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豆角又称
扁豆,北方也有地区称之为气豆。
多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小叶披针形,花白色或紫色,
荚果长椭圆形,扁平,微弯。种子白色或紫黑色。嫩荚是普通蔬菜,
种子可入药。
基本信息
又称
扁豆,异名
白扁豆,
藊豆(《唐本草》),南扁豆(《
滇南本草》),
沿篱豆、蛾眉豆(《纲目》),凉衍豆(《
本草乘雅半偈》),羊眼豆(《
药品化义》),膨皮豆(《广州植物志》),茶豆(《江苏植药志》),南豆(《陆川本草》),
小刀豆、
树豆(《四川中药志》),藤豆(《中国药植图鉴》),铡刀片〈形似铡草刀〉。北方也有地区称之为气豆。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小叶披针形,花白色或紫色,
荚果长椭圆形,扁平,微弯。种子白色或紫黑色。嫩荚是普通蔬菜,种子可入药。
植物属性
植物分类
植物界 Plantae [三域系统]
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传统系统]
木兰纲 Magnoliopsida [Cronquist系统]
蔷薇亚纲 Rosidae [Cronquist系统]
蝶形花科 Fabaceae [Cronquist系统]
菜豆族 Trib. Phaseoleae [Hutchinson系统的蝶形花科Fabaceae]
菜豆亚族 Subtrib. Phaseolinae [Hutchinson系统的蝶形花科Fabaceae]
扁豆属 Lablab [Hutchinson系统的蝶形花科Fabaceae]
扁豆 Lablab purpureus [Hutchinson系统的蝶形花科Fabaceae]
植物形状
多年生、缠绕藤本。全株几无毛,茎长可达6米,常呈淡紫色。羽状复叶具3小叶;托叶基着,披针形;小托叶线形,长3-4毫米;小叶宽三角状卵形,长6-10厘米,宽约与长相等,侧生小叶两边不等大,偏斜,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近截平。
总状花序直立,长15-25厘米,花序轴粗壮,总花梗长8-14厘米;小苞片2,近圆形,长3毫米,脱落;花2至多朵簇生于每一节上;花萼钟状,长约6毫米,上方2裂齿几完全合生,下方的3枚近相等;花冠白色或紫色,旗瓣圆形,基部两侧具2枚长而直立的小附属体,附属体下有2耳,翼瓣宽倒卵形,具截平的耳,龙骨瓣呈直角弯曲,基部渐狭成瓣柄;子房线形,无毛,花柱比子房长,弯曲不逾90°,一侧扁平,近顶部内缘被毛。荚果长圆状镰形,长5-7厘米,近顶端最阔,宽1.4-1.8厘米,扁平,直或稍向背弯曲,顶端有弯曲的尖喙,基部渐狭;种子3-5颗,扁平,长椭圆形,在白花品种中为白色,在紫花品种中为紫黑色,种脐线形,长约占种子周围的2/5。花期4-12月。
种子性状
干燥种子为扁椭圆形或扁卵圆形,长约8~12毫米,宽6~9毫米,厚4~7毫米。表面黄白色,平滑而光泽,一侧边缘有半月形白色隆起的
种阜,约占周径的1/3~1/2,剥去后可见凹陷的
种脐,紧接种阜的一端有1
珠孔,另端有短的种脊。质坚硬,种皮薄而脆,内有子叶2枚,肥厚,黄白色,角质。嚼之有豆腥气。以饱满、色白者佳。
中药属性
梅豆角异名
白扁豆,
藊豆(《唐本草》),南
扁豆(《
滇南本草》),
沿篱豆、蛾眉豆(《纲目》),凉衍豆(《
本草乘雅半偈》),羊眼豆(《
药品化义》),膨皮豆(《广州植物志》),茶豆(《江苏植药志》),南豆(《陆川本草》),
小刀豆、
树豆(《四川中药志》),藤豆(《中国药植图鉴》),铡刀片〈形似铡草刀〉。北方也有地区称之为气豆。
英文名:Purple Haricot
生扁豆:拣净杂质,置沸水中稍煮,至种皮鼓起、松软为度,捞出,浸入冷水中,脱去皮,晒干。
炒扁豆:取净
扁豆仁,置锅内微炒至黄色,略带焦斑为度,取出放凉。
甘,平。
入脾、胃经。
健脾和中,消暑化湿。治暑湿吐泻,脾虚呕逆,食少
久泄,水停消渴,
赤白带下,
小儿疳积。
1.
