伙伴。根据中国商务部数据,2017年,双边贸易额135.4亿美元,同增长10.2%,其中中方出口额90.1亿美元,同比增长10.0%,进口额45.3亿美元,同比增长10.5%。2018年,中缅双边贸易额152.4亿美元,同比增长13.1%,其中中方出口额105.5亿美元,同比增长17.9%,进口额46.9亿美元,同比增长3.6%。2019年,中缅双边贸易额187亿美元,同比增长22.8%,其中中方出口额123.1亿美元,同比增长16.7%,进口额63.9亿美元,同比增长36.4%。2020年1-6月,中缅双边贸易额84.8亿美元,同比减少5.3%,其中中方出口额55.8亿美元,同比减少4.5%,进口额29亿美元,同比减少7%。
——中缅投资
我国对缅甸的投资至1997年达到9亿美元,占缅甸外资的13%左右。中国企业赴缅承包开发森林与水利资源,种植甘蔗、烟草、棉花,修建电站、公路和桥梁,并开展技术经济合作。中缅最大的经济合作项目邦朗电站目前正在建设之中,近年中缅在公路和桥梁建设、卫星电信等方面的合作也很有成效。
中越贸易与投资合作
——中越贸易
中国出口商品主要为机电产品、机械设备和面料、纺织纤维以及其他原辅料,从越南主要进口矿产资源和农产品等。2022年,双边贸易额为2349.2亿美元,同比增长2.1%。其中,中国出口1469.6亿美元,同比增长6.8%,进口879.6亿美元,同比下降4.7%。
——中越投资
据越方统计,截至2022年底,中方对越直接投资存量233.48亿美元。
中老贸易与投资合作
——中老贸易
中老经贸关系发展顺利,近年来,中老双边经贸合作不断深化,目前中国是老挝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国。2021年双边贸易额43.5亿美元,其中中方出口16.7亿美元,同比增长11.9%,进口26.8亿美元,同比增长28.2%。2022年1至4月双边贸易额18.3亿美元,同比增长19.4%,其中中方出口6.6亿美元,同比增长11.8%,进口11.7亿美元,同比增长24.3%。中国主要进口铜、木材、农产品等,主要出口汽车、摩托车、纺织品、钢材、电线电缆、通信设备、电器电子产品等。
——中老投资
中国企业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赴老投资办厂,目前是老挝最大投资国。投资领域涉及水电、矿产开发、服务贸易、建材、种植养殖、药品生产等。截至2022年2月,中方对老挝各类投资累计132.7亿美元,主要投资领域包括水电、矿产、农业、房地产、园区开发等。老方累计对华投资额5700万美元。
中柬贸易与投资合作
——中柬贸易
中柬签署双边自贸协定已于2022年1月1日生效,这是柬对外签署的首个双边自贸安排。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21年中柬双边贸易额136.7亿美元,同比增长43.1%。其中中方出口额115.7亿美元,进口额21亿美元。2022年1-3月,中柬双边贸易额37.5亿美元,同比增长39.2%。其中,中国对柬出口32.8亿美元,自柬进口4.7亿美元。
截至2022年3月,中国企业在柬埔寨累计签订承包工程合同额361.9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22.1亿美元。其中,2021年新签订工程承包合同额33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6.8亿美元。2022年1-3月,新签订工程承包合同额2.7亿美元,完成营业额3.8亿美元。2022年1-3月,中国对柬埔寨非金融类直接投资2.1亿美元。
——中柬投资
中国大陆是在柬埔寨的第三大投资者,第一是马来西亚,第二是中国台湾。目前在柬埔寨的中资公司已有50多家,投资领域涉及建材、橡胶加工、胶合板生产、打井、公共工程、电力、筑路、造纸、纺织、成衣、农业、水产养殖等领域。四川省电力局与柬埔寨签约,为金边铺设了110千伏,长23公里的电网。中国轻工业机械总公司也在
金边市建立了中端集团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概况
(一)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国际合作的几大主要机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际区域合作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自20世纪90年代初亚洲开发银行倡导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GMS)以来,日本、欧美、东盟及其它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也先后介入该地区,形成了几个较有影响的合作机制。其中,中国参与的主要是以下三大合作机制。 1.亚洲开发银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GREAT MEKONG SUBREGION COOPERATION,简称GMS)
亚洲开发银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项目自1992年起开始实施,经过初期规划、项目选择,现已进入项目实施阶段。亚洲开发银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范围,包括湄公河流域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越南五国和中国云南省,涉及7个合作领域,即:交通、能源、电讯、环境、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以及贸易与投资。该合作机制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是部长级会议,自1992年起每年一次,至今已举行过10次。其二是司局级高官会议和各领域的论坛(交通、能源、电讯)和工作组会议(环境、旅游、贸易与投资),每年分别举行会议,并向部长级会议报告。
亚洲开发银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是湄公河开发三个国际合作机制中起步较早,并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机制。自1992年迄今,亚洲开发银行为湄公河流域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提供贷款7.7亿美元,帮助融资2.3亿美元,已经在运输和能源领域完成了9个项目。9年多来,亚洲开发银行还向大湄公河次区域开发项目提供了32个、累计2500万美元的技术援助。亚行除向湄公河开发项目提供技术援助外,还利用自身的影响和担保作用,呼吁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私人投资者为这些备选项目提供融资。湄公河沿岸各国政府也十分重视亚洲开发银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项目。目前亚洲开发银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重点是加强次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有关贸易投资政策等软环境建设。
