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革命老区
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
沂蒙革命老区,其地域指以沂蒙山区为中心、以今临沂市政区为主体的包括毗邻部分地带的山东省东南部地区。涵盖临沂市潍坊市淄博市泰安市济宁市日照市所属的十余个县市区,区域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
地域范围
沂蒙革命老区18个县市区是:
潍坊市:临朐县
淄博市:沂源县
泰安市:新泰市
日照市:五莲县莒县等18个老区县(市、区)。
基础设施
沂蒙革命老区区域内中国能源大通道兖石铁路东接日照港,胶新铁路、京沪高速、长深高速公路纵穿南北,日兰高速和晋中南铁路横穿东西,多条国道和省道纵横交错,临沂机场运力增加,铁路、公路、航空相衔接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能源、信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历史文化
革命圣地
沂蒙,一片神圣的土地,一片红色的沃土。井冈山、延安与沂蒙山是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最重要的三大老革命根据地,后来,沂蒙曾被无数革命后人誉为“两战圣地、红色沂蒙”。
沂蒙老区主要是指以山东沂水、蒙阴等县为中心的鲁中南山区地带,包括潍坊市的临朐县,淄博市沂源山区、日照市西部山区以及临沂地区的中北部等地
在沂蒙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儿女,为后人树立了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如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他们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后来被高度概括为沂蒙精神,从而诞生了“脚踏实地、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这种战天斗地的伟大沂蒙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这里,有用乳汁救活伤员的“沂蒙红嫂”—明德英
在这里,有为了中国革命奉献了无私无畏之爱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祖秀莲
在这里,有拥军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方莲
在这里,有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中国抗日第一村”渊子崖村;
在这里,有被毛泽东称作“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典型厉家寨;
在这里,有宛转悠扬、风靡大江南北的一曲民歌《沂蒙山小调》
在这里,有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开国元勋陈毅、徐向前、罗荣桓、开国第一将粟裕、谷牧、罗炳辉、著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汉斯·希伯(波兰籍)等一大批革命英雄群体,在这里战斗、生活过,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遗迹,在这片神奇静谧的土地上,发生的那一幕幕动人的革命故事,让人久久不能忘怀。沂蒙,曾经是中共中央华东分局、山东分局、山东军区、山东省政府、八路军115师新四军军部、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等党政军机关驻地。
“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 沂蒙人民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发生的一幕幕感人的催热泪下的故事,曾让陈毅元帅含泪诉说: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民。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部长迟浩田同志曾不止一次这样动情地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胜利,是老区人民特别是沂蒙山区人民用小米喂出来的,用担架抬出来的。我永远也忘不了沂蒙老姐姐们的恩情。”
1992年7月,原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来山东临沂视察时,对沂蒙精神展现出来的伟大民族力量,耸然动容,肃然起敬,为沂蒙人民亲笔题词:“弘扬沂蒙精神,振兴临沂经济”十二个大字。
江泽民同志接连用了“了不起”、“好样的”、“不简单”这样的话语称赞沂蒙儿女,对沂蒙精神表现了崇高的敬意。
伟大的沂蒙精神仍激励着千百万沂蒙人民在新的领域昂首阔步前进。
文化圣地
古老的沂蒙山,是一块文化的沃土。沂蒙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有的饮食文化,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来一展才华,吟诗作赋。
