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五论
弥勒菩萨所说的五部论典
弥勒五论,即弥勒菩萨(一云,弥勒为与无著世亲同时代或稍早的一位论师)所说的五部论典。但汉传与藏传有所不同。汉传弥勒五论:《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经论颂》、《分别瑜伽论》、《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颂》、《辨中边论颂》。藏传弥勒五论:《辨法法性论》、《辨中边论颂》、《究竟一乘宝性论》、《现观庄严论》、《大乘庄严经论颂》。
简介
《瑜伽师地论》云:“一、为如来法教久住世故;二、为平等利益安乐诸有情故;又为如来甘露圣教,已隐没者,忆念采集重开显故。未隐没者,问答抉择倍兴盛。”嗣尊弥勒,为佛长子也,秉着如此心怀,又亲承佛嘱,弘护正法,利益有情。由无著菩萨祈请宣讲了在佛教史上有着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的巨著——《弥勒五论》。五论堪称为开启如来密意门的钥匙,一代时教的纲宗,三乘行人趣向解脱的指南针。由于五论均是从慈尊无碍智海中流出的甘露法水,故其密意熔融一味,然由于所释经典的不同而又各具特色。其各自特色如下:
《辨法法性论》
本论详尽辨析有法与法性。有法指生死,法性指涅盘。并指示如何悟于有法与法性,从而翻染为净,转迷为悟,了脱生死,悟入涅盘。
其特色略有四点:
易于通达经典一切所诠
千经万论所说,不出有法与法性,此二摄尽一切所知法。论中圆满宣说有法生死与法性涅盘,依此可通达一切佛经的所诠,犹如一口吞尽虚空一般。论云:“当知此一切,略摄为二种,由法与法性,尽摄一切故。”其实,《占察善恶业报经》中所说的真如心与虚妄心,妄心所现即生死法,真心即涅盘。也就是《大乘起信论》中的一心二门——心生灭门心真如门,该论说此心能摄世出世一切诸法。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中云:“佛法不出唯心真如二观,盖一切色心,依正假实诸法,无非仗因托缘而生,皆是依他起性;不了依他,妄计实我实法,即名遍计执性;了其如幻,有即非有,体唯一心,即名圆成实性。”若明了此点,就会对所取涅盘及所舍轮回无倒认知。全知麦彭仁波切在《辨析智慧光明论》中云:“若能善加抉择有法与法性,自然对经典所诠的一切义都不会愚昧。”
中观唯识融通无碍
世尊宣说的中观唯识无有丝毫的抵触矛盾,不但不相违,其实本来即是融通无碍的。后人不能洞明此意,各执一端,分河饮水,相互攻击破斥,诚可悲哀。慈尊在本论中成功地将中观唯识熔于一炉,名言以唯识安立,胜义以二取空的自性光明而安立,从而使中观唯识双行并运,以补处大士的智慧使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大乘中观唯识是相辅相成的,并不是互相矛盾的。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上论中云:“《辨法法性论》则同于二谛双运瑜伽行中观之理。”又云:“《辨法法性论》是宣说见的秘密甚深义,故一切大乘学者都应了达,因此以中观唯识的观点解释此论均无不可。”
切中关要、群经总疏
有法生死有无量无边的差别,法性涅盘亦有无量无边的差别,如果在差别上或外相上寻求,那么很难彻底通达。本论直接托出无边生死的根本就是众生的虚妄分别心,法性就是妄心二取空所显的真如妙心,让先行人当下明白所舍的轮回就是自己的妄心,所证的涅盘就是妄心的法性,不会向心外舍生死求涅盘,而于自心中求取诸佛的解脱。另外,论中昭然阐明大乘甚深的无分别智慧,即以六相宣说悟入无分别智慧的方法。无分别智是所有大乘经典的指归,也是所有大乘圣者悟入法性的根本依处,即是禅宗所说的无念境界,因此堪称殊胜论典的总疏。全知麦彭仁波切上论中云:“经论中所明显开示的毕竟是大乘究竟的无分别智,故被称为一切甚深经部的疏。”
明示修法关要
