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秋
悲秋诗词
对萧瑟秋景而伤惑。语出《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唐 杜甫登高》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郑振铎 《山中杂记·蝉与纺织娘》:“那末你的感触将更深了,那也许就是所谓悲秋。”“伤春悲秋”是中国古代文人一种带有颓废色彩的情结!这种情节,基本上影响了中国古代所有的文人。特别是刘禹锡的一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更是将悲秋写入了中国的诗坛。中国诗人大多是怀才不遇的文人士大夫,他们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不免要寓于他物以求自慰。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当诗人看到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自己又无法作为的时候就会伤春;秋天则是收获的季节,又是将近冬天的时候,看到那凋零的落叶,诗人们一方面感叹岁月不饶人,另一方面也为自己一事无成所慨叹,这样就会产生悲秋的情绪。
起源
宋 玉悲 秋(影响)
自兰台子渊(宋玉)赋《九辩》以来,自古文人便有悲秋一说。 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潦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穴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 文人悲秋始于宋玉。宋玉把秋景秋物、秋声秋色,与自己的悲惨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以表现诗人的抑郁哀怨、感伤忧愤。情与景融、思与境偕,从而构成一个和谐的艺术整体。
秋气之可悲。宋玉悲秋是对夏的憧憬,是对楚国兴旺的回忆。“收恢台之孟夏兮,然坎傺而深藏……”夏季树木葱茏,花草繁茂,那种热烈而蒸蒸日上的景象,正如楚国“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栗之十年”的繁荣强盛之过去。然而好景不长秋风起,宋玉以无限的怀念之情回顾以逝的日子,缅怀强楚的风采。 秋之为气也。一是社会背景的写照,楚国日益衰退,灭亡之势不可挽回,如秋风吹百草杀,国之将亡岂不悲?二是诗人自我命运的缩影:“岁忽忽而遒尽兮,恐余寿之弗将。悼余生之不时兮,逢此世而狂攘。”他悲叹自己老而无成,终无建树,此时又因失职而流落他乡。正如秋风之落叶,不知将飘零何方。是秋天惊然唤醒了诗人,他认识到“四时递来而卒岁兮,阴阳不可与俪偕。”他担心“无衣裘以御冬兮,恐溘死而不得见乎阳春。”诗人在对时间的忧虑中包蕴着一种生命意识,一种对死的畏惧与对生命的珍视。一年四季,秋只有一次,人的生命也只有一次,但永恒时间中的季节是循环不息的。 透过一片肃杀之气,让我们看到了一筹莫展的宋玉、看到了胸中怀有一腔宏志的宋玉、看到了忧国忧民穷困潦倒的宋玉…… 宋玉之悲秋,不仅是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哀怨,而且是代表着万千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的文化精神和忧患意识;宋玉之悲秋,不只是一曲在往复不已的悲秋旋律中低吟哀唱,绵绵忧伤中饱含着他对惨淡人生和衰败国度的怨愤;它不仅是一幅萧瑟的秋景,更是诗人自己沉重的对国家和民众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正是因为诗人的这种文化精神和忧患意识存在于华夏民族的大 文化之中,宋玉之奇才、宋玉之高洁、宋玉之悲壮才令历代文人大夫所赞叹、所颂扬。 诗仙李白本想“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然而时运不济,最终落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他由自己的身世联想到悲苦一生的宋玉,便感慨万千:“宋玉事楚王,立身本高洁。巫山赋彩云,郢路歌白雪。举国莫能知,巴人皆卷舌。一惑登徒子,恩情遂中绝。”又说:“昨夜巫山下,猿声梦里长。