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收账款保理是企业将赊销形成的未到期应收账款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转让给商业银行,以获得银行的
流动资金支持,加快
资金周转。理论上讲,保理可以分为买断型保理(非回购型保理)和非买断型保理(回购型保理)、
有追索权保理和
无追索权保理、
明保理和
暗保理、折扣保理和
到期保理。
简介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商业信用的普遍推广和运用,保理业务日益成为一项集
贸易融资、商业资信调查、
应收账款管理及信用风险担保于一体的新兴综合性
金融服务。通过对中国
应收账款保理业务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发展中国保理业务的一些可行性对策及其前景展望。随着
中国经济的发展和
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商业信用越来越盛行,企业
应收款的
资金占用量日益膨胀,严重影响了企业的
资金周转,加大了
企业风险。更有企业因大量应收账款不能收回,致使
生产经营难以为继,陷入破产的境地。应收账款的大量沉淀成为
公司管理层头疼的问题。应收账款保理业务使得企业可以把由于赊销而形成的应收账款有条件地转让给银行,银行再为企业提供资金,并负责管理、催收应收账款和
坏账担保等。企业可借此收回账款,加快资金周转。
基本概念
中国企业应收账款的数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企业
流动资金短缺与大量债权无法变现之间的矛盾异常突出。应收账款的不断增长使不少
企业运营资金拮据,应收账款
占用资金加大了企业的
机会成本,而应收账款难以收回又使公司的
坏账增加,从而增加企业的费用,致使许多企业虚盈实亏,影响企业的利润。
主要作用
(一)低成本融资,加快资金周转。
保理业务的成本要明显低于短期
银行贷款的
利息成本,银行只收取相应的手续费用。而且如果企业使用得当,可以循环使用银行对企业的保理业务
授信额度,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保理业务的融资功能。尤其是对于那些客户实力较强,有良好信誉,而收款期限较长的企业作用尤为明显。
例如,中国的
电信设备生产厂家,由于
电信运营商强大的
市场地位和电信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其
销售合同的平均收款期一般在12—14个月,(
账期一般是1—4—4—1,即签约预付10%,货到付40%,验收付40%,
尾款一年后支付),但其采购账期一般不会超过3个月。这样,就至少存在9—11个月的
流动资金缺口,会对电信设备厂家形成很大的资金压力。但如果电信设备厂家合理利用应收账款保理,提前将剩余80%—90%货款收回,将会大大改善企业的
流动资金周转,减轻
短期资金压力,加快企业的
发展速度。
由于销售商有进行保理业务的能力,会对
采购商的付款期限作出较大让步,从而大大增加了销售合同成功签订的可能性,拓宽了企业的
销售渠道。
在无
追索权的买断式保理方式下,企业可以在短期内大大降低应收账款的余额水平,加快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改善财务报表的
资产管理比率指标。
(四)融资功能。应收账款保理,其实质上还是一种利用未到期应收账款这种
流动资产作为抵押从而获得银行
短期借款的一种
融资方式。
存在问题
保理业务起源于19世纪的
北美和
欧洲,于1987年10月正式登陆中国商业银行。在中国来讲,保理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属于比较陌生的东西,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时间上起步晚,能够开展保理业务的主体少
从1992年
中国银行率先开展保理业务到2000年为止,中国加入
FCI并能够从事保理业务的银行只有中国银行、
交通银行、
光大银行、
中信实业银行等商业性银行。中国很多商业银行和企业对保理业务仍然闻所未闻,以致中国对保理业务缺乏法律化和政策化的规定。2000年4月份,
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向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提供了10亿元
人民币应收账款保理业务额度,这是中国最早的一笔
国内保理业务。
(二)社会信用机制不健全
虽然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机制已被社会各个阶层呼吁多年,有关部门也在进行这方面的工作,但许多银行都指出,信用机制的不健全仍然是制约中国保理业务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保理业务能否正常进行将取决于保理商对买卖双方的信用风险的控制。由于中国
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形成,与
企业信用有关的
公开信息难以取得,银行无法对除自己客户以外的企业进行
信用评估,这种状况不仅使中国银行无法像国外保理商那样全部或大量收购其客户应收账款,也使银行仅能在少数情况下提供坏账担保服务。
由于中国保理业务还处于
成长阶段,发展还不成熟,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中国保理业务完全是按照FCI所颁布的有关规则和规定进行的。再者中国还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
企业信用体系,而且中国银行的
风险控制水平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上,所以中国银行以开展有
追索权的保理业务为主,对无追索权的保理业务则持极为谨慎的态度。此外,中国的保理业务大多主要集中在少数实力雄厚的
跨国企业和合资企业中,而真正需要资金帮助而又适合保理业务的中小企业由于达不到保理业务的条件,使得保理业务混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贷款而难有更大的发展。
