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内出现蛋白称为
蛋白尿,也即尿蛋白。正常尿液中含少量
小分子蛋白,普通
尿常规检查测不出,当尿中蛋白增加,尿常规检查可以测出即为蛋白尿。蛋白尿是
肾脏病的常见表现,全身性疾病亦可出现蛋白尿。
可以导致蛋白尿的原因很多,它们包括:功能性蛋白尿、体位性蛋白尿或病理性蛋白尿。常见有:
剧烈运动后,
发热的
极期,进食高蛋白饮食;胡桃夹现象;各种肾脏病和肾血管病等。
功能性蛋白尿是一种轻度(
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一般不超过0.5~1克)、暂时性蛋白尿,原因去除后蛋白尿迅速消失。常发生于青壮年,可见于精神紧张、严重受寒或受热、长途行军、强
体力劳动、
充血性心衰、进食
高蛋白饮食后。
清晨尿液无尿蛋白,起床活动后逐渐出现蛋白尿,长时间站立、行走或加强
脊柱前凸姿势时,尿蛋白含量增多,平卧休息1小时后尿蛋白含量减少或消失,多发生于瘦长体型的青年或成人。反复体位性蛋白尿,需注意除外
肾病,如
胡桃夹现象(又叫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是因
主动脉和
肠系膜上动脉挤压左肾静脉所致)。
(1)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①
肾炎可为隐匿性、急性、急进性或慢性。常合并血尿、高血压和水肿等。②
肾病综合征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大于或等于3.5克,同时伴有血
白蛋白减少,水肿、
高血脂。③
肾功能不全分为急性和
慢性肾功能不全。蛋白尿为
肾脏损害的表现。
(2)
继发性肾小球疾病①
狼疮性肾炎是
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脏的表现。
育龄期女性多见。依据肾脏受累严重程度的不同,尿蛋白量可以表现为少量至大量。②
紫癜性肾炎是
过敏性紫癜肾脏受累的表现。主要表现为血尿、蛋白尿,儿童多见,成年人亦可发生。蛋白尿多数发生在紫癜出现后2~4周。③
糖尿病肾病是
糖尿病常见的
并发症,早期肾脏受累,但是尿常规检查尿蛋白可为阴性,后逐渐出现
微量白蛋白尿,再发展至大量蛋白尿,乃至
终末期肾病,即
肾功能衰竭需要透析等治疗。④
痛风性肾病尿检异常出现较晚且轻微,仅见轻度蛋白尿及少量
红细胞。晚期可进展至
慢性肾衰竭。⑤
高血压肾病原发性高血压病发生5~10年后常出现肾脏等损害。
良性高血压导致的蛋白尿一般为轻至中度的尿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一般不超过1.5~2克),很少出现大量蛋白尿。有些合并
镜下血尿,常有高血压左
心室肥厚、
脑动脉和
视网膜动脉硬化等表现。另外一种
恶性高血压导致的蛋白尿常为突发性,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可由少至大量,多数伴有血尿和白细胞尿,
肾功能多急剧恶化。
(3)肾小管间质疾病如
肾盂肾炎、
间质性肾炎等,尿蛋白多为+至++,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多<2克。
(5)其他如高原性蛋白尿可见于从平原进入高原居留的人,
尿蛋白阳性,定量>400毫克/24小时,去高原前无蛋白尿,进驻高原后发病,吸氧可好转,返回平原恢复正常。
平时注意避免过高蛋白饮食。定期体检,如有蛋白尿尽早发现。
糖尿病和高血压、
痛风5~10年以上者应至少每半至1年化验一次
尿常规。注意尽量避免可能导致肾损害的药物:如
解热镇痛药、部分抗生素和不明成分中药。如必要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