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雨色风吹去,南行拂楚王。高丘怀宋玉,访古一沾裳。”这位至死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狂人,深深的为宋玉所折服。 诗圣杜甫一生也是悲愁多病,报国无路,最后死在一叶扁舟上,此情此景与宋玉何等相似。他面对萧萧秋风,思念起先贤宋玉:“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道今疑。” 不管是宋玉的纵横才气,还是他的风流逸志,抑或他的儒雅气质,杜甫都奉为楷模称为老师而以尊崇。 唐人薛涛诗中云:“宋玉亭前悲暮秋,阳台路上雨初收。应缘此处人多别,松竹萧萧也带愁。” 戴叔伦写到:“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 吴融《楚事》一诗中道:“悲秋亦应抵伤春,屈宋当年并楚臣。何事从来好时节,只将惆怅付词人。”
“悲秋”情绪
情绪疲软
天气凉爽了,但许多人却犯困、精神疲乏,这是为什么呢?医学专家介绍,这种现象称之为“情绪疲软”。立秋前后,随着天气渐渐凉快,人也从过激情绪中调整过来,这时就容易因身体能量消耗过多,而出现疲软、困乏等状况,严重者会影响正常生活。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七情六欲与五行学说和四季变化存在着相应的联系。以五行学说中“金、木、水、火、土”的“金”为例:五脏中的“肺”属金,七情中的“悲”属金,四季中的“秋”也属金。因此在秋天,尤其是秋雨连绵的日子里,人们除了容易“秋燥”,有时也容易产生伤感的情绪。
此外,“一场秋雨一场寒”。气温的骤然下降,会使人体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均受到抑制,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进而使情绪低落,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还会出现心慌、多梦、失眠等一系列症状,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低温抑郁症”。预防“悲秋”最有效的方法是心理调节,保持乐观情绪,切莫“秋雨晴时泪不晴”地自寻烦恼。
秋天,乃“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大好季节,是收获的季节,大可不必自寻烦恼,失意伤感地“悲秋”。饮食滋养好心情早餐一定要吃,尽可能食用牛奶、蛋、水果,补充蛋白质与钙质的摄取量,以增强耐力与意志力,经常不吃早餐的人,不但无精打采而且意志力也较薄弱。注重养心和养肝,多喝玫瑰花或菊花茶莲子茶,因为它们有清肝解郁的作用,长期喝对于抑郁很有帮助。多吃莲藕、莲子、小麦、甘草、红龙眼等,这些食物有养心安神的作用,对焦虑、抑郁很有帮助。核桃、鱼类等含有较多磷质,也会帮人们消除抑郁。
克服方法
1、参加锻炼:体育锻炼能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的化学变化和心理变化,较适宜的运动项目有慢跑、户外散步、跳舞、游泳、练太极拳等。
2、改善营养:维生素B有助于改善情绪,这样的食品有全麦面包、蔬菜、鸡蛋等。
3、走亲访友:找知心的、明白事理的亲友,向其倾吐心里话。
4、乐观幻想,有些人遭受了一点挫折,凡事总往坏处想。克服的方法是,宁作乐观的幻想,不作消极的猜度。
5、奋发工作,一旦潜心事业,把精力集中到工作上,便能使人忘记忧伤和愁苦。
6、旅游和外出:心情烦闷时,看看青山绿水,看看袅袅炊烟,疲劳、苦闷之感顿消。
7、看电影:抑郁时,看个喜剧片,这种移情效应是很明显的。
诗词
1、【标题】:悲秋
【年代】:唐
【作者】:卢殷
【体载】:七绝
【内容】:--------------------
秋空雁度青天远,疏树蝉嘶白露寒。
阶下败兰犹有气,手中团扇渐无端。
2、【标题】:悲秋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载】:五律
【内容】:--------------------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3、【标题】:悲秋
【年代】:南宋
【作者】:陆游
【内容】:--------------------
秋灯如孤萤,熠熠耿窗户;秋雨如漏壼,点滴连早暮。
我岂楚逐臣,惨怆出怨句?逢秋未免悲,直以忧国故。
三军老不战,比屋困征赋。
可使江淮间,岁岁常列戍?
