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故宫
清朝初期皇家宫殿建筑群、沈阳首批全国文保单位
沈阳故宫,又称盛京皇宫,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为清朝初期的皇宫。沈阳故宫始建于清太祖天命十年(1625年),建成于清崇德元年(1636年)。总占地面积63272平方米,建筑面积18968平方米。它不仅是中国仅存的两大皇家宫殿建筑群之一,也是中国关外唯一的一座皇家建筑群。
历史沿革
关外时期
沈阳故宫始建于努尔哈赤时期的天命十年(1625年)。天命十年(1625年),努尔哈赤出于战略考虑,定沈阳为都城,改名盛京。并在沈阳旧城的中心,修建了议政之所——大政殿和十王亭,是为营建沈阳故宫之开端。
努尔哈赤定都沈阳后,城内按八旗划定居住区域。以大政殿所在的城中心为基准,东侧属正红、镶红旗,北侧属正黄、镶黄旗,南侧属正蓝、镶蓝旗,西侧属正白、镶白旗,而各旗的贝勒府邸只能在本旗的地界内盖造。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继承汗位。皇太极登上汗王宝座后,出于多方面的考虑,并未搬到父王的“汗宫”去住,而是着手将自己的“四贝勒府”改建为新的皇宫。而他的旧府邸,就位于故宫中路大清门清宁宫这一区域。续建了由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麟趾宫关雎宫、衍庆宫、永福宫等组成的大内宫阙。
经过几年的增饰扩建,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将国号改称为“大清”,并正式确定了宫殿之名。原来的王府升级为名副其实的帝王之家,成为沈阳故宫的核心区域。迄皇太极逝世止,盛京宫殿始终是清王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入关之后
顺治元年(1644年),清迁都入关后,盛京皇宫成为“陪都宫殿”,以开国先皇“龙兴重地”之宫阙圣迹的崇高地位,倍受清历代帝王特殊的重视。
在康熙十年(1671年)至道光九年(1829年)的150年间,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朝皇帝曾先后10次东巡,拜谒祖先陵墓,瞻仰先皇的旧宫圣迹和遗物,以抒发对祖先开国创业功德的仰慕之情。为供东巡盛京的皇帝和后妃居住之用。
乾隆帝在位时期,继承康熙皇帝开创的东巡谒陵的礼制,根据需要对皇宫加以增修扩建。乾隆十一年(1746年)开始,历经两年除对原有宫殿附属建筑重加改修,使之整齐之外,并在原有宫殿两侧增建供皇帝东巡时在宫内驻跸使用的行宫。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第三次东巡盛京,在沈阳故宫大东门东修建了盛京太庙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建造文溯阁用于收藏刚修成不久的《四库全书》,这次增建不仅包括一座藏书楼,还有戏台等十几座建筑,共计一百多间,组成了与大政殿、崇政殿并列的沈阳故宫西路建筑群。至此除了日常修缮和小规模的改建外,盛京皇宫的主要营建全部结束。不仅如此,乾隆帝还源源不断地从北京运送来洋洋大观的皇家珍宝于此贮藏,以示“不忘根本”,使沈阳故宫成为当时与北京宫苑和热河行宫避暑山庄齐名的清代皇家三大文物宝库之一。
道光九年(1829年),道光皇帝东巡后,清朝皇帝就再也没有来盛京。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沙俄军队大举进占东北,盘踞三年才撤出,盛京皇宫在俄军的控制下,成为俄军的操练场。不久日俄战争爆发,双方在此举行“奉天大决战”,获胜日军进入沈阳,日军随军记者进入皇宫,将一些清宫秘藏的书籍档案拍照带走。
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后,根据《清室优待条件》,沈阳故宫仍作为“皇室产业”归“盛京内务府办事处”管理。民国三年(1914年),沈阳故宫的11万余件藏品被迁往北平古物陈列所。
