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店龙灯
湖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店龙灯,是一种湖北孝感地区龙舞文化。杨店龙灯一直是湖北孝感地区龙舞文化中的佼佼者,因其龙头巨大故又称之为杨店高龙,是湖北省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之一,也是孝感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湖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项目。
外形构造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杨店镇是古老驿镇,唐代时称“斗山铺”,以驿站蜚声荆楚。农耕文化市井文化的结合,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淳朴的民风相结合,便衍生了“杨店高龙”(杨店龙灯)这一民间奇技。杨店龙灯,它的制作过程,是在继承祖辈积累的传统工艺上,对以前的扎制工艺进行了改进。由于选料考究、制作精细,故龙灯的色彩艳丽、姿态灵动、栩栩如生。整条龙灯是由竹篾和彩纸制做成的。龙头与龙尾均是呈典型的“S”型,都由杨店当地的纸扎匠手工扎制而成。
龙头讲究六件法宝:“龙角、翅子、蟾蜍、龙珠、龙眼、胡须”,这六件法宝都有各自的寓意:龙头的两角可以防御对方作恶,也可以造潭拱河(龙头顶部后方左右两个尖尖的即是龙角,龙角长10厘米左右);龙头两侧的双翅能让它呼风唤雨、腾云驾雾。翅子分大翅子和小翅子。大翅子上插有5根长翅苗,4根短翅苗。小翅子上插有5根短翅苗,大小翅子上都有着美丽的花朵。一般小翅子上的花朵是五颜六色的,大翅子上的花朵则是单一的一种颜色;头顶的蟾蜍是降服飞蜈蚣的法宝,相传蟾蜍能让神龙顺利升天,如果神龙没有蟾蜍的保护,就无法升天(紧挨着龙角前面的即是蟾蜍);口中的避水珠可以让它劈波斩浪;眼睛可以穿山透海;胡须可以祛病消灾。
龙头上的眼睛、舌头都可灵活摆动,龙嘴里的龙珠也可以随着龙头的舞动而自由转动。龙眼贴有小型镜片,可反射太阳光芒,这样就使得整条龙灯更富有精神与活力,也更加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龙头的前胸色彩艳丽的地方叫“水甲”,后背颜色单一的地方叫“旱甲”。整个龙头高达2.6~3.09米(含灯把),重达50斤左右,顶部直径70厘米。龙头和龙尾都由一根高4米直径为4厘米的棒子从里面垂直插进去的。龙头和龙尾的末端都有一个大洞,这个大洞是为了夜间“游灯”插蜡烛或放入手电筒照明而特意留下来的。龙身一般由10个灯篓(灯篓是由一个用竹篾扎成的椭圆体再加上一根棒子制成的东西,到了夜间也可以放入手电筒或蜡烛)为主体,由龙衣作为包裹组成的,每个灯篓之间的距离为2米。整个龙身长约24米,宽约30厘米。龙尾高约2.5米,宽约1米,重达12斤。
在过去龙头有百余斤重,人们为了风调雨顺、田园五谷丰登,用玩龙灯来祈求上苍保佑全家一年太平,龙头越大越有霸气。如今在政府统一领导下,把迷信龙灯变成了艺术龙灯,组成了大型的群众文化活动,龙头控制在50斤左右,在玩龙灯技艺上创新了一步,深受广大群众所喜爱。
龙衣是按照金(黄)、木(橙)、水(白)、火(红)、土(紫、乌)“五行”颜色的布料织绣而成。要求针脚均匀,花纹华丽。绣龙衣是一项大工程。若请人绣,4个绣娘需要花上半年工夫。若由村湾自绣,需找一块场地,铺上草席,跪在地上绣,表示对龙神的敬畏。绣女多时,三五天可绣成;绣女少时,需十天半个月。多用机绣替代人工。龙衣分内、外两层。内衣是白夏布,宽120厘米,长度据龙身长度而定,在布料的两边每10厘米缝一根长15厘米的布条,便于绑缚。外衣略长于内衣,脊背上缝制一条宽20厘米的白带,正中一条由白布缝成圆柱形,从头到尾每15厘米用线固定,这就是龙的“脊柱”。两边用上好的缎子,颜色按历代的传承选用,再在上面绣上花纹。龙衣前身两侧各绣一条龙,中间绣鱼鳞式的花纹,后身两侧各绣一只凤和一个太阳,太阳正中有一“日”字,此所谓“龙头凤尾”。有的龙衣还绣有八仙图案。龙衣两边缝鱼齿状花边,每隔15厘米缝一根布条,便于绑缚。
