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末乱孔
五代十国时期事件
孔末乱孔的故事,又名孔末之乱,最早出自元朝时期的孔思晦,是讲五代十国时期的谋杀事件,因此事,孔子家族的大宗支险些断绝,逃过劫难的孔仁玉则在日后中兴孔族。不过后来发现的中兴祖孔仁玉墓志铭并没有提及此事,因为孔末乱孔不一定是真实的历史。
事件始末
西汉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汉元帝孔子十三世孙孔霸为褒成君,奉孔子祀。
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又封孔子十六世孙孔均为褒成侯。
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将孔子三十五世孙孔璲之由褒圣侯提升为文宣公。除授予孔子家族的历代宗子世袭爵位以外,朝廷也不时封赐食邑绢帛,免除徭役,优待孔子后裔。
南朝刘宋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朝廷下令免除靠近孔林五户百姓的徭役,充任孔林洒扫户,负责打扫孔林的卫生,代代世袭。这五户人家本都不姓孔,按着当时仆随主姓的习俗改姓孔,其中有一户因此名叫孔景。
唐末至五代十国时期,孔子家族后裔的人数已为数不少,但因外任做官和躲避战乱,他们多流散在外,定居于曲阜的较少。此时,宦官乱政,藩镇复起,战乱不休,唐朝皇室自顾不暇,对孔氏家族的优待也远不如过往,孔子四十二世嫡长孙孔光嗣因此未能承袭文宣公的爵位,只是在唐天祐二年(公元905年)被任命为泗水县县令
后梁乾化三年(公元913年),孔景的后裔孔末眼见天下大乱,时局动荡,起了谋逆夺位的野心,遂伙同暴徒将生活在曲阜的阙里孔氏一一杀害,最后,孔末又到泗水杀了孔光嗣,夺其家产,取代其位,主孔子祀,俨然以孔子嫡裔自居。经此事件,曲阜的孔子后裔几乎被杀尽。
后继发展
孔氏中兴
孔光嗣的独生子孔仁玉此时刚满九月,被其母亲张氏抱回张羊村娘家,被张氏的双亲张温和乐氏藏匿起来,幸免于难。孔仁玉在母家的抚养下逐渐长大成人,他九岁便精《春秋》、通六艺,姿貌雄伟,为人严谨,临事果断。
后唐明宗长兴元年(公元930年),鲁人将孔末假冒嫡裔,窃取官爵之事告之于官府,“曲阜令孔末非圣人之后,光嗣有子名仁玉,现育于外婆张氏家中”。后唐明宗得知此事后,派人前往曲阜详加调查,确认属实,于是下令处死孔末,命孔仁玉任曲阜县主薄,主孔子祀。
长兴三年(公元933年),又迁龚邱县县令,袭封文宣公。后晋高祖天福五年(公元940年),改任曲阜县令。
广顺二年(公元952年)六月,后周太祖郭威征讨慕容彦超,过曲阜,拜孔庙及孔墓,赐予孔仁玉五品官服,又授孔仁玉曲阜县令兼监察御史孔子家族经历大难后,终于在孔仁玉这一代而中兴,孔氏后人因此尊称孔仁玉为中兴祖。
孔氏南迁
随朝廷南迁,分为南北两宗
孔氏的命运,注定随历史浮沉。北宋靖康元年,金兵大举南犯,后来掳走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宋高宗赵构仓皇南下,逃到了今商丘一带,建立南宋王朝,不久又南下扬州
公元1128年,宋高宗在扬州举行郊祀,征召孔子后裔参加,以表明自己的正统身份。此时,孔子第四十八世孙孔端友奉诏带族人南下扬州。
后来,宋高宗又辗转来到临安,将这里当做行在。宋高宗下令赐孔氏定居衢州,并在那里兴建家庙,供奉孔子夫妇楷木像,一切礼仪和曲阜一样,孔氏南宗就此形成。
夏邑县前文联主席陈进说,孔端友南渡后,金国扶持刘豫建立伪齐政权,刘豫封孔端友胞弟孔端操次子孔璠为“衍圣公”,主奉曲阜孔林孔庙祭祀。后来,金国和蒙古贵族都曾在曲阜册封过“衍圣公”。
如此一来,“衍圣公”出现了南、北两宗并立的情况,而且一直持续到元朝
南北渊源
孔氏南宗让出“衍圣公”,北宗成为正宗
元朝统一后,有大臣上疏称,孔氏有南宗、北宗,但只应有一个“衍圣公”,应由孔子的嫡传后裔,即衢州孔端友的后人袭封。元世祖觉得很有道理,便钦定南宗为“衍圣公”,且下令他们从浙江衢州搬回山东曲阜奉祀。
孔氏南宗的第六代“衍圣公”孔洙奉诏入京,他对元世祖说,他的六代先祖都葬在衢州,并建有衢州家庙,实在不忍放弃衢州的祖坟,愿将“衍圣公”爵位让给孔氏北宗。
