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贵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渡台,居
凤山罗汉内门(今
高雄市内门区)。朱一贵侠义好客,豪放健谈。每有客至,他就宰鸭煮酒,述及国事政情,或崇论宏议,或悲伤感叹。
康熙六十年(1721年),
凤山县知县出缺,暂由知府
王珍兼理,王珍把知县职务交由他儿子管理,但王珍的儿子利用职权横征暴敛,向百姓无休止摊派各种苛捐杂税,怨声四起。恰巧这时
台湾地震引起海水泛涨,民间
谢神官种朱一贵对
清政府的压迫剥削早怀不满。三月十五日,他与友人黄殿、颜子京、李勇、吴外等十六人聚会拜把,决定
武装起义大元帅鸟枪、
藤牌十数件。接着又攻占新园汛、南路营、诸罗山、埤头汛、滨榔林汛、下淡水汛等营汛,夺取了武器。
叛军队伍迅速壮大,到四月下旬有二万多人,五月上旬又有数万人加入叛军。到最高峰时,参加叛乱人数达三十万人。响应者有许多是郑家当政时期的
将校武官,因此有些战斗力,再加上台湾总兵
欧阳凯不得人心,被
把总杨泰立背后偷袭刺杀。清军失去了主心骨顿时大乱,一路溃逃,一直逃到
澎湖。叛军则先后收复了
凤山县、
台湾府、
诸罗县。五月初又收复了
府治(今
台南市)。清军守备胡忠义、千总蒋子龙、把总林彦、石琳战死。台厦巡道梁文渲、知府
王珍、同知王礼及县丞、知县、
典史剃发令,脱下
旗装、剪断长辫,祭祀天地列祖列宗及延平武王朱成功。同时大封诸将四十余人;随后发布文告,号令天下。
台湾起义的消息传到清廷,
闽浙总督满保兼程赶赴
厦门,调南澳总兵
蓝廷珍出师讨伐。
水师提督施世骠也速奔澎湖。当清军调兵遣将之时,叛军内土豪出身的杜君英、杜会三父子因图谋王位不成而作乱,虽没成功但带着部下几万人出走,叛军力量因此被削弱。
六月十六日,清军在
鹿耳门登岸,打败当地的叛军。二十一日,
台湾府城被清军占领。叛军准备退守诸罗,又遭蓝廷珍伏兵袭击。朱一贵率部退驻下前,再退沟尾庄。
七月初六,朱一贵被部下杨旭、杨雄出卖,清军抓获了他。十二月十八日,朱一贵和其它叛军首领一起被押送到北京凌迟。朱一贵被俘后,叛军或散或逃或继续抗清,直到雍正元年(1723年)台湾才复归平静。而出走的杜君英、杜会三父子等人最终也被清军捕杀。
朱一贵起义统治阶级和
人民群众的矛盾已发展到十分尖锐的地步,所以朱一贵揭竿而起,能够一呼百应。它对后来
蓝廷珍、
蓝鼎元提出一系列治理和开拓台湾,促进台湾社会安定和发展的措施,却起了不可小视的警示作用。
民间传说朱一贵死后被玉皇大帝封为“台南州城隍绥靖侯”,在台南市小南门
城隍庙被祀为主神。据说朱一贵养鸭于鸭母寮,于今
高雄县内门乡光兴村内。鸭母寮兴安宫供奉朱一贵神位,兴安宫在庙前水池中增置朱一贵赶鸭子的塑像。
在昔胡元猾夏,窃号神州,秽德彰闻,毒逋四海。我太祖高皇帝提剑而起,群士景从,以恢复区宇,日月重光,传之万夕。逆闯不道,弄兵潢池,震动京师,帝、后殉国。地坼天崩,椎心泣血。东南忠义再造邦基,秣马厉兵,方谋讨贼。何图建虏,乘隙而入,藉言仗义,肆其穷凶。窃据我都邑,奴僇我人民,颠覆我邦家,殄灭我制度。长蛇封豕,搏噬无遗。
遂使神明胄子,降为舆台;锦绣江山,沦于左衽。乌乎痛哉!
延平郡王精忠大义,应运而生,开府思明,经略闽粤。旌旗所指,喋血关河,使彼建虏,疲于奔命。则有熊罴之士,不二心之臣,戮力同仇,效命宗国。南京之役,大勋未集,移师东下,用启台湾。率我先民,以造新邑,遥奉
正朔,永戴
本朝。蓄锐养精,俟时而动。虽张坚之王扶余、田横之居海岛,
史策所载,犹未若斯之烈也。天未厌祸,大星遽殒,兴王之气,猝尔销沉。然东都片壤,犹足以抗衡海上焉。嗣王冲幼,辅政非人,大厦将倾,一木难柱。以故权奸窃柄,偷事宴安,叛将称戈,甘为罪首。沧海横流,载胥及溺,茫茫九州,无复我子孙托足之所矣。哀哉!
夫盛衰者时也,强弱者势也,成败者人也,兴亡者天也。古人有言,炎炎之火,可焚昆冈。是以
夏后一成,能复故国,楚人三户,足以亡秦;况以中国之大,人民之众,忠臣义士之眷怀本朝,而谓不足以诛建虏者乎?不佞世受国恩,痛心异族。窜逃荒谷,莫敢自遑。伫苦停辛,垂四十载。今天启其衷,人思其旧,揆时度势,否极泰来。爰举义旗,为天下倡。群贤霞蔚,多士云兴;一鼓功成,克有全土。此则列圣在天之灵实式以凭,而中兴之运可操左券也。
夫台湾虽小,固延郡平王肇造之土也。绝长补短,犹方千里。重以山河之固、风涛之险、物产之饶、甲兵之足,进则可以克敌,退则可以自存。博我皇道,宏我汉京,此其时矣。唯是新邦初建,庶事待兴,引企英豪,同襄治理。然后奖帅三军,横渡大海,会师北伐,饮马长城;捣彼
虏庭,歼其丑类,使胡元之辙,复见于今,斯为快尔。所望江东耆艾、河朔健儿,岭表孤忠,中原旧曲,各整
义师,以匡诸夏。则
齐桓攘夷之业,晋文勤王之劳,赫赫宗盟,于今为烈。其或甘心事敌,以抗颜行、斧钺之诛,罪在不赦。夫非常之原,黎民所惧,救国之志,人有同心。敢布区区,咸知大义。
二三君子,尚克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