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针茅
禾本科针茅属植物
异针茅(Stipa aliena Keng)是禾本科,针茅属多年生密丛草本植物,须根坚韧。秆高可达40厘米,叶鞘光滑,长于节间;叶片纵卷成线形,上面粗糙,下面光滑,圆锥花序较紧缩,分枝单生或孪生,斜向上升,小穗灰绿而带紫色;颖披针形,先端细渐尖,外稃背部遍生短毛,密生短毛,芒两回膝曲扭转,颖果圆柱形,7-9月开花结果。
形态特征
多年生密丛草本。须根坚韧。秆高20-40厘米,具1-2节。叶鞘光滑,长于节间;叶舌顶端钝圆或2裂,背部具微毛,长1-1.5毫米,基生叶舌较短;叶片纵卷成线形,上面粗糙,下面光滑,基生叶长为秆高1/2或2/3。
圆锥花序较紧缩,长10-15厘米,分枝单生或孪生,斜向上升,基部者长4-7厘米,顶部者长1-2厘米,下部长裸露,上部着生1-3个小穗;小穗柄长2-10毫米(顶生者长达2厘米);小穗灰绿而带紫色;颖披针形,先端细渐尖,具5-7脉,长1-1.3厘米;外稃背部遍生短毛,具5脉,长6.5-7.5厘米,基盘尖锐,长约1毫米,密生短毛,芒两回膝曲扭转,第一芒柱长4-5毫米,具1-2毫米的柔毛,第二芒柱与第一芒柱几等长,被微毛,芒针长1-1.6厘米,无毛;内与稃外稃等长,具2脉,背部具短毛。颖果圆柱形,长约5毫米,具浅腹沟。花果期7-9月。
异针茅属于矮禾草,叶、茎主要分布在30厘米以下,穗主要分布在50厘米以上。茎占比重最大,占59.11%;其次为叶,占26.11%;穗只占14.78%。叶的比重高于冷地早熟禾
近种区别
异针茅接近疏花针茅(Stipa penicillata Hand.-Mazz.),但植株较矮,高20-40厘米,光滑无毛;叶舌钝圆或2裂,长1-1.5毫米;花序较紧缩,长10-15厘米,具少数小穗,分枝亦短,腋内无枕;芒柱的毛较短,长约1.5毫米等是其区别点。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甘肃、西藏、青海、四川。主要生长于高山草原和河谷草地,是中国青藏高原分布较多的一个种,优势群落呈点片状分布在海拔2500-4200米的干燥山坡、砾石草地。
繁殖方法
选种:采集的野生牧草种子,发芽率为65%。
播种:条播,播深3-4厘米,行距30厘米。
施肥:112.5千克/公顷磷酸二铵作底肥。
栽培技术
引种栽培生长动态:异针茅播种返青后前期生长缓慢,整个生长期内的生长基本为线性增长,斜率0.45,线性拟合表明拔节后期生长较快;第2个生长高峰在8月至9月上旬,此期是异针茅2次生殖生长的抽穗与开花混合期,草层高度明显提高,生长速率0.775厘米/天;至9月下旬牧草停止生长,异针茅平均草层高度56.5厘米,高于种植区野生群落。由于采用的是宽行播种,因此,返青时的植被覆盖度只有39%,随着地上植株的发育,7月上旬其盖度可达到50%,此后随牧草生长速度加快,盖度也快速增加,8月上旬随生长速度减缓植被盖度趋于稳定,至9月初达到95.5%。第二年8月下旬盖度达到100%。播种当年一般分蘖2-3个,第2、第3年可达到5-32个,说明异针茅在不同生境中均具有极强的无性繁殖能力。从分蘖期到成熟期,牧草在生长前期分蘖数呈递增动态,至7月25%植株抽穗分蘖数达最大值,之后至9月初分蘖数呈递减动态。
产量:种植当年牧草地上生物量积累较低,2厘米以上基本无产量。第2年鲜草产量1460克/平方米,干草产量516.2克/平方米,种子产量8.6克/平方米。鲜干比2.25:1,第3年干草产量达到864.3克/平方米,种子产量比第2年增加近5倍。
主要价值
营养:异针茅粗蛋白质含量较高,在返青至抽穗之前,各种家畜都喜食。它的茎叶柔软,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是种植区牲畜夏季主要采食的牧草之一。其干物质中粗蛋白质含量10.13%,粗纤维含量32.54%,粗脂肪含量3.40%,无氮浸出物50.16%,粗灰分3.77%。
异针茅抗寒性和抗旱性都很强,返青早,分蘖多,适合于高寒草原生长。异针茅粗蛋白质含量较高,茎叶柔软,叶量丰富,适口性好,在返青至抽穗之前,各种家畜都喜食。种植第3年就可完成完整的生殖生长,产量与冷地早熟禾相当,适于在高寒牧区大面积建立人工草地。因此,异针茅扩繁生产,可从缓解三江源区高寒草原地区适宜草种极度缺乏局面,从而促进该地区草地生态环境恢复和草地畜牧业发展。
参考资料
异针茅.中国自然标本馆.
针茅属.植物智.
异针茅.植物智.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18 21:53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