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袋动物
哺乳纲后兽亚纲所有动物的总称
有袋类动物是哺乳纲后兽亚纲所有动物的总称。世界上现有240种左右的有袋动物,分为负鼠科袋鼬科袋鼹科袋狸科新袋鼠科、袋貂科袋熊科袋鼠科等十多个科,其中有170种左右生活在澳大利亚及其附近岛屿,如袋鼠,树袋熊等,澳大利亚是名副其实的“有袋类动物之国”。另外,有70种左右的有袋动物生活在南美洲的草原地带,如负鼠等。
袋鼠
在有袋类动物中,袋鼠是最出名、最逗人喜爱的珍兽,它的形象出现在澳大利亚的国徽上,以致于几乎成了澳大利亚的同义词;袋鼠科有袋类的典型动物,共约有52种,分布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新几内亚及附近若干岛屿,并被引入到新西兰,大多数种类陆栖,只有树袋鼠树栖。
生活于森林灌丛地带的灰大袋鼠和生活于草原地带的红大袋鼠是最大的有袋动物,也是袋鼠科的代表种类,它们的身长约为1.5米,尾长约为1.2米,体重70~90公斤,相貌奇特,惹人喜爱。它们的头小,耳大,眼睛也很大。适应于跳跃的生活方式,前肢短小而瘦弱,可以用来搂取食物,后肢强大,趾有合并现象,一步可跳5米远,时速可达40~65公里。尾长大,为栖息时的支撑器官和跳跃时的平衡器夜行性,白天隐藏在草窝中或浅洞中。喜欢集小群活动,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每年繁殖一次,每胎产1~2仔,孕期约为33天。
负鼠
有袋动物是母亲将产下的幼 在自己育儿袋中养育的动物。大部分有袋动物生活在澳大利亚及邻近岛屿。但负鼠却很特别,它们虽然是有袋动物,却生活在南北美洲。
最著名的要数佛吉尼亚负鼠了,晚上它们到地面上 来觅食,但如果感觉到有危险,就会迅速地爬上树去 ,动作十分在行。幼鼠能够用尾巴卷住树枝上倒呆着摇摆。
出生时,幼鼠会穿过母亲的体毛慢慢地爬到育儿袋中。母鼠的袋中有足够的乳头,可喂养13只幼鼠。
负鼠被狗或土狼追赶时,会发出嗥叫声或嘶叫声;但如果被抓住了,它就会装死,身体完全变得软瘫,这时,不少敌人便推动了吃它的兴趣,因为它们一般不爱吃已死的动物。
负鼠的后脚上长着一个与其他脚趾相对的脚趾。也就是说这只脚趾能折起来,贴近脚底,就像我们的手指能折进手掌一样。这样,它就能抓牢树枝了。
幼负鼠离开母亲的育儿袋后,会在母亲觅食时趴在它背上。母鼠可能会因背上了太多的孩子而行动不便。
袋狼
英文名:Thylacine,Tasmanian wolf
这是一种难以形容的奇妙动物。从它的头和牙来看,它是一只狼。然而,它的身体又像老虎一样有着条纹。它可以像鬣狗一样用四条腿奔跑。也可以像小袋鼠那样用后腿跳跃行走,它和袋鼠一样同是有袋类动物。这种动物有着其它种类动物的特征,却又有着特别的地方,它被人们叫做塔斯马尼亚狼斑马狼、还有塔斯马尼亚虎等等。
分布
曾广泛分布于澳洲大陆及附近岛屿上。欧洲移民定居澳洲后,澳洲大陆上的袋狼就灭绝了,仅在澳大利亚南部的塔斯马尼亚岛上尚有分布。有人认为野生种群已经灭绝。
形态
体形似狗,头似狼。肩高600毫米,体长750毫米,尾长530毫米。毛色土灰或黄棕色,背部生有14-18条黑色带状斑。毛发短密并十分坚硬。口裂很长。前足5趾,后足4趾。
习性
栖息于开阔的林地和草原。夜间外出捕食,白天栖身于石砾中。多单独或以家族形式捕食袋鼠类、小型兽类和鸟类。因其口裂很大,捕食动物时常将猎物的头骨咬碎。夏季交配,每胎产3~4仔。幼仔在母兽育儿袋里哺育3个月后可独自活动,但仍呆在母兽身边约9个月之久。
袋狼消失
袋狼生活在树林较为稀疏的地方,或是草原上。然而,移居者来到它们生活的土地上,它们就会躲到深深的森林中去。这种肉食有袋类动物从头到尾全长一点五米至一点八米。肩高六十公分。肚子有着像袋鼠那样乘放鼠袋子。后背上有十二至二十条花纹。颚的骨像蛇一样分为两段张开,它们会喀哧一下咬碎猎狗的头。夜晚它们单独行动,经常是以袋鼠、小袋鼠、或是不会飞的鸟类为猎取出目标。它跑的速度并不快,但是会紧追舍,直到猎物疲惫不堪为止。它们往往是一口咬住猎物的头使猎物结束生命。 自从塔斯马尼亚岛上的移民来到,袋狼的生存继而出现了危机。