杨店龙灯的节数没有严格规定,有12节的,也有24节的,分别代表着一年中的十二个月份和二十四节气,甚至还有更多节数的(杨店镇新农村龙头砦的龙灯有48节,是为杨店镇最长的龙灯),一般为双数。本词条主要讲解的“镇区龙灯”一般是12节,但也有特殊的,比如垱子杨家湾的龙灯每逢闰年就会在12节的基础上再增加一节,即13节。除杨店镇五条老街每条老街都有两条龙灯外,一般大湾有两条,小湾一条。
镇区分布
杨店高龙庙会的习俗产生于南宋(1127年-1279年),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到:“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说明南宋的大县城都有元宵扎龙灯的习俗;而据《宋史》中关于德安府的记载中说,孝感在建炎间(1127年-1130年)移沿紫资砦,而紫资砦就在孝南区杨店镇界河边的太平镇湾一带。可以推测,当时杨店应该已经有了这样的节日习俗,但当时的龙灯,仅仅只是放置在那里专供人们欣赏的龙形灯饰。到明代,“高龙庙会”民俗已经有了如今的雏形,内容从以前单一走向了丰富,包括龙形的成熟,高跷人物角色的丰富,舞狮采莲船、踩高跷和锣鼓的进入,活动的阶段,环节、流程都有一定的套路。
随着新中国成立,“高龙庙会”习俗取得了进一步发展。1960年成立了杨店镇龙灯协会,组建了杨店民俗管理委员会。因“四清运动”,“高龙庙会”习俗中断七、八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参与下,重新编排了龙灯套路,增添了锣鼓伴奏曲牌。突出乡土特征,体现了人民群众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老百姓对生活的热爱和美好祝福,高龙民俗档次高,玩太平灯、丰收灯,带有艺术性,不同于其它的恶风陋习的低级趣味,创造了地域特色和旅游文化的品牌。
杨店镇号称“龙灯之乡”,全镇有116条龙灯,几乎每个村每个湾都有舞龙的习俗。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每年正月十三和正月十五在一起舞龙并且同上东天符庙及侯家大庙的25条龙灯(即“镇区龙灯”,见本段表格),这些龙灯都用两根麻绳连接龙头和龙尾,显得别具一格,主要是为了让龙头、龙尾独立,玩起来就更省力。杨店龙灯的数量不能增加、不能减少,更不许随意转让,都由各自的“头人”(即当年舞龙的发起者、组织者,每年轮流换人担当)掌管。这里的人崇龙灯、爱龙灯,玩龙灯完全是由村民自发组织、自愿参与的群众性活动(政府主要负责舞龙期间的治安问题)。
龙灯玩得热闹、玩得和气、玩得传统、玩得规矩。玩灯的规矩保留了先人的传统,每年玩龙灯的时间是固定的、行进的路线是固定的、集合的顺序也是固定的(约定俗成)。杨店龙灯被杨店当地的老人们亲切着称呼为“灯神菩萨”。当然,以前因此龙彼龙出场次序之争,以致龙头、龙身、龙尾舞动不当,宗族地界等也发生过群体械斗事件。随着当地管理力度的加强,故禁止玩霸王灯、房族灯、门头灯,提倡玩文明灯、和气灯、平安灯。
“镇区龙灯”包括5条明代遗留下来的老街(西街、北街、正街、中店街、东街)和11个自然村(夏家砦、冯刘畈、刘家砦、滚子河张家湾、周家楼、王家砦、垱子杨家湾、张家畈、龚家港、解家林、刘家岗)的龙灯。这十多个村湾的龙灯历来都在正月十三和正月十五一起舞龙,并且还要朝拜共同的大庙——镇区中心的东天符庙和镇北乃武砦的侯家大庙,是杨店镇为数不多的“团结灯”和“友谊灯”。这十多个村湾的龙灯每年正月十三和正月十五都互相拜年,传为杨店镇最美的一段舞龙佳话。
杨店镇区年年近30条龙灯一起舞也是孝感地区传统民俗文化之最。同时也在来杨店看灯的游客中口耳相传、流传最广,甚至吸引了一些外省甚至外国友人们的“慕名”观看。
西街、北街、正街、中店、东街这五条街是镇区内所有湾的龙灯朝拜东天符庙时的必经之路。“月半”期间以这五条街为中心,街道以南为镇南,街道以北为镇北。
特别说明
相关定义
杨店的玩龙灯一般分为“扎灯”、“练灯”、“闹灯”(前序)、“开光”、“会灯”、“灿灯”(后序)几个阶段。杨店玩灯的日期一般指的是正月十二到正月十五,这一期间统称“月半”。
每年月半过后,龙头及龙尾都要保留并收回。等腊月一到,纸扎匠就要开始着手重新扎制,这叫“扎灯”。正月十二的前几天将龙灯身体部分的架子摆出扯直看有无损坏,这叫“练灯”。杨店镇大多数村落都是在正月十二开始舞龙,故在舞龙前一个星期(龙灯还未出来)的夜间敲锣打鼓是为“闹灯”。
头人推选