由于论中以中观唯识圆融的方式宣说了见解的关要,故开出两种修法,即世俗修唯心识观,胜义修真如实观。论中由六相悟入虚妄分别,由此了知虚妄分别心于胜义中本无,在世俗中如幻如梦般妄现,又由六相悟入法性,并广大宣说无分别智的修法,由此获得转依,使有法隐没法性现前。禅宗所谓:“不用求真,但须息妄。”二祖觅心不得,当即悟明心性。《楞伽经》所说诸圣相传,妄想无性,即能悟入自证圣智境界。《楞严经》说:“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如此等等,都以直指的方式令学人从妄心悟入真心,可以说极具关要。尤其《占察善恶业报经》中地藏菩萨开示唯心识观和真如实观,与本论完全相符。
《辨中边论》
能辨是慈尊的大智慧,所辨的内容有七种,即相、障、真实、修对治、修分位、得果、无上乘。前六种是三乘共同的,第七无上乘是特别阐明无上大乘。前六种又可摄于境行果或基道果中,即相、障、真实是境,修对治、修分位是行,得果是果。“中”是离一切边的真实性,“边”是常断诸边。众生愚痴不能无误了知境行果的真实性而落于边见之中,菩萨慈悲辨析何者是中,何者是边,从而使众生起真实解、发真实行、入真实位、得真实果。
其特色点如下:
见解以随教唯识为主:略看论文即可深信
宣说三乘广大道相
先须了知轮涅之相,故说相;欲舍轮回现前涅盘必须断障,故在相后说障;欲断障必须缘真实性,故在障后说真实;缘真实性后修习对治法,故在真实后说修对治;修习对治后在行人相续中会出现不同分位,故在修对治后说修分位;修对治后会获得哪些果,故在分位后说得果。在共同宣说三乘广大道后,为令有情趋入大乘究竟成佛,故别说无上大乘。纵观全论内容可知,本论摄尽大小经典所诠的境行果一切法,通于三乘,导归究竟一乘中。不同有的经论或有密意次第错乱,或仅说境行果中一二。
具有五种殊胜功德
〈一〉、论义深邃,非分别寻思所能通达;〈二〉、具有坚实义,能摧伏一切邪论,而不被摧伏;〈三〉、具有广大义,圆满一切三乘的精华义并能成就暂时究竟大义;〈四〉、具有一切义,普能利义一切三乘行人;〈五〉、除诸不吉祥,能够无余遣除无知、邪证、怀疑,永断烦恼、所知二障
《宝性论》
宝性论》全称《究竟一乘宝性论》,又名《大乘无上续论》。宝是大乘佛法僧三宝,性是种性,也就是成佛的自性住种性。自性住种性在经论中有诸多异名,《华严经》中称为无碍法界、无师智、自然智、如来智慧,《法华经》中称为妙法,《圆觉经》中称为圆觉,《维摩诘经》中称为不思议解脱,《涅盘经》中称为佛性,《般若经》中称为实相,《如来藏经》中称为如来藏,还有法身、真如、实际等等不同异名。不同宗派也有不同的名称,华严宗叫作自性清净圆明体,法华宗叫作实相,禅宗叫作心性、本命元辰、本地风光等,净土宗叫作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唐密藏密对此佛性也赋予很多不同的名称。总之,如永明延寿大师所说,千经万论、宗门教下安立的百千名号都是在诠释佛性。
论中围绕佛性如来藏宣讲了七个内容:一、具八种功德的究竟皈依处佛宝;二、具有六种功德的法宝;三、具有六种功德的僧宝;四、又以三理、十义、九种比喻宣说了全论的核心——如来藏;五、从本体、因、果二利、三身八个方面宣说了觉悟自性的大菩提;六、宣说菩提所具有的离系与异熟等众多功德;七、进一步宣说自己觉悟后任运、相续利乐有情之佛事业。七个内容或金刚处开示众生解脱还灭的因果。对此,又有两种理解:一、自相续的如来藏为因,佛法僧三宝为缘,因缘和合出生菩提、功德、事业之果;二、自相续的如来藏为因,他相续的菩提、功德、事业为缘,因缘和合成就佛法僧之果。无论如何,弥勒菩萨无非是想为我等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已。其特色如下:
究竟一乘是畅佛本怀之说
