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旅游产业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学术界和一些省市政府部门对文化旅游产业的认识存在泛化现象,许多人把旅游业主体都作为
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包括
旅游交通企业、旅游住宿企业、纯自然的观光型景区等。
旅游产业
低碳经济时代,文化和旅游两大产业逐渐成为世界主要国家优先发展的“绿色
朝阳产业”。党中央提出“要推动
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
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我国大力扶持发展的
第三产业新模式,文化与旅游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对促进整个
国民经济的发展升级和
结构转型有着重要意义。旅游的项目和目的决定了其文化含量,于是除了常规
旅游项目外,还有许多为满足专门目的开展的旅游活动,如:
汉诗旅游、历史探秘旅游、书法学习旅游、围棋交流旅游、名人足迹寻访旅游、
民族风俗旅游,可谓种类众多,文化深厚。这类旅游活动就被冠名为文化旅游。其特征是有明确的求知目的,通过旅游有目的地学习某种专业, 研究发现对这一专业的现状,发展和运用价值等方面的认识,使得参加这种旅游活动的人,在这一专项领域,掌握更多的信息资料,以便更好的施展才干,提高技能,有所作为。
定义
文化旅游产业定义:
1:是以
旅游文化的
地域差异性为诱因,以文化的碰撞与互动为过程,以文化的相互融洽为结果的,它具有
民族性、艺术性、
神秘性、多样性、互动性等特征。文化旅游的过程就是旅游者对旅游
资源文化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这也是文化旅游产业的主要功能之一,它给人一种超然的文化感受,这种文化感受以饱含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为载体,体现了审美情趣激发功能、教育启示功能和民族、宗教情感寄托功能。
2:泛指以鉴赏异国异地
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迹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寻求文化享受成为当前旅游业出现的新时尚。文化旅游产业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性产业,因其关联性高、涉及面广、辐射性强、带动性强而成为新世纪经济
社会发展中最具有活力的
新兴产业。文化旅游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宗教等内容。其涵盖性强,几乎可以囊括所有相关的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是最近几年才出现并流行的一个名词,它的出现与游客需求的转变密切相关。因此,其较为流行的定义是“那些以
人文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和民俗、宗教等方面”。还有说法认为文化旅游属于
专项旅游的一种,是集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等于一体的大旅游活动。
综上所述,文化旅游产业就是以
旅游经营者创造的观赏对象和休闲娱乐方式为消费内容,使旅游者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
旅游体验的旅游活动的集合。
发展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
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与同样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将有越来越多的融合发展,其中,文化
旅游产业将是挖掘
地方文化、完善旅游产业、促进
经济结构调整、撬动地方经济腾飞的重要发展方向。
旅游发展规划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
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的要素所做的安排。
文化旅游产业是一个跨行业的朝阳产业,在经济
社会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对经济结构调整、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具有重要作用,而且是满足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提高人民
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成为一种时尚,文化旅游产业
微信公众平台整合丰富的文化
旅游资源已经成为发展的现实优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条件已经成熟。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
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客源市场。其次,2015年我国文化及相关
产业增加值27235亿元,
同比增长11%,较同期
GDP名义增速高4.6个
百分点。中国文化产业占
经济总量的比重约6.2%,在前十大
经济体中领先。
主要分类
主题游乐型
用
主题公园带动配套商业和地产项目是这一派别的主要模式,温泉、高尔夫、滑雪等
休闲运动主题的项目也与此异曲同工,“观澜湖模式”即为代表。这种模式深受地方政府欢迎,低廉的拿地成本、市场热情支撑下的稳定门票收益、配套商业及地产项目的快速回现,使
现金流很容易得到平衡。
景点依托型
通过
品牌开发企业在景点周边所做的优质商业生活配套,很容易给一个景点和周边
欠发达地区带去生机与活力。赋予
