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在2001年
经济衰退发生后,
美国住房市场在超低利率刺激下高度繁荣,为
经济复苏及其后来持续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但随着美国住房市场大幅降温,加上利率上升,很多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
借款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导致一些放贷机构遭受严重损失甚至
破产。2008年美国
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引发了投资者对美国整个金融市场健康状况和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忧,导致之后几年股市出现剧烈震荡。
含义
次级抵押贷款(subprime mortgage loan,即“
次级按揭贷款”)
美国抵押贷款市场的“次级”(Subprime)及“优惠级”(Prime)是以借款人的信用条件作为划分界限的。根据信用的高低,放贷机构对借款人区别对待,从而形成了两个层次的市场。信用低的人申请不到优惠贷款,只能在
次级市场寻求贷款。两个层次的市场服务对象均为贷款购房者,但次级市场的
贷款利率通常比优惠级抵押贷款高2%~3%。
特征
所谓的次级抵押贷款是指向低收入、少数族群、受教育水平低、金融知识匮乏的家庭和个人发放的
住房抵押贷款。
其基本特征可归纳为:
个人信用
信用评级得分比较低。美国的
信用评级公司 (FICO)将
个人信用评级分为五等:优(750~850分),良(660~749分),一般(620~659分),差(350~619分),不确定(350分以下)。次级贷款的借款人信用评分多在620分以下,除非个人可支付高比例的首付款,否则根本不符合常规抵押贷款的借贷条件。
入不敷出
美国的常规抵押贷款与房产价值比(LTV)多为80%,借款人月还贷额与收入之比在30%左右。而次级贷款的LTV平均在84%,有的超过90%,甚至100%,这意味着借款人的首付款不足20%,甚至是
零首付,那么,在没有任何个人自有资金投入的情况下,银行就失去了借款人与银行共担风险的基本保障,其潜在的
道德风险是显而易见的。借款人还贷额与收入比过高,意味着借款人收入微薄,还贷后可支付收入有限,其抗风险的能力也比较弱。
少数
且多为可调利率,或只支付利息和无
收入证明文件贷款。次级抵押贷款90%左右是
可调整利率抵押贷款;30%左右是每月只付利息,最后一次性支付的大额抵押贷款或重新融资。这类抵押贷款开始还贷款负担较轻、很诱人,但积累债务负担较重,特别是当利率走高、房价下跌时,重新融资只能加剧还贷负担。
拖欠率
由于次级抵押贷款的
信用风险比较大,
违约风险是优级
住房贷款的7倍,因此,次级贷款的利率比优级
住房抵押贷款高350个基点,且80%左右为
可调整利率。当
贷款利率不断下调时,可以减轻借款人的还贷负担;但是当贷款利率不断向上调时,借款人债务负担随着利率上调而加重,导致拖欠和取得抵押赎回权的风险加剧。2007年,次级抵押贷款的拖欠率(拖欠30天)和取消抵押赎回权的比率分别高达13.33%和4%,远远高于优级抵押贷款2.57%的拖欠率和0.5%的取消抵押赎回权比率。
概况
次级抵押贷款给那些受到歧视或者不符合抵押贷款市场标准的借款者提供
按揭服务,所以在少数族裔高度集中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很受欢迎。
次级贷款对放贷机构来说是一项高回报业务,但由于次级贷款对借款人的信用要求较优惠级贷款低,借款者
信用记录较差,因此次级
房贷机构面临的风险也天然地更大。
对借款者个人而言,违约会使其
再融资难度加大,丧失
抵押品的
赎回权,无法享有房价上涨的利益。而且,任何一个借款人的违约对借款者所居住地区也有不良影响。
贷款等级
共有六个:premierplus、premier、A-、B、C、C-。评级标准为申请者的
按揭贷款偿付记录、破产记录,以及债务收入比率。信用评分采用FICO指标。按揭成数(LTV)是指贷款与资产价值的比例。一般来说,贷款等级越高,FICO评分越高;按揭成数越低,表明
贷款风险较小,相应定价越低,反之则越高。
通常,
固定利率借款者的平均信用评分高于
浮动利率借款者。在整个1990年代,次级抵押贷款借款者的信用评分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尤其是浮动利率次级抵押贷款。这表明1990年代次级抵押贷款质量存在问题,大量贷款提供给了信用较低风险较高的借款者。但从2000年开始,借款者信用评分开始逐渐上升。因为此时,贷款者开始关注
贷款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限制
风险敞口。因此,在这一时期里,不仅整体贷款数量上升,并且机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提供给信用评分较高借款者的贷款量上升最为显著。
借款者信用评分越高,贷款等级越高,相应的首付要求也越低。这也体现了风险
补偿原则。而按揭成数越高,借款者违约倾向越大,相应的首付要求越高。在1998年危机之前,首付额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而1998年之后,贷款者开始提高首付要求,贷款结构发生变化。按揭成数低于70和大于100的次级抵押贷款大量减少,而首付为10%的次级抵押贷款量上升显著。