2.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ASEAN—MEKONG BASIN DEVELOPMENT COOPERATION,简称AMBDC)
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于1996年6月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首次部长级会议。根据会议通过的框架协定,部长级会议将至少每年举行一次,两次部长级会议期间由成员国选派司局级官员举行指导委员会会议,为部长级会议做准备并提供政策建议。同时确定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贸易、农业、矿产资源开发、工业及中小企业发展、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和科学技术等八大合作领域。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第一次部长级会议确定了由东盟7国加湄公河沿岸国老挝、缅甸、柬埔寨和中国为该合作机制的核心国。随着老挝、缅甸和柬埔寨三国相继加入东盟,日本和韩国也应邀加入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之后,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组织核心实际上就是
东盟10国加中、日、韩3国的区域合作格局。
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第一次部长级会议开过后不久,由于受
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部长级会议也因此中断,从1997年起至1999年连续三年没有举行过部长级会议。直到2000年,随着亚洲各国逐渐摆脱了金融危机的阴影之后,第二届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部长级会议才于2000年7月初在越南首都河内召开,会议根据日本和韩国政府的申请,讨论了吸收日韩为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核心成员的问题。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第三届部长会议于2001年10月8-9日在泰国
清莱举行。今后,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的主席国将在各核心成员之间轮任。
3.湄公河委员会(mekong river commission, 简称mrc)
新湄公河委员会(mrc)是在1957年成立的湄公河下游调查协调委员会(老湄公河委员会)的基础上产生的。1995年4月,湄公河下游泰国、老挝、柬埔寨和越南四国在泰国清莱签署了《湄公河流域可持续发展合作协定》,承认“湄公河流域和相关的自然资源及环境,是沿岸所有国家争取经济和社会富足以及提高本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具有巨大价值的自然资产。”四个国家决定在湄公河流域开发和管理的一切领域,包括河流资源、河上航运、洪水控制、渔业、农业、发电及环境保护等所有可能产生跨越国界影响的领域进行合作。
依照协定建立的新湄公河委员会(mekong rivercommission),取代了原来的湄公河临委会。新湄公河委员会的职责范围远超出了湄公河临委会,并不限于调查和协调湄公河下游水资源的综合开发,而是根据可持续发展思想,强调对整个湄公河的水和相关资源以及全流域的综合开发制定计划并实施管理。新湄公河委员会由三个常设机构组成:即理事会、联合委员会和秘书处。理事会由每个成员国派一名级别不低于司长级官员组成,每年至少举行两次会议:秘书处负责为联合委员会和理事会提供技术和行政服务,其工作在首席执行官(CEO)的领导下进行,而首席执行官的任免则由理事会决定。湄公河委员会各成员国还成立了本国负该国的湄公河开发和协调任务。新湄公河委员会自成立之日起,就邀请上游的两个国家中国和缅甸加入该组织,并于1996年开始与两国定期举行对话会,迄今已举行过6次对话会。
(二)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引起了国际的广泛关注
在国际政治多极化、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迅速发展的推动下,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国际合作已成为亚太地区经济、贸易及投资的新热点。这一地区处于中国、东南亚、南亚三大区域的结合部,在自然资源开发、市场潜力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正是由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地区所具有的这种“地缘经济—地缘政治”特点,自亚洲开发银行倡导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以及东盟对该地区合作都高度重视,纷纷参与到该区域合作中来。如日本一直是湄公河开发的重要捐助国,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在向东南亚大举推出直接投资的同时,也对湄公河流域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随着亚洲开发银行推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计划,日本加大了参与力度,
日本外务省先后主导并召开了“印支综合开发论坛”,日本经团联海外咨询企业协会对澜沧江—湄公河全流域经济、社会、投资、贸易、产业进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日本参与湄公河开发合作的一整套计划。同时,日本还积极要求参加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机制,并已获准成为该合作机制的核心国;20世纪70年代以前,美国曾较多地参与了湄公河的开发。越战结束后,美国的直接参与有所减少,主要是通过国际机构和跨国公司发挥影响。欧洲及其它西方国家大部分是通过官方的开发援助和直接投资,捐助开发和研究等方式参与澜沧江—湄公河的开发合作。如澳大利亚、新西兰、
瑞典等国积极参与湄公河开发,以官方开发援助和人力资源开发为主。英法等国在多极化的推动下,重点的投资、捐助和合作主要集中在原旧殖民地国家。欧盟及其它欧洲国家以
亚欧首脑会议为契机,对湄公河开发也有一定兴趣,已在“共同合作湄公河开发计划”方面达成共识,表示积极支持开发合作。东盟近年来也越来越重视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1995年,第五次东盟首脑会确定了东盟走向21世纪的战略发展目标,决定加快东盟经济政治一体化的进程,并将“
