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斯特·恩格尔(Ernst Engel,1821年3月26日-1896年12月8日),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以
恩格尔曲线和
恩格尔定律闻名。
恩斯特·恩格尔生于
德累斯顿,德国统计学家,因
恩格尔定律闻名于世。他早年与法国
社会学家弗雷德里克·勒普莱(Frédéric Le Play)交往甚密,勒普莱对
家庭问题很感兴趣,这使恩格尔开展了对家庭的调查。这些调查所搜集到的开支数据使恩格尔确信,在家庭的收入与该户分配于食物和其他项目的支出之间,存在着一定联系。这是经济学中最早确立的定量
函数关系之一。不仅如此,他还发现,收入较高的家庭用于食物的支出一般多于较穷的家庭,但食物开支在
总预算中所占比重一般同收入成反比。从这一经验性规律出发,他进一步推断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对于其他经济部门而言,农业将萎缩(恩格尔,1857年)。
1860-1882年,恩格尔在
柏林任普鲁士
统计局局长期间,以
普鲁士统计局的名义为发展和加强官方统计学做了大量工作。他因反对
俾斯麦(Bismarck)的
保护主义政策而辞职。在研究工作中,他从成本方面特别研究了人类生活的价值。他还调查了价格对需求的影响。他对官方统计学的影响远不仅限于德国,1885年他参与创立了
国际统计学会。
恩斯特·恩格尔根据
统计资料,对
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
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
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
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这个就是
恩格尔定律。而食品支出总额占
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也即表示为
恩格尔系数。
国际上常常用
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
国家和地区人民
生活水平的状况。根据
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在我国运用这一标准进行国际和城乡对比时,要考虑到那些不可比因素,如
消费品价格比价不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以及由
社会经济制度不同所产生的特殊因素。对于这些
横截面比较中的不可比问题,在分析和比较时应做相应的剔除。另外,在观察历史情况的变化时要注意,恩格尔系数反映的是一种长期的趋势,而不是逐年下降的绝对倾向。它是在熨平短期的波动中求得长期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