提前偿付罚金也是控制风险的措施之一。当利率下降的时候,次级抵押贷款借款者倾向于提前偿付贷款,以便以较低的利率重新申请贷款。而贷款的提前偿付会给贷款者带来损失,并且由于提前偿付的可能性不可预测,这种损失也是不可测的。因此,为了限制提前偿付这种行为,贷款者对提前偿付者收取一定的罚金。
发展
次级抵押贷款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由于它给那些受到歧视或者不符合抵押贷款市场标准的借款者提供
按揭服务,所以在少数族裔高度集中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很受欢迎。
1980年的《存款机构解除管制与货币控制法案》(Depository Institutions Deregulation and Monetary Control Act,DIDMCA)解除了美联储Q条例规定的
利率上限。1982年的《可选择
按揭贷款交易平价法案》(Alternative Mortgage Transactions ParityActof1982)允许使用可变利率。1986年的《税务改革法案》(Tax Reform Act of 1982)禁止消费贷款利息免税。这一系列的法案都为
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1990代末开始,利率持续走低,现金流出式
再融资开始流行。借款者不断借入新债,偿还旧债,并且新债的数额要超过原有债务。在房价持续上涨的时期,这种方式能使借款者源源不断地获得资金来源,进而增加了次级抵押贷款的需求。
市场中相继出现的各种变化也给次级抵押贷款的发展提供了利好条件。例如1990年代初期,由于利率上升,标准抵押贷款需求减少,
按揭经纪人开始将更多的目光投入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而在1990年代中期,
资产证券化的兴起又给
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发展提供良机。
按揭贷款证券化增加了资产的流动性,次级
房贷市场开始迅速繁荣起来。在早期的飞速发展中,由于对风险的认识不足,次级抵押贷款定价普遍偏低。但1998年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这一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开始得到关注。虽然这场危机使次级房贷市场一度萎缩,市场发生大规模整合,许多小公司都相继倒闭或被收购,但同时也使得投资者风险意识增强,以提高首付金额、采取
提前偿付罚金等措施限制风险。
危机过后,由于房价上涨以及利率持续下降至40年来的最低点,投资房产的成本降低。在房价不断走高时,即使借款人现金流并不足以偿还贷款,他们也可以通过房产增值获得
再贷款来填补缺口。因此,1990年代末次级抵押贷款又开始了新一轮增长,直至(注:2007年
次贷危机)这场危机的爆发。
这一曲折的发展表明,
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虽然天生存在高风险,但是至少在本次危机(注:2007年
次贷危机)爆发前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因此,作为一种具有巨大
市场潜力的新产品,其价值不能因为存在风险和问题而遭到否定。
根源
如果仅从次级债占全部金融资产的规模看,次级债对于衍生
金融产品极为发达的美国来说,地位并不十分突出。但此次 “次级债危机”(注:2007年
次贷危机)之所以能够从美国的
房地产市场迅速波及至美国的
信贷市场、
债券市场、
股票市场进而引发了一场全球资本市场的大震荡,是因为
金融风险很容易被放大。在当前中国经济金融增长高位加快尤其是
资产价格过快攀升,同时经济
金融开放进程提速的背景下,始于美国的次级债危机再一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经济决定金融,次级债危机始于美国房地产市场。
911事件后,在
宽松货币政策、积极减税政策的刺激下,美国的住房消费需求迅速增长,而全球
流动性过剩亦使得
房贷市场供大于求,消费者和金融机构的
风险偏好普遍增强,
房屋抵押贷款快速增长,并推动了房价格迅猛上涨。但随着美联储
货币政策的紧缩和油价不断上涨,美国经济复苏放缓和居民收入增速下降,消费者还贷压力不断加大,
违约风险开始集中暴露,房价也开始下跌。
这种风险迅速传至美国的
信贷市场。违约事件集中暴露后,许多金融机构陷入了
不良资产激增、
抵押品赎回权丧失率上升和资金周转紧张的困境,加之对美国经济增长预期放缓,一些金融机构提前催收
可疑贷款的措施进一步增加了违约事件的发生。
信贷资产质量问题的暴露又很快传导至
资本市场。首先,次级债危机直接导致以房屋抵押贷款为证券化标的的各类
债券的贬值,一些优质债券也由于市场的普遍看淡而遭到错杀,同时一些与次级债类似的
企业债亦被投资者抛售。其次,投资于次级债和其他
高风险债券的基金遭到抛售和
赎回,与房地产相关行业的股票也受到重创,加之不良的市场预期引导。
全球股市普遍出现了一种不良预期,最终引发了一场令人关注的股市大动荡。
可见,次级债危机的根源在于美国的
房地产市场泡沫的堆积以及居民的过度负债消费。房价下跌后,大量的
房屋抵押消费贷款来源被切断,导致作为美国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的消费增长乏力,经济增长预期进一步下降,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银行启示