我佛最初成正觉时,以佛眼观法界所有众生都和他一样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是由于颠倒妄想的客尘覆盖而不能证得,尔时世尊就想仅以大乘法度化众生。然而又见众生深深地贪著五欲,不求佛果及断恶的妙法,根机着实下劣。所以佛随顺众生根机意乐信解,以种种因缘、比喻、言辞,将一乘佛法分别说为三种。四十多年以种种法水洗涤弟子的心,直到法华会上,开权显实,宣说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都能成佛,废除究竟三乘,安立究竟一乘。《法华经》云:“虽说百千亿,无数诸法门,其实为一乘。”不仅释迦文佛宣说究竟一乘,十方三世诸佛都宣说究竟一乘。《法华经》云:“佛说过去世,无量灭度佛,安住方便中,亦皆说是法。现在未来佛,其数无有量,亦以诸方便,宣说如是法。”又云:“十方国土中,无二亦无三,唯有一佛乘,除佛方便说。”论中广泛抉择的佛性如来藏就是究竟一乘的根本,能够大畅佛陀出世度生之本怀,付矛众生法财,赐于大白牛车,平稳速疾到达佛果安乐宝所
所诠如来藏是佛法的核心
(1)、如来藏大乘显密了义经的共同所诠,上文解释《宝性论》时罗列诸经异名可以证实此点。(2)、如来藏是众生迷悟的根本:众生依何而迷,又依何而悟?《圆觉经》、《大乘起信论》中都依人迷失方向的比喻说明众生依如来藏而有迷悟。所谓迷就是没有认识如来藏心性,生起独头无明,由此展转流浪生死。经云:“于第一义谛不了,号曰无明。”古德云:“由最初一念不觉,故有流转。”所谓悟就是不执著四大五蕴身相,六尘缘影为心相,以无分别智契合心性。(3)、诸佛所彻证,诸菩萨苦行由此而生:众生的如来藏心就是诸佛法身,二者在本体上没有丝毫的差别。换句话说,在众生位时功德不减,在诸佛位时功德不增。华严宗三祖贤首法藏大师云:“亦可在圣体而不增,处凡身而不减。虽有隐显之殊,而无差别之异。”诸佛依二种智慧断除二种障碍,证得具二清净的法身。《不增不减经》中说众生即是法身。一切菩萨的妙行都是缘如来藏而得以成就,论中宣说了自性住种性和随增种性,前者指如来藏,后者指缘如来藏的修行。《大乘起信论》中说心性上本无客悭吝,随顺本性修习布施波罗密持戒乃至般若的修法类推可知。总之,如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如来藏狮吼论》中云:“唯此主遍行如来藏,是三世一切诸佛所说密意的精要,也是一切显密诸法的唯一关要。”
论体七金刚处甚深难思
七金刚处都是佛甚深智慧的行境,唯佛与佛方能彻底通达,连十地大菩萨也如夜晚观物一般难以明见。无著菩萨的《宝性论释》中说七金刚处是无法用分别心测度了知的,《大涅盘经》明文宣说十地菩萨不能了了见佛性。在《无上依经》、《如来藏经》、《宝女问经》、《陀罗尼自在王经》、《胜鬘经》、《不增不减经》等诸多经中或少分、或多分或圆分宣说了七金刚处,但都共同宣说是深奥不可思议的。本论云:“真如有垢及无垢,无垢佛德佛事业,从彼生起三宝善,证悟胜义诸佛境。如是三宝此种性,遍知诸佛妙境界,彼亦四相依次第,以四根据不思议。清净而具杂染故,无有杂染而净故,法不离而不现故,任运而无分别故。”又云:“一切种智之行境,如来非是三慧境。”又云:“此因如盲不见色,凡夫从来未曾见,且如产房内婴儿,不见日轮圣亦尔。”又如:“佛种性与佛菩提,佛陀法及佛事业,清净有情亦难思,此等唯是诸佛境。”
与般若相比是圆满了义
般若无相法轮诠示了如来藏如实空义,善辨法轮在此基础上又宣说了如来藏的如实不空义,也就是说般若仅仅抉择了如来藏是远离戏论的这一侧面,而善辨法轮圆满抉择了本体空与自性光明。因此,佛在《解深密经》中解释自己的密意说,二转法轮还有增上的,三转法轮是无上的、圆满的,相比之下三转法轮比二转法轮更圆满、更殊胜。在本论中慈尊也解释了在空性基础上宣说光明的密意。《大涅盘经》、《楞严经》、《起信论》等诸多三转经论中都圆满抉择了空性和光明。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如来藏狮吼论》云:“然而以与空性的自性身无离无合的智慧光明作简别而宣说如来藏,此是第三转法轮了义经的密意,仅此一点超胜第二转法轮。”
见解是最圆满的他空大中观见
般若经》与龙树菩萨的《中观六论》均是以胜义理抉择轮涅诸法自性空的见解,称为自空中观见。三转如来藏了义经与本论都是以名言净见量抉择如来藏自性光明。前者是以现空二谛或无遮的方式抉择的,后者是以实相现相二谛或非遮的方式抉择的。抉择的结果认为蕴界处等或者说由分别心所安立的法都是迷乱的世俗客尘法,在如来藏本体上从本以来就不存在,或者说就是自性空。世俗客尘空后胜义中存在着具有超过恒沙数自性功德的如来藏。与有部、经部、唯识中观相比,这种见解最圆满。