“头人”在上年玩灯结束时就已产生,是当年杨店各个村湾玩高龙的组织指挥者。“头人”的职责主要有:1、筹集玩灯资金,可由头人出资,亦可拉赞助;2、清理上年已灿灯的龙灯及“锣鼓家业”,人员缺少时头人可代打锣鼓及参与舞龙灯;3、安排好本年度各项灯事,并做好下年度的交接工作。玩龙灯的前一天,所有头人需集体开会讨论舞龙事宜。各村头人皆由本村居民轮流担当,一般五年一轮回,有的湾大可能隔个几年再次担当。这种轮回既无贫富之别,又无功利之分,只要愿意担当头人都可以,也就是自愿的。
灯钱红榜
杨店玩龙灯,全镇人民皆可参与,不过每户人家都要以家庭为单位交一些费用,这些费用称之为“灯钱”,这些“灯钱”在玩灯前一个星期内由当年的头人收取。这些收来的费用用以购买新龙衣、公共烟酒食品等,并把灯钱的数据集于红纸上,故称“灯钱红榜”。
灯钱红榜是为了让经费的去向更加公开、公正、公平(图中右侧为灯钱红榜,左侧为《玩灯人员节数安排一览表》)。
龙灯之家
龙灯都有属于自己的“家”,龙灯的“家”有简易与复杂之分,简易的“家”可以只是一个雨篷外挂两个灯笼,甚至没有“家”(例如滚子河张家湾);复杂的“家”不仅有雨篷、灯笼、中国结,而且还有“门”及贴在“门”左右的对联和插在“门”上的五彩旗子等,不仅如此,还要用可以辟邪的柏树叶加以装饰。
锣鼓家业
杨店舞龙,总少不了舞龙时跟随龙灯的舞龙乐队,这些舞龙乐队的人所敲击的打击乐器就叫做“锣鼓家业”(方言,指民间乐器)。组成舞龙乐队的“锣鼓家业”一般有两个苏锣、两个大锣、一个小锣(又称“手锣”,不系绳,可以敲几下扔向空中再用手接住)、一个大钹、一个大鼓和两个小鼓等。杨店舞龙时所敲击的锣鼓的节奏一般有二板拍、三板拍、七板拍等。二板拍是这样的:“齐齐/况,齐齐/况,齐齐/况况/齐齐/况”(重复);三板拍的则是这样的:“齐齐齐/况,齐齐齐/况,齐齐齐/况/齐齐齐/况”(重复);七板拍的是:“齐齐齐齐/齐齐齐/况,齐齐齐齐/齐齐齐/况”(重复)等,以上都是很简单的几种。还有比较复杂但也是经常敲打的,如:况况况况/况况齐况/齐齐/况,齐齐齐齐/况/齐况/齐齐/况,齐齐齐/况况,齐齐齐/况况,齐齐齐/况况/齐况/齐齐/况,齐齐齐齐/况/齐况/齐齐/况/齐齐齐,况齐/况齐/齐齐齐,况齐/况齐/齐齐齐,况况/齐况/齐齐/况,齐齐齐齐/况/齐况/齐齐/况...(重复)...况况况况况况况况况况(一直重复)况况/齐齐,况况/齐齐,况况/齐齐,况况/齐齐,况况/齐齐(节奏越来越激烈)...况况/齐况/齐齐/况(突然转弯)...(循环)。这样敲打十分铿锵有劲,音韵优美和谐,如潺潺流水般滋润着人们的心灵,更能给舞龙的汉子们振奋精神。杨店舞龙敲锣打鼓不仅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像这种复杂多变的敲法带有十足的节奏感,其感情色彩极其浓郁,其音律时常变化多端:敲得慢就显得很严肃,敲得快却显得很活泼。舞龙时伴随着这种有节奏的锣鼓声,令人回味无穷。一个视觉享受,一个听觉享受,既饱了眼福,又饱了耳福。
龙凤旗帜
除了锣鼓家业伴随着龙灯之外,也有龙凤旗帜紧随龙灯。龙凤旗帜代表着一个湾(或一条街)的形象。一般一个湾或一条街有两面旗帜,有的也有四面或四面以上(皆为双数)。龙凤旗帜由旗杆、旗面、两条长长的“飘带”组成,旗杆顶部再加以可以辟邪的柏树叶装饰。这些旗帜都是呈典型的直角三角形,外围锯齿状。旗子的一面绣有龙或者凤凰的形象,所以叫“龙凤旗帜”。
有的湾的旗面上除了绣有龙和凤凰外,还有把本湾的姓氏绣在旗子上,比如夏家砦和刘家砦的旗子上就绣有大大的“夏”和繁体的“刘” 字。一般情况下,龙凤旗帜在龙灯的前面,旗帜到哪里,龙灯自然就会到哪里,也因此称之为“向导旗”。除了直角三角形的旗子外,还有长方形的“帅旗”,其作用也跟龙凤旗帜一样,代表着一个湾的形象,也指引着龙灯。垱子杨家湾、解家林都有这样的“帅旗”,也同样把自己湾的姓氏绣上。旗子多是孩子们扛。
玩灯套装
玩灯套装的颜色取决于龙灯的颜色,如西街的龙灯是浅红和深红色的,那么玩灯的套装也是浅红和深红色的;正街的龙灯是白色和紫色的,玩灯的套装就是白色和紫色的。有的地方很现代,把那种古朴的套装改成运动服(比如夏家砦)。
礼节规定
玩灯礼仪是杨店舞龙不可或缺的礼节性规定,也是不同于其他地方舞龙的重要表现形式。
相互拜年
敬礼之礼
杨店的龙灯与其他地方舞龙的习俗有所不同的是,杨店的龙灯都赋予了人的品性。当某条龙灯遇到另一条龙灯的时候,那么这两条龙灯都要双双敬个礼,就像人见到人时都要握手一样表示友好与欢迎。两条龙灯在舞龙之前、舞龙之后也要相互敬礼,龙灯对着香案、庙宇舞龙亦是如此。龙灯敬礼时龙头朝下成90度。有时为了引起别的龙灯注意,在敬礼之前还要故意上下抖动龙头;“神棍”敬礼时先高高横放“神棍”后再弯腰鞠躬;“狮子”敬礼时双手把“狮子头”举起后再深深的鞠躬,并且抖动“狮子头”,使之发出清脆的铃铛声(“神棍”及“狮子”详见下文《马脚解说》)。