健脾化湿主治
脾虚兼湿,食少
便溏;湿浊下注,
妇女带下过多。
2.化湿消暑 用于暑湿伤中,吐泻转筋等症。
内服:煎汤,15~30克;或入丸、散。
营养成分
每100克营养成分
能量37千卡
蛋白质2.7克
脂肪0.2克
叶酸49.6微克
膳食纤维2.1克
烟酸0.9毫克
维生素E0.24毫克
钙38毫克
磷54毫克
钾178毫克
钠3.8毫克
镁34毫克
铁1.9毫克
锌0.72毫克
硒0.94微克
铜0.12毫克
锰0.34毫克
以上数据参考自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所著的《中国食物成分表(2002)》。以上数据仅供参考,不得用于其他的用途。
人工栽培
环境条件
。种子适宜发芽温度为22——23摄氏度。植株能耐35摄氏度左右高温,根系发达强大、耐旱力强,对土适应性广,在排水良好而肥沃的沙质土壤或壤土种植能显著增产。
走架栽培
。梅豆角一般直播,
整地施肥等与
四季豆(架
刀豆)相同。
畦宽133厘米,高10——15厘米,沟宽50厘米,每畦种植两行。行距70——80厘米,株距50厘米。
露地栽培4月上、中旬直播,每穴播种3——4粒,覆土3——4粒,每亩需种量约3.5——4公斤。出苗后匀苗,每穴苗2株。匀苗后,每亩追施人粪500公斤。蔓长35厘米时搭人字架,引蔓上架。结果期追肥两次,每次
人粪尿500公斤。中耕、除草与四季豆相同。
不设支架栽培
。早熟品种不设支架栽培。先
整地、施基肥,做成畦,
塑料棚冷床育苗,苗期30天,4月中、下旬定植,行、株距各为40厘米,每穴栽苗4株。当株高50厘米时,留40厘米
摘心,使其生侧枝,当侧枝的
叶腋生出次侧枝后再行摘心,连续4次。采收后,见生出嫩枝仍可继续摘心。使植株呈丛生状,采收期在7月上旬,亩产800——1000公斤。
病虫害防治
梅豆角的危害主要来自病害和虫害,下面将从最常见的两种
白绢病和
棉铃虫为代表讲诉。
白绢病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茎基部或葡匐于土表的枝蔓,致病部变褐腐烂,产生大量白色
菌丝体和棕褐色近球形的小
菌核。
病原形态特征
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属
半知菌亚门真菌。菌丝体白色透明,较纤细,老
菌丝粗为2~8微米,分枝不成直角,具隔膜。在PDA上菌丝体白色茂盛,呈辐射状扩展。菌核外观初呈乳白色,略带黄色,后为茶褐色或棕褐色,球形至卵圆形,大小1~2毫米,表面光滑具光泽。菌核表层由三层细胞组成,外层棕褐色,
表皮层下为假
薄壁组织,中心部位为疏丝组织,后两组织都无色,肉眼看去呈白色。有性态为罗氏阿太菌(Athelia rolfsii (Cruiz)Tu.& Kimbrough.),属
担子菌亚门真菌。病菌发育适温32~33℃,最高40℃,最低8℃,最适pH5.9。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主要以
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菌核萌发产生
菌丝,从寄主茎基部或根部侵入,
潜育期3~10天,出现中心病株后,地表菌丝向四周蔓延。发病适温30℃,特别是高温及时晴时雨利于菌核萌发。连作地、
酸性土或砂性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
(1)667㎡施用消石灰100~150kg调节
土壤酸碱度,调到中性为宜,或大量施用腐熟有机肥。
(2)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集中销毁。
(3)发病初期施用15%
三唑酮(
粉锈宁)
可湿性粉剂或50%
甲基立枯磷(利克菌)可湿性粉剂1份,对细土100~200份,撤在病部根茎处,防效明显。必要时也可喷洒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隔7~10天1次,防治1次或2次。