民国十三年(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重新颁布的《修正清室优待条件》规定,一切皇产归国民政府奉天省政府接管沈阳故宫。
民国十五年(1926年)11月16日,在奉天宫殿的遗址上,经奉天省议会决定,在沈阳故宫设立“东三省博物馆筹办处”。沈阳故宫成为博物馆,它的职能从这时起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沈阳故宫成为博物馆是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仅是中国早期建立的博物馆之一,而且是东北三省首家公立博物馆。此后,沈阳故宫又经历了奉天故宫博物馆、日伪占领时期的“皇产”、辽宁省立民众教育馆、国立沈阳博物院等不同的阶段。
民国十八年(1929年)4月,东三省博物馆经两年多筹办正式对公众开放。
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博物馆改称“奉天故宫博物馆”。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沈阳故宫部分藏品又随故宫文物南迁,辗转数地,后迁至南京。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该馆被关闭,故宫归属伪“奉天陵庙承办事宜处”管理。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地方政府在故宫内设立“辽宁省民众教育馆”。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沈阳解放后,东北人民政府成立“沈阳故宫陈列所”。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底,部分文物精品从南京被迁往台湾。如今,原藏于沈阳故宫的文物分散在国内多家博物馆保存。
建国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正式改称“沈阳故宫博物馆”,确定为清代历史、艺术性质博物馆。
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正式定名沈阳故宫博物院。
2004年7月1日,在中国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14年9月11日,“沈阳清前史研究中心”、“清前史研究文化基地”在沈阳故宫博物院成立,这是沈阳故宫首次成立专门机构来研究清王朝入关前在东北地区的发展历史。
2017年,沈阳故宫博物院迈入国家一级博物馆行列。
2024年12月10日,沈阳故宫2024年接待观众量突破500万人次,创1926年建院以来年接待观众量历史新高。
建筑布局
沈阳故宫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先后,可以分为3个部分:
东路:为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于天命十年(1625年)开始创建,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八旗大臣办公的地方。在建筑布局上与十大王亭组成一组完整的建筑群,这是清朝八旗制度在宫殿建筑上的具体反映。
中路: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等,于天聪元年(1627年)至天聪九年(1635年)建成,是皇帝进行政治活动和后妃居住的地方。前朝后寝的规划布局,纵向前低后高,即殿低宫高,寝宫区建于正方形高台之上,四周设围墙与更道墙围绕,形成高台“城堡式”寝区。凤凰楼为寝宫区门户,建立在中路轴线上。中路五进院落的布局均有不同的功能。第一进院落即大清门之南,为宫前引导区;第二进院落崇政殿南侧至大清门里,为前朝区;第三进院落凤凰楼下至崇政殿北侧,为朝寝的空间过渡区;第四进院落即台上五宫,为寝宫区;第五进院落,寝宫区北侧高台下,为生活服务区。