元世祖十分感动,称赞他“宁违荣而不违亲,真圣人之后也”。从此,曲阜的北宗成为孔氏正宗。失去“衍圣公”爵位后,孔氏南宗开始失去政治优势,地位日衰。孔氏南宗以衢州为中心,广播儒学,仅元朝就有孔氏后裔22人出任学官。
韩国孔氏
清代之后,不少孔姓人移居海外
南北朝时,孔氏开始大规模南迁,进入今浙江安徽等地。盛唐时期,渐渐分布于今江苏浙江江西等地。元明时期,北方的山西辽宁和南方的江苏云南贵州四川等地都有孔氏。清代后,孔氏不仅遍布全国各地,而且不少人移居海外。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说,元代以后,孔氏开始向海外迁徙。元至正九年,承懿公主远嫁高丽忠肃王之子,孔子第五十四世孙孔昭侍从,并留在高丽。孔昭才华横溢,得到高丽王朝重用,官至宰相,死后他葬在昌原(今韩国庆尚南道昌原市一带),封号为昌原君。
孔昭的后代在高丽累世为官,三代出了两个宰相,成为高丽王朝的名门望族。如今韩国的孔氏,都是孔子的后裔。高丽王朝也崇扬儒学,孔氏在那里很受优待。
后来,高丽国王认真研究了孔氏家谱,认为高丽孔氏的籍贯应该是曲阜,而不是昌原。此后,韩国这支孔姓人便都说自己是山东人,老家在曲阜。
孔氏至今已繁衍80多代,但不管社会状况如何变化,孔氏的辈分始终不乱。这是如何做到的?请继续关注《我从哪里来》。
中兴祖墓志铭的出土揭开了历史真相
2008年的夏初,曲阜市文物局对孔氏中兴组——孔子第四十三代嫡孙孔仁玉墓冢进行了修葺时,发现墓后室的券顶已经被揭开,随即专业人员进入墓室查看。在墓室中,寻找到一块墓志石——孔仁玉《鲁国郡“孔府君”墓志铭》,这是墓室中唯一存留的遗物。这块墓志为单体制石,高64厘米,宽65厘米,厚13.5厘米,四边内侧阴线刻以缠藤花卉,外侧阴线刻多位身着朝服、表情安详,看似圣贤的坐像,中刻铭文617字。
这一墓志的发现意义何在呢?又能不能给研究孔仁玉这一历史人物提供一些更有价值的史料呢?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个墓志上的主人孔仁玉其人吧!
在曲阜,有关“中兴祖”孔仁玉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孔仁玉,字温如,是一位对整个孔氏家族存亡绝续有着重大影响的人物,与其紧密相连的便是五代时期“孔末乱孔”史案。史案的“真实性”被孔氏族人深信不疑。那么,流传至今的“孔末乱孔”史案讲的是怎么样的一段历史传奇故事呢?
历史进入到唐末五代时期,这一时期,孔子家族后裔的人数已为数不少,但因外任做官和躲避战乱,他们多流散在外,定居于曲阜故地的相对较少,不足十户之家。此时,宦官乱政,藩镇复起,战乱不休,社会动荡。唐朝皇室自顾不暇,对孔氏家族的优待、重视也远不如以往,没有了主持家族内部管理的体制。这时,孔氏家门发生了一件大逆不道、不可思议的灭主惨案。被杀害的是孔子四十二世嫡长孙孔光嗣,他未能承袭文宣公的爵位,在唐天祐二年(905年)被任命为曲阜东邻的泗水县主簿。后梁乾化三年(913年),孔景的后裔孔末(本姓刘,按照当时孔家的规矩,凡到孔家为奴仆者,一律改姓孔,故刘末也叫孔末)见天下大乱,时局动荡,孔氏宗族涣散无主,便起了谋逆夺位的野心,遂组织力量将生活在曲阜的阙里孔氏族人进行杀害。最后,孔末又到泗水县衙谋杀了孔光嗣,夺取了阙里家业,并取代其位,主孔子祭祀,俨然以孔子嫡裔自居。而且要对孔光嗣的儿子、当时只有九个月大的孔仁玉也斩草除根。孔仁玉正巧被其母(一说乳母)张氏抱回在曲阜张羊村的外祖母家,躲过了当时的杀戮。孔末得知后,为斩草除根率人包围了张家,逼迫交出孔仁玉。此时,张家主妇张姥姥为了救圣人之后,竭尽其能,将自家与孔仁玉一样大的儿子交了出去,混淆蒙蔽了孔末,这才救下了孔仁玉。为此,孔家视外婆张家为世代恩亲。
从此,孔仁玉在艰难中隐姓埋名,刻苦学习,奋发图强,逐渐长大。他九岁时便精《春秋》、通六艺。
