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菌痢主要病理变化是结肠溃疡性病变,溃疡边缘可有息肉形成,溃疡愈合后留有瘢痕,导致肠狭窄,若瘢痕正在肠腺开口处,可阻塞肠腺,导致囊肿形成,其中贮存的病原菌可因囊肿破裂而间歇排出。菌痢病情迁延不愈超过2个月以上者称作慢性菌痢。慢性菌痢多由于轻型病例未能诊治,一般病例治疗不及时或不合理造成,也有因菌耐药,虽经正规治疗仍转为慢性者。凡有
营养不良,胃酸低,
慢性胆囊炎,
肠道寄生虫病者易形成慢性;神经稳定性失常,饮食失常,受凉或过度劳累则是导致慢性或缓解期转为急性发作的诱因。
菌痢病情迁延不愈超过2个月以上者称作慢性菌痢,多与急性期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细菌耐药或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也常因饮食不当、受凉、过劳或精神因素等诱发。依据临床表现慢性菌痢的症状分为以下三型:
(1)急性发作型此型约占5%,其主要临床表现同急性典型菌痢,但程度轻,恢复不完全,一般是半年内有痢疾病史或复发史,而除外同群痢菌再感染,或异群痢菌或其它致腹泻细菌的感染。
(2)迁延型发生率约10%,常有腹部不适或隐痛,腹胀、腹泻、粘
脓血便等消化道症状时轻时重,迁延不愈,亦可腹泻与便泌交替出现,病程久之可有失眠、
多梦、健忘等
神经衰弱症状,以及乏力、消瘦、食欲下降、贫血等表现。左下腹
压痛,可扪及
乙状结肠,呈条索状。
(3)隐慝型此型发生率约2~3%,一年内有菌痢史,临床症状消失2个月以上,但
粪培养可检出痢菌,
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肠粘膜病变。此型在流行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1)寻找诱因,对症处置。避免过度劳累,勿使腹部受凉,勿食生冷饮食。体质虚弱者应及时使用免疫增强剂。当出现
肠道菌群失衡时,切忌滥用抗菌药物,立即停止耐药抗菌药物使用。改用酶生或
乳酸杆菌,以利
肠道厌氧菌生长。加用
B族维生素、
维生素C、
叶酸等,或者口服
左旋咪唑,或
肌注转移因子等免疫调节剂,以加强疗效。
(2)对于肠道粘膜病变经久未愈者,同时采用
保留灌肠疗法,可用1~5000
呋喃西林液150ml,或加氢化可地松100mg,或5~10%
大蒜溶液150ml加强地松20mg及0.25%
普鲁卡因10ml,保留灌肠,每晚一次,10~14日为一疗程。
1、直肠、
结肠癌:中年以后
发病率较高,病情顽固,抗菌剂疗效不佳,全身状况差并且呈进行性。一般来讲,对慢性患者,均应尽早
肛检或内窥镜检。
2、 肠结核:常呈腹泻与便秘交替,多有午后
低热,
盗汗,消瘦等一般结核病中毒等症状,腹痛多在右下腹,可扪及包块,血沉增速,X线钡剂、内窥镜检以及
抗痨治疗有助诊断。
3、
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较长,内窥镜可视肠粘膜充血、
水肿及溃疡形成,粘膜松脆易于出血,抗菌剂治疗多无效,需用皮质激素与
免疫抑制剂。血清中有对肠粘膜
上皮细胞的
脂多糖抗体。
血象:急性期
白细胞总数多增高,常在10-20×109/L之间,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也显著增高。慢性病人红细胞及
血色素常有减少。
粪便检查:急性期典型患者的粪便量少,有脓血,粘液,无粪质。显微镜下有大量
脓细胞、红细胞与
巨噬细胞有诊断价值。
粪便培养阳性是确立诊断的依据。为取得
阳性结果,应在用抗菌素之前选取大便的脓血或粘液部分作培养。标本必须新鲜,如搁置3~4小时或与尿混合,将影响结果。取肛拭作床边培养效果较好。
X线钡剂检查:慢性期可见
肠道痉挛,动力改变,袋形消失,肠腔狭窄,肠粘膜增厚,肠段收短,或呈节段状病变如香肠样。
一、忌肉类浓汁及动物内脏。因其含有大量的
含氮浸出物,如嘌呤碱和氨基酸等。含氮浸出物具有刺激胃液分泌作用,汁越浓作用越强,加重了
消化道负担。而且
细菌性痢疾病人肠道有病变,有恶心呕吐等症,消化吸收更差。
二、忌
粗纤维、胀气食物。如
芥菜、
芹菜、
韭菜等纤维粗而多的食物,不易消化,导致局部充血、
水肿,炎症不易愈合。而牛奶和糖、豆制品也易引起肠道蠕动增加,导致胀气。
四、忌污染食物。未经
消毒的瓜果蔬菜,这些既带菌又易引起中毒,是致病因素,并使病人抵抗力下降。
另外,在恢复好转期间的患者,由于肠胃较弱,仍应禁食生冷、坚硬、寒凉、滑腻之物,如
凉拌蔬菜、豆类、冷饮、酒类、瓜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