连接显宗与密宗的桥梁
金刚密法是快速成佛的殊胜方便,连接显宗与密宗的中间桥梁,藏地觉囊、噶举、宁玛等派的许多高僧大德一致认定就是《宝性论》。如宁玛大法王龙钦绕降尊者云:“如来藏作为因续义,可出生金刚乘窍诀之关要故。”因此,想依靠密宗成佛的人,首先应当学好《宝性论》。
修学本论可以断五种过失、生起五种功德
五种过失是:(1)障碍生起菩提心的怯弱之过;(2)障碍摄受众生的轻慢之过;(3)障碍证悟实相的执著虚妄之过;(4)诽谤无有自性功德法的损减之过;(5)障碍自他平等的贪执自我之过。由学修如来藏教法后,了知自他都具有佛性如来藏即可断除五种过失,并能获得五种功德。五种功德是:(1)生起勇猛精进修道之心;(2)对众生发起如大师一般的恭敬心;(3)证悟客尘无自性的般若慧;(4)证悟觉空无别的大智;(5)生起自他平等心。
听闻生信获得不思议功德
对论文宣说的七金刚处,无须说以十法行修习会获得无量无边的功德聚,即使仅仅听到文句,相信是真实不虚的,就会获得超胜于广大施类福、清净戒类福及殊胜修类福的巨大福德。暂时会获得发起菩提心、趣入六度行的利益,究竟会获得速疾成佛的利益。若欲详知请参阅论文。无等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在为上万僧俗大众讲授本论《校量功德品》时,以种种譬喻,作种种比较,数数殷勤赞叹听闻本论的功德,上师曾说:“在显宗中再也找不出比《宝性论》功德更大的论典,可以称它为显宗中的‘闻解脱’。”
《大乘庄严经论》
大乘庄严经论》 ,又名《经观庄严论》,具有七种大义,称为大乘。以五种义阐述妙法庄严大乘经典,称为庄严经。五种义是所安立、分别所知、所思惟、不可思议及圆成证得。所安立是安立大乘经典是佛说,遮遣对大乘经的未知、邪证、怀疑,如把黄金打制成庄饰品一般,使人见到大乘经就会引生欢喜;分别所知是将大小乘从归依、种性、发心二利等方面作比较,得出大乘超胜于小乘,由此会如莲花开敷一般,对大乘道生起难以抑制的欢喜;所思惟是对大乘中诠示的真实性、菩萨的神通以及成熟自他的方便作思惟,由此趣入其中,犹如享用美膳一般,生起体味法的欢喜;不可思议是指大菩提,虽然尚未获得大菩提,但由于坚信入于大乘道中就决定会现前,犹如听到国王敕封的喜讯一般,生起大欢喜;圆成证得是为了证得大菩提,修习一切道法,犹如打开宝箧获得珍宝一般,生起欢喜。其特色如下:
内容丰富
全知麦彭仁波切说,《宝性论》解释了三转如来藏诸经,《现观庄严论》解释了二转般若诸经,本论是将上二类经之外的大部分经典的法义汇集在一处的大疏,也是五论中篇幅最大的一部论。论中广泛宣说了归依、种性、发心、二利、真实性、神通、成熟、大菩提、明信、述求、弘法、随修、教授、度摄、供养、亲近善知识、梵住、菩提分、菩萨功德、行住、敬佛等内容,可谓包罗万象,是当之无愧的大乘广大方面的百科全书。
细作比较、赞叹褒扬大乘
慈尊弥勒为了让所化众生对大乘生起决定信心和不变的欢喜,以及为引导小乘行人回小向大,论中分别从归依、种性、发心二利四方面,对大小乘作了详尽的对比,而对大乘作了殊胜的赞叹与褒扬。如讲归依时说,在归依三宝的行人中,大乘的归依是最为第一的,其原因有四点,(1)为了普遍救度一切众生故;(2)为了求取无上佛果而发勇猛大愿故;(3)为了证悟人法二我空性故;(4)超胜世间凡夫及声闻故。论云:“若人归三宝,大乘归第一,一切遍勇猛,得果不及故。”讲种性时说,大乘种性,有大悲大信大忍大行的相状,这是小乘种性根本不具有的。由大乘种性的力量,纵然不慎造罪堕地狱也会迟缓入、迅速出、受苦微、见苦能生起大悲心,而且由大乘种性能增长菩提觉树、产生安乐、灭除痛苦、成就自他二利等功德,因此迥然超出小乘。从发心而言,无论世俗菩提心还是胜义菩提心,小乘一个都不具有。诸多大乘经中说初发菩提心时就超胜二乘行人。在讲二利时说,为了圆满二利,菩萨发大菩提心行持无量苦行,获得无上大果,这些也远非小乘声闻的境界。
