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岩铜矿
富集体
斑岩铜矿床(porphyry copper deposits)通常是指与具有斑状结构花岗岩类侵入体共生的浸染状、细脉浸染状和细脉状铜和组分的富集体。
含义特征
И.Г.帕夫洛娃提出了可以与其它内生矿床相区别的斑岩铜矿床10大特征:
(1)具网状细脉浸染成矿特征;
(2)主要金属矿物(黄铁矿磁铁矿黄铜矿辉铜矿,在有些矿床中为斑铜矿硫砷铜矿辉铜矿)和与 其伴生的非金属矿物(石英绢云母钾长石黑云母高岭石类矿物等)的成分稳定;
(3)铜的平均含量在原生矿石中比较低(0.3—0.8%),而在氧化矿石中明显较高(达1—1.5%),而钼在原生氧化矿石中的分布都比较均匀(0.005—0.05%),在这种情况下,矿石中铜与钼的比值变化很大,形成一系列重要的铜、铜—金和铜—钼矿床
(4)矿化与以中性成分为主的斑岩侵入体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以及少数偏酸性(花岗斑岩
和偏基性的侵入体(闪长斑岩)有空间联系;
(5)矿化或直接发生在斑岩侵入体中,或发生在紧靠侵入体的外接触带围岩——火山岩、侵入岩变质岩中;
(6)矿体发育在广泛出现热液蚀变岩的地带,蚀变岩石绢云母石英质、黑云母—钾长石质、泥质以及青磐岩型交代岩,
(7)根据金属元素出现最大值①和主要共生的非金属矿物②,可用如下顺序写出矿体和热液岩中稳定分带性;① Fe3+一Mo(Cu)一Cu(Mo)一Cu(Ag)一Fe2+(Au)一Pb一Zn一(Au、Ag);
②黑云母—钾长石,绢云母、石英,蒙脱石高岭土,青磐岩
(8)矿床储量巨大,可保障矿石的大规模采挖,成本低廉并有露天采矿的可能性,
(9)与氧化作用有关的富矿的出现,形成了覆盖较贫原生矿的次生硫化物富集带
(10)斑岩铜矿床形成于地槽褶皱区(板块活动边缘)的不同发育阶段.既可随着地槽的岩浆作用在褶皱主期之前(在岛弧阶段)形成,又可在其后与造山阶段和活化阶段(板内断裂带)的斑岩侵入体和次火山岩有关。
在许多斑岩铜矿床的现代分类中,利用了如下一些特征,不仅要考虑单个特征,而且还要考虑各种特征的组合:(1)所处大地构造和古构造的位置;(2)含矿岩浆建造及其所形成的含矿斑岩相的成分(3)含矿岩浆建造所侵入的地壳厚度和成分;(4)由R.H.西利托所划分的斑岩铜矿系统中矿体的产状(5)含矿岩浆岩体形成的深度,(6)是否存在角砾岩筒;(7)主要矿石和台有掺入组分的矿石的成分;(8)金属矿的分带特征,(9))热液蚀变岩的成分及其分带性,(10)含矿侵入体及矿体体的形态特征。
时空分布
斑岩铜矿在时间上主要集中分布于新生代,大约占59.5%,其次为中生代,大约占35%,中生代之前的超大型斑岩铜矿仅限于中亚-蒙古的古生代造山带和某些前寒武纪克拉通造山带。
世界上90%的超大型斑岩铜矿集中在环太平洋带,特别是在东太平洋带的被动大陆边缘,太平洋西岸,作为超大型斑岩铜矿的仅有中国的德兴铜厂铜矿和印尼的格拉斯贝格。
在中国西南三江成矿带,20世纪后期发现了西藏玉龙、21世纪以来发现了云南普朗等超大型铜矿;在冈底斯成矿带,发现了驱龙、雄村、多隆、甲玛(斑岩-角岩型)大型-超大型铜矿。
相关学科
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岩石学:斑岩铜矿在空间上、时间上和成因上,主要与钙碱系列的斑岩侵入体密切相关,即与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有关,特别是花岗闪长斑岩和石英二长斑岩占绝大多数。斑岩体一般与安山岩英安岩钙碱性系列火山喷发活动有关。侵入体主要是浅成、超浅成相,极少数为中深成相。与斑岩铜矿有关的斑岩体,是受构造控制的被动侵位,而且斑岩体的出露面积不大,一般不超过2平方公里。
