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瓷雕是
福建省
闽南地区、
台湾省和
广东省汕尾
海陆丰地区、梅州
客家、
潮汕地区各地
寺庙建筑中一种地方
传统手工技艺。它选取各种颜色鲜艳的彩瓷器,或利用残损价廉的彩瓷为材料,按需要剪成形状大小不等的细小瓷片,再用它来
贴雕人物、动物、花卉、山水,常用于装饰寺庙宫观、仿古建筑、园林建筑等建筑物的屋脊、
翘角、门楼、壁画,大户人家建古厝时也会用上,具有色彩鲜艳、造型生动、
立体感强,久不褪色的特点。其精湛的雕刻技艺,不朽的
艺术价值,是凝聚了古代
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剪瓷雕亦称嵌瓷、剪黏为流行于
广东东部,
中国福建南部、
台湾西部和
越南等地区的一种传统建筑装饰工艺,属瓷片拼贴的一种,以颜色鲜艳、胎薄质脆的彩瓷器(如碗、盘、壶等)或残损价廉的瓷器为原材料,使用粗钳、
铁剪、
木锤、砂轮等工具将其剪、敲、磨成形状大小不一的细小瓷片,进而
贴雕人物、动物、花卉和山水等,并装饰于寺庙宫观等建筑物的屋脊、檐角、照壁、墙面和门窗框、门窗楣等部位。潮汕地区和越南的剪瓷雕用途还不限于建筑物外部装饰,例如潮汕地区亦应用于工艺挂屏,摆设于客厅、佛堂内,越南
应陵中的启成殿内部以剪瓷雕装饰。剪瓷雕的题材以吉祥如意、福禄寿喜和花鸟虫鱼、人物故事为主要内容,其工艺兼具绘画的色泽感和雕塑的
立体感,并可长年经受日曝雨淋、海碱侵袭而不褪色。
自唐代
陈元光主政漳州时期,
中原文化便源源不断传入东山,并从东山再向
台湾乃至海外传播。剪瓷雕为何人何时创造发明已难于考证,相传,从宋代晚期兴建西山岩的“初来寺”时就已经有了该项技艺。到了明代,东山兴建寺庙、祖祠,该项技艺便开始盛行。有清以来,东山剪瓷雕的工匠有更多的机会与广东以及邻县的工匠进行更多的部分交流切磋,使该项技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随着东山与海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这种
传统手工技艺便逐渐
东南亚及台湾地区传播。
剪瓷雕的发源尚未厘清,一说为明清时期福建漳州平和和
漳浦一带的制瓷艺人发明,因当地一度
民窑瓷业发达,碎瓷片极为丰富;第二种说法为源自
泉州,因其自五代起便有
德化窑、
安溪窑、
晋江窑等丰富的陶瓷资源。文献表明明末以前剪瓷雕已经盛行于
粤东、闽南各地,最迟在清
康熙时已传入台湾。越南则于
阮朝时从中国传入。
因天灾、地震及建筑翻修等原因,中国大陆及台湾清前期以前的作品已多不见,现存者以
道光、
同治年间以及近现代的作品居多,其中福建地区现存最早的作品为
漳州的云霄天地会
遗址高溪庙,为清代康熙时的作品。越南则有不少阮朝的作品。
民国时期,东山就有一些工匠应邀到台湾或
澎湖修寺庙、祖祠,其中就有专事剪瓷雕的师傅。到了近现代,随着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剪瓷雕艺术在一批优秀艺人的手中发展到高峰,成为传统
民间艺术中一技奇葩。
台湾:台湾的
剪黏常与
交趾陶结合使用,学界将台湾的剪黏艺人分为潮州与泉州两派,前者以柯训、
洪坤福和苏杨水为代表,后者以
叶王和
何金龙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