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识别
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并运用定性或定量的
统计分析方法确定其风险严重程度,进而确定风险控制的优先顺序和风险控制措施,以达到改善安全
生产环境、减少和杜绝
安全生产事故的目标。为达到以上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规定被称为安全风险管理。
根据
风险评价的结果及经营运行情况等,确定
优先控制的顺序,采取措施消减风险,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
预防事故的发生。
1、应依据风险评价准则,选定合适的评价方法,定期和及时对
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应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分析。
1、企业应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及经营运行情况等,确定不可接受的风险,制定并落实
控制措施,将风险尤其是重大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企业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
2、企业
应将风险评价的结果及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对从业人员进行宣传、培训,使其熟悉工作岗位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掌握、落实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4.10.2识别危害(
危险源)方法(1)按物的
不安全状态(使事故
可能发生的不安全舞台条件或物质条件)进行识别GB6441-86《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中将物的不安全状态归纳为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
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以及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等4大类。(2)按人的
不安全行为(违反安全规则或安全常识,使事故有可能发生的行为)进行识别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中将人的不安全行为归纳为操作失误、造成
安全装置失效、使用不
安全设备等13大类。(3)按导致事故和
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进行识别根据
GB/T13861-92《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的规定,将
生产过程中的危险、
危害因素分为6类: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心理和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其他危险和有害因素。
国发〔2010〕23号文《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 要求,“企业要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动态监控及预警预报体系,每月进行一次安全生产
风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