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的著名小吃很多,其中
老通城的
三鲜豆皮、
四季美的
汤包、
蔡林记的
热干面、顺香居的
烧麦、福庆和的
牛肉豆丝、
小桃园的煨汤、田启恒的
糊汤粉、谢荣德的
面窝并称武汉八大名小吃。其中又以老通城的三鲜豆皮、小桃园的煨汤、蔡林记的热干面、四季美的汤包合称武汉“四大名小吃”,是武汉人过早的首选。让很多“老武汉”如数家珍。著名的美食街区有
武昌户部巷、黄陂
好吃街、
汉口吉庆街等。
简介
武汉的小吃很多,著名的小吃有老通城的
三鲜豆皮、四季美的
汤包、
蔡林记的
热干面、顺香居的烧麦、福庆和的牛肉
豆丝、
糯米包油条、小桃园的煨汤、田启恒的糊汤粉、谢荣德的
面窝等等。其中又以
老通城、小桃园、蔡林记、
四季美合称武汉“四大名小吃”,曾经的风光无限,让很多“老武汉”如数家珍。著名的美食街区有
武昌户部巷、黄陂
好吃街、汉口
吉庆街等。诗赞曰:
汉皇风光最繁华,十里嚣尘百万家。不是文人才笔大,焉能写尽各生涯。
芝麻
馓子叫凄凉,黄陂街边卖小吃。
水饺汤圆
猪血担,夜深还有满街梆。
小家
妇女学豪门,睡到晨时醒梦魂。且慢梳头先过早,
糍粑油饺一齐吞。
吃新食品较常添,荤素相参价亦廉。麻雀头酥鹅颈软,豆黄
饼肥藕
鱼圆。
热干面
武汉
热干面与山西的
刀削面、两广的
伊府面、四川的
担担面、北方的
炸酱面并称为中国五大名面,是武汉地区的传统小吃之一。据说,上个世纪30 年代初期,汉口有个叫李包的人在关帝庙一带
卖凉粉和
汤面。一个夏天的晚上,李包还剩下许多面没卖完,他怕发馊变质,就把
面条煮熟后捞起来晾在
案板上。在收拾东西的时候,李包一不小心将油壶里的麻油泼在面条上了。他当时灵机一动,索性把麻油拌和到面条里,然后将面条扇凉。第二天早上,李包将拌过麻油的面条放在沸水里烫热,再滤
干水放到碗里,然后加上
卖凉粉用的
芝麻酱、
辣椒酱、
榨菜、葱、姜、蒜、酱油和
香醋等佐料,顿时香味扑鼻,惹得人们争相购买。吃过面条后,有人问李包卖的是什么面,他脱口而出,说是“热干面”。从此以后,李包便专门卖起“热干面”来了,还教了许多徒弟。几年后,有个姓蔡的徒弟在汉口
满春路开了一家热干面馆,
店名叫“
蔡林记”,渐渐成为武汉市经营热干面的名店。
蔡林记位于
武汉市汉口中山大道854号。其热干面,晶洁爽口,味道鲜美,深受广大市民的赞赏,享有武汉名小吃的美誉。而今,热干面已遍及
江城,历久不衰,武汉人过早(吃早餐)更是离不开这一种具特色的面食。
1930年,黄陂的蔡明伟夫妇家在汉口满春路口打出“蔡林记”的招牌经营热干面,店名的由来是因蔡家门前有两棵葱郁的大树,取名“蔡林记”喻意蔡家生意兴隆。正如他们夫妇所期盼的那样,“
蔡林记”因面好、味正,吃法独特而声名大噪。“蔡林记”
营业面积(1—4层)达490平方米,最高峰日销售
热干面达450公斤。
“蔡林记”热干面的品种的变化:1983年前为三个品种,即
叉烧热干面、全料热干面、
