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一下湖泊是怎么演变成沼泽地的。在气候湿润的地区,河水挟带着泥沙汇入湖泊,因为水面的突然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携带泥沙的能力减弱,泥沙便在湖边沉积下来,形成浅滩。还有一些微小的物质,随着水流漂到湖泊宽广处,沉积到湖底。随着时间的推移,湖泊变得越来越浅。并且在湖水深浅的不同位置,各种
水生植物逐渐繁殖起来。在湖泊深处,生长着眼子菜等各种
藻类;在较深地带,生长着
浮萍、
睡莲、水浮莲等;在沿岸浅水区,生长着
芦苇、
香蒲等。它们不断生长、死亡,大量腐烂的
残体,不断在湖底堆积,最终形成泥炭。随着湖底逐渐淤浅,新的植物又出现,并从四周向湖心发展,湖泊变得越来越浅,越来越小。当湖泊中的
沉淀物增大到一定的限度时,原来水面宽广的湖泊就变成浅水汪汪、水草丛生的沼泽了。
低洼平原上的河流沿岸,在河水浅、流速慢的情况下,可以生长水草而逐渐形成了沼泽。在沿海的低地,反复被海水淹没,海滩上杂草、
芦苇丛生,也可形成盐沼泽。有些高原、高山地区,由于冬季地面积雪,到次年春夏季节冰雪融化,地面积水,短草和
苔藓植物杂生,也可形成沼泽。
在森林地区,枯枝落叶在林下不断堆积,好像给地面盖了一层很厚的被子,它既能大量积蓄雨水,又可减少
土壤蒸发,保持着过度湿润的状态。又因为碳化过程的进行,土壤中大部分的矿物养分被淋失,造成草木死亡,而代之以繁茂的苔藓植物。苔属植物能保留大量水分,使植物残体的分解过程减慢,泥炭开始堆积,逐渐形成沼泽。在我国大、
小兴安岭的森林中,就可以看到这种
森林沼泽化的现象。
在有些过于湿润的地区,杂草大量繁殖,形成厚实的草层,使
土壤通气状况变坏,碳分逐渐减少,原有植物渐趋衰亡,生长
莎草、
水藓等植物。这些喜湿性植物,有很强的蓄水能力,因此更加强了湿润状况,
草甸沼泽化得以迅速发展。四川西部的草地,有一部分就是这样形成的。
沼泽地常年积水或土壤过于湿润,生长在那里的植物大多发育有很好的
通气组织。植物的根浸没在水中或湿透的泥土中,茎、叶则挺出水面。
沼泽植被主要由
莎草科、
禾本科及
藓类和少数
木本植物组成。地球
上除南极尚未发现沼泽外,各地均有沼泽分布。由于沼泽地的土壤有
泥炭土与
潜育土之分,沼泽可分为
泥炭沼泽和
潜育沼泽两大类。地球上最大的泥炭沼泽区在西西伯利亚低地,它南北宽800公里,东西长1800公里,这个沼泽区堆积了地球全部泥炭的40%。按
沼泽土壤中水的来源,沼泽可以分为3种类型:
低位沼泽,由
地表水或
地下水补给,含有矿物质,又叫
富营养沼泽;
高位沼泽,由雨水补给而营养贫乏,又叫
寡营养沼泽;
中位沼泽,由雨水与地表水混合补给,又叫
中营养沼泽。按植被生长情况沼泽可分为
草本沼泽、
泥炭藓沼泽和
木本沼泽。草本沼泽是典型的低位沼泽,类型多、分布广,常年积水或土壤透湿,以
苔草及禾本科植物占优势,几乎全为
多年生植物,很多植物具
根状茎,常交织成厚的草根层或浮毡层,如芦苇和一些
苔草沼泽。泥炭藓沼泽又称高位沼泽,主要分布在
北方针叶林带,由于多水、寒冷和贫营养的
生境,
泥炭藓成为优势植物,还有少数的草本、矮小灌木及
乔木能生活在高位沼泽中,例如
羊胡子草、
越橘、
落叶松等。木本沼泽又称中位沼泽,植被以木本中养分植物为主。沼泽地是
纤维植物、
药用植物、
蜜源植物的天然宝库,是珍贵
鸟类、
鱼类栖息、繁殖和育肥的良好场所。沼泽具有
湿润气候、净化环境的功能。
截至2019年12月31日(标准时点),全国湿地2346.93万公顷(35203.99万亩)。其中,沼泽地193.68万公顷(2905.15万亩),占8.25%。
沼泽的天气情况跟沼泽所处的
地理位置有关,像东北
三江平原的沼泽和
黄河三角洲的沼泽的
天气状况一般和当地天气一致。如果在秋冬季,容易下雾,夏天的雾有时是沼气,而不是雾,容易让人中毒。有些沼泽地在山脚或者山谷中,下雾是一年四季常有的事情。沼泽起雾和植物关系不大,但是像泥沼地,那就关系较大了,因为有植物分解产生的气体,所以那种沼泽也是对人和动物危险最大的,一般都比较阴森恐怖,没有生气。