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所说的“心理障碍”有一个比较一般的定义,指没有能力按社会认为适宜的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
不适应的。这种“没有能力”可能是
器质性损害或
功能性损害的结果,或两者兼而有之。
人类精神活动是
有机的、协调的、统一的,从接受外界刺激,一直到做出反应,是一系列相互联系
不可分割的活动。精神活动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注意、意志、智能、人格、意识等,其中任何一方面的变化均可表现为精神活动障碍,即精神活动的各个方面互
不协调或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均可表现为
精神异常。
个体自己可以感到不同于以往,如体验到情绪低落、不高兴或压抑,并且感到痛苦,因而需要寻求医生的帮助。或者
观察者根据自身的经验观察到患者的行为不同于以往,亦可以认为是异常。
如果观察到患者的心理活动有明显的质的改变,如出现幻觉、妄想、明显的语言紊乱或
行为异常,则提示是心理障碍。
统计学标准认为,人们的心理
测量结果通常呈
正态分布,居中的大部分人属于心理正常范围,两端这都被视为“异常”。因此,确定一个人心理正常与否,要看其偏离正常人
心理特征的平均水平程度。也就是说,一种心理活动再同等条件下若为大多数人所具有属于正常;若背离了大多数人的一般水平就是异常。人们已经设计出不同的心理
测量技术测定不同的心理特征。根据某一个体的测量结果与正常人群测量结果的比对可以区分出正常、异常胡
临界状态,如智商:低于70定为异常;70~90定为临界状态;90以上为正常。另外,临床是用的一些量表也利用类似的原理设计的,其结果可以供临床参考。
症状与病因学
标准时将心理障碍当做
躯体疾病来看待。如果一个人身上表现得某种
心理现象或行为,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便认为此人有心理障碍或净胜疾病。如药物中毒
性心理障碍,可依是否存在某种药物作为判断依据。此时物理、
化学检查和心理生理测定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仅有一方面的心理
活动异常还不能肯定就是心理障碍;诊断心理障碍需要符合一定的标准,而且个体自己感到痛苦或者明显影响其
社会交往或职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