龙灯约灯
当要上大庙的时候,湾里的每条龙灯都要去街上集合,每个湾的龙灯并非直接去街上,它们需要经过附近的湾并把附近湾里的龙灯带着一起去下一个湾,按照这种顺序最后才到街上去,像这样类似“打招呼” 的方式就叫“约灯” 。同理,湾里的龙灯到街上转一圈,也是“约灯”(湾里的龙灯约街上的龙灯)。 当然,街上挨得较近的龙灯固然也要约灯,它们约灯的方式是某条街上的龙灯到附近的街上转一圈(舞龙)后再回来,不久,受到“邀请”的那条街的龙灯也会来到约它们龙灯的那条街上去转一圈(舞龙)。“约灯”主要是提醒各湾各街的龙灯准备一起上大庙,以免龙灯未到齐。
接灯送灯
每个湾(街)的龙灯都可以成为“东道主”,作为“东道主”湾(街)的龙灯每当外地的龙灯要来自己湾(街)时,自己湾(街)的龙灯必须到村(街)口迎接外来的龙灯或在村(街)尾送外来的龙灯。这就和客人在主人家作客,主人需要到门外接(或送)远来的客人是一样的道理。
马脚解说
龙灯的配角——马脚
玩龙灯前都要有“马脚”来管束、指挥、引导龙灯(主要还是给龙灯开道)。马脚分“神棍”(拿着棍子)和“狮子”(“狮子”尾巴需要一个人来配合),龙灯“阶级”最小但为“主角”。只要龙灯碰到他们二位,发现龙灯拉得不够直并且举得不够高“没有达到他们标准”便会遭到“神棍”和“狮子”“袭击”。按照传统,一般先是“‘僵’‘马脚’”然后才玩龙灯。“马脚”都由各村指定传人拿起点燃黄表纸向龙灯敬礼,然后向香案再敬一个礼(“请神”)并随着人们围着他身边猛烈敲锣打鼓、呐喊狂叫声中蹦跳起来,双手朝天,示意要脱下他上衣外套并披上马脚所搭配专属肚兜。“僵”下来后,马脚就像神灵附体一样,不怕冷,不能讲话只能做手语,而且手上燃鞭不怕痛,还敢闭眼走路及冲跑。浑身好像筛糠一样抖动,拼命摇摆着头,嘴里发出“卟卟”声。他们喜欢闻焚香气味,由头人招呼,以免他们横冲直撞导致发生意外事故。当不需要他们,也是敬礼后“恢复”为常人,就是“转(zhuǎn)马”。马脚口渴了不能说话,需要头人喂他水喝,这些水只是再普通不过的矿泉水,有些外地人以为马脚能这么拼命僵下来完全是“头人用迷药把他们迷住了”,这完全是危言耸听胡言乱语,殊不知真马脚也是普通人。再有,马脚喜欢闻香也是普通香,并不是什么迷魂香。所以说马脚们都是靠着毅力坚持下来的,有时候下大雨了,马脚们也要光着上半身“雨中漫步”,因此“僵马脚”是一个非常辛苦、比舞龙还费精神的活,并不是某一个人能随随便便扛下来。观看马脚精彩刺激“表演”,更应该体会到真马脚是用自己健康状况带给大家快乐。大家应该给那些僵了很多年老马脚们致敬。
关于僵马脚的“不解之谜”:
(1)有的马脚,在上庙的时候,或者马脚转马之前,会说些什么,比如哪家有鬼,或者有冤屈的不得解,做什么会给村子带来好运,都会指点头人转马之后去做,没有什么解释,但是往往都十分灵验;
(2)“请神”到底是怎么回事,无从查证,一旦请神成功,马脚的力气会变得巨大,一般一个年轻小伙子请神成功,在香案桌得最少得有4个成年男子才按得住桌子,而且马脚跑起来,一般人根本追不上;
(3)不怕冷,不怕爆竹炸。经常有马脚手里拿着正在燃放的爆竹边走边放,特别是在上庙的时候,那么点小空间,好几条十万发的爆竹就在庙宇里狂轰乱炸,马脚依然站着不害怕;
(4)“请神”过程的感觉。据一些马子(僵马脚的人)说,他们僵马脚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很黑的山洞里面一直走,突然发现有光出现,那里会有一个老头或者是老婆婆给你喝一碗东西,你就“请神”成功,“僵下来了”;
(5)已经是马脚的人,特别是年轻的马脚,在玩灯那几天,不管在哪,都会感觉异常兴奋,控制不住自己要回来僵马脚。
舞龙习俗
正月十二
——开光
【正月十二主要是龙灯开光和上土地庙的日子】
正月十二这天有人把新龙头和新龙尾从纸扎铺里请出来,与龙身连接在一起,再摆上贡品,插上香蜡,请来道士,准备开光。开光时,所有头人全部跪在龙灯面前,道士与其助手敲大锣大鼓念经,念的都是当年头人的名单以及为此次玩灯捐款的人数等等。念时,也时不时有人送来长长的代表着吉祥和如意的红布条儿搭在龙头上,称为“搭红”。念完后用点燃的黄表纸或蜡烛在龙眼处顿一下(“点睛”)并将蒙在新龙头眼睛上的有色纸撕去,然后再用蜡烛或黄表纸绕整个龙身一圈,表示龙灯已“显灵”,可以玩了。最后燃放鞭炮、烟花,七八箱烟花伴随叫声钻入天空,好不热闹。这就是“开光”的全过程。开光大致需要花上一个半小时左右。开光是首次舞龙之前最重要的一个前提,可以说是“无开光不玩灯”。开光结束后僵马脚并上土地庙,白天的活动就宣告结束。有马脚的湾(或街)到了晚上可以僵马脚,一直僵到晚上十一点钟甚至更晚。正月十二这一天因为有些地方的龙灯还未开光(西街、北街等地方的龙灯在正月十三开光),所以龙灯都不集合(各玩各的)。(图:张家湾龙灯开光)