西路:西路建筑始建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从南至北为扮戏房、戏台、嘉荫堂、宫门、文溯阁、仰熙斋、碑亭和九间殿等。宫门、文溯阁、仰熙斋、碑亭和九间殿等建筑,位于西路中轴线的北部,构成了三进四合院。整个建筑设计和布局,反映了皇帝的所谓“尊严”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主要建筑
东路建筑
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式建筑,俗称八角殿。始建于天命十年(1625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营建的重要宫殿,初称大衙门。崇德元年(1636年)定名笃恭殿,后改大政殿。八角重檐攒尖式,八面出廊,其下为须弥座台基。殿顶满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中相轮火焰珠顶,宝顶周围有八条铁链各与力士相连。殿前两明柱各有金龙盘柱,殿内为梵文天花和降龙藻井。殿内设有宝座、屏风及熏炉、香亭、鹤式烛台等。大政殿用于举行大典,如皇帝即位,颁布诏书,宣布军队出征,迎接将士凯旋等。此殿为清太宗皇太极举行重大典礼及重要政治活动的场所。顺治元年(1644年)顺治皇帝福临在此登基继位。
十王亭位于大政殿两侧八字形依次排列,是满族八旗制度在宫殿建筑的反映。其东侧五亭由北往南依次为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西侧五亭依次为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
十王亭是清初八旗各主旗贝勒、大臣议政及处理政务之处。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开的10座亭子,其建筑格局乃脱胎于少数民族的帐殿。这11座亭子,就是11座帐篷的化身。帐篷是可以流动迁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来了,显示了满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里程。
鸾驾库位于大政殿正北,硬山前后廊式正房十一间。清代乾隆初年以前的銮驾库并不在此处,而是在崇政殿前的东七间楼,当时称为“銮驾音乐楼”。乾隆十一年(1746年)至十三年增建行宫建筑时,因东七间楼需挪改,将其内存放的銮驾乐器等移至现址,并把原有的五间正房扩为七间,后又扩为十一间。
銮驾库中存放的物品,主要是皇帝东巡时所用的仪仗和乐器。仪仗包括轿、舆、交椅和各种旗、幡、钺、斧、枪、戟、瓜、伞、盖、扇等,是皇帝出巡或上殿时排列在其周围,用以展示“天子尊严”的。乐器则是在清宫丹陛大乐、中和韶乐、卤薄乐等乐部中使用的大铜角、小铜角、画角、蒙古角、金口角、行鼓、仗鼓、排箫、云锣、编钟、编磬、建鼓、筝、琴、瑟、龙笛、笙、方响、拍板等等,供御驾行进和宫内典礼时所用。
大政殿殿庭最南端东西各有一座奏乐亭,同为四角攒尖琉璃瓦顶,建于两米多高的方台之上,台下一侧设券门,有台阶通达亭内,供乐工上下。这组奏乐亭应是建于清太宗时期,逢大政殿有重大庆典时在此奏乐,清入关后皇帝东巡时仍然使用,但因主要的乐部多是设在殿前较近的地方,亭中乐队应是用于皇帝上殿时接驾和筵宴伴奏等场合。由于奏乐亭是大政殿区域整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结构简单而又坚固,所以一直保存得比较完整,成为沈阳故宫东路南端的标志建筑。
中路建筑
大清门是沈阳故宫的正门,俗称午门。大清门建于天聪六年(1632年)之前,为盛京皇宫中皇太极续修的早期建筑之一。原称大门、正门。崇德元年(1636年)定宫殿名时称大门为大清门。大清门的满文译音为“代青杜卡”(代青即大清,杜卡为门)。大清门上,郭沫若题写了“沈阳故宫”门额。
它是一座面阔五间的硬山式建筑,房顶满铺琉璃瓦,饰以绿剪边,尤其是大清门山墙的最上端,南北突出的四个墀头,三面皆用五彩琉璃镶嵌而成,纹饰为凸出的海水云龙及象征吉祥的各种动物。
