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刚(1913年7月10日-2011年11月23日),著名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奠基人。1934年6月毕业于
武汉大学经济系,1941年考取清华庚款留美
公费生,进入
哈佛大学学习,1945年冬获经济学科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
农业与工业化》,是世界上第一部从历史上和理论上比较系统地探讨农业国家或经济落后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专著,获哈佛大学1946-1947年度经济学科最佳论文奖和大卫·威尔士奖。
人物生平
1913年7月10日,张培刚出生在
湖北省
红安县八里湾一个普通
农民家庭,小时候张培刚就开始放牛、砍柴、插秧、割
稻谷,随家人从事各种农活。
1925年春,未满12岁的张培刚小学毕业,到武汉读中学。这期间,武汉革命浪潮日益高涨。受“
民主与科学”口号的影响,他刻苦攻读数理和
社会科学。
1928年,武汉省立第一中学初中毕业(现
武汉市第十四中学)。
1929年,张培刚考入武汉大学文预科,次年顺利进入经济系学习。
1934年6月,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经济系获学士学位,即被选送到前
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从事
农业经济研究工作。
1941年4月,张培刚与
吴于廑同榜考取
清华大学第五届留美
公费生。
1945年,张培刚的博士论文《
农业与工业化》通过答辩,获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1946年,张培刚从哈佛大学毕业时,拒绝张伯伦邀请他在哈佛任教的邀请决定回国,担任武汉大学经济系主任。
1948年,张培刚在
联合国亚洲及
远东经济委员会担任顾问。
1949年,他的论文由哈佛大学出版,并成为许多大学
经济学专业的指定参考书。
1951年秋至1952年夏,在北京中央马列学院学习。
1952年底,调至正在组建的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工作,任建院筹备委员会委员兼基建办公室主任。
1957年,又被下放到湖北省红安县劳动。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Pei kang Chang”被视为特务暗号,他成了
反动学术权威、走
资本主义的当权派,因博士论文中曾提及“战争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他又被冠以战争贩子等罪名,而当年在美国当排字工人攒钱买回的大量外文文献被成箱捣毁。
1978年,任华中工学院(后改名华中理工大学)
社会科学部主任、教授。同年5月,他成为第一批给国家领导人主讲“外国经济学”的专家,并与
厉以宁合写了《宏观与微观经济学》,最早把
西方经济学(即
市场经济学)介绍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他通过著作和讲学,全面介绍了西方经济学、西方
管理科学和
世界经济的发展。
1979年秋,张培刚回到原华中工学院,担任社会科学部主任。
1983年3月,张培刚积劳成疾,几度病危,经多方抢救,始脱险境。疾病迫使他在医院治疗达一年半之久。
1992年,
非公募基金会“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设立。
1995年,张建华和张培刚合写一篇关于
中国经济在
亚太经济发展中作用的论文。
2011年11月23日14时,在
武汉与世长辞,享年98岁。
人物轶事
哈佛成名
1944年,从
武汉大学经济系毕业的年轻学生
谭崇台赴
哈佛留学,遇到一位风度翩翩的胡博士,得知谭崇台也来自武汉大学,胡博士立马问道:“那你们可知道张培刚?他在这里很有名气。”事后谭崇台得知,胡博士就是曾任驻美大使的
胡适,彼时张培刚到哈佛不过3年。
Pei kang Chang
1956年,两位
智利学者到北京要求见Pei kang Chang(张培刚)。外交部人员一度听成了“背钢枪”,辗转到武汉时,张培刚正在华中工学院(现
华中科技大学)做
基建办主任,劝农民搬家迁坟。领导碍于面子,叮嘱张培刚不要说从工地上过来,在一间从制图教研室借来的办公室里,他方得知自己的博士论文出了
西班牙语版本,在南美引起巨大轰动。
不幸遭遇
1951年,“
喝洋墨水”的他被调到中央马列学院学习,在1957年又被下放到湖北省红安县劳动。村里的老人仍记得,这位戴着眼镜有点知识的农民白天推着四百斤左右的
粪车,晚上则在水塘边的
大枫树下教农民识字。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Pei kang Chang”被视为特务暗号,他成了反动学术权威、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因博士论文中曾提及“战争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他又被冠以战争贩子等罪名,而当年在美国当排字工人攒钱买回的大量外文文献被成箱捣毁。
他的夫人谭慧记得,“文革”时,张培刚白天要拿榔头修马路,到家后往往还坐不了多久,门便被敲开,“张培刚!出来去劳动!”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人和宗师
1947年,他在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被哈佛大学授予经济学科最佳论文奖和“大卫·威尔士奖金”(哈佛大学经济学科最高荣誉奖)。后来被国际公认为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之作,被翻译成
西班牙文,流行于南美。1989年他写的《发展经济学往何处去》一文力挽狂澜,拯救发展经济学于重危之际。1992年,他出版的《新发展经济学》实现了研究立场、对象、主题、方法的重大变革,并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为发展经济学实现新的突破和飞跃作出了重大贡献。
西方经济学(即市场经济学)的介绍者和评价人
从改革开放以来,他不仅通过著作和讲学,全面介绍了西方经济学、西方管理科学和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围绕“当代西方经济学的特点、
发展趋势及借鉴和利用”,“当代西方经济学说与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等问题进行评价。在体制
转换过程中,在研究和讲学、写作中,特别是在他著的《
微观经济学》中不断强调
市场调节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强调
消费者主权,企业是改革的中心环节,竞争、成本、
效益分析的作用等,并在他负责和指导的
战略设计中加以运用,对于改革起了