大量的家畜--羊被狗伤害了。而人们误以为是袋狼所为,因为狗和袋狼都是吸羊的血。一八八八年,政府出赏金奖赏捕杀袋狼的人们,在那之后的二十年之中,共有二千二百六十八只袋狼被捕杀了。这也是记录袋狼数量的珍贵资料。
最后一只袋狼,是于一九三三年死亡的。
人们在澳大利亚的岩石上发现了古代居民于一万年前绘成的壁画,从中我们知道了在很久很久以前,袋狼曾经生存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奇妙的是,现塔斯马尼亚岛上,有一个袋狼保护区。这样做是否表明是一种心理上的补偿呢?总而言之,这么珍贵的动物--袋狼灭绝了。尽管与澳大利亚的古代居民一共生活了一万年以上。但是,随着新世界被人类一一发现,在一瞬间,袋狼终于在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
分布原因
大洋洲
现存的有袋类动物分布大洋洲的原因:在白垩纪晚期及第三纪早期的时候,此类动物可能遍布于世界的大部分地区。它们是哺乳类中一个古老的类群,随着高等哺乳动物真兽类的兴起,在生存竞争上处于劣势,特别是成为食肉类动物的捕食对象,使其在亚洲、欧洲和非洲等大陆相继绝迹。而在此之前,大洋洲就已经与其他大陆分离开来,形成一个“世外桃源”,孤立于太平洋印度洋之间,不仅食肉类等高等哺乳动物未能侵入,而且气候环境等也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使得有袋类动物能够幸运地生存至今,并且由于适应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发展了类似于高等哺乳动物的各种生态类群,如生活方式类似于狼、鼬等食肉类动物的袋狼袋鼬;生活方式类似于鹿、羊和羚羊食草类动物的袋鼠;生活方式类似于旱獭、松鼠、野兔啮齿类或兔类的袋熊袋貂和袋兔等等。大洋洲也因此成为研究动物的适应辐射和进化趋同的重要地区,并被称为“活化石的博物馆”。
南美洲
现存有袋类动物分布于南美洲的原因:有观点认为它们是由于一些偶然的机会,使体型较小的、过树栖生活的有袋类动物的祖先,借助于大树的树干或其他物体漂洋过海来到美洲,由于这里天敌也相对较少,因此得到生存和繁衍。也有的人认为当地本就有的,只是因为当地的天敌较少而得到生存和繁衍。
现状
自从欧洲人在1788年移民到澳大利亚,又引进了许多新的动物,很多种有袋类动物的原始生活状态被破坏了,受种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已有6种小型袋鼠灭绝。由于人类经济活动影响的加剧,对今后有袋类的生存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现有袋目中共有约17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1,7种被列入附录2。对现生的有袋类动物如果不严加保护,这个在兽类演化上十分独特,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的类群,终将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增加,而迅速地减少或灭绝。
参考资料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最新修订时间:2025-02-28 11:24
目录
概述
袋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