次级债危机对中资商业银行造成的直接损失较小,但商业银行还是应该引以为戒,防范于未然。
经济波动
是要高度关注经济周期波动可能带来的风险,未雨绸缪,全面构建稳固的风险观。自2002年中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以来,境内商业银行在旺盛的贷款需求导致的盈利冲动和流动性过剩导致的盈利压力的双重推动下,贷款增长尤其是个人贷款增长速度居高不下,在盈利和风险的天平中,大多数银行偏向了前者。但次级债危机对商业银行的最大教训就是,在经济增长上行阶段忽视风险必将导致经济增长下行阶段风险甚至是危机的爆发。中国经济已经历了近6年的经济快速增长时期,无论是从经济运行本身具有的周期性特征,还是宏观调控态势来看,未来几年中国经济高位增长的势头可能放缓。而一旦经济发生周期性波动,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将首当其冲。
贷款风险
是高度关注个人住房信贷及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出于战略调整和经营转型需要,境内商业银行普遍将个人信贷作为一项业务和收入的主要增长点。但经过前述的分析,在资产价格快速攀升、未来回调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并不能简单地将个人贷款或消费性贷款视为低风险贷款而不加选择地大力发展。数据显示,个人中长期住房贷款增长呈继续加快态势,前5个月个人中长期住房贷款累计新增2253 亿元,同比多增2677亿元;7月份上海中资商业银行
个人住房贷款继6月放贷激增后再次大幅增加,当月新增房贷58.7亿元,比上月多增13.2亿元,相当于第二季度的全部增量。个人信贷快速增长强化了银行信贷长期化的势头,
银行不良资产的上升的隐患加大。因此,次级债危机对商业银行的第二大启示就在于,应高度关注个人
贷款风险。为此,商业银行应加强信用系统建设,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信贷入股
次级债危机迅速由
信贷市场传递到资本市场,又对信贷市场造成重大打击,说明在产品创新不断加快的现代金融体系,风险的跨
市场传播较以前亦明显加快。银行资金进入股市的事实将给商业银行的资金安全提出挑战。监管层已对企业挪用信贷资金的8家
银行分支机构进行了行政处罚。从商业银行自身来说,应自觉高度关注信贷资金流向股市引发的
信贷风险,从加强信贷审查、贷后管理等多方面防止信贷资金进入股市。
中国启示
防止攀升
在经济金融高位增长时期,应切实防止资产价格过快攀升和资产泡沫的堆积,避免因资产泡沫破裂导致经济金融波动的风险。次级债危机再一次向我们表明,资产价格虽然是一种虚拟经济元素,却隐藏着相当大的破坏力,其过快攀升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对实体经济的平稳运行造成巨大伤害。此次次级债危机(注:2007年
次贷危机)始于美国
房地产市场泡沫的不断堆积,但就在美国房地产日趋繁荣的同时,风险也在不断积聚。随着美联储从2004年年中开始
紧缩货币政策,同时油价高涨导致美国经济复苏放缓和居民收入增速下降,房贷消费者尤其是低端房贷消费者的还贷压力不断加大,违约问题凸显,房价下跌。因此,无论是此次次级债危机、1997年的
亚洲金融危机还是上世纪
日本经济失去的十年,资产价格的过快攀升都是一个直接原因,其不断积累了经济周期性的波动风险。受流动性过剩等诸多因素综合影响,中国以房价、
股价为代表的资产价格增势迅猛,其背后隐藏的风险应予以高度关注。随着全球货币政策总体趋紧尤其是国内的宏观调控将进一步强化,国内资产价格未来回调的可能性加大。一旦发生深度回调,将对中国经济金融稳定带来较大挑战。次级债危机爆发后,美联储已明确表示,今后其货币政策将会更加关注资产价格,甚至将资产价格加入其政策调控目标当中。
防止负债
是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尤其应防止过度负债消费的过快增长。次级债危机之所以使众多金融机构未能幸免,重要原因在于在房价快速上涨的背景下,住房信贷以及
住房抵押消费贷款增长迅猛,其后由于违约问题集中暴露,导致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激增。中国住房信贷、住房抵押消费贷款增长很快,并且迅速成为商业银行重点发展的高盈利业务。但随着货币政策的进一步紧缩不可避免,个人贷款的违约风险增加。事实上,已经出现个人贷款违约率上升的苗头。因此,为确保金融稳定,监管层应通过多种调控措施,遏制负债消费过快增长的势头,减少其可能给经济稳定增长带来的负面效应。
稳步有序
当前尤其应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最大限度地减少外部风险对境内资本市场的冲击。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等因素的带动下,流动性的境外输入成为境内流动性过剩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其中包含了相当数量的短期投机资本。次级债危机迅速波及全球资本市场再次表明,在全球资本流动日益频繁且市场预期趋同化的背景下,一个开放经济体的金融市场很难独善其身。对中国还处于建设初期的金融市场来说,市场规模、金融产品以及抗风险能力都尚待完善,因此稳步有序的金融开放至关重要。虽然我国还实行资本项目管制,但事实证明,相当数量的境外资金已经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境内,加剧了境内的流动性过剩。鉴于此,监管层当前尤其应加大协调和配合力度,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防止其对境内金融市场的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配套改革