4、【标题】:子夜秋歌
【年代】:南北
【作者】:南北无名
【内容】:--------------------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5、【标题】:蝶恋花
【作者】:苏轼
【体载】:词
【内容】:--------------------
昨夜秋风来万里。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羁舍留连归计未。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
6、【标题】:秋
【年代】:宋
【作者】:程颢
【体载】:七绝
【类别】:记时
【内容】:--------------------
洗涤炎埃宿雨晴,井梧一叶报秋声。
气从缇室葭莩起,风向白苹洲渚生。
7、【标题】:秋
【年代】:唐
【作者】:高蟾
【体载】:七绝
【内容】:--------------------
阳羡溪声冷骇人,洞庭山翠晚凝神。
天将金玉为风露,曾为高秋几度贫。
8、【标题】:秋
【年代】:唐
【作者】:李山甫
【体载】:七律
【内容】:--------------------
傍雨依风冷渐匀,更凭青女事精神。来时将得几多雁,
到处愁他无限人。能被绿杨深懊恼,谩偎黄菊送殷勤。
邹家不用偏吹律,到底荣枯也自均。
9、【标题】:秋
【年代】:唐
【作者】:王睿
【内容】:--------------------
蝉噪古槐疏叶下,树衔斜日映孤城。
欲知潘鬓愁多少,一夜新添白数茎。
10、【标题】:秋
【年代】:唐
【作者】:无名氏
【体载】:七古
【内容】:--------------------
月色驱秋下穹昊,梁间燕语辞巢早。古苔凝紫贴瑶阶,
露槿啼红堕江草。越客羁魂挂长道,西风欲揭南山倒。
粉娥恨骨不胜衣,映门楚碧蝉声老。
11、【标题】:秋
【年代】:唐
【作者】:韦应物
【内容】:--------------------
束带自衡门,奉命宰王畿。君侯枉高鉴,举善掩瑕疵。
斯民本已安,工拙两无施。何以酬明德,岁晏不磷缁。
时节乃来集,欣怀方载驰。平明大府开,一得拜光辉。
温如春风至,肃若严霜威。群属所载瞻,而忘倦与饥。
公堂燕华筵,礼罢复言辞。将从平门道,憩车沣水湄。
山川降嘉岁,草木蒙润滋。孰云还本邑,怀恋独迟迟。
12、【标题】:秋
【年代】:唐
【作者】:翁洮
【体载】:七律
【内容】:--------------------
宋玉高吟思万重,澄澄寰宇振金风。云闲日月浮虚白,
木落山川叠碎红。寥泬雁多宫漏永,河渠烟敛塞天空。
侯门处处槐花□,献赋何时遇至公?
13、【标题】:秋
【年代】:唐
【作者】:刘长卿
【内容】:--------------------
晚节逢君趣道深,结茅栽树近东林。吾师几度曾摩顶,
高士何年遂发心北渚三更闻过雁,西城万里动寒砧。
不见支公与玄度,相思拥膝坐长吟。
不过也有喜秋的,比如说这一首刘禹锡的【秋词
【原文】
自古逢秋悲寂寥,
晴空一鹤排云上,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赏析】
诗言志”。这首诗是作者第一次被贬郎州(今湖南常德)时写的,但他虽被贬谪,却不悲观消沉,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这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秋日风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
【悲秋】
黄公度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 翻译】