虾米热干面。1996年6月18日重张后的扩大为8个品种,即为:全料热干面、虾米热干面、虾仁热干面、
雪菜肉丝热干面、
炸酱热干面、
财鱼热干面、
三鲜热干面、果味热干面。拟推出滋补型的二个热干面新品种。如今,在保持传统产品热干面的同时,“蔡林记”增加小吃品种达4大类40余种。而经营热干面销售额占小吃品种的46%。
蔡林记的热干面,面弹
酱香作料全。说道武汉美食,首先想到的就是热干面,以上世纪30年代创立的蔡林记为代表,这是武汉人最珍贵的味蕾记忆。热干面分了
牛肚、牛肉、炸酱、全料等口味,面身筋道,拌上秘制浓香芝麻酱。
豆皮
“
老通城”是坐落在汉口中山大道大智路口一家大型酒楼的名字,以经营著名小吃三鲜豆皮驰名,有“
豆皮大王”之称。这家酒楼创办于1931年,某地原在古汉口城堡大智门外,为城乡通道,故名
通城甜食店,抗日胜利后复业,改名为老通城甜食店。该店仿照武汉黄陂的民间的传统小吃豆皮,锐意改进,配合甜食应市,颇受欢迎。
豆皮本是黄陂的乡土风味小吃,制法是将绿豆、大米混合
磨浆,在锅里摊成薄皮,
内包煮熟的
糯米、
肉丁等馅料,用油煎好。“
老通城”酒楼的
特级厨师高金安精益求精,以鲜肉、鲜蛋、鲜虾仁为主制作馅料,创制出
三鲜豆皮,皮包金黄发亮,入口酥松嫩香,更加脍炙人口,人称“豆皮大王”。毛泽东品尝四次,次次赞赏。外地人和外宾到武汉来都以能吃到
老通城豆皮为快。
老通城的香豆皮,皮酥米糯直流涎。创办于1931年的老通城有“豆皮大王”之称,曾接待过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多位中外政要。出品花样繁多的小吃,以三鲜豆皮最出名,皮儿金黄,
糯米香软,馅料丰富。
汤包
离“
老通城”不远的江汉路口附近,有一家叫“四季美”的
小吃店,被武汉人誉为“汤包大王”。“四季美”坐落在汉口中山大道江汉路口附近,意为一年四季都有美食供应,如春
炸春卷,夏卖冷食,秋
炒毛蟹,冬打
酥饼等,1927年开业,生意兴隆,后有
特级厨师钟生楚等在该店制作江苏风味武汉化的
小笼汤包应市,受到顾客的好评,被誉为“汤包大王”,使该店变为主要供应小笼汤包的汤包馆。他们制馅讲究,选料严格,先将鲜
猪腿肉剁成肉泥,然后拌上
肉冻和其他佐料,包在薄薄的
面皮里,上笼蒸熟,肉冻成汤,肉泥鲜嫩,七个一笼,佐以姜丝酱醋,异常鲜美。为了满足不同顾客的需要,除
鲜肉汤包外,他们还应时制作
蟹黄汤包、
虾仁汤包、香菇汤包、
鸡茸汤包和什锦汤包等。
四季美汤包1927年开业,一年四季都有美食供应。有名厨在该店制作江苏风味武汉化的小笼汤包,肉皮用得新鲜,肉馅要一指膘的
精肉,蟹黄汤包要用
阳澄湖大鲜蟹,受到食客的好评,被誉为“汤包大王”,汤包成为主打。最经典的吃法是先轻咬破表皮,慢慢吸尽里面的汤汁,然后再吃汤包的面皮和肉馅。
煨汤
如果要想品味一下武汉的煨汤, “小桃园”是最好的选择。这个小店坐落在汉口
胜利街兰陵路,人称“煨汤专家”,是来自湖北美食之乡黄陂的祖传秘方。该店经营的主要品种有
瓦罐鸡汤、
排骨汤、
蹄膀汤、八封汤、
甲鱼汤、