是主动加快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综合配套改革,尽可能地打破市场对人民币单边升值的预期,同时强化
外汇储备资金境外运营的风险分析。下一步看,美元加快贬值、美联储货币政策稳中趋松的可能性加大,在
中国货币政策将进一步紧缩的背景下,人民币对美元可能面临更大的升值压力。因此,在维持人民币对美元总体逐步升值的走势的同时,监管层应加大人民币汇率制度综合配套改革力度,加快壮大发展外汇市场,完善外汇管理体制,强化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基础。同时应尽可能地打破市场对人民币单边升值的预期,降低境外投机资金大量入境的压力。此外,鉴于此次次级债危机(注:2007年
次贷危机)将对全球债券和并购市场带来较大的结构性影响,应强化外汇储备资金境外运营的市场风险分析。
楼市影响
房价调控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所引发危机和恐慌,正逐渐在全球市场蔓延。在中国,不仅中行和工行因投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而被卷入其中,行业高层人士及央行人士都质疑中国在此时购买美国次级房地产
按揭贷款,用中国的
外汇储备来承担美国次按风险不合适。
中国有些方面和美国危机发生以前很相像,房价一直在上涨,而由于资金
流动性过剩,银行之间竞争比较激烈,也面临着贷款的压力。所以说中国房贷市场的风险还是很大的,其中风险最大的是开发商。中国的房子供应量增长比美国还快,在
投机需求很强的情况下,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是投机需求一旦出现拐点,就会把手中的存货全部抛出来,就会对整个
房地产市场造成很大压力。美国就是因为房价下跌,在很短的时间内有200万套房子因为投机需求的原因被抛售,超过了一年的正常需求。而中国房地产市场中投机需求的积累比美国还要高很多。而且中国经济面临通胀的威胁,如果利息大幅度上涨的话,同时房价下降,就会很容易引起危机。
因此更大的担忧是,中国是否也会出现
房地产抵押贷款风险引起的危机。中国的房地产抵押贷款余额2007年8月已经高达2.25万亿元,总额接近美国。但不容忽视的是,美国在这方面已经发展了50多年,而中国仅有8年的时间。
房价高涨
日益高涨的房价所展现出的巨大
利润空间,对任何一家商业银行都是诱惑。中国四大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也都开始争食房贷“蛋糕”。
在此情形下,无论
个人信用制度,还是银行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中国都不及美国。而且与美国不同的是,国内房地产抵押贷款主要由银行提供,由此引发的房贷风险难以化解。中国国内
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还未建立,
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进程也相对缓慢。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就是把金融机构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转化为抵押贷款证券,然后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出售这些证券给市场投资者,以
融通资金,并使住房贷款
风险分散为由众多投资者承担。
在繁荣周期见顶时发放的贷款,其坏账率往往是最高的。无论是房地产抵押贷款,还是被证券化了的相关产品,只要出现房价下跌的现象,抵押的房产如果无法正常变现,就会直接导致金融机构发生风险。
美国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
按揭客户的偿付保障不是建立在客户本身的还款能力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的假设之上。在房市火爆的时候,银行可以借此获得高额
利息收入而不必担心风险;但如果房市低迷,利率上升,客户们的负担将逐步加重。当这种负担到了极限时,大量违约客户出现,不再支付贷款,造成坏账。此时,
次级债危机就产生了。
自2005年四季度以来,美国的住房市场出现低迷,新开量、新建房和
存量房的销售量开始下降,房价也开始走低,住宅市场的周期波动不仅影响着美国经济,也给银行和金融业带来不小的冲击,其中,次级债危机成了影响美国及全球金融市场的导火索。
利率表
2008年最新房贷利率表:
个人住房贷款月等额以一万元为例16——30年
计算方法:
贷款金额X月均还款/10000=实际每月还款额
举例:
每月还款额为50X64.23=3211元。
贷款20年,每月还款额为50*75.48=3774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