孔子“登东山(蒙山)而小鲁”之后,李白、杜甫携手翩然而来,写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千古诗句,李白更是为兰陵美酒佳肴而吸引,乐不思蜀,以至醉卧兰陵“不知何处是他乡”,醉出一段极致。
清代乾隆皇帝巡游山东,曾留下诗篇赞美“鲁南古城秀,琅琊圣贤多”,对沂蒙琅琊一带人才辈出的历史充满溢美之词。
历史也证明,在沂蒙琅琊一带,的确是人才辈出,从古到今,在沂蒙这一块钟灵毓秀的神奇沃土上,诞生了无数的圣贤奇才,如军事家被誉为“智圣”的诸葛亮、书法上被誉为“书圣”的王羲之、王献之、著名教育家《颜氏家训》作者颜之推、东汉天文学家被誉为“算圣”的刘洪、孝圣王祥、孔子高徒被誉为“宗圣”的曾子、荀子、郯子、秦名将蒙恬、西汉名臣太子太傅萧望之,西汉著名丞相匡衡(凿壁偷光,好学典范)、魏晋羊祜、南北朝文学家刘勰、天文学家何承天、文学家鲍照、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清代民族英雄左宝贵等的故乡。 孔子七十二贤徒,临沂籍十三人;著名二十四孝,临沂占有七孝。 他们灿若星辰,光照千秋,折射着沂蒙大地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的光辉。
沂蒙精神
沂蒙精神概括
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光照千秋
“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
国共内战年代,沂蒙民众为中共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三万沂蒙的优秀儿女献身疆场 。车轮滚滚的支前队伍、送子送郎参军的动人场面、沂蒙红嫂的感人故事、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等拥军支前的楷模,名垂青史的孟良崮战役记下了这一段光荣的革命业绩。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在山东省蒙阴县东南孟良崮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山地进攻战役。
此役也是粟裕大将指挥的杰出战役之一,被誉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毛泽东主席曾对粟裕说过“这场战役中国只有两个人没有想到,一个是蒋介石,另一个就是我毛泽东!”
沂蒙老区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著名的四大革命老区之一(井冈山、延安、西柏坡沂蒙),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培育下,沂蒙人民与山东党政军一起,共同创造了“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这种战天斗地的伟大沂蒙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沂蒙精神充分体现了崇高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道德要求,充分体现了人民是创造历史和改造历史的根本动力,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
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为了建立新中国,不怕牺牲,留下了彪炳千秋的英雄事迹。和平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沂蒙人民在任何情况下,尤其是在关键时刻,总是以党和国家利益为重,挺身而出,满腔热情地主动承担义务和责任,宁愿牺牲小家,也要顾全大家,总是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充分体现了老区人民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仅国共内战战争时期,沂蒙山区460万人口中就有120万人支前参战,有31000多名沂蒙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涌现出了用乳汁救活八路军伤员的“沂蒙红嫂”,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和抚养革命后代的“沂蒙母亲”、不顾生死抢救解放军战士的“沂蒙六姐妹”等;三年困难时期,沂蒙人民节衣缩食,吃糠咽菜向国家交粮3.6亿公斤,油820万公斤,并接收了由政府统一组织来的6万余名灾民;为顾全大局,根治淮河,沂蒙山区有527个村、27万间房屋被拆迁,28万亩良田、5万亩山林被淹没,40多万库区农民舍了家园,生活跌到了贫困线以下;他们以自觉奉献为荣,以长期奉献为贵,以竭力奉献为乐。正是这一切,孕育了沂蒙精神,孕育了沂蒙精神不息的生命力,也推动着沂蒙精神与时俱进。
沂蒙精神群像
渊子崖村精神