自然资源更多的魅力,在原有的
旅游资源之上打造更多多样性的产品,适当融入一些更和谐的体验性文化
商业设施。
文旅小镇型
文物遗存、特色
民风民俗和悠闲的古镇生活,可以为
旅游开发大大加分,开发者往往不需要规模巨大的硬件投入,而是更多的软性投入。在城镇化趋势下,更多特色迥异、各具千秋的
文旅小镇将会被挖掘出来,
市场机会巨大。
在传统度假酒店可以满足基本居住生活需求之外,这类产品有更多的艺术、
文化元素,拍卖、博彩、会议、影视等多样的收入渠道和灵活的租售方式使得企业不需要再进行住宅开发即能保证收益,在
跑马圈地的
旅游地产高峰期实现了小而精的成功。
融洽
旅游文学在
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历数千年发展,成就斐然。古代旅游文学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产生了一些相对稳定并不断延续的特征,我们称之为古代旅游文学创作的重要传统。
(一)重游传统,是一个民族对于旅游的一种深层次的
心理恐惧。如《行路难》、
苏轼《前赤壁赋》、
欧阳修《
醉翁亭记》、唐王维《送元二史安西》。
(二)重人传统。早期旅游文学人文资源较少,发展越到后朝,旅游文学作品中对人文资源的使用就往往是信手掂来。如
曹操《短歌行》、
王昌龄《出塞》、
杜甫《
蜀相》、
刘禹锡《
陋室铭》。
(三)古代旅游文学产生的历史社会背景,造成了其与政治关联的传统。宋范仲淹《
岳阳楼记》、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都是其爱国忧愤的抒发。旅游一政治,是古代政治家理想的人生通途和从政模式。
(四)与民同乐传统。从老子“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到
荀子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比喻,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是与民同乐的体现。
一、从旅行到旅游
古时候,人们最初出于现实的需要,从事经济、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经商、迁徙、服役、征战、求学、游说或出使,都免不了远途跋涉,时亦经历名山大川。虽行历天下,也只可说是“旅行”而非“旅游”。
及至汉代,
司马迁发愤而作《
史记》,年20即壮游天下,他为搜求第一手史料而作游历考察,不辞劳苦地深入实地,进行细致的
调查研究工作。这样的周游,它标志着一般意义的旅行向充满自觉意识的旅游的发展。到六朝之时,旅游渐成风气。
二、旅游文学的产生
有了自觉的旅游活动,作家借语言作载体,以诗、文为形式,记游、写景、叙事、抒情或议论,在模山范水中渗透了他们的主观意识、
审美个性和独特情感,这样就产生了旅游文学作品。
山水游记和
山水诗的相继问世,标志着旅游文学的产生。因此可以说,汉魏六朝时期翻开了我国古代旅游文学的第一章。
汉魏六朝是游记文学的
草创期,唐代是成熟期,宋代是兴盛期,可谓高手云集,明代是繁荣期。清代游记作品大多远离现实生活,真正富于生气、勇于创新的作品不多,
古代游记日渐衰微。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毫无疑问,“世情”之变迁,“时序”之移易,乃是中国古代旅游文学产生、发展、兴衰和更新的主要契机。新的时代呼唤着旅游文学的变革,它也必将在变革中求得发展,在创新中长盛不衰。
文化和旅游就是这样一路走来。
文旅产业园
文化产业是
工业文明、
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发展文化产业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众多文化产业的利好政策,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希望通过文化产业的振兴,迅速提高
国家软实力,实现经济实力和
国民素质的并速腾飞。
2009年国务院审议通过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
专项规划——《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正式将
文化体制改革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建议,再一次把文化产业提升到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
战略地位。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化产业的产业地位提升后,大量的资金与政策都导向了文化产业项目。而文化与旅游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国家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政策导向需要具有高品质大项目带动。文化、旅游联姻的产物文化旅游产业园应运而生。
文化产业和
旅游产业相互紧密关联,同时又具备与其他产业强大的
耦合性,文化旅游
产业园区就是某种文化为主线,以
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为
支柱产业的,从产业、商业、旅游、地产、景观等多种维度打造的,具备旅游、产业、城市多重功能的文化产业空间。文化旅游产业园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
旅游地产在政策导向下的新模式,是“文化+旅游+地产”的三位一体的联动开发模式。文化是统领,是整个园区发展方向的灵魂,旅游是拉动,能够促进
产业发展、提升
城市形象,实现人气聚集。而地产则是园区开发建设的重要保障。这种“三位一体”的开发模式,实现了产业间的相互补充和支撑。可以有效的平衡园区近期投资和远期发展之间的关系。
在利好政策导向之下,全国各地掀起了一波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热潮。截至2010年,全国各种文化旅游产业园区达1万多家,其中,市级以上有2500余家。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江苏是文化旅游产业园发展最快的省市。北京有130余家,上海有100余家。