崇政殿在中路前院正中,俗称“金銮殿”,是沈阳故宫最重要的建筑。整座大殿全是木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后出廊硬山式,辟有隔扇门,前后出廊,围以石雕的栏杆。殿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脊饰五彩琉璃龙纹及火焰珠。殿身的廊柱是方形的,望柱下有吐水的螭首,顶盖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殿前月台两角,东立日晷,西设嘉量;殿内“彻上明造”绘以彩饰。内陈宝座、屏风;两侧有熏炉、香亭、烛台一堂;殿柱是圆形的,两柱间用一条雕刻的整龙连接,龙头探出檐外,龙尾直入殿中。此殿为清太宗皇太极陛见臣下,宴请外国使臣以及处理大政的常朝之处。崇德元年(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大清的大典就在此举行。“东巡”诸帝于此举行“展谒山陵礼成”等庆贺典礼。
崇政殿室内的宝座、屏风等陈设,并非清太宗时期的原貌,而是乾隆十二年(1747年)根据皇帝的旨意重新设计制作的,堂陛之内的屏风宝座,是乾隆特命仿北京故宫乾清宫所用加以缩小精心制作的,宝座、屏风各以九条龙作为主要装饰,全部罩以金漆。屏风上的四言十二句铭文,与乾清宫屏风上的完全相同。陈设在龙椅前后的鹤式烛台、熏炉、塔式香亭、端、“太平有象”等,都是乾隆年间宫中精制的珐琅礼器。
飞龙阁位于崇政殿东侧,五间硬山顶二层楼房。飞龙阁内上层,原用作存放清历朝皇帝所用武备。满族是一个以骑马射箭著称的民族,清代的皇帝们自幼即练就娴熟的弓马技艺。飞龙阁内所藏,便是他们生前用过的各种弓箭、鞍辔、甲胄、刀剑中的一部分,从太宗朝至穆宗(同治)朝共有四千多件,绝大多数是乾隆至光绪年间陆续由北京送到这里的。皇帝东巡盛京时,往往要亲自登楼阅视这些先帝遗物,以示珍视和敬重。飞龙阁下层的主要藏品,是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奉旨从北京运来的一批古代青铜器。包括商、周、汉、唐历朝所制鼎、彝、盂、盘、卣、爵、觚、钟等共八百件,按编号存放在十三座大柜中。在乾隆晚年著录宫内所藏古铜器时,将盛京的这批蒇品集中收载在《西清续鉴》一书中,成为清宫藏宝一个特殊的专项。
翔凤阁位于崇政殿西侧,五间硬山顶二层楼房。翔凤阁内贮存的,主要是供皇帝东巡期间使用和赏赐的物品,基本上都是乾隆时期从北京宫中调运至此。其种类之多、历史和艺术价值之高,比飞龙阁内所藏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供各宫殿内陈设的御用器物,包括玉器、瓷器、漆器、珐琅器、金银器、竹木牙角雕刻制品、文房四宝等,连同备用品在内共两千多件,大多是清代宫中御用珍品;二是备皇帝至盛京时穿用和赏赐的服饰、衣料、荷包等,共四千余件;三是供皇帝驻跸期间查阅和欣赏的古籍、舆图、书画等近千件,其中唐、宋、元、明、清历代名家作品三百余件尤为著名,后人曾有《盛京故宫书画录》一书专门记述。
凤凰楼坐落于沈阳故宫中路建筑群的中轴线上,始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1627-1635年),为黄琉璃瓦绿剪边、重檐三滴水、围廊、歇山式建筑。凤凰楼共三层,其建于3.875米人工堆砌的高台上,进深面阔均为5间,整个建筑平面近乎正方形。一层楼身为砖墙围护,两侧廊下有扶手明楼梯,南侧明间辟门,下设24级台阶,里通高台寝宫区域。二三层为木围护,二层东侧廊内有楼梯可登至三层。
此楼为盛京最高建筑,故有《盛京八景》之一“凤楼晓日”、“凤楼观塔”等传称。凤凰楼上藏有乾隆御笔亲题的“紫气东来”匾。
清宁宫为五开间前后廊硬山式。是清太宗皇太极和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居住的“中宫”。
室门开于东次间,屋内西侧形成“筒子房”格局,东梢间为帝后寝宫。宽大的支摘窗式样朴素,棂条皆以“码三箭”式相交,宫门亦不用隔扇式。正对宫门竖立祭天的“索伦竿”,此均为源自满族民间的传统风格。殿顶铺黄琉璃瓦镶缘剪边,前后皆方形檐柱,柱头饰兽面,檀枋施彩绘等,则是吸收汉、藏民族建筑艺术。