正月十三
——上庙
【正月十三主要是龙灯集体上(大)庙的日子,也是人最多、最热闹的时候,是为“月半期间的大高潮”】
※ 镇南、镇北的龙灯正月十三和正月十五轮流朝拜东天符庙,每年朝拜一次。杨店街上的龙灯正月十三和正月十五白天和夜间都要朝拜东天符庙一次,正月十四仅夜间朝拜一次。
西街南夏家砦、冯刘畈龙灯“祭庙”
正月十三上午十点左右,夏家砦的两条龙灯就会带着本湾附近冯刘畈的龙灯来到西街的南部“祭庙”。 西街南部原来是一处稻场,夏家砦在此建了一座祠堂,后来被毁,但夏家砦及冯刘畈的龙灯每年正月十三上午都要来此“祭庙”一次:首先狮子喝彩,喝完彩后,三条龙灯(夏家砦两条,冯刘畈一条)就马上舞龙。北边一条,南边两条相对着舞龙,彼此换位置(这边过去,那边过来)玩三回合。然后还会去北街菜市场内舞龙,北街菜市场那里以前也有夏家砦的庙。因此杨店舞龙还是跟历史扯得上半点关系的。夏家砦和冯刘畈的龙灯是最先踏入杨店街上打头阵的湾里的龙灯,他们的到来就预示着其他湾里的龙灯的陆续到来。
北街西天符庙遗址舞龙
在北街乌龙前方不远处设有两座香案,设香案的地方曾有一座西天符庙,后来“文革”时期惨遭毁灭,但每年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五,镇区内的龙灯都会到此处“祭庙”。依照旧俗,所有龙灯都要按照“西街-北街-桃花驿大道”的路线转两三圈后再回到西街以“西街-正街-中店-东街”(这四条街都是东西向)的路线来到东天符庙。
上东天符庙
正月十三和正月十五上午十点半左右,镇区内的龙灯都会齐拜东天符庙。一般镇南的龙灯正月十三首先朝拜东天符庙,镇北的龙灯由于要等待镇南及街上的龙灯上侯家大庙,所以在正月十五朝拜。
在杨店镇区本来有两座天符庙——东天符庙和西天符庙。西天符庙原来建在北街官塘(古代做官的人为自己所挖的池塘,已填平)东侧,但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文革”期间建加工厂时被毁;东天符庙即依然矗立在东街村头黄孝公路(桃花驿大道)边上的天符庙。
东天符庙内供奉着多位佛道两教菩萨,其中有大家所熟知的济公活佛,送子观音财神爷,“佛教四大菩萨”里的三位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和普贤菩萨,“武圣”关公土地公和土地婆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天符菩萨”,天符庙便因“天符菩萨”而得名。传说天符菩萨是天上文曲星转世,于明朝末年降生在孝感涂巷(现属孝昌县)一个农民家,长大学成后来到杨店当私塾先生教书。学堂就设在西庙旧址,后又设在东庙处。有一天晚上,先生作了一个梦,梦中玉皇大帝对他说:“这个地方(杨店)人心太坏,我将派人在附近的井里投下毒药,把他们全部毒死,以示惩戒!”先生醒来时吓出一身冷汗,他找不出解救百姓的办法,但又不敢叫老百姓不吃井水,担心泄露天机会遭到更严厉的惩罚。无奈之下,只得连夜给几个得意门生留下短笺:“为救百姓,我先去了,尔等珍重!”赶在天亮之前舍身投井。有四个学生看到留言,忙赶去救先生,也都掉到井里被淹死。第二天清早,老百姓前来打水,看见井里死人了,都不敢吃井水,老百姓就这样得救了。后来玉帝看见这里的人依然活着,但心眼变好了许多,就派天神下来查访。天神将调查情况向玉帝如实禀报,玉帝听后大为感动,为了嘉奖先生的德行,将其封为“金容大帝”,并封那四个为抢救先生落井而死的学生为天神。同时为让下界都知道封神之事,就在先生教学的两个地方降下五彩祥符,人们都能从“天降符瑞”中看到两行文字:“敬重天符,永保太平”。人们知道了原委,就称金容大帝为“天符菩萨”,并在他教过书的两个地方分建东、西两座天符庙。把天符菩萨塑成坐像,供在中间;四个小天神塑成站像,站立两边,常年供奉祭祀,以感谢天符菩萨及四个小天神的救命之恩。