1941年12月20日, 一千多装备精良的日伪军突然包围了渊子崖村,英勇的渊子崖人民奋起自卫,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父亲死了,儿子上;丈夫死了,妻子上,连十几岁的娃娃也搬运石头和砖块。林老七,也就是林九兰,他抡起铡刀连砍七个日本兵,最后壮烈牺牲。日寇冲进村子,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村长林凡义手持大刀片指挥村民,同穷凶极恶的日寇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大刀、长茅、雁枪、镢头成了杀敌的武器,林九乾牺牲后,妻子含泪挥起镢头劈向鬼子。战斗持续到傍晚,八路军和区武工队赶来,为渊子崖村民解了围。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全村共有147人壮烈牺牲。板泉区委书记刘新一、区长冯干三也血洒渊子崖,而100多名鬼子兵也成了渊子崖村民刀下鬼。
渊子崖村自卫战后,在延安《解放日报》上,毛泽东高度评价该村是“村自卫战的典范”。1942年该村被滨海专署授予“抗日楷模村”,成为闻名全国的“中华抗日第一村”。 听着老人那悲壮的讲述,闪光灯不停的闪烁,记者们在幽暗的灯光下快速地记录着,一段悲壮的历史,一曲英雄的赞歌,这就是沂蒙人们,这就是英勇不屈的渊子崖村民,渊子崖村自卫战显示了伟大的抗日民族精神,这种精神也正是我们建设“大临沂、新临沂”的“沂蒙精神”。
沂蒙红嫂精神
在战争年代,沂蒙山区
明德英(1911-1995),沂南县马牧池乡横河村人。1942年底,日本侵略者对沂蒙山区进行了拉网合围大扫荡,年仅13岁的八路军战士庄新民负伤后,被马牧池乡横河村的哑女明德英发现。在庄新民昏迷不醒时,明德英用乳汁将其救活。鬼子来搜村时,明德英与丈夫李开田把庄新民当作自己的儿子躲过一难。
祖秀莲(1911-1977),山东沂水县院东头乡桃棵子村人。 1941年冬,在日寇扫荡沂蒙山时,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侦察参谋郭伍士身负重伤生命垂危,祖秀莲不畏艰险把他救回藏在一个石洞里,喂饭喂药端屎端尿月余,终于使郭重返部队。1947年,郭复员后不回山西老家,到祖秀莲身边生活,去世后埋葬在桃棵子村南。
王换于(1888-1989),山东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村人。 1939年6月,徐向前八路军第一纵队领导机关驻进王换于家,在党组织的协助下,王换于办起战时托儿所,精心呵护41个革命将士后代。她两个儿媳因在哺乳期内用奶水喂养托儿所孩子,致使三年中自己的四个亲骨肉因营养不良先后夭折。1943年后,王换于又抚养过45个革命后代。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等革命前辈的后代幼年都曾在王换于的怀抱中度过。2003年,当地党委政府为她修建了纪念馆,雕塑了铜像,许多革命后代都前来瞻仰。
沂蒙六姐妹精神
沂蒙六姐妹:山东蒙阴县人,她们是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方莲。在孟良崮战役中,为了掩护战士们过桥,她们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搭起了一座坚实的桥,在冰冷的河水里她们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让战士们踩着肩上的木板顺利地过了河。
在1947年的莱芜战役中、淮海战役中,特别是孟良崮战役期间,沂蒙六姐妹不分昼夜,在村干部和民兵都上了前线的情况下,主动挑起村里拥军支前重担,发动全村男女老幼,为部队当向导、送弹药、送粮草、烙煎饼、洗军衣、做军鞋、护理伤病员等,战役期间,六姐妹和她们的乡亲们一天只吃一顿饭,整天忙碌着,操劳着,每天来回20多里山路。据不完全统计,在孟良崮战役期间,她们带领全村为部队烙煎饼15万斤,筹集军马草料3万斤,洗军衣8000多件,做军鞋500多双,捐赠鸡蛋450多个,运柴火1700多斤,停下来还要为战士唱歌,搞宣传,鼓舞士气。沂蒙六姐妹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1947年6月10日,当时的《鲁中大众》发表了题为《妇女支前拥军样样好》的文章,报导了她们的模范事迹,称赞她们崇高的革命献身精神,称她们为“沂蒙六姐妹”。
厉家寨精神
厉家寨地处沂蒙腹地山东省莒南县1957年10月9日,毛主席在《厉家寨大山农业社千方百计争取农业丰收再丰收》的报告上亲笔批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 厉家寨是沂蒙精神的真实写照。
解放前,厉家寨流传着这样一条谚语:“穷山恶水种地难,既怕涝来又怕旱,十年就有九年欠;沙石盖子旱龙岗,锄地丁当响,种地不打粮。”1951年,厉月坤厉家寨乡党总支书记,同时兼任厉家寨村党支部书记,领导着厉家寨人改造家园。1954年冬至1955年春,他带领全乡干部群众发起了治山治水的攻坚战,凿平了11个岭头,填平了70多个大汪和300多条大沟,凿通了三道大岭,迫使13条山河改了道,把1180块小地整成了“三合一”标准梯田。
在新时期,沂蒙精神仍然焕发出了勃勃生机,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的沂蒙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展现出越来越耀眼夺目的伟大光辉,令无数后人敬仰。沂蒙精神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都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伴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前行,沂蒙精神必将折射出愈加璀璨夺目的光芒,影响一代又一代的革命后人,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民族脊梁。
