饴糖一升、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以上用药分量均为汉朝
度量衡。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
水煎取汁,兑入饴糖,文火加热溶化,分两次
温服。
本证多由
中焦虚寒,肝脾失和,化源不足所致,治疗以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为主。中焦虚寒,肝木乘土,故腹中
拘急疼痛、喜温喜按。脾胃为
气血生化之源,中焦虚寒,化源匮乏,气血俱虚,故见心悸、面色无华、
发热、口燥咽干等。方中重用甘温质润之饴糖为君,温补中焦,缓急止痛。臣以辛温之桂枝温阳气,祛寒邪;酸甘之白芍养营阴,缓肝急,止腹痛。佐以生姜温胃散寒,大枣
补脾益气。
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是为佐使之用。其中饴糖配桂枝,
辛甘化阳,温中焦而补
脾虚;芍药配甘草,
酸甘化阴,缓肝急而止腹痛。六药合用,温中补虚缓急之中,蕴有柔肝理脾,
益阴和阳之意,用之可使
中气强健,阴阳气血生化有源,故以“建中”名之。
黄芪15g,大枣10个,白芍15g,桂枝、生姜、甘草各10g,
饴糖50g。
阴阳气血俱虚证。里急腹痛,喜温喜按,形体羸瘦,面色无华,
心悸气短,自汗盗汗。
产后虚羸不足,腹中疼痛不已,或小腹拘急挛痛引腰背,不能饮食者。
四方均属温中补虚之剂。小建中汤倍用芍药,益于
阳虚而营阴亦有不足之证。
黄芪建中汤是小建中汤内加黄芪,是增强
益气建中之力。当归建中汤偏重于
和血止痛。大建中汤补虚
散寒之力远较小建中汤为峻,且有降逆止呕作用,用治中阳衰弱,阴寒 内盛之
腹痛呕逆。
①
王子接《
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上:“建中者,建中气也。名之曰小者,酸甘缓中,仅能建中焦
营气也。前
桂枝汤是芍药佐桂枝,今
建中汤是桂枝佐芍药,义偏重于酸甘,专和血脉之阴。芍药、甘草有
戊己相须之妙,胶饴为稼穑之甘,桂枝为阳木,有
甲己化土之义。使以姜、枣助脾与胃行津液者,血脉中之柔阳,皆出于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