东天符庙始建于明末,距今将近有400年了。此庙建后经过多次维修:1790年(清道光8年)扩建过一次;1935年(民国24年)全面修理一次。两次修葺,庙门前檐的壁画、两侧的六棱柱,上面堆塑的立体魁星点斗,双龙抱柱的神龛等,都穷形尽相,栩栩如生。后东天符庙遭日寇破坏。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由各乡亲资助,此庙再次得到修复,并把天符菩萨从侯家大庙迎回。“文革”期间,由于失修,屡遭倾圮。1992年,因淫雨成灾,东天符庙除庙门外,几乎全部夷为平地。经多方努力,东天符庙又于1994年9月25日破土动工,1995年元月按原址、原向、原规模圆满修复。
原杨店高中老师、《桃花诗刊》原主编杨复初先生曾经撰联:
一、正门联:
天有九重,处高听卑,在世间惩恶扬善;
符凭一道,敬神役鬼,为人类祛病消灾。
二、大殿联:
金光万道,容态百端,佑一方安康,威灵早显桃花驿;
大德千秋,帝乡八表,消九土祸祟,庇泽长绵杨店街。
东天符庙由于在东街,故又称之为“东头庙”,隶属于东街,由东街管辖。正月十三当镇南、街上的龙灯上庙时,东街的龙灯在东天符庙北面为龙群送行;正月十五镇北、街上的龙灯上庙时,东街的龙灯则又在东天符庙东面为龙群送行(龙群往北走,去往侯家大庙;龙群往东走,开始“转乡”),这就跟之前所说的客人在主人家作客,主人需要到门外接(或送)远来的客人一致。等龙群远走后,东街的龙灯最后才在东天符庙前舞龙,然后加入到去往侯家大庙或“转乡”的龙群中。
【注意】东天符庙由于地处于黄孝公路,道路狭窄,人也特别多,很多外地来杨店看灯的人都“误以为”东天符庙的龙灯最多,其实不然。下文要介绍的侯家大庙才是真真正正的“龙山人海”,侯家大庙的龙灯才是最多的。(镇南、镇北及街上的龙灯全都要去侯家大庙集合轮流舞龙)。
去侯庙的路上
正月十三上午当镇南、街上的龙灯朝拜完东天符庙后紧接着去四公里外的侯家大庙(位于杨店镇北乃武砦湾)朝拜进香。侯家大庙虽小,却有着“总庙”之美誉 。正月十三镇区内所有的龙灯都要来此朝拜。侯家大庙路途遥远,要过农田、跨草地、走小路,宛如第二次“长征”。当朝拜完东天符庙后的龙群正赶往侯家大庙的路上时,镇北的龙灯也要早早的出面“接灯”,以迎接万里“远游”而来的长龙队。当然,“接灯”后镇北的龙灯也一样会加入到龙群的队伍中来。就这样,浩浩荡荡的二十多条的龙灯队(镇区25条龙灯全部到齐)及近十万不辞路途遥远的“游客”们直奔侯家大庙而来。
上侯家大庙
来到侯家大庙(简称“侯庙”),所有龙灯先等候“狮子”到来,等“狮子”在庙门口喝完彩就开始轮流舞龙。侯家大庙与东天符庙不同,侯家大庙前场地很大,可容纳数百万人,所以可以分为东西两个区域舞龙:一般情况下西侧舞龙区域主要有垱子杨家湾、龚家港和张家畈这些离乃武砦较近村湾龙灯;东侧舞龙区域则有离乃武砦较远村湾的龙灯。其中东侧舞龙区域离侯家大庙最近,西侧舞龙区域离侯家大庙最远,这就像是主人家把关键位子、重要位子让给远来客人一样。在侯家大庙舞龙,可谓玩灯最高潮,镇区内所有龙灯轮番舞动,翻江倒海;旌旗招展、锣鼓喧天;屋顶上人山人海黑压压一片,甚至就连树上也是爬满了人。鞭炮硝烟弥漫在上空,锣鼓声、鞭炮声如煮粥似爆响。侯家大庙因为离镇区较远,故每年正月十三只来一次。
在侯家大庙舞龙后,返程时也要按照来的顺序在附近村湾里的稻场上继续舞龙,大约下午三四点钟结束。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的是,龙灯在每一个湾里舞龙的时候,需要围绕这个湾转两个大圈,所以转来转去发现还在起点上,这很正常,这两个大圈代表着这个湾的龙灯“接灯”和“送灯”。接灯时转一个大圈,送灯时也要转一个大圈。相传龙灯队伍直线离开就是开了一条河,龙王爷就冲走了;绕一个圈便是一个潭,龙王爷就深藏其中。
楚江院龙灯及“娃娃高跷”
正月十三这一天,自称为“杨家将后人”并且有着杨店镇“高跷之乡”美称的楚江院的龙灯及本湾最有代表性的高跷队也会去朝拜东天符庙及侯家大庙,当日傍晚时分也会在杨店街上“串门”。由于楚江院的高跷皆为十岁左右的少年所踩,故楚江院的高跷又称“娃娃高跷”。一般情况下,楚江院的高跷队在前,龙灯殿后,中间保持一定距离且各有各的舞龙乐队。
正月十四
——拜年
【正月十四主要是龙灯给每家每户拜年的日子,俗称“搜旮旯”(方言音译sōu gái luò)】
镇区内的龙灯在这一天都不集合,也就是说各玩各的。湾里的龙灯休息,晚上才有马脚串门挨家挨户拜年;而杨店五条街上的龙灯则会玩一整天。街上的龙灯在这一天上午半天主要给商家、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拜年,下午半天才挨家挨户拜年。原先是某湾的人后来搬到某条街上定居,那个湾的龙灯也会特地前来给定居在某条街上的人拜年(比如夏家砦的龙灯,即使原先住在夏家砦,后来又在某条街上定居,正月十四下午夏家砦的龙灯也还是会来到这条街拜年)。龙灯拜年前都要把香案摆在大门前,燃放爆竹请来龙灯,且不许在龙灯所到之处晾晒衣物。有宗教信仰的家庭,龙灯不会前去拜年。