(四)操作缺乏经验
在国际上,FCI制定了《国际保理业务管理规则》,用以指导各国的保理业务,但由于中国开展保理业务的时间尚短,只有极少数客户了解并能有意识地应用该业务,使得这一规范还不能
直接监督指导中国保理业务的具体实施。中国银行的
国内保理业务从
方案设计到具体执行主要是参考商业银行的信贷模式,没有形成一整套适用于保理业务的完整的风险
计量方法和评估模型。而操作人员一般也只是相关的银行人员,缺乏专业的保理人员,这就使得保理业务操作缺乏经验。
(五)缺乏完善的立法规范
1.保理业务的操作缺乏立法规范。保理是一种完全不同于
银行业务的产品,需要采用一套独立于
银行信贷管理之外的符合自身特点的操作和
管理方法,因此,国外大多数银行开展保理业务都是通过其附属的保理公司或一个非常独立的部门进行。由于保理业务在中国发展较晚,在越来越多的国内银行开展
国内保理业务的同时,国内尚缺乏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具体法律法规,也缺乏可以指导具体实践的有关
法律文件,而FCI所颁布的相关规则规定也并不适用于国内的保理业务。中国金融机构所做的保理业务都只是作为银行的
中间业务,各金融机构都是按照自己对保理业务的理解在操作,
人民银行只是在政策上给予许可,这使得保理业务的操作一直处于无法可依,甚至无章可循的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保理业务的发展。
2.保理业务司法
不确定性和
商业发票确认的
法律空白问题。由于保理业务在中国起步晚,发展较慢,很多方面还很不完善,使得在解决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生的保理业务争议还没有任何的司法予以保障。争议发生时,如何寻求
法律救济,向谁请求,由谁做原告,
合同效力如何确认,
法律责任如何划分,各方应承担的
法律后果如何确定,所争议的问题涉及的法律如何适用,其
回购条款是否受法律保护等,都存在不确定性。虽然各金融机构在具体操作
国内保理业务时,为了规避这一
法律风险,都设计了较为复杂的债权转让
通知书,并在通知书中记载了债务人确认的内容,但一旦发生纠纷,仍避免不了由于债务人不明示确认而产生的法律风险。
解决方案
中国银行对企业间的保理业务只提供单一的结算服务,事实上发挥不了经济核心的作用。国内银行应转变
经营观念,逐步树立风险
经营理念,进行科学的决策定位。而且由于长期受汇款、托收、信用证等传统交易模式的限制,中国企业尤其是进出口企业还不能适应建立在
商业信用基础上的保理业务,因此,各方应加强宣传力度,通过开办企业培训班、上门宣传讲解、实施尝试期试用优惠费率等手段,让更多的企业了解保理业务、选择保理业务,以发挥保理业务的优势作用,使保理业务这个新型的融资工具更好地为
企业服务。
(二)建立健全有关保理业务方面的
法律法规,促进保理业务的发展
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市场各
利益主体的行为需要法律法规去规范,
市场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离不开
法律规范的调节。中国有关
保理方面的立法仍属空白,也缺乏严谨的
操作规程指导实践,极大地影响了银行开展保理业务的积极性,也限制了国外有经验的保理商进入
国内市场。因此,中国相关部门一方面应参考借鉴国际上已有的
国际公约和
国际惯例,并吸收
发达国家对保理的判例和经验,为保理发展建立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完整规范的
法律制度和业务操作规程,以促进中国保理业务的有关法律法规建设;同时还要尽快制定、修订或完善包括金融法规、银行支付
结算办法和
担保法、
会计法规在内的有关法律法规;明确
债权转让、保理商及其与第三者的
权利冲突,债务人抗辩与反索、清盘与破产等事项的具体解决办法,以规范保理业务的运作,形成公平竞争的机制,使中国保理业务在法律的保护下发展壮大。
(三)拓宽保理业务的范围,采用双保理和无
追索权的保理业务
保理的模式一般有单保理和双保理,国际上采用较多的是双保理。然而由于中国的
信用制度还很不完善,出于防范
银行风险的目的,中国商业银行大都采用
单保理模式即
出口保理和
到期保理,但是从保理业务
运行模式看,双保理和无追索权的保理模式比单保理模式更具有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应积极拓宽保理业务的范围,一方面发展双保理,并让出口国保理商与进口国保理商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是开发无
追索权的保理业务。
任何
金融创新都应把防范
经营风险放在第一位。在中国,信用机制的不健全仍然是制约保理业务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尽快建立社会化的
企业信用体系,为保理业务提供一个高效、快捷、权威的
企业资信查询系统,是当前发展保理业务面临的重要问题。在保理业务,尤其是
无追索权保理业务中,银行由于丧失了对销售的追索权,承担较大的风险,因此保理商就必须要建立比较完备的
资信调查网络,才能对买方的信用风险有较强的把握能力。
(五)积极培养高素质的保理人才,提高保理业务的效率
保理业务的特点,决定了保理
业务人员不仅要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及保理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
商业贸易知识和较强的综合财务
分析能力,同时还要具备法律常识,充分了解公约和法规,懂得如何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守信办法,降低自身的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抓紧对保理业务人员的
专业培训,建立一支有良好
职业道德和专业化的保理、
资信评估专业队伍,掌握保理业务发展的最新动态,进一步提高业务经营水平,紧跟
国际保理业务的最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