地球化学:斑岩体在地球化学方面的特点是:一般CaO+Na2O+K2O>Al2O3>Na2O+K2O(摩尔数),通常k2O>Na2O,锶的初始比值较小,一般为0.703~0.706,少数可到0.709(Sillitoe,1987;芮宗瑶等,1984;2004),而上地幔的现今的比值为0.704±0.002;富铂族元素(唐仁理等,1995),矿石硫化物的值变化范围窄(-0.5~5.5);平均值为0,与地幔硫同位素基本一致-地幔虽然具有不均一性,但它的变化范围为-3~3(Chaussidon and Lorand, 1990);稀土模式为轻稀土富集型,铕异常不明显,总量多数较高,含矿斑岩的REE特征介于大洋玄武岩与地壳花岗质岩石,接近大洋玄武岩。
总的来说,斑岩铜矿的源区应该是以洋壳上地幔的物质为主,并有部分地壳物质的混染。
分类
含矿斑岩体有关围岩
与斑岩铜矿有关的围岩主要有两类:一类为硅铝质岩—主要为千枚岩片岩片麻岩、中-酸性侵入岩喷出岩火山碎屑岩泥质粉砂岩以及各种角砾岩等;另一类为碳酸盐岩—有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共同的特点是硬、脆和碎,有利于矿液的运移和沉淀。
蚀变特征
斑岩铜矿有其特征的蚀变组合及其分带形,俗称“大白菜模式”,由内到外是:钾化带(黑云母-钾长石带) →绢英带(绢云母-石英带) →泥化带→青磐岩带。
黑云母-钾长石带:钾长石的交代现象是一种阳离子交换反应
石英-绢云母带:此带围绕和部分叠加与钾化带上,由于它与泥化带往往赋存在内部钾化带和外部青磐岩带之间,故也称之为中间带。其特点是钾长石和斜长石均绢云母化。角闪石和部分黑云母也变成了绢云母、黄铁矿和白钛矿金红石
泥化带(高岭石-蒙脱石化):斜长石变化最为特征,靠近矿体的斜长石多蚀变成高岭石,
成矿构造背景
从大地构造来说,斑岩铜矿主要位于板块边缘,也可产于内陆造山带。从已有的资料来看,控制斑岩铜矿就位的主要地质因素是断裂—岩浆作用。也就是说,斑岩铜矿是在张性构造环境下,成矿岩浆沿断裂通道上升形成的。并且含矿岩体一般赋存在深断裂带的次级断裂或背(向)斜之中。
芮宗瑶等(1984)对中国40个斑岩铜矿进行了统计,发现57.5%受多组断裂交汇的控制,22.5%受两组断裂交切及褶皱的控制,12.5%受断裂旁侧的配套构造的控制。
浮选工艺
1.大都采用粗精矿再磨再选的阶段选别流程:即在粗磨的条件下进行铜钼混合粗选,所得粗精矿再磨后,进一步精选。
2.斑岩铜矿的浮选:一般是铜钼混合浮选,尽量地把钼选入铜精矿中。当钼含量太低,浮选无法分离或可分离而不经济时,则选矿厂只产铜钼混合精矿。浮选辉钼矿最好的ph值为8.5,一般视矿石中黄铁矿的含量及抑制它的需要,ph值可在8.5-12的范围内调节。
3.浮选药剂:铜钼混选的捕收剂,最常用的是黄药。用黑药煤油等作辅助捕收剂。使用煤油时,应注意它与起泡剂的比例,以保持最佳的泡沫状态。国外多数厂用甲基异丁甲醇作起泡剂,也有用松油的。国内主要是用松醇油作起泡剂。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7 15:05
目录
概述
含义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