沈泉庄精神
沈泉庄位于临沂市罗庄区罗庄镇,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400余户人家,1600口人。1990年以前,该村是罗庄镇倒数第二的村庄,人均收入不足300元。
1989年底,村民王廷江致富不忘众乡亲,毅然将自己拥有的600万元资产的企业捐献给村里,带领群众大力发展村办工业,对村庄统一规划,用自己的钱补助每户1万元,当年建起德国式小洋楼137座,3年内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水利化、良种化,村民住宅多数达到楼房化,工业产值过亿,并成为江北陶瓷第一村。
2000年全村总资产已达12亿元,共完成工农业总产值20.4亿元,人均收入8000元,十年增长了26倍,从1990年开始,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自1992年以来,投资1,000万元建成了省级示范幼儿园和实验小学,新增别墅楼36座,集体公寓楼5座,新增企业11个,山东江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
村内大小街道全部硬化、绿化。村民住宅楼已达95%以上,轿车开始进入家庭,村民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村庄被誉为沂蒙第一村。1995年11月,民政部授予沈泉庄为“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称号。
九间棚精神
九间棚座落在平邑县地方镇九间棚村,海拔640多米的龙顶山上,过去是出了名的穷山村,全村仅70 户居民,236口人,人均收入1983年还不足180元。村子四面悬崖,山高涧陡,自然环境恶劣,在悬崖上居住的70户居民更是家徒四壁,缺水、无电、无路,过的几乎还是远古时代原始部落的山野生活。
1984 年,以刘加坤为支书的党支部开始了架电、修路、整地、栽树的五年规划。架电自筹资金1.5万元,每根1800多斤重的水泥电线杆硬是被九间棚人用20 天时间一根根抬到山上;筑路平常用5年的时间,九间棚人只用5个月就干完了;在治水上,实现高山水利化;有水后,九间棚人治理了2100亩山滩,整治450亩耕地,栽植水土保持林8万亩,人均果树120余棵。
进入1990 年代,九间棚人抓住机遇二次创业,到县城开拓发展空间,建立了自己的工业项目,从此,九间棚人才开始慢慢走出大山,在县城等地办厂兴业,开始了在市场经济大海中破浪远航。
到199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200万元,实现利税240万元。如今,这里已是森林茂盛、桃红梨白、花果满山,成为著名的全国农村旅游示范点。村里在山上有果品基地,在县城办了企业,建了 4 栋“九间棚公寓”,在北京办了生态园,培育出了金银花新品种“九丰一号”,成立了九间棚农业科技园有限公司。 进入21世纪,九间棚人跨省进京,采用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打造出了中国金银花第一园。
2007 年,九间棚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8800万元。2008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达1.2亿元,人均纯收入达2万多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学习九间棚精神,用务实的理念凝聚人心,用奋进的目标激励人心,用发展的成就鼓舞人心,用良好的氛围感染人心,进而形成人人讲科学发展,人人谋科学发展的崭新局面。
九间棚的意义不在于二百多人的小村办了许多事,而在于树起了一面旗帜。这面旗帜对我们所有的山区开发来说是个榜样。许多地区以九间棚为榜样,激发出了开发山区的强大动力。到这里来参观的人很多,他们是来学习九间棚经验的,学习后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改变了他们那里的面貌。
九间棚精神,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这是不可估量的。特别是宋平同志亲自批示了你们这个典型,给你们很高的评价后,九间棚所发挥的作用就更大了。可以说九间棚精神是全省的,已在沂蒙山区、齐鲁大地发扬光大,而且已越出了我们的省界。
全国除台湾外的省区都来人参观学习,看后都会受启发、受感动、受教育。他们带回九间棚精神后,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九间棚“吃苦、吃亏、实干、开拓”八个字提得好。八个字主要是对支部对干部讲的。当干部、做党员第一要能吃苦。创社会主义大业就要吃苦,怕吃苦当不好干部、做不好党员。第二要学会吃亏。应该先人后己,首先想到的是群众,是集体,不能一事当前,先替自已考虑。做到“两吃”不简单,吃苦吃亏是个党性觉悟的问题,干部素质的问题,有了“两吃”以后,还要实干,有开拓精神。“吃苦、吃亏、实干、开拓”就是九间棚精神的集中表现。作为个人来讲,也不要怕吃亏,光赚便宜不行,先吃亏才能得便宜,吃苦吃亏才能创大业,发大财。“吃苦、吃亏、实干、开拓”八个字,全省都要学习,所有的干部、党员都要学习。如果落实好了这八个字,党群、干群关系就改善了,密切了,我们的面貌变化就快了,事业就会大大发展了,实现党中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奔小康也就有希望了。
九间棚精神永放光芒!