(4)利用
木霉菌防治
白绢病。用培养好的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 Ri)
棉铃虫
棉铃虫是一种食性杂、能危害多种蔬菜的害虫。棉铃虫以幼虫为害
扁豆尖,造成无头梅豆或多头梅豆。
棉铃虫的幼虫蛀食花柱、子房花柱、子房被蛀食后,不能结梅豆。幼梅豆常被食空或蛀食而引起腐烂,造成严重减产。
(1)发生特点
成虫羽化一般在夜间。它们选择生长旺盛,开花早的梅豆,将卵产在幼嫩部位或豆荚上,初孵化的幼虫取食叶片,转株危害。2龄以后开始蛀食花蕾,3龄幼虫开始蛀食豆荚。
棉铃虫的蛹在土中越冬。长江以北地区1年发生3~4代,长江以南地区发生5~7代,翌年春天羽化。
伏旱、秋旱、高温时,
棉铃虫发生严重。
(2)防治重点
第二代棉铃虫是防治重点;用药护尖,第三代棉铃虫发生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重点用药保护蕾,喷药打全株;第四、五代棉铃虫发生在8月下旬,重点用药保护荚。
(3)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
第一,秋耕冬灌,可以大量消灭土壤中越冬的蛹,结合整枝
打杈摘除部分虫卵及摘除部分病荚,以减少虫源。第二,种植玉米带诱杀。蛾子发生期,每天早上在玉米心叶腋处捕杀。第三,
杨树把诱杀:剪取带叶杨树枝条,每10支1把,每亩放10把,5~10天换1次,每天清晨捕杀。
可用鲜韭菜1千克加水0.1千克,捣烂后取汁液,每千克原液加水6千克,搅匀后喷雾防治;或用
大蒜1千克捣烂加水1千克,搅拌成大蒜汁液,取大蒜汁液1千克加水25千克喷雾;或用
蓖麻叶浸出液,取蓖麻叶0.5千克,加水5千克,煮沸放凉。用浸出液防治。
③以肥治虫
可用2%
过磷酸钙浸出液或用2%尿素;1%
碳酸氢铵、0.5%
氨水分别进行
根外追肥,7~10天1次,连用3次。
用BT250克喷洒或0.296阿维虫清乳油1000~2000倍液;或在
棉铃虫产卵盛期初孵化期开始喷施棉铃虫核
多角体病毒,每毫升含0.01个活
孢子,亩用0.5千克,3~4天喷1次。共喷2~3次;可用性诱集,人工合成的棉铃虫雌性诱集,平均每个诱芯诱杀成虫200头;还可用5%
抑太保1000倍液或灭幼碌800倍液防治棉铃虫。
采用上述方法防治棉铃虫,不污染环境和
梅豆,能够达到
A级绿色食品生产要求。
⑤化学药剂防治
发虫初期可选用低毒的40%
辛硫磷500~2000倍液或8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防治,要求一种药在梅豆只能使用1次,采取喷雾,距采收期要间隔10天以上。
毒性及食用
注意事项
中毒医学原理
据介绍,梅豆角中含有的
皂素,对消化道有强烈刺激,可引起出血性炎症,并对红细胞有溶解作用,只要在加热至100℃,经一段时间方可破坏其毒性。豆粒中含
血细胞凝集素,具有
血细胞凝集作用。梅豆角放置过久,还可产生大量
亚硝酸盐,引起变性
血红蛋白症。因此,梅豆角中毒多因起进食炒、煮不透的梅豆角所致,其发病快,可在进食后数分钟发病,多数为2至4小时。
中毒表现
一般在吃了没有炒熟、煮透的梅豆角半小时至3小时,最长可达十几个小时内发生中毒。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或胃部烧灼感,腹胀、恶心呕吐。
中毒后注意事项
中毒后专家建议,发生
食物中毒后应及时到医院就医,不要自行乱服药;及时向当地
卫生行政部门报告,防止事态扩大;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并保存一切可疑食品,以备检验;在急救病人的同时要保护好现场。
正确烹调方法
豆角中所含的皂素在加热100℃,经30分钟以上加热可破坏毒性,所以烹调加工豆角必须煮熟、炒透。建议采取炖煮的方法,如果炒食必须先用开水充分加热。炒时不能急火快炒,千万不能贪图脆嫩和节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