正月十五
——转乡
【正月十五主要是龙灯集体转乡的日子,是为“月半期间的小高潮”】
正月十五镇北的龙灯就要到镇南的村落舞龙,是为“转乡”。
由于正月十三镇北的龙灯为了等待镇南及街上的龙灯上侯家大庙,所以没去东天符庙,正月十五镇北的龙灯才和街上的龙灯一起上东天符庙,然后开始“转乡”(镇南的龙灯正月十三朝拜过东天符庙,所以正月十五直接在本湾等待镇北及街上的龙灯)。
正月十五龙灯“转乡”要去的地方依次是夏家砦、冯刘畈、张家湾、周家楼、王家砦和刘家砦,当然这几个湾的龙灯也要跟着一起到下一个湾去舞龙,最后到了刘家砦时龙灯就要分道扬镳,镇南的龙灯返回到湾里去,镇北的龙灯从街上经过再回湾里去,“转乡”才算作正式结束。如果正月十四龙灯拜年的时候还有几家没有拜完,则可以在正月十五转乡结束后继续拜年。
正月十五龙灯转乡其实是一种礼节(回拜),因为正月十三上侯家大庙的时候镇南、街上的龙灯都去过镇北的一些村落舞龙,所以正月十五就反过来,镇北、街上的龙灯就到镇南的一些村落舞龙,正所谓“礼尚往来”也!有来有往正是杨店镇区舞龙对于“以礼相待”的重要体现。(图:正月十五龙灯转乡第一站——夏家砦)
灿灯
午夜十一点半就准备 “灿灯”。灿灯就是由头人把龙头的眼睛、舌头及龙嘴里的龙珠扯下来抛入火中烧掉(保留整条龙灯,来年还要重新轧制的)。灿灯时围绕在大火堆周围的人们都要纷纷作揖并跪在大火堆旁,祈福神龙顺利升天并且祝愿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燃放鞭炮、烟花,本来安静的夜晚变得格外热闹,如同除夕夜一般,夜晚也瞬间变成了白昼。灿灯后有老者“喊彩”祝福 。灿灯表示一年一度长达三天(有的地方是四天或五天)的“月半”落幕。个别地方如东街、夏家砦正月十六还要玩一天或者半天,正月十六所玩的龙灯就称作“阴灯”。正月十六跟正月十二一样,龙灯也是不集合,各玩各的。“阴灯”在此不作详解。(图:正街紫灿灯)
夜间游灯
正月十三至正月十五每当到了傍晚,人们就会把龙灯身上的彩色外衣脱下换上清一色的透光性白色龙衣,龙头、龙身和龙尾里面插上蜡烛或放入手电筒,等到了晚上八、九点,就开始玩“夜灯”(即“夜间游灯”)。夜灯主要是年龄比较小的孩子们玩。玩了夜灯的孩子们,就可以排队等待“免费”可口的美味食品。每天如此,正月十五由于是最后一天,玩夜灯的时间可能有所延长,不过可能会获得双份食品。
在湾里,夜晚可以算是最热闹的时候了。湾里有的是“狮子”马脚,所以在湾里,人们喜欢“狮子喝彩”,老人喊一句吉祥话,其余的人就应和一句,十分热闹。喝完一次再来一次,好像完全没时间概念一样一直持续到凌晨甚至后半夜。距离湾子较近的地方,人们甚至也可以在睡梦中听到从远方传来的隐隐约约的锣鼓声、喝彩声和鞭炮声。玩灯的那短短几天夜里,就是湾子里的不夜天。
交接仪式
玩龙灯过后的一天,即正月十六(或正月十七),就要喝“接灯酒”(酒楼设宴),迎接下一届头人的到来(新老头人交接仪式)。在杨店,有一句众所周知的熟语——“年过月尽”:年也过了,月半也结束了,大家都该收心各忙各的了。
【《祭龙舞灯闹元宵》组图来源】
看点推荐
除了在东天符庙及侯家大庙舞龙外,还有很多精彩等待大家去发现:
(2017年2月9日)
<【直播】网络中国节-杨店龙灯>(2017年2月9日)
<【直播】与阿乐一起去杨店看龙灯>(2018年02月28日)
正月十二
正月十三
正月十四
正月十五
※本表格<时间>数据仅供参考,请以当地实际时间为准。
发展规划
2011年成立孝南区杨店舞龙协会,组织举办第一届舞龙汇展。加强理论研究,扩大社会影响,交流舞龙技艺。
2012年设立民间艺术保护基金和重点民间艺人专项津贴。鼓励老艺人授业传艺,培养后继新人。
2013年举办孝南区第一届 高龙艺术节,进一步促进杨店高龙的传承、发展。
2014年建立健全杨店高龙的各项机制,并纳入政府经费预算。建设杨店文化旅游区,让全国人民前来参加杨店舞龙汇展。规范管理,保证杨店高龙活动正常运转,加大普及和提高力度,使其艺术进一步的继承、发扬和创新壮大。
2015年建立杨店高龙旅游区的专项资金,并组成专班专人服务于人民群众,进一步把高龙活动进行归类、整理档案,编制成书,让全国甚至全世界人们都能榜上有名,并世代传承下去。