到了后唐明宗长兴元年(930年),有人上书皇帝:“曲阜令孔末非圣人之后,光嗣有子名仁玉,现育于外婆张氏家中。”揭露孔末窃取官爵,假冒嫡裔的真相,奏明孔子嫡系后裔孙孔仁玉才是合法的文宣公人选。此时,在外祖母家长大的孔仁玉已经十七(一说十九)岁了,博通六经,为人严整,处事果断。朝廷知道了事情真相后,于是下令诛杀了孔末,授仁玉曲阜县主簿,主管孔子祀事。长兴三年(932年)迁袭丘(今山东宁阳县)令,封文宣公。从此,断了十多年宗脉的孔子世家得以中兴,而绵延不断,故而后世族人把孔仁玉尊为“中兴祖”。然而,阅读完墓志铭文后发现,孔仁玉生平远非“孔末乱孔”史案中那样富有戏剧性的传奇,并且还有较大的差异。那么,真实的孔仁玉又会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诚然,墓志铭文中的语言含有许多褒美之词,但无需褒美的姓氏名谁、生卒年月、族系关系、官职品序等基本的人生信息,是非常真实可信的。该铭文清晰地记载了:孔仁玉,字无违,为孔子四十三代孙。在九岁时,其父“泗水君”孔光嗣去世后,“乃传家为陵庙主”,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地继承了奉祀职位。守墓尽孝完毕,“制授曲阜主簿,二年而就,转县令兼袭封文宣公。”两年后袭封文宣公,在政治上大有作为,通晓百工,被誉为神童。成人后,常常亲自过问并认真对待乡里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每当回复会见其治所旧吏时,人们都把他称之为父母官。慕容作叛时,孔仁玉遭受其灾:凶神恶煞(貔貅、大馗)般的慕容官兵烧杀掠夺,摧毁了孤立无援的县城,孔仁玉大义凛然地“揖让而出”,毫无惧色,他那高大的“七尺”身躯,官兵见到连连称奇。慕容叛军被平后,周高祖谒拜陵庙,孔仁玉作为陪侍,受得了“绯兼赐银器、杂彩、茶等”赏赐。在等待拜谢新的职位任命之时,天王郭威去世,此后官累至当地(兖)州都督府长史,于宋乾德二年(964年),卒于任期内,享年五十四岁。夫人裴氏同穴而葬。有四子:长子宜,次子宪,及未成年御哥、庆哥(乳名,即后世所载冕、朂);两女,一个出嫁,一个待闺。“抆泪相勉,合兹大事,自殡及葬,鲜不中礼。”一语,道出了孔仁玉殡葬时期的悲切与隆重,自始至终完全按照丧葬礼仪程序完成了安葬。
这就是史实中孔仁玉一生的记录,九岁丧父,为官后大有作为,也经历过大难,但这灾难是来自慕容作乱,而并不是“孔末乱孔”。灾难的制造者“慕容”,是当时盘据在兖州,称霸一方的慕容彦超,担任兖州节度使,《新五代史》中有这个人的传记。从大的历史环境考证,这些记录是符合历史真实的。
从铭文中我们看出,未成年的孔仁玉并非史传在襁褓中九个月时,其父被孔末所害后,张氏冒死藏匿,精心抚育至十七岁等等事宜。关于孔光嗣之死,铭文虽然没有明确地交代,但我们还是能够看出孔仁玉是极其自然的情况下,顺理成章地继承了“陵庙主”,没有任何异常。如果孔仁玉小时候如史传故事所说的那样,在襁褓之中就遭到追杀,这样关乎氏族存亡的一件大事,铭文中是不可能不提及的。况且在铭文最后看到“公之庆兮,传子孙兮”的特殊赞语,说明当时对圣裔的延续是非常在意和关注的。同时也说明,那时在阙里的孔氏宗族子孙,的确近乎灭绝,孔仁玉是唯一的圣脉传人,但也绝不是后期史传的那样。
至此,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墓志铭中记载的孔仁玉和史案“孔末乱孔”传奇的孔仁玉存在的巨大差异。我们不禁疑惑,为什么古人会杜撰了这一虚无的,但听起来又非常可信,感染力超强的“孔末乱孔”的历史故事?而且为什么会被广泛的孔氏族人所认可呢?
究其历史原因,大概有以下几方面。首先,使人仰视的社会地位和优越的生活礼遇,诱导了传奇故事的产生。其次,族群之间的矛盾争斗史,当然是传奇故事产生的基础。最后,面对族群内部严峻复杂的局面,及混乱的族系结构,必须理清族群内衍续关系,才能更好地巩固集团的利益堡垒,这就是传奇故事产生的主因了。
虽然,墓志的发现打扰了早已尘封已久的孔氏历史文脉,撼动了孔氏族人的情感记忆。可是随着孔仁玉墓志的现世,一切围绕在孔仁玉身上的种种传奇,终于可以清晰的明辨出来。通过对这篇墓志铭的正确解读,我们可以校正谬误,从而使许多历史谜团能够大白于天下。然而,历史的真实性和文化之间的差异有其固有的作用和意义,这也为我们研究历史和文化不同的范畴提供了某种线索和启示。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1 07:20
目录
概述
事件始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