秋天的黄昏,远来的西风吹打着门窗;我独自伫立楼头,怅然凝望。蜿蜒的河流,随帆船汇入秋江;荒草离离的原野,消失于天边四方。天色由阴转晴,山鸟快乐地欢唱;院落中的梧桐,在西风中瑟瑟作响。啊!大丈夫的感慨悲秋,原是为国家兴亡;岂能像那多愁善感的楚人,儿女情长。
【赏析】
秋天,草木黄落,原野萧条。苍凉凄清的景象,最易触动离人游子的伤感,勾起羁旅行役的乡愁。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首开其端,古往今来,多少骚人墨客,从各自的经历,以“悲秋”,“秋兴”为题,抒发了思乡怀人的感慨。这首《悲秋》诗,并未凭秋色以诉离情,托秋意以写别恨,而是借秋景表达他的忧国之心,格调高致。
诗一开始,即紧扣题目,以“西风”点秋,以“怅望”点悲,展现出诗人在西风萧瑟中,独立书斋怅然想望的画面。首句在“扉”前着一“晚”字,交代了时间,又渲染了冷寂的气氛。次句在“斋”前着一“高”字,标明了立足点,为所见愈远作了铺垫。李白折荷有赠》诗:“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情景与之略相似,但此处写得较为含蓄深沉。诗人没有明说怅望什么,而是留下悬念,径直引着读者把目光投向远处的别浦。
“别浦”是通大江的小河汊。南朝宋谢庄《山夜忧》诗:“凌别浦兮值泉跃,经乔林兮遇猿惊。”唐人郑谷登杭州城》诗中,也有“潮来无别浦,木落见他山”的佳句。遥看别浦,双双行舟扬帆而去,渐渐隐没;极目凝望,广漠而静谧的荒野伸向远方;荒野尽头,天似穹庐,边际四垂,寥廓苍茫。萧瑟落寞的景象,映衬出诗人抑郁孤寂的心境。
诗名《悲秋》,作者不写一个“秋”字,而是通过“西风”、“寒声”、“井梧”等事物的典型特征,刻画出秋的意境。全诗气韵生动,时人称其“诗效杜甫古律格,句法逼真”(见《宋诗钞·知稼翁集序》)。作者托景抒情,把复杂的思想感情,用简洁的形象表达出来,寓悲壮于闲淡之中,的确耐人咀嚼,引人涵咏寻味。
【标题】:悲秋
【年代】:南宋
【作者】:陆游
病后支离不自持,湖边萧瑟早寒时。
已惊白发冯唐老,又起清秋宋玉悲。
枕上数声新到雁,灯前一局欲残棋。
丈夫几许襟怀事,天地无情似不知。
【标题】:悲秋
【年代】:南宋
【作者】:陆游
烟草凄迷八月秋,荒村络纬戒衣裘。
道人大欠修行力,平地闲生尔许愁。
【标题】:悲秋
【年代】:南宋
【作者】:陆游
一抛蓑笠雪溪舟,八载梁州复益州。
才破繁华海棠梦,又惊摇落井梧秋。
晓班无复趋行殿,晚境惟思老寝丘。
肺经旬疏酒盏,愁来惟是上南楼。
【标题】:悲秋
【年代】:南宋
【作者】:陆游
形骸枯槁病侵陵,少睡长饥一老僧。
霜夜羁愁更无赖,莫收书策且留灯。
【标题】:悲秋
【年代】:南宋
【作者】:陆游
萧萧衰鬓点新霜,人静房栊易断肠。
等是闭门愁里过,任教风雨坏重阳。
【标题】:悲秋
【年代】:南宋
【作者】:陆游
残年孤寂不禁秋,醉自凄凉醒更愁。
富贵空成守钱虏,吾今何止百宜休。
【标题】:悲秋
【年代】:南宋
【作者】:陆游
小雨帘栊惨淡天,醉中偏藉乱书眠。
梦回有恨无人会,枕伴橙香似昔年。
【标题】:悲秋歌
【年代】:汉
【作者】:刘细君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毡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典故运用
典故 宋玉伤怀 宋玉含凄 宋玉怨 宋玉悲 宋玉悲秋 宋玉登山 悲同楚大夫 悲秋
相关人物 宋玉
出处 《楚辞》卷八《九辩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廪秋。……靓杪秋之遥夜兮,心缭悷而有哀。
参考资料
悲秋.百度汉语.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02 18:32
目录
概述
起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