措施:为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杨店高龙,采取的保护措施有:
1、建立在杨店镇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杨店高龙保护小组;
2、成立了工作专班,并分工到人,签订了工作目标责任书;
3、建立机制,制定保障措施,孝南区早在2005年就成立了民保领导小组和保护中心,向财政局申报了保护专项经费。同时将杨店高龙列为区级第一批民保重点项目,现逐级向市、省申报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项目;
4、区政府、文体部门及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每年正月从人力、财力等方面加强对杨店高龙的扶持,将此项目列入每年的工作计划和预算,确保5万元经费予以保护。(2013年04月27日)
【《舞龙》组图来源《在乡下拍元宵节》组图来源】
摄影大赛
2012孝感杨店龙年舞龙摄影大赛
为进一步唱响高龙品牌,2012年(龙年)元宵节,杨店镇早策划,早准备,与武汉上镜摄影俱乐部携手,诚邀省内外摄影名家精心组织了此次龙年探龙杨店摄影大赛活动,借助摄影家们的巧手和镜头,把该镇优美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推向全省推向全国。(孝南网)
主办方:孝感市杨店人民政府
承办方:武汉上镜摄影俱乐部
媒体支持:《楚天都市报》拍客联盟,金报摄影部,武汉晚报,湖北公共频道新闻全天候,经视咵天栏目,荆楚网东湖影像,长江影像网长江论坛,汉网拍客论坛等多家媒体。
拍摄地点:孝感市孝南区杨店镇
拍摄内容:古镇风貌,民俗风情。拜龙、舞龙、高跷、采莲船等民俗活动。
活动时间:2012年2月4日(农历正月十三)
舞龙诗词
赋诗杨店龙灯-正月十三
杨店龙灯会,月半大于年。
今龙全开光,舞龙祝平安。
锣鼓满镇响,大炮冲天钻。
龙山又人海,足觉天地宽。
如此热闹景,不觉双腿酸。
(中华新韵·八寒)
【《沸腾的龙乡》组图来源】
荣誉事迹
近年来,杨店龙灯几乎每年被《孝南新闻》《孝感新闻》报道过;
1992年,由杨店砖厂组织的舞龙队参加了第二届全国农运会开幕式上的表演;
2000年,杨店中店的舞龙队在孝感市首届舞龙比赛获得第二名;
2008年,杨店高龙队参加孝感市第三届农运会,获得第三名。
2012年、2013年,杨店西街龙灯(两条)代表杨店镇区所有龙灯参加了2012年及2013年杨店镇桃花文化旅游节开幕式。
2017年2月9日(农历正月十三)和2018年2月28日(农历正月十三),孝感广电等媒体连续两年共同直播了《网络中国节·元宵节·杨店舞龙》。
2023年2月3日(农历正月十三),湖北经视频道记者现场直播杨店舞龙盛况;
2023年10月18日晚,杨店高龙队参加孝感市第六届运动会开幕式上的表演。
七上央视
2023年元宵节,中央电视台CCTV13新闻频道名栏目《东方时空》《24小时》《新闻直播间》、CCTV4中文国际频道名栏目《中国新闻》《今日环球》、CCTV2财经频道名栏目《第一时间》连续七次推送,新华社、学习强国平台进行了图文报道、湖北卫视《湖北新闻》也进行了播出杨店舞龙盛况。
习俗活动
源于千年的杨店舞狮玩灯生生不息,世代相传。带有乡土气息的杨店舞龙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将这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打造得更具观赏性,变成一条展现民族风情、带人脱贫致富的腾飞巨龙摆在大家面前。愈是乡土气息的东西、愈是民族民俗的东西、愈是在城市看不到的东西、也是大家愈想了解的东西。看到那无尽人群走在希望的田野上,一种对美好生活的祈盼也随着人们的脚步越来越强烈,一起期待来年的正月十五……
不容忘怀:20世纪80年代杨店舞龙(1989年)(左)
那些记忆:21世纪00年代杨店舞龙(2000年-2009年)(中)
历久弥新:21世纪10年代杨店舞龙(2010年)(右)
附表
参考资料
杨店人文民俗 僵狮人与马脚.孝感槐荫论坛. 2015-3-11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24 15:03
目录
概述
外形构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