关雎宫位于帝后寝宫区域清宁宫之东,是清太宗皇太极最宠爱的宸妃所居住的寝宫,始建于天聪年间,为五开间硬山式砖木结构。
沈阳故宫依据档案材料,将关雎宫辟为复原陈列展室,里间西炕设有暖阁,为宸妃居住之寝宫,并悬挂“悠车”以及各种陈设品。外间东侧也设有暖阁,为庶妃侍女居住之处,南墙设有神位,临门处设有锅灶,东西两炕放置各种炕桌、坐垫等各种器物,恢复了历史上的使用功能。
永福宫坐落在沈阳故宫凤凰楼高台之上,为后金天聪初年始建,以清宁宫居中。它位于西庑之末,序列次西宫,是孝庄文皇后(庄妃)居住、辅政和养育皇子福临的地方。
永福宫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由一间壁墙分隔成内外两室,中间有门相通,内两间,外三间,沈阳故宫根据有关资料将永福宫复原成庄妃的寝居场所,主要包括宴饮、迎见宾客、礼佛和宫女寝居等场所,并在室内复原了万字炕及具有浓郁东北特色的摇车等物,使陈列场景尽量接近真实,体现皇太极时期的面貌。
麟趾宫位于沈阳故宫清宁宫西侧,亦称西宫,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1627—1635),崇德元年(1636)定名麟趾,是清太宗皇太极贵妃娜木钟的寝宫,里间为起居、梳妆和日常休息之所,外间为飨客、用膳和礼佛之所。
衍庆宫又称为“次东宫”,是皇太极的淑妃巴特玛的寝宫。“衍庆”二字出自先秦,含义是福庆长久。
盛京太庙位于大清门东侧。原位于盛京城抚近门外东五里,并供有肇、兴、景、显“四祖”神位。清迁都北京后,太庙内神位奉入北京太庙,其原址遂停止使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清高宗弘历为恢复盛京坛庙制度,遂命盛京工部移建太庙于现址。盛京太庙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建成,但只在太庙内供奉了历朝帝后玉宝玉册。
为全面恢复太庙规制,沈阳故宫综合清初史料记载、北京太庙现存陈设和盛京陪都特殊历史地位等多方面因素,对盛京太庙进行了复原陈列。其中,太庙正殿设神龛宝座供奉清太祖努尔哈赤神位,配殿供奉历代帝王神位,使其太庙内陈设更加符合清代典制要求。
崇政殿西侧与东所相应的位置,是东巡盛京时皇帝和后妃的行宫,称为“西所”。西所的建筑面积与东所相同,前部格局也大致相似。第一进院两侧各有值房三间。入垂花门,第二进院中是与颐和殿同式的迪光殿,室内安放宝座屏风,并有“继序其皇”、“迪光怄六韵”等乾隆御书匾联,皇帝东巡驻跸期间即在此处理政务、批阅奏章。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又于殿前东、西各建配殿三间,供随驾的内阁、军机处及各部院值班大臣使用,以免耽误军情政事的上传下达。
皇帝居住的寝宫在殿后的庭院中,名为保极宫,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位于西所迪光殿后,是皇帝东巡时在盛京驻跸的寝宫和召见王公大臣之处。“保极”之名,出自《尚书 洪范》“锡汝保极”,乾隆释意为“保极持楹安率土”。
保极宫内正中暖轩上方,高悬嘉庆御笔“高林万象”匾,意思是皇帝居于万物之上,在暖轩中央设龙纹明黄坐具一副,清帝东巡时,就在此召见亲近王公。
保极宫左边是书房,右边是皇帝寝宫。侧翼是值房,乾隆皇帝的侍卫住的地方。保极宫宫前两侧有抄手游廊,直通迪光殿后檐廊下,这样即使是在下雨天,皇帝也可在两座建筑间便利往来。
西路建筑
文溯阁建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专为存放《文溯阁四库全书》而建。名称依乾隆皇帝《文溯阁记》所述有“溯涧求本”之意。该建筑是仿照明代大藏书家范青在宁波所修建的天一阁而建造,外观两层,实为三层,每层六间,取《周易》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说。另有《古今图书集成》亦存于阁内。是沈阳故宫西路的主体建筑。