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从2008年提早到2003年实现。为了实现10国“大东盟”计划,东盟积极地介入湄公河开发计划,考虑到东盟的几个新盟员是该地区经济较不发达的国家,同时又由于经济、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及历史文化背景与原东盟成员国之间有较大差异和距离,为了尽快使新成员国融入东盟,同时又考虑到这一地区与中国的密切关系,1996年6月在吉隆坡召开了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第一次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基本框架》,其目的是提高湄公河流域国家的经济水平,加速将湄公河沿岸国如老挝、缅甸和柬埔寨纳入东盟的轨道;同时,也将“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作为东盟与中国经济合作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国积极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
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参加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以来,一直高度重视这一区域合作。为了加强对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的组织协调工作,1994年,中国政府成立了“国家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开发前期研究协调组”,目前,该协调组组长单位为国家计委、国家科技部,副组长单位为
外交部、外经贸部、
财政部和
云南省人民政府,中国国务院20多个部门为其成员单位。中国国家领导人也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中国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近几年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朱容基在出席亚欧会议,东盟与中、日、韩首脑会晤等重要国际场合对此都发表过重要谈话,多次阐明中国政府在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的积极态度和立场。中国在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也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
中国作为湄公河上游国家,很早便与下游国家达成了共同开发利用澜沧江—湄公河的共识,并最早认识到,开展国际航运、解决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交通问题,是湄公河开发合作的当务之急。1994年和1997年中国分别与老挝和缅甸签订了《澜沧江—湄公河客货运输协定》。自1991年起,中、老、缅、泰四国已经开始利用这条河流开展双边试航运运输。1992年后,中国云南省与老、缅、泰合作组织了自云南
景洪至老挝
琅勃拉邦间国际航道的丰水期、中水期和枯水期联合考察,并多次载货试航。在此基础上,中老缅泰四国与2000年4月在缅甸大其力市签署了一项四商船航运协定。一年后,于2001年6月26日四国商船正式通航。
在水文资源共享方面,中国与1991年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了湄公河临委会活动。1993年,中国国家水利部与湄公河临委会签定了一项由中国在澜沧江-湄公河汛期向临委会提供上游水文资料的谅解备忘录。2000年在中缅与湄公河委员会的第五次对话会后,湄公河委员会表示尊重1993年的谅解备忘录,希望在此基础上,请中方向其提供汛期水文资料,并将中国云南省境内的两个水文站列入其
洪水预报站点序列。2001年1月,湄公河委员会技术小组来华就中方向湄委会提供澜沧江汛期水文资料一事进行了讨论,并签署了会谈纪要。目前,双方正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与湄公河委员会关于中方向湄委会提供澜沧江汛期水文资料的协议》(草案)进行磋商。
中国境内澜沧江水能资源极为丰富,水能资源可开发量约为2700多万千瓦。为利用澜沧江丰富的水电资源,中国很早就开始对在澜沧江上建设水电站进行可行性研究,先后建成了漫湾和大朝山水电站,另一些电站尚待建设之中。其中中国拟与泰国合资兴建的景洪电站建成后向泰国提供电力。1998年,中国
国家电力公司与
泰国总理府办公室在北京签署了《关于泰王国从中国购电的谅解备忘录》。《备忘录》的正式签署和逐步实施,将开创直接利用外资参股建设大型水电站的先例。由于水库的调节作用,下游国家将在防洪、发展农田灌溉、提高航运能力、防止海水倒灌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因上游的水电建设而受益。
近年来,中国政府还加强了对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际区域合作的基础研究工作。在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协助下,中国国家计委牵头完成了《中国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开发合作总体研究报告》。此外,经过多年讨论和谈判,国家计委代表中国政府向亚洲开发银行申请的技术援助项目《澜沧江流域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获亚洲开发银行批准。该合作项目是中国第一次利用
国际金融组织进行的有关澜沧江流域总体战略研究,目前该项目已顺利完成。
中国政府自1992年起先后积极参加了由亚洲开发银行倡导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等机制,还与湄公河委员会建立了正式对话关系等,这些都充分表明澜沧江—湄公河区域合作得到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有关合作正蓬勃开展
共同宣言
2023年12月,柬埔寨王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联邦共和国、泰王国、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发布《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第四次领导人会议内比都宣言——“推进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携手迈向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