促进作用。
张培刚发表专著和论文近三百余万字。他的著述一丝不苟,以《
农业与工业化》一书为例(该书提出的发展农业以实现工业化的观点,已被发展中
国家认可),写作此书时,涉及到的经济学家就不下一百八十余人,文献资料达二百余种,包括了当时经济学中有关的主要论著。他的
经济思想中不仅包括经济观、市场经济观和
发展观,而且包括了宏观和
微观理论和方法并力求运用于指导实践。他是国内外著名的经济学家。
科研项目
战后工业化问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989-91年;
新型发展经济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990-92年;
大国经济发展与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993-95年;
发展经济学新发展与大国经济发展,湖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992-1994年;
新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湖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997-1998年;
南方湖区经济问题研究 国家“七五”课题
著作发表
人才培养
1998年,原华中理工大学经济系申请了
博士点,研究领域是发展经济学、西方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张培刚以85岁高龄出任博导,成为了当时全国最高龄的博士生导师。学生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
张军扩,企业研究所前任所长
陈小洪,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巴曙松,资源与
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他在武汉大学任教期间,培养了
董辅礽、
李京文、
何炼成、
曾启贤、
万典武等一批著名经济学家。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他在华中科技大学培养了
徐滇庆、
张燕生、
张军扩、
巴曙松、
李佐军等一批知名学者,以及一大批政界和实业界的精英。
获奖记录
张培刚教授曾获亚洲粮农奖、第一届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第二届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其博士论文《
农业与工业化》获哈佛大学1946-1947年度经济学科最佳论文奖和大卫·威尔士奖。大卫·威尔士奖的获得,使张培刚教授成为全球唯一的、也是获经济学奖级别最高的华人经济学家。
为表彰张培刚教授的杰出学术成就和对学校发展的重要贡献,2011年11月23日上午华中科技大学计划在召开校长办公会,授予张培刚教授“华中科技大学
终身成就奖”,这是该校第一次颁发该奖,且已定于23日下午举行颁奖仪式。但由于当日14时张培刚教授逝世,颁奖仪式未能顺利举行,成为该校师生的一大憾事。
出版图书
社会任职
张培刚生前曾任职务: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及
上海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武汉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教授;
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名誉院长,中美经济合作
学术委员会中方主席。
1947年,兼任前
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1948年,任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顾问。
人物评价
张培刚先生是中国卓越的经济学家、杰出的教育家,毕生致力于经济学
理论创新,创立了系统的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为发展经济学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他为
中国经济学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倾注了全部精力,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纪念张培刚先生,就是要学习他热爱祖国的
赤子情怀、淡泊名利的
人生态度、严谨创新的治学作风和教书育人的大师风范。希望与会专家努力研讨,为
全面深化改革、破解经济
社会发展难题献计献策。(湖北省委书记张昌尔评)
张培刚先生在美国
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其论文获
威尔士奖,但他毅然回到祖国,见证并参与
新中国成立和
社会主义建设。他所有学术成就都建立在对中国实际和实践的深切关怀上。二是淡泊名利与提携后辈。先生一生对人真诚豁达,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一生为人师表,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经济学人才。(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尹汉宁评)
1982年,
世界银行的经济专家钱纳里来华讲学时说:“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是你们中国人,是张培刚先生。这是中国人的骄傲。”
1986年,哈佛大学一教授在座谈会上说:张培刚才真正是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刘易斯、舒尔茨的理论比他提出的要晚好些年,因此他更有资格获得
诺贝尔奖。
人物纪念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
为了推动我国对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和传播,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以严谨的
科学态度,不断探索包括我国在内的
发展中国家如何快速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有效途径,1992年10月,在
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的支持下,张先生的朋友、同事和学生们在“张培刚学术思想研讨会”上,发起成立了以张先生名字命名的经济学
公益基金——“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