牛肉汤、
鸭汤等。以瓦罐鸡汤最著名,其原料为产于黄陂、
孝感一带的肥嫩母鸡。将鸡块入油锅爆炒,再倒入盛有沸水的瓦罐内,用旺火煮熟,小火煨透,汤鲜肉烂,原汁原味,营养丰富。
豆丝
“福庆和”坐落在汉口
中山大道,在
六渡桥一带,以经黄陂风味的
豆丝著称。粉质钦滑,味鲜可口。豆丝是
武汉市
黄陂区三大传统小吃之一(其他还有
黄陂三鲜、黄陂
糍粑)。吃客
唐鲁孙:“谈到吃
牛肉,黄陂的
牛肉豆丝,固然远近知名,
上海弄堂汽油桶的牛肉汤,倒也货真价实,腴而不腻。是
长江中下游区域的农家传统食品,主要分布在湖北东南部、安徽西南部及江西。豆丝是用大米、
绿豆等按一定比例打浆摊成饼并切成条状此时为软的湿豆丝,当然为了便于保存可切丝晾干成为
干豆丝。一般吃饭湿豆丝可以炒食或煮食,最好吃的是与牛肉或腊肉一并炒或煮,干豆丝就只能够煮食了。在湖北
黄陂豆丝是必不可少的
年货,每年腊月,家家户户做豆丝,飘出浓浓的
年味。
糊汤粉
糊汤粉,著名
武汉小吃,是与
油条相配的小吃品种,凡卖糊汤粉,必卖油条。被誉为“武汉一绝”的
鲜鱼糊汤粉泡油条,是经典的汉味名吃。它是武汉人的
羊肉泡馍,其传统意义、历史内涵,丝毫不比羊肉泡馍逊色。一碗飘着鲜美
鱼香味儿的糊汤粉,扑面而来的是水乡泽国、鱼米之乡的气息和味道。
烧麦
汉口
花楼街、交通路交汇处的“顺香居”是一家有着近五十年历史的老店。该店制作的
重油烧麦,油重而不腻人,味道鲜美,而且形如银菊,看一眼就叫人胃口大开。
烧麦的制作方法是将肥膘
猪肉、
馒头、
橘饼、
花生米、
冰糖、
葡萄干等切成小丁,略微一炒,再用
桂花、
红绿丝、白糖调合成馅。面粉加水适量,放少许精盐揉和成面团,擀成一张张荷叶形
薄皮,放入馅心,加少许
麻油包成。烧麦或炸、或烤、或蒸,皆香甜可口,令人食之不厌。
面窝
老谦记是坐落在武昌
司门口的一家风味小吃店,主要经营牛肉豆丝、面窝,兼管
牛肉汤菜,
随意小酌。
豆丝是以
绿豆、大米等为原料,磨碎成浆,在锅里摊成皮,切成丝,武汉人很爱吃,有汤豆丝、
干豆丝、
炒豆丝等多种吃法。老谦记经营的是
炒牛肉豆丝,炒时按顾客要求,可以枯炒,也可
软炒,味道各有千秋,区别只在火候。主要原料都是黄牛眉子百沟、湿豆丝、
水发香菇、
玉兰片等,外加调味佐料,用
麻油煎炉炒熟。吃起来
牛肉酥滑鲜嫩,豆丝绵软滋润,牛肉与豆丝的味道交合在一起,别有风味。
武汉人过早,最喜欢吃的是
面窝。在武汉的大街小巷,到处可见热气腾腾的大油锅,金黄的面窝在里面翻滚着,散发出诱人的香味。面窝是武汉特有的,创始于19 世纪末。当时,汉口
汉正街集稼咀附近有个卖烧饼的人,名叫昌智仁。他看到烧饼生意不好,就想办法创制新的早点品种。他请铁匠打制了一把窝形中凸的铁勺,内浇用大米、黄豆混合磨成的米浆,撒上
黑芝麻,放到油锅里炸出一个个边厚中空、色黄脆香的圆形
米饼。吃起来厚处松软,薄处酥脆,称之为面窝,流传一百多年,成为价廉物美的武汉特色早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