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已有三批6家(西安
曲江新区、
深圳华侨城、山东
曲阜、沈阳
棋盘山、河南
开封宋都古城、上海张江),国家级产业
示范基地已达204家,
产业增加值达900亿元。文化旅游产业园是随着
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事物,兴起和发展的时间较短,在快速崛起的同时也暴露出了种种问题。
首先是
盲目建设,各地一哄而起建设文化产业园,规划不够、创意不足,导致园区重复建设严重,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和行业的
恶性竞争。
其次,圈地现象严重,文化产业园的建设大多是在地方政府和地方开发商的共同介入下得以形成。许多产业园没有构建科学的
盈利模式,仅仅是打着旅游产业开发的旗号,抢占
土地资源,拿到土地后大张旗鼓的开发地产。
第三是产业化水平低下,一些产业园没有构建良性的产业体系,产出效益很低,仅仅靠政府特殊政策和卖地、租地度日,很难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局面。
针对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的自身特点和存在问题,笔者提出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的四大开发策略,强化文化旅游产业园的竞争力,推动其良性发展。
策略一:创意核心吸引物
创意是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形成的基础,旅游核心吸引物是文化旅游产业园生命力所在。文化旅游产业园需整合地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历史
文化资源,围绕文化主线打造创意性旅游项目,聚集人气,引爆区域,形成对广域
旅游市场的持续吸引。
“梦廊坊”文化产业园,跳出了常规的旅游项目策划思路,采用了地上地下旅游项目双向开发的创新思路。地上以盛世长安——神奇高窟——海潮西亚——多彩欧洲为主题进行创意,形成具备景观展示、节庆游行功能的
丝绸之路文化景观大道;地下以楼兰迷雾——对话埃及——海底王国为主题进行创意,运用世界
顶尖科技,塑造“
廊坊考古新发现”。构建地上地下联动,一段一主题、一步一神奇的“新丝绸之路”。
策略二:创新旅游体验模式
传统文化旅游项目以
文物古迹和静态展示为主,缺乏体验性和深度游览性,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们需求的多元化,现代人对于文化旅游有了新的要求,如果想赋予传统的文化以生命力,强化文化旅游项目的竞争力需将文化与世界级品牌、科技和资本的高效对接,引进高新科技作为技术手段,采用
情境体验、动漫形象、创意理念、游戏玩法、影视场景、特色商品、建筑景观及丰富演艺将文化活化,呈献给游客完美的深度文化体验。
策略三:创建大产业体系
构建大产业体系。以旅游业、文化产业作为主导,复合其他
相关产业,旅游和文化产业之间相互转换、相互影响和相互驱动。在产业
耦合作用下形成多种新的旅游业态、
旅游产品,既能够带动旅游的综合消费,又能提升文化产业的
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空间,真正实现产业之间的互融与共荣。
强化文化旅游产业园的产业准入机制,产业要符合产业园区的总体
功能定位。锁定产业需具有关联性、
互补性、共生性,各产业相互链接并促进整个园区良性发展。既要符合文化旅游市场
消费需求及
时代特征,又要立足产业
发展趋势,具有前瞻性。能够与地区的经济产业基础相适应,并促进
产业结构升级。符合当地文化及资源特点,能够提升地区文化及旅游影响力及竞争力。
策略四:创立多元盈利模式
文化产业管理和运营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其产品化、消费化的过程也是
文化产业化的过程。盈利模式的设计是
项目开发的重要环节。构建销售地产项目盈利、旅游经营项目盈利、树立项目品牌盈利、升值项目价值盈利的四大盈利模式,不仅确保了项目快速回流资金、降低项目
投资风险的需求,也保障了项目长期、持续的
现金流以及
无形资产和
有形资产的升值。四种盈利模式相互影响和优化,实现项目整体的盈利最大化。
专家评述
“文化旅游产业”
微信公众平台创办人崔俊超认为,“一带一路”背景下
文化产业发展中,金融是最重要的短板,现有
金融政策亟需完善,
应将文化金融作为中国建设金融强国、
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顶层设计,打通壁垒,通过
金融改革扶持文化产业,为
中国经济下一步发展提供新的引擎。中国经济到了转折期,变革不是简单的产业层面,经过30多年的快速增长,过去
拉动增长的一系列引擎都逐渐熄火,制造业、投资、出口、基建纷纷下滑,
人口红利也在消失。下一个30年最大的变化是中国的
人均GDP超过7000美元后,群众生活从温饱转向小康,对精神
文化产品的需求远多于过去。过去30年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物质层面,下一个30年中国经济增长则要靠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健康等产业的发展。
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对文化有所诉求,并且文化是
人文旅游资源的灵魂,我们在为人文旅游资源做
旅游规划时,要将当地的文化和现代的休闲形式有效的结合起来,这样做出的产品才是活的
旅游产品,这就是今天我们说的
文化旅游。从而产生文化和旅游的紧密结合。进一步阐述旅游本身就是一个带动能力很强的产业,从而使文化旅游带动了一、二、
三产的发展,在消费上起到了
乘数效应。这就是我们说的文化旅游产业。而文化旅游产业从属于创意、创新产业,必将为十二五期间我国的
产业升级做出应有的贡献,必将成为“
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