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桃红,
曲牌名。入越调,用于
剧曲、
散曲套数和
小令,多用来抒情写意,《
中原音韵》说它的特点是“陶写冷笑”。基本句式为七、五、七、三、七、四、四、五,共八句,四仄韵三平韵。代表作品有
杨果《
小桃红·采莲女》等。
小桃红,又名“武陵春”“采莲曲”“绛桃春”“平湖乐”“连理枝”“红娘子”“灼灼花”,是一支历史悠久的曲牌,属越调,用于剧曲、散曲套数和小令。“小桃红”名字的由来,《词谱》卷四谓元无名氏词有“宜插小桃红”,故名。小桃红在南曲、北曲中均是重要的曲牌。南、北曲的词格各不相同。北曲小桃红全曲八句,如元代散曲作家
盍西村创作的散曲《
小桃红·杂咏》。南曲越调小桃红的词体有十二句式、十一句式。十二句式如明代戏曲作家
高濂创作的传奇《
玉簪记》所用的剧曲。
小桃红在元明时期的文献及今人的著述中多有提及。元代戏曲家、音韵学家
周德清所著《中州音韵》的“作词十法·定格”一节中,举出《
小桃红·情》为例。可见,元代“小桃红”是一支很受重视的曲牌。元代散曲作家杨果《小桃红》作得很出色。现代俗文家
郑振铎在他著的《中国俗文学史》第九章“元代的散曲”中,选录有杨果的《小桃红》八段。
明代学者对“小桃红”的记叙有三种著作。一是戏曲作家、文学家
李开先在其戏曲论著《
词谑》的“词套”卷第十八条论及越调短套时提及“小桃红”,说明这一词牌(曲牌)在元明时期已广为流行。二是明代戏曲理论家、作家
王骥德在所著《
曲律》卷一中有两处提及“小桃红”。一处是在“正宫过曲五十二章”的第二十一首曲牌“小桃红”,另一处是“越调过曲四十五章”将《小桃红》列为首曲。三是与王骥德同时代的另一位明代戏曲音乐家
沈宠绥在其《玄索辨讹》一书,当谈及南北曲演唱技巧时选录四首《小桃红》为例。沈宠绥分别在这四首《小桃红》的关键处逐字注上符号,为弦索歌唱者指明演唱的字音和口法。
“小桃红”的曲牌音乐,最早则是见诸于清代乾隆十一年(1746)刊行的宫廷内府朱墨本《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在卷之二十四、卷之二十七、卷之三十七分别收正宫正曲二首,共计十四首。另有“小桃红”与其它曲牌的集曲。
小桃红曲牌定格八句四十二字,四仄韵三平韵,基本句式为七、五、七、三、七、四、四、五。其中首句首字可平,三字可仄;二句首字可平;三句首字可平;五句首字可仄,三字可平;六句三字可平,四字可平叶;七句首字可仄,三字可厌,四字可不叶韵;八句首字可仄。
(说明:曲牌格律与对照例曲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例曲使用斜体字排印。曲牌符号含义如下:平,表示填平声字;仄,表示填仄声字;上,表示填上声字;去,表示填去声字。加粗的为韵脚所在,括号内的为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