建筑形式仿照浙江宁波的天一阁,面阔六间,二楼三层重檐硬山式,前后出廊,上边盖黑色琉璃瓦加绿剪边,前后廊檐柱都装饰有绿色的地仗。所有的门、窗、柱都漆成绿色,外檐彩画也以蓝、绿、白相间的冷色调为主,这与其它宫殿红金为主的外檐彩饰迥然不同。其彩绘画题材也不用宫殿中常见的行龙飞凤,而是以“白马献书”、“翰墨卷册”等与藏书楼功用相谐的图案。采用黑色琉璃瓦为顶,主要是为了使整座建筑外观风格相统一。文溯阁后面,有抄手殿廊连接着仰熙斋,斋后为九间房,其中有芍药圃、梧桐院等。这是乾隆皇帝“东巡”时的读书之所。
前为扮戏房五间,即演戏时的“后台”,室内北墙有通往戏台的上下场门。扮戏房以北戏台两侧各有游廊七楹,东侧西向,西侧东向,南北分别与扮戏房、嘉荫堂之两山相接。此乃皇帝于此赐宴赏戏时王公大臣等设座之处。正北为嘉荫堂五间,主要是作为赐宴赏戏时皇帝临御之处,其东西稍间均有暖阁,亦可于此小憩。嘉荫堂正前方庭中即为戏台。
文物遗存
馆藏
沈阳故宫收藏的清宫帝后御用之物,如清入关前使用的满蒙文信牌、印牌,清代皇帝使用的弓箭、刀剑、马鞍,清宁宫萨满祭祀用具,康熙、乾隆时期用于宫廷典礼的乐器以及清历朝帝后玉宝、玉册等等。而从质量和数量上衡量,沈阳故宫又以明清书画、清宫御用陈设工艺品和清代织绣服饰等最为著名,如清代书画,从清初的“四王吴恽”、“四僧”、“金陵诸家”到清中期的扬州画派、宫廷绘画,再到清后期的海派等,各位大家的作品均有涉猎收藏。而沈阳故宫院藏的宫廷御用品,更是种类齐全,精品众多。
如瓷器,沈阳故宫所藏多为清代康、雍、乾盛世的官窑制品,青花、釉里红、五彩、三彩、斗彩、粉彩、珐琅彩、单色釉、仿古瓷、仿生瓷等;雕刻类中,清宫所用玉雕、牙雕、水晶雕等多为质料优良的大器件,其他如竹雕、木雕、角雕等制品;还有漆器和珐琅器,沈阳故宫所藏以著名的雕漆(剔红)和掐丝珐琅制品为主,兼及其他类别。
清代织绣服饰工艺成就,则充分体现在皇帝后妃的御用服饰品上。沈阳故宫所藏之清代服饰多出自苏(州)、宁(南京)、杭(州)为宫廷服务的专门机构,织工、绣技。
古籍
乾隆四十八年(1783),第二部完成的文溯阁本《四库全书》送藏盛京文溯阁。虽历经战火,辗转存藏,仍保藏完整。
彩画
大政殿内檐彩画。因结构复杂使之色彩比较丰富,特别是藻井及天花是殿内彩画之珍品,尤其是“五井”天花实属少见的地方手法。殿内藻井采用清初格局,但经历代修缮,现为乾隆时期的艺术风格。雕刻精细的“降龙”,从其龙体弯曲的组想、龙头神态飘逸的发须看,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和特有的动感。降龙前爪抓着火焰宝珠,火焰从宝珠中穿过,而龙张口作吞纳状,增加了威严之感。特别是殿内采用两种天花图案装饰,这也是国内其他古建筑群所少见的。一种是装饰在“藻井”周围的天花,圆箍用俯莲,四个岔角为沥粉贴金的卷草,每个岔角内各有一颗红色宝珠。圆光内为红地中有满贴金的吉祥文字,是篆书的福、禄、寿、喜、万等字样,这种吉祥文字图案流行于清康熙年间。另一种是金柱的外环由穿插枋分为等分的八间。每间都由“五井”天花组成,绘有双龙双凤,中间为梵文一组天花,其中梵文天花尤为别致。在外环的八间“五井”天花圆光中各有一不同之字是用兰査体书写的梵文,表示四面八方的“种字”,按佛教的解释此八字分别表示其代表的那一方一切事物的最初起源。这种梵文天花增加了殿内的宗教色彩,与清初喇嘛教的影响有着直街关系。
凤凰楼三层内檐的三宝珠吉祥草彩画。凤凰楼三层内檐“三宝珠吉祥草”彩画装饰极具历史价值,可以说是清前期建筑文化“痕迹”。该彩画是“后金”关外出现的一个独具风格的品种,其构图简练,梁、檩上面不设“锦枋线”(各部分分割的主要框线),只是在木构件中心部位绘三颗宝珠,另在两端“箍头”内侧各绘一颗半宝珠,以此作为图案的统一主题。宝珠周围用蓝绿色绘成卷草团花纹饰,并以朱红色做衬地(底色),彩画图案中的宝珠为沥粉贴金,整个色调极其炽烈纯朴。从这类彩画的构图和色彩,可以看出浓厚的满、蒙、藏民族建筑装饰风范。
意义价值
建筑价值
