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称彰化为半线,隶属诸罗县,古地名“半线”系采自平埔人“半线社”的语音翻译。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间,
闽南地区居民相继东渡,聚集
鹿港一带,造成人口大增,因而于雍正元年(1723年)始将诸罗县中间百余里土地设为县治,南至虎尾,北抵大甲,从此才称彰化。
1945年10月台湾正式归还。国民党政府接管台湾,考虑到
地方自治的需要,乃将日本统治时期的五州三厅,改为八县,并将日本统治时期的11市改为9
省辖市、2
县辖市。其中:彰化市管辖区域东为彰化市大竹区快官,位于东经120°37′17″;西为彰西区西门口,位于东经120°29′47″;南为大竹区快官,位于北纬24°2′6″;北为大竹区阿夷,位于北纬24°6′43″。该市四周东与乌日乡为邻,西接美镇、
秀水乡,南与花坛、芬园二乡为界,北以
大肚溪与
大肚乡为界。管辖彰化、彰西、彰南、大竹等4区。市政府设于彰化市彰南区。
1946年5月,彰化区(当时属台中县)驻地由彰化市南郭迁往鹿港。1950年7月1日,
线西乡(当时属台中县)分出
伸港乡。
1950年
台湾省调整各县市行政区域,其中台中县合彰化市,分为彰化、台中、
南投三县。彰化县辖彰化市及彰化、员林、北斗三区,计1市(4区)25乡镇。县政府设于彰化市。彰化县管辖彰化市,及鹿港、和美、员林、溪湖、田中、北斗、二林等7镇,及线西、新港、福兴、秀水、花坛、芬园、大村、
埔盐、埔心、永靖、社头、二水、
田尾、埤头、芳苑、大城、竹塘、溪州等18乡,合计1市25乡镇。东为
二水乡鼻子头,位于东经120°38′0″;西为大成乡下海墘厝,位于东经120°16′0″;南为二水乡南二水南方,位于北纬23°47′30″;北为新港乡新港北方,位于北纬24°10′45″。该县东接
南投县,南连
云林县,西临
台湾海峡,北界台中县。
彰化县位于台湾中西部,西临台湾海峡,东以平缓的八卦山脉和南投相邻,北以大肚溪和台中相接,南部则和云林县以
浊水溪相隔。
彰化县地形可粗分为
彰化平原与八卦台地两种,前者为一
海岸平原,由大肚、浊水两溪冲刷而成,占彰县总面积87.71%;后者位于县境东侧,呈西陡东缓、北低南高。
彰化县除县界河—大肚溪、浊水溪外,境内尚有旧浊水溪、二林溪等溪流、数条
排水沟以及流经县内大半区域的八堡圳。
总人口数为 1,267, 988人(2020年9月30日止),排名
台湾地区第 7 位,密度1,180.00人/平方公里(全台第 8 位)。
台北、台中、高雄皆有台汽客运开往彰化;而县内则以彰化、员林两家客运为主,分别以彰化市及
员林镇为中心,联络境内各乡镇。
姜丝大肠是一道寻常的餐点,作法是先将
猪大肠洗净、切段,放入锅中加水,与葱、姜等一起熟煮至烂,再起油锅爆炒即可。
粄条客家食物的代表,北部庄称为“粄条”,南部聚落则称为“面帕粄”,亦即广东人所称的“
河粉”,或台湾人说的“粿仔”。
红糟肉亦称糟母肉,系以
糯米、
红麴加上糖,盐发酵成糟母,再将鸡、鸭等肉类放入其中淹制而成,兼具酒香及肉香,且有滋补之效。红糟肉过去是客家人珍贵的过年菜肴,现则已普遍化,平常日子就可尝其美味。
梅干扣肉淹是常用的烹调方法,梅干扣肉就运用了淹、卤两种作法。首先,采摘下来的
芥菜先行日晒风干,再涂以
盐巴,密封淹制做成梅干;将梅干与卤得熟烂的
五花肉或是
蹄膀,放在一起蒸煮,
梅干菜的酸脆与
肥肉的
油香融为一体,即成为梅干扣肉这道佳肴,是客家餐馆必备的招牌菜之一。
烟肠乃所称的
香肠,又称为
粉肠、
水烟肠或
白烟肠,其外形虽然类似香肠,但口感却截然不同,吃起来香香软软的,带点Q劲。其制法是将
地瓜粉、
瘦肉及香料调匀,灌入猪小肠后煮熟,冷却后就可以切成一块块沾酱料吃;以米酱、糖、盐、
辣椒等混合而成的沾料,甜中带辣,与烟肠一起入口,最能吃出烟肠的特殊风味。
桔酱北部庄常见的
蘸料,酸甜的滋味具开胃效果。桔酱系将酸桔洗净、晾干,然后去籽加入盐、糖等
调味料,熟煮至烂,再去除渣滓即成。
八卦山属八卦台地西北丘陵,海拔97米,古有“定寨望洋”的美名,为“
彰化八景”之首。八卦山是彰化地区名胜景点,以卦山路为轴,沿着公路直上有八卦山大佛、无底庙、红毛井、银桥
水景公园与抗日烈士纪念碑公园等著名景点。
鹿港小镇隶属彰化县,位于
彰化平原西北边
鹿港溪口北岸,西濒台湾海峡,南以鹿港溪与福兴乡为界,北以番雅沟与线西乡、和美镇为界,是本省一个著名的文化古镇。
天后宫创于清
康熙年间,奉祀由湄洲天后宫恭请而来的二妈;原为求航海平安而立的小庙,后经不断扩建,才成为今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