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张县,汉置
寿良县,故城在今
东平县内,东汉改名寿张县,属
东平国,
南朝宋改名寿昌县,北魏复称寿张县,明洪武十三年(1380)迁治所于王陵店(今寿张镇),1964年因豫鲁水利矛盾调整省界而撤销,
金堤以北划入
阳谷县,属
山东省,南部入
范县并改属
河南省,后复设
台前县,仍属河南省,原县域包括今河南省
濮阳市台前县全部和山东省
聊城市阳谷县南部,县城为今聊城市阳谷县
寿张镇。
历史沿革
东汉光武帝刘秀讳叔名良字,遂改名寿张县,属东平国。
唐属郓州。
金大定七年(1167),河决城坏,遂迁治所至今聊城市
阳谷县李台镇竹口村,十九年(1179)复迁旧址。
明
洪武元年(1368),
黄河决口,县治所南迁到今
济宁市梁山县
薛屯,属东平府;十三年(1380)迁治所于王陵店即今聊城市阳谷县
寿张镇,属东平府;十八年(1385)改属
兖州府。
清雍正八年(1730)属
东平州;十三年(1735)复属兖州府。
1945年,属冀鲁豫边区第八专署。
1952年,平原省撤销后,属山东省聊城专区。
1958年12月,阳谷县建制撤销并入寿张县。
1961年7月,从寿张县中析出原阳谷县境域恢复阳谷县建制。
1964年11月寿张县建制撤销,
金堤以南地区划归
范县,改属
河南省,金堤以北地区划归阳谷县,属山东省,县城降为
聊城阳谷县
寿张镇。
相关记载
百忍义门
张公艺,山东寿张县人,生于北齐承光二年(公元 578 年)。张公艺一生正德修身,重礼重义,忍让齐家,自北齐至隋朝九代未曾分家,阖家九百馀人,家道和睦仁善,被世人誉称「九世同居」。
唐
麟德二年,
唐高宗去
泰山封禅,路经寿张县,听说张公艺一家九世同居,每朝都对其表彰,因此慕名造访张公艺家。唐高宗问张公艺为何能九世同居。当时已经八十八岁的张公艺答道:“老夫自幼接受家训,慈爱宽仁,无殊能,仅诚意待人,一‘忍’字而已。”随即请纸笔,书写了一百个“忍”字呈给皇上,并讲述了“百”的具体内容:“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姑娌不忍闹分居,
婆媳不忍失孝心 …… ”
据说,当时张公艺还对高宗说:“我家不光人义气,我家的狗也与别家不同。”他又领着高宗参观了喂狗的情形。全家一百只狗,有一只狗不到,这九十九只都等着不吃食,直等到齐了才吃,高宗也很惊奇。后来,有句俗语“张公艺的狗缺一个也不吃食”便源于此。据说,唐王想试一试张公艺这个“当家”的本领,就送给他两个梨,看他怎样处理,张公艺就让家人用
石臼把梨捣碎放在
水缸里,叫全家人来喝。
唐高宗听后连连称好,赐给他
缣帛以示表彰,当即封张公艺为“醉乡侯”,封张公艺的长子张希达为司仪大夫,并敕修
百忍义门。唐高宗亲书“百忍义门”四个大字。
张公艺高寿九十九岁,于唐仪凤元年(公元 676 年)去世。后来,张家后裔在阳谷县
寿张镇东街,修建了一座祠堂,叫
百忍堂,正中供奉着张公艺,墙上还描绘着这些感人的故事。张氏的后人也以“百忍”作堂号,以相互勉励。
影唐:相传因唐高宗幸张公艺居得名,去城十里。
唐张公艺墓:在县南十里,明正德六年,参政史公立石志之。
张公艺:九世同居,北齐东安王永乐、隋大使梁子恭慰抚表其门。高宗有事