红色景点
孟良崮
孟良崮战役是解放战争期间,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在沂蒙山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运动战阵地战相结合的重大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军第74师被完全消灭。这一战役,开创了在敌重兵密集并进的态势下,从敌阵线中央割歼其进攻主力的范例,是打破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和转变华东战局的关键一战,被陈毅誉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1947年3月,蒋介石眼见其有生力量被解放军一点点消灭,转而对山东和陕北解放区实施了重点进攻。蒋介石调集了24个整编师、60个旅,共约45万人,组成3个兵团,由顾祝同任总司令坐镇指挥,采取加强纵深、密集靠拢、稳扎稳打、步步推进的战法,气势汹汹地向山东根据地扑来。陈毅、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灵活机动,忽打忽停,寻机歼敌,但因敌军高度集中,未能达到预期目的,便于5月上旬率主力转至蒙阴新泰、莱芜以东隐蔽集结,寻找战机。
革命烈士陵园
华东地区革命烈士陵园(临沂)即沂蒙革命历史博物馆,它是华东地区最大的革命烈士陵园。 国家3A级旅游区。位于临沂城区金雀山脚下、沂河西岸,是全国革命烈士陵园重点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949年4月,山东省人民政府为纪念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华东地区革命烈士而建,是华东地区最大的革命烈士陵园。陵园占地290亩。以45米高的五角灯塔式革命烈士纪念塔为中心,塔的东南方向有开国首席大将粟裕骨灰撒放处以及罗炳辉、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汉斯·希伯和王麓水墓,此为东墓区;以革命烈士纪念塔为中轴线,与东墓区对称的西墓区有常恩多、刘炎和张元寿墓。塔后是宫殿式烈士纪念堂。堂内有表现烈士事迹的浮雕和镌刻着61,813位烈士英名的石碑。纪念堂前左右两侧分别是沂蒙精神展馆和解放战争陈列馆,陵园西邻为沂蒙红嫂纪念广场。 是华东地区最大的革命烈士陵园。
华东烈士陵园南北长65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290亩。以45米高的五角灯塔式革命烈士纪念塔为中心,塔的东南方向有开国首席大将粟裕骨灰撒放处。当年,在沂蒙山区乃至华东解放区广泛流传这样一首歌谣,还把它作为对联到处张贴:“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
在华东烈士陵园里还矗立着著名的抗日名将领、伟大的军事家罗炳辉(罗炳辉将军是中央军委1989年确定的全国著名的36位军事家之一)、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汉斯·希伯和王麓水墓,此为东墓区;以革命烈士纪念塔为中轴线,与东墓区对称的西墓区有丁秋生骨灰撒放处和常恩多刘炎张元寿墓。塔后是宫殿式烈士纪念堂。堂内有表现烈士事迹的浮雕和镌刻着61,813位烈士英名的石碑。纪念堂前左右两侧分别是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和革命战史陈列馆。陵园内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董必武、刘伯承、陈毅和罗荣恒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7 16:40
目录
概述
地域范围
基础设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