开示大乘菩萨的稀奇修行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是大乘菩萨伟大的精神。在利他中圆满自己的觉悟,是大乘佛法殊胜善巧。论中充分地阐明了这一不共特色。论中说:三界六道的所有有情都贪求自己获得安乐,不但没有实现所愿,反而感受着极剧的生死众苦。菩萨却一反常轨,精勤地饶益利乐他人,最终成就二利,获得圆满解脱的安乐。菩萨爱惜他人胜过爱惜自己,忘记了自身的安危苦乐,心心念念想着利益有情,为了能够实现利他的大愿,初发菩提心就能守护无边的罪恶,修习无量的善法。为了利他在欢乐时菩萨会欢喜,在痛苦时菩萨依然会欢喜。菩萨由通达般若,以大愿投生三界饶益有情时,作游赏花园观,对于轮回中的烦恼毫无怖畏。菩萨大悲心猛利,为了利益众生,纵处无间地狱中,如同住于禅天的安乐境界,所以对痛苦毫无怖畏。由于菩萨心中恒时生起大悲心,以众生的苦乐作为自己的苦乐,所以不会等待众生的劝请,而是以大悲推动常作众生不请之友。论云:“荷负众生担,懈怠丑非胜,为解自他缚,精进应百倍。”又云:“凡是诸所作,回以利众生。”在世间上发起利益儿女、亲友、自己的心是很了不起的,而菩萨的发心是为了普度一切有情,这种发心是整个世间中最为殊胜的。为了使众生发起获得安乐,不惜施舍自己的身体、眷属、财物等一切。如果能够让众生发起一念善心,菩萨宁愿在久远劫中精进不息。总之,菩萨的六度四摄三十七菩提分四无量心等等都是为了利益众生。本论的《二利品》、《随修品》、《度摄品》、《梵住品》中都曾宣说。通过学修本论后决定会对大乘法与大乘菩萨的稀有生起信心及求取之心。
圆满宣说六度、四无量心、觉分
论中从六度数量决定、体相、次第、释名、修习、差别、摄行、治障、功德、互显十个方面诠释六度,将六波罗密解释的淋漓尽致,在一部经论中很难见到如此详尽的解释。四无量心与菩提分也是如此。
主要解释唯识经典的密意
如《真实品》云:“思惟决定已,通达义类性,已知义类性,善住唯心光。”又云:“心外无有物,物无心亦无,以解二无故,善住真法界。”尤其在《述求品》中广说。
讲闻功德巨大
无著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中说,讲闻本论会获得讲闻一切大乘经典的功德。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本论注释《胜乘甘露喜筵》的结文中云:“多劫积资难遭遇,大乘法要之总汇,殊胜补处论义,于彼若作讲与闻,定获一切大乘法,普作讲闻之功德,诚如无著大车尊,菩萨地论所宣说。”
《现观庄严论》
现观庄严论》,又名《现证庄严论》。本论是阐释所有《般若经》的密意,在阐释时将《般若经》每会均分作八大段解释,可以说是《般若经》的总科目。全论共有八品,阐述八事。八事是一切相智、道相智、一切智、圆加行、顶加行、渐次加行、刹那加行、法身。八事可合为三种,前三事是境,次四事加行是因或竺,最后一事法身及事业是果。八事展开成为七十义,还包括了《般若经》中所说的一百零八法。其特色如下:
所有《般若经》的纲要
论中并未偏于哪部《般若经》而作阐释,而是开显了所有二转《般若经》的密意。大中略三品《般若经》都可与本论对应,历史上很多高僧大德都以经论对照讲解,如宗喀巴大师全知麦彭仁波切等。
法义深广
般若经》中从色法至一切智智间的染净诸法无不包含,所以内容广大;又一一指示诸法的究竟本性是实相般若,以及诸佛菩萨所修所住的甚深般若智慧,所以极为甚深。换言之,从广大来讲八品、七十义、一百零八法或境行行完备宣说,从深而言,唯是各别自证智之行境。
开辟般若现观次第
龙树菩萨的《中观六论》是从甚深见上抉择般若的意趣,对于如何现观的方法并未直接涉及,而本论以修行阶位为纲要,引导行人实践修行现观般若。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总教授
《广论》是一部总摄一切佛语扼要,遍摄龙树无著二大菩萨的道轨,引导众生趣往一切种智之地,圆满具足上中下三类士夫修行所有次第的无上宝典。而广论的总教授即是本论,宗喀巴大师云:“总此教授,即是至尊慈氏所造《现证庄严》所有教授。”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1-14 20:59
目录
概述
简介
《辨法法性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