泰山,临幸其居,问本末,书忍字百余以对。天了为流涕,赐缣帛而去。今祀于乡贤祠。
李逵坐衙
《水浒传》有一段
李逵在寿张县坐衙的故事,原文如下:
且不说
卢俊义引众还山,却说李逵手持
双斧,直到寿张县。当日午衙方散,李逵来到县衙门口,大叫入来:「
梁山泊『
黑旋风』爹爹在此!」吓得县中人手足都麻木了,动弹不得。原来这寿张县贴著梁山泊最近,若听得「黑旋风」李逵五个字,端的医得小儿
夜啼惊哭,今日亲身到来,如何不怕!当时李逵迳去知县椅子上坐了,口中叫道:「著两个出来说话,不来时,便放火。」廊下房内众人商量:「只得著几个出去答应;不然,怎地得他去?」数内两个吏员出来厅上拜了
四拜,跪著道:「头领到此,必有指使。」李逵道:「我不来打搅你县里人,因往这里经过,闲耍一遭,请出你知县来,我和他厮见。」
两个去了,出来回话道:「知县相公却才见头领来,开了後门,不知走往那里去了。」李逵不信,自转入後堂房里来寻。「头领看,那 头衣衫
匣子在那里放著。」李逵扭开锁,取出 头,领上展角,将来戴了,把绿袍
公服穿上,把
角带系了,再寻
靴,换了
麻鞋,拿著槐简,走出厅前,大叫道:「吏典人等都来参见。」众人没奈何,只得上去答应。李逵道:「我这般打扮也好麽?」众人道:「十分相称。」李逵道:「你们令史只候都与我到衙了,便去;若不依我,这县都翻做白地。」众人怕他,只得聚集些公吏人来,擎著牙杖
骨朵,打了三通擂鼓,向前声喏。李逵呵呵大笑,又道:「你众人内也著两个来告状。」吏人道:「头领坐在此地,谁敢来告状?」李逵道:「可知人不来告状,你这里自著两个装做告状的来告。我又不伤他,只是取一回笑耍。」
公吏人等商量了一会,只得著两个牢子装做厮打的来告状,县门外百姓都放来看。两个跪在厅前,这个告道:「相公可怜见,他打了小人。」那个告:「他骂了小人,我才打他。」李逵道:「那个是吃打的?」原告道:「小人是吃打的。」又问道:「那个是打了他的?」被告道:「他先骂了,小人是打他来。」李逵道:「这个打了人的是好汉,先放了他去。这个不长进的,怎地吃人打了,与我枷号在衙门前示众。」李逵起身,把绿袍抓扎起,槐简揣在腰里,掣出
大斧,直看著枷了那个原告人,号令在县门前,方才大踏步去了,也不脱那衣靴。县门前看的百姓,那里忍得住笑。正在寿张县前走过东,走过西,忽听得一处学堂读书之声,李逵揭起
帘子,走将入去,吓得那先生跳窗走了,众学生们哭的哭,叫的叫,跑的跑,躲的躲,李逵大笑。出门来,正撞著
穆弘。穆弘叫道:「众人忧得你苦,你却在这里疯!快上山去!」那里由他,拖著便走。李逵只得离了寿张县,迳奔梁山泊来,有诗为证:
牧民县令每猖狂,自幼先生教不良。应遣铁牛巡历到,琴堂闹了闹书堂。
二人渡过
金沙滩,来到
寨里,众人见了李逵这般打扮都笑。到得
忠义堂上,
宋江正与燕青庆喜,只见李逵放下绿 袍,去了双斧,摇摇摆摆,直至堂前,执著槐简,来拜宋江。拜不得两拜,把这绿 袍踏裂,绊倒在地,众人都笑。宋江骂道:「你这厮忒大胆!不曾著我知道,私走下山,这是该死的罪过!但到处便惹起事端,今日对众弟兄说过,再不饶你!」李逵喏喏连声而退。梁山泊自此人马平安,都无甚事,每日在山寨中教演武艺,操练人马,令会水者上船习学。各寨中添造
军器,衣袍,铠甲,枪刀,弓箭,牌弩,旗帜,不在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