盛京皇宫建筑布局是天命、天聪至崇德及乾隆三个时期积累式布局,虽总体上看比较协调,但难免存留各时期特征。东路明显地体现了后金八旗制度,同时也体现了满族固有的民族特色和蒙、藏其他少数民族建筑艺术相融合的开创性布局。中路充分表现了满族及其先世长期的居住习俗,同时吸收了汉文化前朝后寝的宫殿布局。从盛京皇宫东路布局看,大政殿居中控制整个空间,两侧排列的十王亭呈“八”字微微向外敞开,在视觉上使大政殿更为深远。这种布局及空间处理方式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仅此一例。其内部不再分割,空间开阔,气势恢宏,与欧洲有些大型建筑区域的空间处理方式颇有相似之处。
文物价值
在宫廷遗址上建立的沈阳故宫博物院是著名的古代宫廷艺术博物馆,藏品中包含十分丰富的宫廷艺术品。其中,尤以明清宫廷文物弥足珍贵,堪称国宝。院藏文物珍宝展是集故宫院藏服饰、珐琅器、书画、雕刻品、漆器、瓷器等门类藏品之精粹。这些文物集中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工艺水准和清代宫廷的艺术风格,反映了中国明清时期生产工艺的水平。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清代皇宫外国礼品展沈阳故宫收藏和陈列的明清历史文物、艺术珍品及工艺美术品中,有许多中西文化交流工艺品,如钟表、玻璃器可谓独具特色。自十七世纪以来,西方一些国家把大量的钟表、玻璃器输往广州、由广东海关购置贡进皇宫,海外各国使者也竞相以本国精致的钟表、玻璃器作为贵重礼品赠给大清王朝,用这些巧于构思,精心制作的钟表、玻璃器精美艺术品取悦于皇帝,不仅是帝后怡情赏玩之物,也是宫殿里不可少的一种装饰品。这些技艺精湛的工艺品,充分显示了外国匠师们的创造智慧与艺术才能,同时也是17、18世纪,中西方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历史见证。
保护措施
1961年,国务院将沈阳故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沈阳故宫成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04年7月1日,作为明清北京故宫的扩展项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8次会议上,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13年5月,沈阳故宫的“岁修”从5月中旬开始,是规模最大的一次,主要对沈阳故宫古建筑的木构架、墙体等方面进行修缮。
2017年,沈阳故宫崇政殿内檐彩画的保护和外檐彩画进行了修复,是沈阳故宫油饰彩画保护修复工程(一期)的重要内容。沈阳故宫油饰彩画保护修复工程(一期),整个方案涉及大清门、崇政殿、左翊门、右翊门、大政殿等5座建筑。
2021年,中国文物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召开第十五届理事会,沈阳故宫凤凰楼、文溯阁成功获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楼,成为关外首次入选的两座文化名楼。
参观信息
旅游信息
2024年10月2日,沈阳故宫2024年接待观众量当日突破400万人次。
1.景点门票:50元。
2.景点交通:从沈阳站乘环路车到西华门(故宫)、南一马路乘环路到东华门、北站乘224路到小西门转环路故宫站下来即可到达。
3.开放时间:
4月10日—10月10日,开馆:8:30,闭馆:17:30。
10月11日—4月9日,开馆:9:00,闭馆:16:30。
注:每周一上午闭馆(法定节假日和7、8月除外),13:00开馆。
4.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沈阳路171号。
交通信息
乘坐117、118、132、140、251、292、环路公交车在故宫东华门站下车,步行5分钟即可到达。
乘地铁一号线到中街站、怀远门站下车,步行10分钟可到达。
参考资料
沈阳故宫历史沿革.沈阳故宫博物院官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1 15:39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